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根据冀北山地杨桦次生林样地调查资料,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对杨桦次生林种群内树种构成、主要种群及不同径级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杨桦次生林中乔木层共有11个种群,种群密度差异较大,山杨和白桦的株数比例、断面积占有明显优势。②在研究尺度范围内,山杨和五角枫均呈显著性聚集分布,白桦和棘皮桦分布格局,均呈先聚集分布、后随机分布,在大尺度上均匀分布,优势种群的空间关联性以正关联为主。③不同径级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大部分属于聚集分布,只有部分大树的空间分布格局为均匀分布或随机分布。④不同径级之间空间关联性以正关联为主,大树和幼树的空间关联性随尺度的增加呈负关联趋势。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坡位对天然杨桦混交林种群空间格局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点格局分析法,对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和平林场不同坡位的天然杨桦混交林空间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天然杨桦混交林坡下山杨占主要优势,树种重要值排序为:山杨(Populus davidiana)(0.68)白桦(Betula platyphylla)(0.23)云杉(Picea wilsonii)(0.04)华北落叶松(Larix pnncipis-rupprechtii)(0.03)鼠李(Rhamnus davurica)(0.02)花楸(Sorbus pohuas hanensis)(0.00);坡上白桦占主要优势,树种重要值排序为:白桦(0.68)山杨(0.16)华北落叶松(0.09)云杉(0.05)鼠李(0.02)﹥花楸(0.00);(2)坡下林木胸径径级分布范围为5.0~28.9cm,坡上林木胸径径级分布范围为5.0~32.9cm,坡上林木胸径径级分布近似呈倒"J"型,幼树较多,较坡下结构好;(3)坡下山杨、白桦、华北落叶松均呈显著聚集分布;坡上山杨呈显著聚集分布,白桦、华北落叶松随尺度增大由聚集分布转为随机分布;(4)山杨和白桦、山杨和华北落叶松、白桦和华北落叶松种间关系在坡下均呈正相关,而坡上则随着尺度增大由正相关逐渐转变呈无关联。综合来看,坡下山杨占绝对优势,林分密度较大,径级分布范围较窄,山杨、白桦和华北落叶松在研究尺度上均呈聚集分布,种间关系在研究尺度上呈正相关;坡上白桦占绝对优势,林分密度较小,径级分布范围较广,白桦和华北落叶松在小尺度上呈聚集分布,随着尺度增大呈随机分布,种间关系在小尺度呈正相关,随着尺度增大呈无关联。  相似文献   

3.
长白山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林木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运用空间点格局分析方法分析长白山过伐林区各个森林演替阶段的先锋树种、顶级树种和其他树种的空间格局和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1)从杨桦次生林、云冷杉过伐林到云冷杉针阔混交近原始林演替过程中,林分整体空间分布格局由聚集过渡为随机分布,先锋树种早期呈聚集分布状态,到了演替后期呈随机分布;其他树种在总体上都是小尺度上为聚集分布,而大尺度上是随机分布;顶级乡土树种云冷杉、红松在12m的尺度时向着均匀分布方向发展;2)次生演替过程中先锋树种和顶级树种种间关系由先期的负关联变为正关联,树种之间共同利用资源;杨桦次生林中先锋树种杨桦和其他伴生树种之间在所有尺度下均呈负关联,到15m尺度时关联显著;顶级树种与其他树种二者在所有尺度上都呈正关联。因此,分析种内或种间关联时,不同尺度有着明显多样的格局。  相似文献   

4.
冀北山地杨桦次生林优势种群结构及时间序列预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径级结构、静态生命表和时间序列预测分析方法,研究了冀北山地杨桦次生林群落结构和主要优势种群的动态变化过程,揭示了主要优势种群各径级数量动态规律。结果表明:冀北山地杨桦次生林群落物种组成丰富,垂直结构较为明显。山杨、五角枫和蒙古栎种群,幼龄个体多,老龄个体少,基本上属于进展型种群,而白桦种群的小径级和高径级的个体都较少,主要以幼树和中树居多,属于衰退型种群。蒙古栎种群存活曲线接近于DeeveyⅢ型。时间序列分析表明,在未来的Ⅱ径级、Ⅳ径级和Ⅵ径级中,白桦种群呈现大径级株数增加的趋势,白桦种群维持困难;山杨种群和五角枫种群小径级株数呈现减少的趋势,中径级株数呈现增加的趋势,表明山杨和五角枫保持相对稳定性,而蒙古栎呈现衰退的态势。因此对4种优势种群,分别实施不同的经营措施,促进种群的自然更新和群落演替。  相似文献   

