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马尾松、固氮树种混交造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固氮树种与马尾松混交,对促进马尾松生长作用十分显著,并可不断增加林地土壤肥力,保持地力资源的永续利用。树种搭配模式主要有:马尾松×杨梅、胡枝子,马尾松×南岭黄檀、胡枝子,马尾松×江南桤木、胡枝子。  相似文献   

2.
马尾松不同种源、不同密度、不同整地规格造林试验表明,马尾松不同种源生长差异显著,容县松、上思松、尤溪松三者之间幼林生长表现最好的是容县松,其次是上思松,造林3年后容县松树高、胸径分别达到3.07m、3.51cm,比尤溪松树高、胸径生长分别增加了15.0%、25.8%,单株总生物量、地上部生物量、地下部生物量分别增加了32.5%、31.1%、40.4%;造林2年的宁明松和尤溪松相比,宁明松生长明显优于尤溪松,树高生长增加了16.4%,胸径生长增加了10.1%,单株总生物量、地上部生物量、地下部生物量分别增加了43.4%、40.2%、60.7%;马尾松虽然耐瘠薄,但立地条件的好坏对林分生长影响比较明显,高标准、高质量的马尾松林分需要立地条件的保证;造林密度和整地规格对马尾松幼林生长无显著影响,考虑到生产实际,马尾松造林株行距可采用2.0m×2.0m,马尾松容器苗造林整地规格可以适当降低,穴的规格可以采用25cn×20cn×20cn中穴造林或15cn×15cn×10cm的小穴造林。  相似文献   

3.
根据18个树种的6年营造试验与调查结果,筛选出10个树种为浙江薪炭林优良造林树种;提出了15个类型为浙江优良薪炭林类型,诸如胡枝子、赤桉、马尾松、紫穗槐、麻栎、南酸枣、银荆、刺槐、枫香、马尾松×胡枝子、麻栎×胡枝子、枫香×胡枝子、马尾松×麻栎、马尾松×枫香和马尾松×南酸枣;并就这15个类型分别阐明了他们的造林密度、混交方式、作业方式、立地选择和产量等,为浙江省薪炭林建设提供了一套较系统的营造技术。  相似文献   

4.
马尾松与红椎等3种阔叶树种营造混交林的生长效果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马尾松分别与红椎等3种阔叶树种及与杉木混交试验林的6年生和11年生林分生长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6年生林分,混交小区及纯林小区中马尾松的平均树高为4.6 4.9 m,平均胸径为6.0 7.4 cm,不同混交组合间差异不显著,但在马尾松×米老排混交组合中马尾松生长不良;11年生林分,不同处理对马尾松平均胸径和蓄积量均有显著影响,其中,对照(马尾松纯林)的平均胸径和蓄积量最大,分别为12.6 cm和121.05 m3·hm-2;马尾松×米老排混交组合中马尾松的平均胸径和蓄积量最小,分别为8.7 cm和43.18 m3·hm-2。(2)11年生林分各树种平均树高顺次为:米老排(14.3 m)>红椎(10.2 m)>火力楠(9.9 m)>杉木(9.1 m)>马尾松(8.1 m);马尾松×米老排组合中的马尾松和马尾松×红椎组合中的红椎,因林木生长竞争剧烈,需要及时间伐。(3)适合培育阔叶树种大径材的松阔混交组合有2种,分别为马尾松×红椎和马尾松×火力楠,而米老排以人工纯林方式造林效果好,初植密度建议为1 000 1 600株·hm-2。  相似文献   

5.
采用1.4m×1.4m、1.1m×1.2m、1m×1m、0.5m×0.5m等4种株行距进行马尾松造纸工艺林造林,通过7年的定位观测表明,1.1m×1.2m的造林株行距是定向培育马尾松造纸工艺林的较适合密度。  相似文献   

6.
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闽粤栲+马尾松、光皮桦+马尾松混交林及马尾松纯林土壤化学性质差异的基础上,探讨了闽粤栲+马尾松、光皮桦+马尾松混交林及马尾松纯林生长量、地上部分生物量及分配率。研究结果表明,闽粤栲+马尾松及光皮桦+马尾松混交林在改良地力、促进马尾松生长及生物量积累等方面均优于马尾松纯林;闽粤栲+马尾松混交林改良地力的能力略强于光皮桦+马尾松混交林,光皮桦+马尾松混交林中马尾松生长量高于闽粤栲+马尾松混交林;各树种干材生物量分配率最大,其次为树枝和树叶;叶的分配率大小为光皮桦+马尾松混交林>马尾松纯林>闽粤栲+马尾松混交林,枝的分配率大小为光皮桦+马尾松混交林>闽粤栲+马尾松混交林>马尾松纯林。  相似文献   

