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制定不同的水氮配比处理,在大田跟踪观测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地上植株和地下土壤以及小麦根系的变化情况,研究不同灌水量和施氮量对植株各个生育阶段生长、水分利用效率、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探究出适合冬小麦生长的最佳水氮配比模式,从而为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品质等提供参考资料,为日后探索节水节肥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笔者利用2003—2007年南通气象局的气象资料和南通市农业局的冬小麦试验资料,分析了南通市近四年冬小麦各生育阶段的气象条件,采用综合对比的方法,分析了南通市气象变化特点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南通地区这四年的气象条件较有利于小麦生长。  相似文献   

3.
上蔡县小麦全生育期气象条件需求与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上蔡县1971—2007年气象观测资料和1981年以来的冬小麦作物观测资料,运用农业气象统计学和气象统计学原理,分析上蔡县小麦生长季内自然气象条件特点和作物生育需求,寻找出上蔡县冬小麦各生育阶段的气象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4.
对山东省小麦产业体系济宁综合试验站2011—2012年冬小麦生育期间主要气象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原因是小麦生殖生长阶段的高温少雨,导致2012年冬小麦的穗粒数和千粒重明显低于往年。  相似文献   

5.
对山东省小麦产业体系济宁综合试验站2011—2012年冬小麦生育期间主要气象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原因是小麦生殖生长阶段的高温少雨,导致2012年冬小麦的穗粒数和千粒重明显低于往年。  相似文献   

6.
通过田间试验对长春地区冬小麦生育期间的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了观测,并结合农业气象资料,分析了长春地区冬小麦期间的土壤水分条件。结果表明,在冬小麦冬前生长期至越冬期,返青至拔节期,抽穗灌浆至成熟期的不同生长阶段,土壤含水量变化明显。因此,应根据冬小麦生育期间的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规律,在不同阶段适时进行人工调控土壤水分,以满足冬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为吉林省冬小麦种植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短缺背景下,河北低平原地区冬小麦生产面临着巨大挑战。本研究以沧州市吴桥县为例,分析该地区1981—2015年冬小麦生育期内各项气象因素变化特征,采用SIMETAW模型模拟冬小麦各生育期需水量变化,分析冬小麦各生育阶段的水分生态适应性,提出影响冬小麦各生育阶段需水量的重要气象因素。结果表明:近35年来,气温是冬小麦生育期内变化最为显著的气象因素,其中最低气温呈极显著上升趋势,增幅为0.41℃/10a,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增温幅度为0.27℃/10a;其次是降雨量的变化,冬小麦生育期内降雨量历年来呈增加趋势,每10年增加6.06mm;其他气象因素均呈不显著上升趋势。在上述气候变化背景下,冬小麦生育期内需水量近35年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1981—1998年需水量呈下降趋势,1998—2015年呈上升趋势;冬小麦3个生长阶段(播种~越冬、返青~拔节、孕穗~成熟)的需水量均为上升趋势,其中拔节~返青阶段需水量显著高于其他2个生育阶段,且水分生态适应性最差,降水耦合度多年平均仅为17.84%。影响冬小麦各生育阶段需水量的气象因素有所不同,其中影响冬小麦返青~拔节阶段需水量的主要因素包括空气相对湿度(-)、最高气温(+)、平均风速(+)、太阳辐射(+)、最低气温(+)。