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是一类对多种害虫具有高活性的病原真菌。本研究以华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oblita 1龄幼虫为对象,从4株绿僵菌中筛选出1株毒力较高的菌株,命名为M7-9。采用浸渍法对华北大黑鳃金龟1龄幼虫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绿僵菌M7-9的致死率为96.67%,僵虫率为96.67%,致死中时为2.82 d;致死中浓度为1.29×106孢子/m L;绿僵菌M7-9 ITS序列分子鉴定表明该株绿僵菌为金龟子绿僵菌。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绿僵菌分类鉴定以形态特征为主要依据,其局限性使种内仍包含着复杂的类群。DNA分子鉴定使绿僵菌属、种分类更为细化和准确,对其育种、杀虫机理、生态学等的研究非常重要。本文对绿僵菌4个有生防潜力的菌株IPPM010202、IPPM2029、IMI330189和M200614的5个持家基因即核糖体转录间隔区序列(ITS1-4)、β微管蛋白(beta-tubulin)、RNA聚合酶Ⅱ大亚基(RPB1)、RNA聚合酶Ⅱ第二大亚基(RPB2)和翻译延伸因子(EF-1α)的同源序列进行了克隆和测序,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了多基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4个生防菌株分别位于进化树的3个分支上,鉴定菌株IPPM010202和IPPM2029同属于平沙绿僵菌Metarhizium pingshaense,IMI330189为蝗绿僵菌M.acridum,M200614属于低温绿僵菌M.frigidum,它们之间亲缘关系很近,5个基因的遗传分化距离只有0.021~0.036。ITS1-4序列有较高变异频率和变异幅度,分类效率优于其他基因;EF-1α序列在鉴别菌株和分析亲缘性上有优势。多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能够弥补单基因分析的局限,取得更为准确的鉴定和更为细化的分类结果。  相似文献   

3.
杨帆  刘春来  王爽  刘亮  李新民 《植物保护》2018,44(5):199-205
利用大蜡螟诱集法,从黑龙江地区不同类型土样中筛选分离到一株虫生真菌FZZ菌株,经形态学及18SrDNA ITS序列分析鉴定为平沙绿僵菌Metarhizium pingshaense(KY419576)。通过对平沙绿僵菌FZZ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其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2龄幼虫的致病性及对7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FZZ菌株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产孢的最适温度范围为20~25℃,30℃孢子萌发率最高,但48h也仅为48%。浓度为1.0×109个/mL的孢子悬浮液处理小菜蛾2龄幼虫,5d后校正累计侵染率为78.33%。FZZ菌株对7株植物病原菌菌丝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水稻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菌丝抑制率最高,达45.45%,对大豆根腐病菌Fusarium oxysporum的抑制率最低,为36.31%。FZZ菌株发酵滤液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有较强抑菌活性,抑菌带宽直径达2.93cm,对其余6种病原菌未表现出抑制效果。此结果对筛选高效平沙绿僵菌及扩大其生防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诗玮  纪琪  朱天辉 《植物保护》2019,45(6):185-191
为筛选出对常用有机磷杀虫剂敌敌畏具有较强耐药性的莱氏绿僵菌Metarhizium rileyi突变菌株,本文通过紫外线照射诱变莱氏绿僵菌,并利用敌敌畏对紫外突变菌株进行4次药剂理化诱变,并对突变株进行了抗性水平、遗传稳定性测定,得出敌敌畏对莱氏绿僵菌孢子的致死浓度为1 291 mg/L,适合莱氏绿僵菌紫外线诱变的最佳照射时间为2 min和2.5 min,得到6株能耐1 291 mg/L敌敌畏的突变菌株,其中突变株Nr-UVY6的抗性水平是出发菌株的2.57倍,抗药性遗传稳定性也最佳。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从草坪害虫淡剑灰翅夜蛾Spodoptera depravata(Butler)罹病虫体分离得到的病原性真菌菌株DT2011N7的分类地位,通过形态学观察、BLAST序列比对以及基于ITS、β-tubulin和rpb2a的单基因序列分析和3个基因联合的多基因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菌株DT2011N7在萨氏麦芽糖酵母浸粉培养基上培养时,菌落初期呈白色,产孢后表面密布孢子呈淡绿色;分生孢子为椭圆形,大小为3.5~5.5μm×2.0~2.8μm。BLAST序列比对结果显示菌株DT2011N7与莱氏绿僵菌Metarhizium rileyi一致性最高,达99%~100%;在3个单基因及多基因系统进化树中,该菌株均与莱氏绿僵菌聚在同一进化分支中,自展值达99~100。结合形态学特征、同源性比对结果及系统进化树分析,将菌株DT2011N7鉴定为莱氏绿僵菌M.rileyi。  相似文献   