7.
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生长、生物量及土壤养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10年生马尾松+马褂木、马尾松+光皮桦和马尾松+乳源木莲混交林生长、生物量及土壤养分特征.结果表明:马尾松+马褂木、马尾松+光皮桦和马尾松+乳源木莲总蓄积量分别比马尾松纯林增加了103.6%、51.5%和1.5%,总生物量分别比纯林增加了122.0%、39.7%和5.0%.马尾松混交林与纯林生物量空间分布模式类似,均为干>根>枝>叶.马尾松混交林的营建有效改善了土壤肥力状况,其中马尾松+马褂木效果最佳,尤其是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  相似文献   

8.
马尾松造林密度与林分生长效应试验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采用1.4 m×1.4 m、1.1 m×1.2 m、1 m×1 m、0.5 m×1.0 m等4种株行距进行马尾松短周期工业原料林造林试验,通过7 a的定位观测表明,1.1 m×1.2 m的造林株行距是定向培育马尾松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的较适合密度。  相似文献   

9.
在福建宁化国有林场开展了混交(马尾松:闽楠混交比例分别为1:1和2:1)和马尾松间伐后林下套种(25%和40%间伐强度)2种培育模式下闽楠生长、材积及生物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造林后第1年,马尾松林下套种的闽楠成活率高于马尾松+闽楠混交林;造林后1-4年,闽楠树高、胸径和材积在马尾松林下套种和马尾松+闽楠混交林中没有显著差异;造林后7-9年,马尾松+闽楠1:1混交林中闽楠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和单株生物量均显著高于马尾松+闽楠2:1混交林;40%间伐处理后林下套种的闽楠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和单株生物量大于25%间伐处理。总体上,造林7年后混交林中闽楠生长量和生物量显著高于林下套种。因此,闽楠与马尾松营造混交林比在马尾松林下套种更有利于其生长,但确定适宜的混交比例和加强后期的抚育管理(如间伐)对于闽楠人工林培育仍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造林密度对马尾松木材主要性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玉芳  谌红辉 《林业科学》2002,38(2):113-118
本文对贵州省龙里林场马尾松密度试验林 ,5种造林密度 ,15年生马尾松木材基本密度、生长轮宽度、晚材率和解剖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造林密度对马尾松生长轮宽度、晚材率和管胞列数影响较大 ,方差分析达到显著水平。造林密度大 ,则生长轮变窄 ,管胞列数减少 ,晚材率增加。造林密度对马尾松木材基本密度的影响不显著 ,但具明显的规律性 ,即随着造林密度加大木材基本密度增加 ,造林密度过大反而下降。造林密度对管胞形态的影响表现出因树龄而异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管胞形态总平均值变化不大 ,但管胞长度随树龄的增大而增加的趋势受到造林密度影响。较低的造林密度各生长轮管胞长度差异不显著。组织比量不受造林密度影响。  相似文献   

11.
5年生马尾松造纸工艺林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平均树高受造林密度的影响较小,在一定密度范围内平均胸径随造林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单位面积的材积、生物量随造林密度的增大而增大;综合林分生长、生物量结构和经济效益等因素,马尾松造纸工艺林造林密度3333株/hm2较为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在辽宁省彰武县沙区进行胡枝子、小叶锦鸡儿、紫穗槐、沙棘等4种灌木的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灌木栽植密度以1 m×1 m,初植株数以每穴2株效果最佳,胡枝子的各种产量均高于小叶锦鸡儿,胡枝子和小叶锦鸡儿改善土壤效果明显,放牧影响灌木生长。  相似文献   

13.
以接种褐环乳牛肝菌和未接种的马尾松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水培法研究不同浓度铝(Al^3+)处理(0、0.2、0.4、0.8和1.2 mmol·L^-1)对菌根化和非菌根化马尾松幼苗生长、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揭示菌根化马尾松苗木对Al^3+的适应机制,为减轻马尾松苗木铝毒害现象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结果表明,在相同浓度Al^3+胁迫下,接种褐环乳牛肝菌的马尾松幼苗苗高、生物量、根系形态以及对氮(N)、磷(P)、钾(K)的吸收能力均优于不接种的马尾松苗。马尾松幼苗苗高、干物质量积累以及根系生长随着Al^3+浓度的增大均呈现先升后降再升的趋势,随着Al^3+浓度的逐渐增大,马尾松幼苗根、茎、叶中的N、P、K含量呈现出低促高抑的趋势,根、茎、叶中Al^3+含量的分配为根>茎>叶。Al^3+胁迫下,接种褐环乳牛肝菌的马尾松幼苗,通过改变马尾松幼苗根系结构,促进了幼苗的生长,特别是根系的生长,以及对N、P、K等营养元素的吸收,抑制了根系吸收Al^3+,提高了马尾松幼苗的耐铝能力。  相似文献   