根据回归方程,预测吴桥县冬小麦生育期需水量在2020和2030年分别为466.7和472.6mm。本研究结果将为河北低平原地区冬小麦节水种植制度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光温因子对冬小麦发育·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光温因子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根据1981~2008年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冬小麦试验观测资料及相应阶段的温度、日照资料,对冬小麦主要生育阶段的生长发育受光照、温度的影响程度及光温对冬小麦生长的综合作用光温积进行了分析。[结果]温度时冬小麦的全生育期的影响甚于光照。播种~出苗期间的发育速度主要受有效积温的影响;返青~拔节、拔节。开花及开花~成熟,发育速度受光温积影响较大。抽穗~成熟间的生物量与光照呈正相关;返青~拔节的平均气温与该阶段的生物量呈负相关,拔节一抽穗、抽穗~成熟间的平均气温与生物量呈正相关。[结论]光温积可以反映光照、温度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综合作用.用其来模拟冬小麦的生长发育期的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定量评估干旱灾害对旱区冬小麦造成损失的方法,以山东省莒县为例,利用1981—2010年莒县三十年气候整编资料以及历年冬小麦生长发育期、土壤水分观测资料,运用FAO PM公式,对气象行业标准《小麦干旱灾害等级》中冬小麦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可能蒸散量、需水量、水分亏缺率进行求算,对小麦不同生育阶段作物系数表(Kc)中后期阶段的发育期、Kc的界定取值以及有关计算公式等进行订正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生育期间各生育阶段总可能蒸散量518.741 mm、不同作物系数小麦总需水量466.393 mm,平均作物系数总需水量440.93 mm,进而求算的阶段水分亏缺率符合实际,效果良好,用水分亏缺率作为评估干旱对冬小麦造成损失的方法可取,可以满足依据水分亏缺率对小麦产量的预报评估需要,可为基层和各级科研人员掌握和了解小麦干旱灾害评估方法提供切实可行的参照依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江苏地区季节性干旱频发,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冬小麦产量的增长。研究作物生长季干旱发生的时空规律,对于采取有效防灾减灾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江苏省1981—2010年14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象资料、冬小麦生育期及产量资料,利用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WDI),分析近30年江苏省冬小麦生长季干旱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CWDI值在冬小麦各生育期均表现为江苏北部高于南部,2个地区的CWDI多年均值在年代间变化趋势大体一致,20世纪90年代是剧烈波动期。从各等级干旱发生站次数的年代变化来看,30年里冬小麦拔节至抽穗期的干旱发生站次数为持续增加趋势,其他3个生育阶段呈现先增后减的单峰变化,峰值均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说明30年里旱情总体在加重,最严重的时期是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有所缓和。干旱发生概率的空间分布规律基本一致,总体为由苏南向苏北逐渐增大。在冬小麦各生育阶段,苏北的赣榆区、徐州市、宿迁市是干旱频率的高值区,干旱频率随着干旱等级的升高而降低。江苏省冬小麦生长中后期干旱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徐州市更是干旱灾害的高发区,须加强对干旱灾害的预警和预防。  相似文献   