5.
北京山区天然林乔木树种种间联结与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研究了北京山区天然林群落13个乔木种群的种间关联(或相关)性,并对13种植物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种间联结方面,山杨和色木槭、白桦和黒桦、白桦和色木槭、白桦和山杨、白蜡与胡桃楸等这些种群形成显著的正联结.在总的种群中,总体上呈现负联结趋势,呈极显著和显著正联结的种群所占比率较低,说明北京山区以天然次生林为主的森林群落仍然处于不断的发展演替过程之中.(2)在生态位方面,白桦、槲栎、白蜡、黑桦的生态位宽度较大,而色木槭、大果榆、山杏、侧柏的生态位宽度较小.(3)在生态位重叠指数中,白桦和山杨、色木槭和白桦、白蜡和胡桃楸、色木槭和山杨生态位重叠较大,而侧柏、槲栎、臭椿和大果榆与其他的多个主要树种的生态重叠指数较小.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长白山杨桦次生林群落结构和种群的调查,分析了各树种重要值及种间联结性,确定了培育的目标林种.结果表明:杨桦次生林的物种组成丰富,优势树种明显,白桦和蒙古栎在杨桦林中占有绝对优势;红松与白桦、蒙古栎、色木槭、山槐、山梨和紫椴表现为正联结关系,红松与暴马丁香、黄榆、假色槭、毛山楂、山杨和水曲柳表现为负联结关系;主要培育目标林种是紫椴和山槐,应适当间伐暴马丁香、假色槭.  相似文献   

7.
北京山区黑桦天然次生林不同种群的格局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根据2006年6月对北京八达岭林场0.5 hm2黑桦天然次生林样地的调查结果,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对群落内主要种群和黑桦种群各龄级个体在不同尺度下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黑桦和蒙椴种群单种格局在研究的空间尺度范围内呈显著的集群分布,元宝槭种群在小尺度上呈集群分布,在较大尺度上呈随机分布。②主要树种之间存在种间关联,重要值最高的黑桦和蒙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此群落组成和结构不稳定,正处于植被演替阶段。③黑桦种群各龄级木的分布格局随树龄的增加,由集群分布逐渐趋向于随机分布。④黑桦种群相邻龄级木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是正相关关系,而不相邻龄级木之间的关系多为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冀北山地山杨白桦混交林林分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究山杨和白桦混交林的林分空间结构,运用林分结构参数混交度、角尺度、大小比数和直径分布指标,对木兰围场次生山杨、白桦混交林的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山杨、白桦次生混交林的树种组成很丰富,群落中当地树种占绝对主导地位;从水平结构来说,林分平均角尺度为0.502,群落呈现出随机分布格局;群落的树种隔离度很高,平均混交度为0.618,但其主要树种山杨和白桦的混交度最低为0.26和0.39;群落所有乔木树种以胸径作为大小比数的指标的优势树种排列为:落叶松>黑桦>白桦>蒙古栎>山杨>棘皮桦>花楸>云杉>黄桦>油松>五角枫;林分整体处于结构稳定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9.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红松阔叶林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应用Ripley’sk(t)函数对长白山红松阔叶林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蒙古栎、色木槭在所有研究尺度上分别呈完全随机分布和聚集分布;红松、水曲柳分别在0~13m及4~12m尺度范围上出现聚集分布;紫椴则在0~41m尺度范围上呈现聚集格局.紫椴、色木槭随着种群发育,聚集尺度范围及聚集规模逐渐减小.紫椴不同生长阶段间在小尺度上呈现空间正相关(最大尺度不超过3m);色木槭幼树与中树在11~12m尺度范围呈现空间正相关,而幼树与大树在4~6m尺度范围出现空间负相关.红松与紫椴(3~8m、38~50m)、色木槭(3~18m、46~50m)在小尺度以及较大尺度上呈空间正相关,与蒙古栎在大尺度(48~50m)上呈空间正相关;蒙古栎与水曲柳(2~3m、10~14m)、色木槭(3~4m)在小尺度上呈空间正相关;色木槭与紫椴则在中等尺度上(11~36m)呈空间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以冀北山区杨桦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3块公顷级大样地进行林木调查数据对比分析,研究了不同群落的近自然度和优势度。结果表明,不同天然次生群落的近自然度和优势度具有较明显的差异,次生杨桦混交群落在自然度和优势度两个方面均优于山杨和白桦纯林,更接近天然林的稳定结构,也是该地区次生杨桦林演替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采用演替指数法结合种群的年龄结构(立木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分析了长白山北坡天然次生杨桦林群落的演替状态。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次生杨桦林处于接近演替中期阶段,白桦、山杨等优势种群处于中等成熟阶段,缺乏更新,种群成衰退型。红松等部分关键种主要以更新幼树或幼苗存在,种群数量不断扩大,种群结构合理,有利于实现次生林向阔叶红松林的定向演替。  相似文献   

