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生物间遗传学在梨品种与梨黑星菌相互作用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汤浩茹  王永清 《果树科学》1998,15(3):223-227
用生物间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对8个梨黑呈菌单胞分离物与10个梨品种相互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梨品种中至少含有6个抗梨黑星病基因,其中,鸭梨不含抗病基因,菊水梨只含1个抗病基因,金川梨,金花梨,苍溪梨可能分别含1~2,1~3,1~4个抗病基因,其余品种可能分别含有1~5或1~6个抗病基因,根据分离物与梨品种相互作用的抗感表现,可把8个梨黑星菌划分为5~6个不同的类型。  相似文献   

2.
《中国果树》2017,(Z1):78-82
梨黑星病(Pear scab)也称为疮痂病,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发生的梨树重要病害之一。其病原菌为梨黑星菌(Venturia pirina Aderh)和纳雪黑星菌(V.nashicola Tanaka et Yamamoto)。梨黑星病主要危害梨果实和叶片,梨对黑星病的抗性与栽培措施和气候条件、品种抗病性和黑星病菌生理小种等有关,而品种的抗病性与其抗病性遗传、组织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等有关。就梨抗黑星病的抗病性遗传、抗病机制、抗病基因分子标记与定位等进行概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梨黑星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梨黑星病(Venturia nashicola)病原菌、发病条件、抗病机制、抗性遗传等方面对梨黑星病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综述。梨黑星病的病原菌有2种,侵染中国梨的为纳雪黑星菌(Venturia nashicola Tanak et Yamamota),侵染西洋梨的为梨黑星菌(Venturia pirina Aderh);梨对黑星病的抗性呈显性遗传,抗病性对感病性为显性;目前,梨树对梨黑星病的抗性机理尚不清楚;通过分子标记标记出的抗梨黑星病基因Vnk,和Vf一样均在第1连锁群;通过多种育种手段已培育出一些抗梨黑星病品种并在生产中得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梨抗黑星病基因的AFLP分子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梨黑星病抗性遗传规律并为梨黑星病抗性育种早期选择提供理论依据,以新苹梨(梨黑星病抗性品种)×雪花梨(梨黑星病易感品种)的杂交后代为试材,进行了田间自然感病和棚内接种梨黑星病(Venturia nashicolaTanak et Yamamota)病菌后的抗性调查,并进行了AFLP分子标记的研究。结果表明,棚内接种梨黑星病菌后,杂交后代抗感分离规律符合双假测交的遗传规律;研究建立的AFLP分子标记体系可以用于梨黑星病的抗性基因标记,并初步找到了与梨黑星病抗性基因相关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5.
梨黑星病是梨产区危害梨树的主要病害 ,近几年在我区梨种植区金溪、崇仁等县发生流行为害 ,严重影响梨产量和品质。据金溪县调查 ,梨黑星病发病面积占种植面积的6 0 %~ 70 % ,病叶率一般 35 %~ 45 % ,高的达90 % ;病果率一般 2 1 .4%~ 35 .2 % ,高的为92 .3%。据调查分析 ,造成梨黑星病流行的原因 ,除了气候条件适宜 ,品种抗病性差等原因外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户不能掌握正确的药剂防治技术。在具体实施药剂防治梨黑星病时关键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 了解梨黑星病的发病条件 造成梨黑星病流行的因素有品种抗病性、田间菌源数量、气…  相似文献   

6.
从梨黑星病(Venturia nashicola)病原菌、发病条件、抗病性及抗病机制等方面对梨黑星病的抗病性及其抗性机理研究进行了系统综述。表明,梨黑星病的病原菌有2种,侵染中国梨的为纳雪黑星菌(Venturia nashicola Tanaket Yamamota),侵染西洋梨的为梨黑星菌(Venturia pirina Aderh);梨对黑星病的抗性呈显性遗传,抗病性对感病性为显性;目前,对梨黑星病的抗性机理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7.
在梨火疫病侵入我国的严峻条件下,鉴定31个新疆梨品种的抗病水平,为抗病种质资源筛选与培育提供理论参考及实践意义。嫩叶、嫩枝采用针刺接菌法,幼果采用半果接菌法,定时记录嫩叶、嫩枝病变长度和幼果剖面菌脓变化,评价供试梨品种对火疫病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叶片抗性鉴定中也历克阿木特、棉梨等16个品种表现为高抗,绿梨等7个品种表现为中抗,沙01等3个品种表现为中感,库尔勒香梨等5个品种表现为高感;枝条抗性鉴定中棉梨、也历克阿木特和绿梨表现为中抗,句句梨表现为高感,其他品种均表现为中感。综上,供试梨品种抗火疫病水平整体偏低,其中棉梨、也历克阿木特和绿梨在新疆梨系统中选择抗病育种材料可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8.
用20%梨菌克800倍、1000倍、1200倍和2000倍液,分别对梨黑星病、梨轮纹病进行田问防治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梨菌克800—1200倍液对叶片和果实梨黑星病及轮纹病的防效均在91%以上,田间防治适宜浓度为800—1200倍。  相似文献   

9.
2010—2011年进行30%氟菌唑可湿性粉剂防治梨黑星病和苹果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30%氟菌唑可湿性粉剂3 000~5 000倍液对梨黑星病叶片的防效为81.44%~95.61%,对果实的防效为83.32%~96.11%;对苹果白粉病的防效为71.24%~85.13%。30%氟菌唑可湿性粉剂3 000~4 000倍液对梨黑星病的防效分别与生产上常用有效药剂400 g/L氟硅唑乳油8 000倍液、430g/L戊唑醇悬浮剂3 000倍液相当,无显著差异;30%氟菌唑可湿性粉剂3 000~4 000倍液对苹果白粉病的防效与生产上常用有效药剂50%硫磺悬浮剂300倍液相当,无显著差异。因此,在梨黑星病和苹果白粉病发病初期推荐使用30%氟菌唑可湿性粉剂3 000~4 000倍液喷雾,可控制病害流行。  相似文献   