11.
刘自成  杨虓  李浩 《安徽农业科学》2014,(34):12180-12183
利用庆阳市气象局气象资料和陇东学院农林科技学院冬小麦试验田试验资料,分析2003~2010年庆阳市冬小麦生育期的气候变化特点及其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并对该试验区域冬小麦各生育阶段主要气象因素与小麦产量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气象因素变化最大的是降水量,其次是日照和积温,其中底墒水的变幅最大,其次是后期降水;对冬小麦生长影响而言,前中期日照不足,前期气温偏高(即暖冬),后期降水过多,气温偏低,以及前期干旱、后期大风雨天气均对小麦生产不利,反之则有利.  相似文献   

12.
菏泽市2007~2008年冬小麦全生育期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详细分析了菏泽市2007~2008年度冬小麦生育期间的气象条件,重点探讨了冬小麦主要生育期的有利气象条件;评价了气象条件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为指导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郧西县基准站(57251)2000—2012年冬小麦生长发育期的气象观测资料和各个生长发育期的农气资料,统计分析了冬小麦各个发育阶段的生长速度及气象要素对千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12年冬小麦生长期间,千粒重与三叶、成熟生长期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出苗、分蘖以及拔节生长期呈反相关关系。在冬小麦不同生长阶段,气象要素对冬小麦的千粒重影响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常常会导致小麦产量波动,5月份作为冬小麦生育的关键期,该时段气候变化对冬小麦产量影响较为显著。[目的]为了促进冬小麦产量的提升, [方法]利用宝鸡地区近16年来5月份的气温、降水、日照等气候数据,与宝鸡地区冬小麦单位面积产量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 [结论]结果显示:宝鸡地区冬小麦5月生育的适宜生长的气温为20 ℃左右;冬小麦单产与5月份降水量之间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但降水量减少所带来的冬小麦增产并不是无限的;冬小麦单产与5月日照累计时长没有明显的线性相关,但产量会随光照时长逐渐增多,充足的光照对于冬小麦5月生育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降水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方法]根据冬小麦的生长及水分利用特点,依据天水农业气象试验站1981~2006年冬小麦生育期物候观测资料,建立了估算水分适宜性的水分适宜度模式,分析了天水市冬小麦生长期间的水分适宜性。[结果]水分适宜度模型能较为客观地反映冬小麦的水分适宜性动态变化及与产量的关系。从1981~2006年,冬小麦冬前生长期的水分适宜度上升明显,以每10年0.02的速度上升;越冬期的水分适宜度逐年降低,以每10年0.01的速度下降。[结论]冬小麦的越冬期和拔节生长阶段水分的适宜性最好,旺盛生长阶段的水分适宜性最差。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气候要素和品种及管理措施变化对冬小麦和夏玉米生育期的影响,利用1980—2014年河南省30个冬小麦站点和18个夏玉米站点的物候观测资料和逐日气象资料,通过一阶差分结合逐步回归的方法分析生长季温度、降水和辐射3个气候要素变化以及品种及管理措施变化对冬小麦、夏玉米全生育期和各生育阶段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河南省冬小麦返青期推迟,拔节、抽穗和成熟期提前;返青-拔节期、拔节-抽穗期分别缩短了4.8±1.9和3.3±0.9 d/10年,抽穗-成熟期延长了2.3±0.8 d/10年,全生育期长度无显著变化趋势。夏玉米大部分站点物候期变化趋势不显著;44%的站点全生育期延长,主要表现在抽雄-成熟期延长2.5±1.4 d/10年。2)冬小麦生长季温度升高,33%的站点降水减少,总辐射无显著变化趋势;气候要素变化主要发生在返青-拔节期。夏玉米生长季温度升高的站点占39%,降水量无显著变化趋势,39%的站点日均总辐射减少;温度升高主要发生在出苗-拔节期,日均总辐射减少主要发生在出苗-拔节期和抽雄-成熟期。3)冬小麦全生育期长度对温度、降水和辐射变化均较敏感,夏玉米全生育期长度对温度和辐射变化敏感。温度、降水和日均总辐射变化使河南省冬小麦全生育期平均缩短了6.3±4.2 d/10年,使夏玉米全生育期平均缩短了0.8±0.9 d/10年;而品种等其他因素使冬小麦和夏玉米全生育期分别延长了5.2±5.4和2.6±2.6 d/10年。气候要素变化缩短了河南省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生育期,品种及管理措施等因素改变减缓了气候的负作用。但是各要素变化对河南省冬小麦、夏玉米全生育期、各生育阶段长度的影响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7.
沈阳地区冬小麦水分生产函数与水分敏感指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沈阳地区1999~2001年的试验资料,研究了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缺水对其产量的影响。并采用Jensen模型推求了冬小麦的水分敏感指标,分析了沈阳地区冬小麦水分敏感指标的变化规律,得出了初步的水分生产函数模型,为沈阳地区冬小麦的非充分灌溉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冬小麦从返青至挑旗的这段时间为春季生长阶段,其生育特点是由以营养生长为主转化为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这一阶段是决定667m^2穗数和穗粒数的关键时期。也是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所以,搞好小麦的春季管理是实现小麦高产、稳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冬小麦适宜土壤水及灌水下限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山东省13处灌溉试验站,1981~1986年冬小麦灌溉试验及土水势测试资料,分析了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及不同生育阶段土水势与产量关系,提出了冬小麦各生育期适宜土水势及灌水下限指标,为冬小麦高产节水灌溉技术参数的确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运用建立的冬小麦气候适宜模型对全生育期气候适宜度年际变化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三因子(降水、温度和光照)及其组合的累积距平变化反映了不同生育时段气候因子对冬小麦生长的作用大小及其趋势变动。分析发现,受近年来全球变暖的影响,冬小麦拔节期温度与降水适宜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