14.
马尾松种群生物量及其密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尾松种群生物量及密度效应研究结果显示,马尾松生物量随生长阶段不同,各组分分配比例存在差异,但主要集中在干材部位。随种群密度增加,生物量呈逻辑斯蒂曲线递减。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5年生、22年生不同混交比例、不同密度的米老排马尾松混交林和马尾松纯林进行生长分析,以选择最佳的米老排马尾松混交模式和造林密度。结果表明:22年生时,混交林分蓄积比纯林增长186%。营造米老排马尾松混交林最佳混交模式是按1∶1行间混交,造林密度采用2m×1.67m为最佳。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索不同更新迹地对湿地松(Pinus elliottii)人工幼林生产的影响,采用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巨尾桉(Eucalyptus grandis×E.urophglla)3种更新迹地,并设置3种不同种植穴大小进行试验,调查分析其对湿地松林分生产力的影响。结果显示,杉木和马尾松迹地湿地松林分保存率、树高、胸径、标准木总生物量及干、枝和叶等器官生物量均优于巨尾桉迹地,同一更新迹地不同种植方式下湿地松生长状况、标准木总生物量及干、枝和叶生物量均表现为大穴中穴小穴;杉木和马尾松迹地湿地松林下植被总生物量、灌木层及草本层生物种类和生物量均明显高于巨尾桉迹地。适当增加前期种植穴体积有利于湿地松幼林生长,但要综合考虑造林的效率和人工成本。  相似文献   

17.
沿海丘陵马尾松马占相思混交林生产力和改土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0年在马尾松林采伐迹地上开展马尾松马占相思混交林 (1∶1和 1∶2 )和马尾松纯林对比试验 ,研究结果表明 :马尾松马占相思 1∶1和 1∶2混交林生长快于马尾松纯林 ,经方差分析 ,混交林与纯林之间马尾松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差异达显著水平。马尾松马占相思 1∶1混交林单位面积生物量高于 1∶2混交林 ,1∶2混交林生物量又高于马尾松纯林 ,林木各器官生物量大小顺序表现出干 >枝 >叶 >根 >根桩 ,而枝叶生物量总和大于主干生物量 ;马尾松马占相思混交林土壤容重低于马尾松纯林林地土壤 ,而持水量、孔隙度、通气度均高于纯林林地土壤 ;混交林林地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高于纯林土壤。  相似文献   

18.
不同地域马尾松幼龄林生物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湖南双牌采育林场和广西禄峰山林场8年生马屐松人工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工人林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湖南为19.86t/hm2和2.49t/hm2·a;广西为31.8t/hm2和3.97t/hm2·a。两地差异是由于林分密度不同所致。该项研究,可为马尾松造林的初植密度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9.
马尾松飞播造林林分抚育间伐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是我国南方主要飞播造林树种之一,我省有大面积马尾松飞播林分,进行马尾松飞播林不同密度林分间伐始期、间伐强度、间隔期、抚育间伐综合效果定位试验研究,选择最优间伐方案用于生产实践,使马尾松飞播林速生、丰产、优质,是本试验的基本目的。本文根据马尾松飞播林3个试验区,27个固定样地,5年的观测数据,对马尾松飞播林间伐起始期、间伐强度、间隔期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飞播林宜在飞播后8年进行第一次间伐;不同间伐强度与直径生长、单株材积生长呈正相关。林分密度与直径生长,单株材积生长呈负相关;与林分材积增长呈正相关;间伐间隔期以3年为宜。  相似文献   

20.
种植密度对不炼山造林马尾松生长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九龙山林场不炼山造林营造的3块马尾松小班林木的生长状况,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不炼山造林马尾松林的成活率和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马尾松的成活率和生长量均有影响,本次试验中,种植密度为1 035株/hm2时,马尾松林的成活率最高,而种植密度为825株/hm2时,马尾松的当年生长量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