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在隔离的人工接种条件下,用小麦白粉菌的2个分离菌成功地侵染了小麦族的12属40个材料(不包括小麦属)。实验证明小麦白粉菌的侵染范围并不只限于小麦属,而是较为广泛地侵染小麦族的一些属和种。多数材料在接种后所产生的繁殖体,回接小麦也获成功。根据试验结果和野外调查,四川西部常见的披硷草和鹅观草等野生禾本科植物,可能在小麦白粉属的越夏和初侵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从中国柑桔主产区的一些柑桔品种上,分离到25个柑桔炭疽病菌分离系。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中国柑桔上的胶孢炭疽菌可划分为三个致病性类型:Ⅰ类为致病力强,Ⅱ类为致病力中等,Ⅲ类为致病力弱。  相似文献   

3.
对中国柑桔上分离到的25个柑桔炭疽病菌分离系,进行酯酶同工酯及可溶性蛋白质的凝胶电泳。结果表明:病菌分离系的酯酶同工酶谱存在着差异,并且依据此差异划分出三个生理分化的类型;病菌分离系的可溶性蛋白质凝胶电泳的图谱,在其种内基本上保持一致,不能用可溶性蛋白质的凝胶电泳进行柑桔炭疽病菌生理分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我省大蒜叶斑病菌 Cladosporium allii(Ellis.& Martin.)的越夏进行了试验研究,其结果表明:病株种蒜不传病;田间病残体易于腐烂,其上病菌不能越夏;病残体随种蒜把在室内越夏,播种时随种肥进入田间成为当年病害的初次侵染来源。  相似文献   

5.
苹果品种间对褐斑病存在抗病性差异,且某些品种的抗病性在苗期和成株期表现不一致。寄主的抗病性与叶面角质层厚度和叶内全氮量成正相关,而与游离酚、可溶性糖、磷和钾的含量无关。感病后,寄主的水分代谢和能量代谢发生改变,游离酚产生积累。  相似文献   

6.
研究表明树体的营养状态与柑桔炭疽病菌由潜伏状态转为活跃状态与寄主发病有关。树体健壮,即叶片全磷、全钾含量高,秋冬季节含氮化物积累多则发病较轻。经复壮措施处理后,重病树体的生长势能逐渐回升。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汉源县花椒土壤理化特性的分析表明,土壤有效硼含量为0—0.1445ppm,远远低于0.5ppm的临界值含量。土壤有效硼含量与花椒产量显著正相关(r=0.708)。土壤缺硼是导致花椒落花落果和低产的重要原因。花椒施硼肥能极显著地增加座果率,在花椒萌发期和开花末期分别以0.2%硼溶液根外喷施,能收到增加花椒座果率和提高花椒产量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分别采用不同温度、光照、营养、不同种叶片浸析液及不同浓度柠檬醛进行分生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试验。结果表明:分生孢子萌发及附着胞形成的最适温度为25℃;黑暗是附着胞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亦是促进附着胞“黑化”成熟的条件之一;分生孢子在蒸馏水中便可萌发并形成附着胞,但加入营养可刺激萌发和产胞;供试五个柑桔属品种的叶浸析液均能刺激分生孢子萌发;柠檬醛显著抑制分生孢子萌发(浓度≥500ppm)及附着胞形成(浓度≥3500ppm),后者在国内外尚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柑桔上分离到的25个柑桔胶孢炭疽菌分离系,进行培养及生长特性测定。结果表明,25个分离系在培养及生长特性上存在着差异,但这种差异不能说明柑桔上的胶孢炭疽菌存在着生理分化,同时也与该菌致病性差异不相关。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定点接种、整体透明及石蜡切片测定,接种后24小时,柑桔炭疽病菌可在温州蜜柑幼嫩叶(叶龄为14天)面上大量萌发并产生附着胞。4天后附着胞可进一步形成细长的侵入丝,直接穿透叶片角质层或者经叶背气孔侵入,然后在叶片上表皮或下表皮细胞内形成潜伏、休眠状态的菌丝,直至叶片受伤,这种菌丝才可进一步生长,扩展至叶肉细胞并形成典型的急性炭疽病分生孢子盘。  相似文献   

11.
森林资源环境人口承载能力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森林产出、市场需求、林区人口的平均收入和林业政策等方面入手,系统分析了森林承载能力的各主要影响因素,在森林的经济产出量与承载人口的人均林业收入标准值总合相等的条件基础上建立了森林资源环境人口承载能力模型。为森林承载能力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  相似文献   