6.
绿僵菌是一类常见且极具应用价值的生物防治材料。目前绿僵菌分类系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然而新分类系统在国内尚未普遍采用。本文用该系统研究了近年来分离自大别山区僵虫的21株绿僵菌的物种多样性。在对大别山绿僵菌菌株的形态学研究基础上;对其转录延长因子(EF-1a)进行了进一步的PCR扩增、测序和同源性分析,并选用MEGA软件依据简约法构建EF-1a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21株菌株在新系统中分别属于5个种,即贵州绿僵菌、大孢绿僵菌、蚱蜢绿僵菌、黄绿绿僵菌瘿绵蚜变种和棕色绿僵菌,并对中国新纪录棕色绿僵菌进行了形态学的描述。该研究基本明确了大别山区的绿僵菌物种多样性,为生物防治菌株提供了科学鉴定方法和丰富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7.
高毒力金龟子绿僵菌的筛选及其胞外蛋白酶产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 L.幼虫为供试昆虫,对从果园土壤中筛选出的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的生物活性进行了测定,共获得4株高毒力菌株,其LT50值在1.85~2.56 d之间,LD50值在6.11×102~1.55×104 spores之间。利用明胶-琼脂平板分析法对筛选出的高毒力绿僵菌菌株产胞外蛋白酶的水平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各菌株间产酶水平差异较大,且菌株产酶水平的高低与其对大蜡螟幼虫的毒力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为确定10株高效杀虫绿僵菌菌株的分类地位, 通过克隆、测序10株绿僵菌菌株的ef1-α、rpb1、rpb2、 β-tubulin部分序列进行多基因系统进化分析, 并结合形态特征确定10株绿僵菌菌株的分类地位。结果表明多基因分子鉴定在绿僵菌菌种的划分上较单基因更为准确, 结合多基因系统进化分析结果和形态学特征, 将CQMa114、CQMa117、CQMa125、CQMa126、CQMa128归为大孢绿僵菌, CQMa102归为蝗绿僵菌, CQMa132、CQMa135归为贵州绿僵菌, 菌株CQMa138、CQMa140与其他绿僵菌亲缘关系较远, 有可能为绿僵菌属的新种或新的分类单位。  相似文献   