10.
梨黑星病(pear scab)又名疮痂病,病原物为梨黑星菌(venturia nashicola),是梨的一大主要病害,每年给果农造成直接和间接损失高达30%。2006年3~6月,我们在陕西渭南蒲城梨  相似文献   

11.
对17个梨栽培品种的黑斑病田间抗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7个梨品种可分为抗、中抗、感、高感4个抗性类群,不同抗性群间的抗性差异明显;爱宕、早蜜、翠冠和新竺水4个品种表现抗病,大果水晶表现高度感病.  相似文献   

12.
王迎涛  李勇  李晓  刘国胜  韩彦肖 《园艺学报》2006,33(6):1401-1401
 ‘早冠’为‘鸭梨’和‘青云’梨的杂交后代, 7月下旬或8月上旬成熟, 果实近圆形, 淡黄色, 平均单果质量230 g, 肉质细脆, 风味酸甜,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0%, 抗黑星病, 丰产, 自花结实。  相似文献   

13.
梨品种果实制汁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梨5个种类,61个品种果实制汁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砂梨和白梨品种制汁褐变程度较轻,其中丰水梨几乎不褐变;脆肉型品种适合制清汁,软溶质品种适合加工浊汁,但有些软溶质品种亦可制清汁;原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变化范围为9.1%~18.3%,平均值为13.1%,可滴定酸含量变化范围为0.10%~1.60%,平均值为0.45%;出汁率各系统不同品种之间差异较大,变化范围22.3%~84.6%,平均值为54.1%,按系统排列顺序为:砂梨>白梨>种间杂种>西洋梨>秋子梨。综合评价,我国原产的秋子梨品种安梨,出汁率、可溶性固形物、酸度均较高,果汁风味浓郁,且该品种丰产、抗病、耐贮运,是制梨汁的理想品种;花盖、锦香、大南果、八里香、华金和锦丰梨,加工制成的果汁风味浓,口感好,受欢迎,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潜力。  相似文献   

14.
 ‘早魁’为‘雪花梨’和‘黄花梨’的杂交后代,果实椭圆形,绿黄色; 平均单果质量264.5 g,最大500 g; 肉质细脆,风味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6%, 品质上等; 8月上旬成熟,抗黑星病,丰产。  相似文献   

15.
全面回顾了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梨果产业发展的历程与科技成果。1996 年我国梨果的栽培面积已由1952 年的10 .69 万hm2 发展至93 .1 万hm 2 ,扩大了4 .5 倍;产量由39 .4 万t 增至636 .5 万t(1997 年) ,增加了15 .1 倍,相当于世界梨总产量的47 .8 %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在梨果科技各个方面取得了喜人的成果,每hm 2 产量在30t 以上的果园已不乏其例;我国培育的梨新品种在品质上有的已可跻身于世界优质梨品种的行列。提出了21 世纪我国梨果产业发展的战略设想  相似文献   

16.
晚熟、耐贮红梨新品种‘云红梨1号’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陶磅  舒群  张文炳 《园艺学报》2003,30(4):497-497
 ‘云红梨1号’是从云南地方品种中筛选出的优良红色梨品种,结果早,丰产,果皮红色艳丽,果形端正,汁多味甜,含可溶性固形物13.5% ,可溶性糖7.42% ,可滴定酸0.3-4% ,维生素C31.2 mg/kg,品质佳。对土壤适应性强,抗黑星病、腐烂病。在昆明地区9月下旬至l0月上旬成熟,货架期6o~70 d。适合在云南海拔1 700~2 2OO Ill的地区栽培。  相似文献   

17.
王迎涛  李晓  李勇  刘国胜 《园艺学报》2002,29(6):590-590
 ‘冀蜜’是‘雪花梨’和‘黄花’的杂交后代, 果实椭圆形, 果面绿黄色, 具光泽; 平均单果质量258 g, 最大600 g ,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 5% ; 味甜, 品质上等; 8 月下旬成熟, 抗黑星病, 丰产。  相似文献   

18.
梨果实若干性状的遗传倾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梨12 个杂交组合和138 个栽培品种为试材, 研究几个果实性状的遗传倾向, 结果如下: 栽培品种果实含糖量集中在6 %~9 % , 平均为7. 39 %; 果实含糖量表现为数量性状, 呈正态分布, 杂种后代果实含糖量主要分布在6 %~10 % , 平均为7. 8 % , 遗传传递力平均为90. 8 %。栽培品种含酸量介于0. 08 %~0. 74 % , 平均为0. 238 %; 杂种后代果实含酸量为数量性状, 组合遗传传递力平均为69. 2 %。梨果实挥发性物质共检测出5 种酯类、8 种醇类和乙烯、乙醛、丙酮类共16 种化合物。杂种后代果实中发现了其亲本果实中所没有的戊醇成分。果实肉质性状表现为质量性状, 脆肉对软肉为显性。杂种后代表现为果点变大、密, 果柄变长, 果汁变少, 果皮厚度相当于亲中值。  相似文献   

19.
简评梨树的九种树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家穗 《西南园艺》2005,33(1):20-22
通过在生产中的应用、观察和总结,对目前全国梨树常用的9种树形在云南实际应用中表现出来的优点和缺点,分别进行概述和评论。提出了选用树形应与所栽品种、栽植密度和园地环境紧密结合,并与土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等有机协调,才能收到丰产稳产、优质高效和树壮寿长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