12.
褐稻虱种群数量动态的短期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多年同次世代平均生命表的基础上,应用种群矩阵模型讨论揭稻虱种群数量动态的预测问题,褐稻虱种群生命表划分为卵、1~2龄若虫、3~5龄若虫及成虫4个阶段。这4个阶段的历期不相等,本文把这4个阶段继续细分为等期的日龄状态,与此相适应,种群矩阵模型的转移矩阵也扩展为相应维数的方阵,结合输出方程,输入始发期1天调查的各虫期的密度,连续输出约40天内各期的密度,在水稻品种对褐稻虱的抗性级别基本不变,其他干扰因素比较稳定的条件下,预测结果对当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中关联度分析的方法,在不同的产量水平下研究了构成小麦产量因子与小麦产量的关联度,提出了提高产量的主攻方向。此法完全适用于其它作物。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江苏省淮北沭阳地区小麦群体光能利用状况。在小麦全生育期内,该地区太阳总辐射量为70.4千卡/厘米~2,约占全年总辐射量的60%。不同产量水平小麦光能利用率依次为高产田>过旺田>一般大田。高产小麦经济产量的光能利用率为0.46%,生物产量的光能利用率为1.13%。小麦一生中光能利用率高峰期出现在孕穗至灌浆阶段。此阶段LAI为7时,生物产量日增重最大。文中还对提高小麦光能利用率的途径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花生的出仁率、结果枝、百果重和总果数等性状在不同品系间差异达显著,其遗传力也大。总果数、双仁果率、出仁率和主茎高4个性状对果重的遗传相关极显著,结果枝对果重的遗传相关显著。结果枝和主茎高对果重直接影响最大,总果数和双仁率直接影响次之,百果重和出仁率对果重直接表现为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稻曲病在国内外均有发生,危害愈趋严重:除了降低水稻产量、影响稻米品质外,人、畜食用菌粉过量均有毒害作用。从高产、优质、低(无)毒、低成本方面考虑,认为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解决生产上稻曲病危害最适宜的途径.本文重点阐述了品种抗性的鉴定方法、抗病品种的选育和利用方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病根中媒介昆虫松褐天牛种群数量、松材线虫密度以及线虫演替规律的调查研究,对伐根在松材线虫病流行中的作用进行初步评价。认为伐根在病害流行中的作用很小,考虑到挖除病根增加的劳动强度和经费支出,今后在疫区内部可以不强调挖根,而在疫区的边缘应挖除病根以防止这种国内森林植物检疫对象的自然蔓延。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导了春小麦(Triticum destivum)和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种群内个体间的干扰竞争对个体大小不等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和油菜种群的个体大小不等性随种群密度的加大而提高,油菜提高的趋势比小麦明显。植株生殖枝干重的大小不等性较生物干重大。植株营养期的大小不等性较成熟期为小。相邻植株的距离与个体大小有一定相关性。试验结果表明,个体间的干扰竞争是植物种群个体大小等级形成的重要因子。即种群内较大的个体抑制了较小个体的生长,从而加大了植株大小的相对差异和种群生物量集中于少数较大的个体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我校在小麦叶锈病研究中的发现,从小麦品种和叶锈菌的相互作用,对小种鉴定和品种抗病性测定,毒性的个性和共性,毒力的强弱与小种消长的关系,毒性的专化性和寄主范围,毒性的地区性和品种的抗病性等方面作了辩证的分析。指出今后研究锈病应有群体观点,因为小麦品种和叶锈菌是以群体对群体起相互作用的。用传统的方法研究锈菌的生理分化,不仅鉴别寄主的有用性是局限的,並且同一小种的不同菌株的毒性不一定相同,任意选一菌株测定品种的抗病性,並且研究的是个体品种与个体菌株的相互作用,这种方法有很大的片面性,把在局限情况下测定的抗病品种推广到自然间锈菌群体中去,就很容易发生抗病性“丧失”问题。今后研究锈病应有生态观点,因为小麦品种锈菌及其相互作用无不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在不同生态条件下形成的锈菌群体的毒性不一定相同,培育抗病品种应注意农业生态系的特殊性。今后研究锈病还应有进化观点,因为小麦品种和锈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地共存和共同进化的,应该从遗传学角度来研究锈菌的适合度和小麦品种抗性的持久性。  相似文献   

20.
讨论了含疾病因素人中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一类积分、偏微分方程组。实现了这个数学模型和时变人口大系统数学模型的相互转化;当人口大系统在稳定状态下,给出了康态人口子系统和病态人口子系统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