9.
为认识伊犁退化野果林下表层土壤中可培养真菌的多样性,采用稀释平板法从野果林健康果树覆盖区表层土壤(H_土)和患病果树覆盖区表层土壤(D_土)中分离不同种类的土壤可培养真菌,基于可培养真菌ITS基因序列与NCBI数据库Gen Bank中的序列进行比对,选择相似性最高的参考菌株序列,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从退化野果林表层土壤中分离获得25株真菌菌株,隶属3亚门6纲8目11科11属。从H_土分离的土壤真菌优势属为青霉属(Penicillium),D_土的土壤优势属为青霉属(Penicillium)和镰刀菌属(Fusarium);聚孢霉属(Clonostachys)和拟青霉属(Purpureocillium)仅存于H_土,茎点霉属(Phoma)和小球腔菌属(Leptosphaeria)仅存在于D_土。H_土可培养真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2.10)大于D_土(1.98),H_土均匀度指数(0.91)亦高于D_土(0.79)。由此可见,充分认识野果林真菌类群的分布有助于指导果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0.
从河南省汝阳县林地里采集到的天然罹病的黑蚱蝉僵虫中,分离到1株绿僵菌Metarhizium spp.,根据菌落培养特征和产孢结构特性,结合菌株ITS1-5.8s RNA-ITS2基因序列,鉴定为金龟子绿僵菌M.anisoliae,编号Ma121.测定了温度、光照、pH值以及碳氮源、微量元素对菌株Ma121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得到菌株Ma121生长和产孢的适宜条件为温度25~30℃、全黑暗、培养基以大豆粉为碳源和蛋白胨为氮源并添加锰盐、pH 7.室内测定了菌株Ma121对东亚飞蝗若虫的致病力,结果显示菌株Ma121高浓度孢悬液(1×107~1×108孢子/mL)对若虫的校正累计死亡率均达到90%以上,致死中时(LT50)少于5d.说明菌株Ma121能够有效侵染东亚飞蝗若虫并将其致死,菌株Ma121可以作为优良菌株进行杀蝗生物农药的进一步研发.  相似文献   

11.
红掌胶胞炭疽菌的分子检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胶胞炭疽菌是引起红掌炭疽病的病原菌。根据GenBank中炭疽属不同种的ITS序列差异,设计了胶胞炭疽菌的特异性引物E1/E2,由此建立的PCR检测体系可以从38个胶胞炭疽菌菌株中扩增得到329 bp的特异性条带,而扩增其它近似或相关菌株时没有相应的特异性条带。该检测体系对胶胞炭疽菌基因组DNA的扩增灵敏度达到10 pg。将引物E1/E2与ITS区通用引物进行套式PCR扩增后,检测灵敏度至少提高10 000倍。当土中胶胞炭疽菌分生孢子达到200个/g土时可检测出。进一步利用此检测体系对携带病原菌的灌溉水、发病组织进行检测,均能快速稳定地检测出病原菌。  相似文献   

12.
番茄枯萎病致病镰刀菌种类鉴定及优势种群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镰刀菌(Fusarium spp.)是真菌的一个重要属,分布极为广泛,是多种重要植物的病原菌。其中,由致病性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侵染引起的植物枯萎病是一种世界性的土传真菌病害。病菌从植物根部侵入,扩展进入维管束,造成植株枯死,在植株的全生育期均可发生,给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国内外已报道的被严重为害的作物有棉花、甘蔗、香蕉、番茄、黄瓜、哈密瓜、西瓜、大  相似文献   