12.
天然次生林主要种群生态位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文章应用生态位理论。对组成东北东部地区天然次生林群落中10个主要种群(水曲柳、胡桃楸、黄波罗、椴树,山杨,白桦,枫桦,榆,色木械,蒙古栎)进行了生态位结构的初步研究。分别采用三种常见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计测公式。  相似文献   

13.
基于大兴安岭1.05 hm2兴安落叶松原始林样地调查数据,采用点格局分析法的O-ring统计,分析兴安落叶松原始林不同径阶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空间关联性,探讨形成原因及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林分主要由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和白桦(Betula platyphylla)组成,伴生少量山杨(Populus davidiana),林分整体及3个树种的直径结构呈倒"J"型分布,属增长型种群。林分空间分布格局随空间尺度和林木径级的增大从聚集分布转为随机分布。兴安落叶松和白桦间的空间关联性为负相关;小径级和大径级林木的种内关联性呈负相关,而中径级与小径级、大径级之间主要表现为不相关。  相似文献   

14.
祁樽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7891-7892
[目的]为了了解大通老爷山阴坡、半阴坡野生观赏树木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方法]用两项局部样方方差(TTLQV)法和成对样方方差(PQV)法对大通老爷山阴坡、半阴坡优势观赏植物山杨、白桦和青海云杉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并对格局的形成进行了分析。[结果]在现阶段这3个种群的个体都表现出明显的聚集分布特点,其中青海云杉的集聚程度最大,白桦的集聚程度最小,青海云杉和山杨的聚块呈均匀分布。此种格局的形成与种群的繁殖特性有关,种间对光资源的竞争则使格局的强度和纹理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结论]山杨、白桦和青海云杉3个种群的个体都呈集聚分布,整个群落的水平分布呈镶嵌状。  相似文献   

15.
杨桦林是太行山天然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状是萌生代数多 ,破坏严重 ,林相残破 ,材质差 ,经济价值低。现行的经营措施又是以改造为主 ,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杨桦林资源。本文根据太行山天然杨桦次生林现状 ,按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指导思想 ,将其划分为 5种经营类型 ,并分别制定经营措施 ,为杨桦次生林探索一条科学合理 ,现实可行的经营途径  相似文献   

16.
该文采用网袋分解法对长白山不同演替状态的原始红松阔叶林、白桦山杨成熟林和白桦山杨幼林中优势树种的细根分解动态及其氮元素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3块样地中,细根分解初期速率较快,然后趋于缓慢.在原始红松阔叶林中,水曲柳细根的分解最快,红松次之,而紫椴细根的分解最慢.在白桦山杨成熟林和幼林中,山杨的细根分解均比白桦细根快.细根的分解不仅受其本身化学性质的影响,而且也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原始红松阔叶林的演替过程中,细根分解过程中会释放或富集氮元素.温度较低和降雨较少的春秋季节,细根分解过程中主要表现为释放氮元素,而温度较高和降雨较多的夏季,则表现为富集氮元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运用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多元分布,系统描述和分析金沟岭林场两种起源(造林失败地天然更新和火灾迹地天然更新)的杨桦次生林林分空间结构特征,为森林经营管理和林分结构优化调整提供有力手段,以期促进林分演替。  方法  每木调查和空间定位6块样地(面积均为30 m × 30 m)的林木。利用RStudio forestSAS包计算各样地的空间结构参数,包括角尺度、大小比数、混交度和密集度,统计各起源的频率分布,运用Origin 2018建立结构参数的多元分布图。  结果  杨桦次生林的零元分布表明,两种林分整体呈聚集分布、混交较好的中庸生长状态,而起源Ⅱ较起源Ⅰ密集;一元分布表明,林分内大多数林木呈混交良好、密集或很密集、各大小比数等级占比相近的随机分布。分树种来看,起源Ⅰ中,山杨生长发育良好,绝大多数处于优势及亚优势生长状态;白桦、水曲柳和枫桦整体上均大致处于中庸生长状态。起源Ⅱ中,山杨和白桦优势木多,劣势木少,总体生长发育良好。二至四元分布表明,结构参数的各种组合下,林木大多表现为混交良好或随机分布状态。  结论  相较于传统的利用结构参数零元分布和一元分布描述林分空间结构,运用多元分布描述杨桦次生林林分结构特征是对其经营管理和结构优化的有效方法,蕴含的信息更为丰富和清晰。同时,也是具有可操作性的采伐木遴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化对东北温带次生落叶阔叶混交林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BKFP林窗模型研究次生落叶阔叶混交林在气候变化和CO2倍增后的情景下得出:林分由白桦过渡白桦,山杨组成。在气候变化后,树种密度有所增加。水曲柳、红松、蒙古栎、紫椴叶面积指数增加,色木、白桦、山杨叶面积指数减少。春榆在50a气候变化时叶面积指数增加,但在100a时气候变化却使叶面积指数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