13.
金龟子绿僵菌是一种对靶标昆虫具有高毒力和致病性的重要杀虫真菌,通过接触直接侵染使蝗虫致死,对草原蝗虫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研究了不同类型草原喷施金龟子绿僵菌粉剂对蝗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金龟子绿僵菌对蝗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喷药后7 d优势种蝗虫毛足棒角蝗Dasyhippus barbipes、亚洲小车蝗Oedaleus decorus asiaticus和宽须蚁蝗Myrmeleotettix palpalis的虫口减退率达60%、防治效果超过62%,其中白边痂蝗、毛足棒角蝗、亚洲小车蝗和宽须蚁蝗的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均高于宽翅曲背蝗Pararcyptera microptera meridionalis和轮纹异痂蝗Bryodemella tuberculatum dilutum;同时,金龟子绿僵菌在不同类型草原的防治效果存在差异,在典型草原和荒漠化及半荒漠化草原的防治效果高于草甸草原。研究绿僵菌在不同草原类型蝗虫的防治效果,为建立草原蝗虫绿色可持续防控体系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4.
 杨梅衰弱病在杨梅主产区发生严重,但其成因尚未明确。为明确根际土壤真菌与衰弱病的相关性,本研究以来自仙居、临海和兰溪3个不同地区的健康植株和衰弱植株的根际土壤为材料,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14种与连作障碍相关的土壤真菌进行了定量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杨梅根际真菌群体的含量比较丰富;被孢霉属(Mortierella spp.)和轮枝孢属(Verticillium spp.)在发病植株根际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健康植株,与杨梅衰弱病呈正相关关系;青霉菌属(Penicillium spp.)在发病植株根际的含量显著低于健康植株,与杨梅衰弱病呈负相关关系。本研究建立了杨梅根际土壤真菌的快速检测体系,明确了健康株和衰弱株根际真菌菌群的差异,为杨梅衰弱病的研究和病害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海南一品红细菌性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海南省近几年发生的一品红细菌性叶部病害的病原菌特别是该病原菌的分子特征,为该病害的治理提供可行的依据,本文描述了2005年海南省部分花圃一品红植株上发生的细菌性叶斑病症状,并通过致病性测定、BIOLOG分析和16SrDNA序列比较将分离的病原菌鉴定为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部分碳源利用测定进一步显示2005年海南分离的菌株与2004年海南报道的细菌性疫病病原菌存在差异,但与杭州地区报道的一品红细菌性叶斑病菌基本一致。利用黄单胞菌模式种典型菌株的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3个海南菌株与巴豆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odiaei)和地毯草黄单胞菌(X.axonopodis)单独聚合成群,其中与巴豆黄单胞菌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16.
瓜黑星病菌、枯萎病菌和蔓枯病菌的三重PCR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测定黄瓜黑星病菌(Cladosporium cucumerinum)rDNA的ITS序列,比对近缘种及瓜类几种重要病原菌的ITS序列,设计出特异性引物HX-1/HX-2,经过对引物HX-1/HX-2PCR条件的优化,可以扩增出1条190bp的黄瓜黑星病菌特异性DNA条带,灵敏度达到1pg/μL。进一步将引物HX-1/HX-2和瓜类枯萎病菌、瓜类蔓枯病菌特异检测引物Fn-1/Fn-2、Mn-1/Mn-2组合,建立三重PCR体系,可一次检测出瓜类黑星病菌、瓜类枯萎病菌、瓜类蔓枯病菌3种瓜类植物重要的病原菌。建立了可以应用于田间瓜类黑星病菌PCR检测技术和瓜类主要病害三重PCR检测技术,对瓜类病害的诊断和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植株叶片皱缩、畸形是否由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侵染引起,从云南省红河州田间采集具有疑似感染症状的木薯植株叶片样品,应用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简并引物、种专化性引物及卫星分子引物进行PCR扩增、克隆,通过测序分析其核苷酸序列特征并对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显...  相似文献   

18.
通过黄粉虫虫饵法从河北省采集的土样中分离得到三株昆虫病原真菌,结合形态学特征和rDNA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三株均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编号依次为Z-G2-5、M-G4、M-G3。通过生测发现3株球孢白僵菌菌株均能有效感染粘虫幼虫,三株球孢白僵菌对粘虫3龄幼虫的毒力不同:在5×108孢子/mL剂量下,菌株Z-G2-5第6 d时对粘虫的累计校正死亡率达到96.77%,LT50为3.02 d,LC50为4.95×106个孢子/mL。而菌株M-G3、M-G4的累计死亡率分别为66.67%、71.11%;LT50分别为4.89 d、3.97 d;LC50分别为1.18×108个孢子/mL、1.13×107个孢子/mL。上述结果表明,相比其他两株菌,菌株Z-G2-5对粘虫的致病力更强,致死速度更快,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可作为粘虫幼虫生物防治的候选菌株。  相似文献   

19.
稻瘟菌和水稻是研究禾本科作物病原-寄主互作机制的模式病理系统.云南罗平县不仅是云南省水稻主产区,栽培水稻品种多样,同时也是稻瘟病易发区,田间稻瘟菌群体组成复杂,信息流强度大.田间单孢菌株的分离和无毒基因的研究,是揭示稻瘟菌毒性变异机制和制定田间稻瘟病综合防控策略的重要基础.本研究通过单孢分离,从2017年云南罗平田间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