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研究甘蔗间套种模式下绿豆适宜的播种期,完善绿豆间套种技术相关数据,为生产上间套种合理种植提供参考。在甘蔗-绿豆间套种模式下对绿豆品种中绿5号和桂绿豆L74号进行连续2年播期试验,调查其全生育期、田间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并进行效益分析。结果表明,在甘蔗-绿豆间套种模式下,绿豆播种时间越早越能获得高效益,B1(甘蔗种植当天)播种绿豆能获得最高绿豆籽粒产量和较高的综合效益,是甘蔗-绿豆间套种最适宜的播期,在甘蔗种植后14 d内尽早播种绿豆才能达到增收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筛选适合与甘蔗、柑橘间套种的绿豆品种(系),为间套种生产合理选用绿豆品种提供参考.[方法]选用11个绿豆品种(系)与甘蔗间套种,5个绿豆品种(系)与柑橘间套种,进行绿豆筛选试验,调查其生育期、田间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结果]参试绿豆品种(系)均为早熟、矮秆、大粒型品种,除精L011为毛绿豆外,其余均为明绿豆.其中与甘蔗间套种的11个绿豆品种(系)中,中绿5号、大新本地品种和中绿1号表现较好,单株结荚数多、粒大、产量高、籽粒商品性外观好;与柑橘间套种的5个绿豆品种(系)中,中绿1号和F8表现为早熟、株高适中、主茎分枝强、单株结荚数多、粒大、产量高.[结论]适合与甘蔗间套种的绿豆品种(系)有中绿5号、大新本地品种和中绿1号;适合与幼龄柑橘间套种的品种(系)有中绿1号和F8.  相似文献   

3.
沈瑞 《新农村》2014,(3):25
间作套种是提高芝麻种植效益行之有效的措施。目前,山东、河南、江苏等地间作套种有以下几种方式。1.芝麻与绿豆间作以芝麻为主。芝麻耐旱怕渍,绿豆怕旱耐湿,两种作物间种,在旱涝灾年均可增收,旱年多留芝麻,涝年芝麻缺苗时,就多留豆类。一般采用4行芝麻2行绿豆或2行芝麻2行绿豆间作,行距均为30厘米,绿豆株距为12~15厘米。2.芝麻与花生间作以花生为主,一般是在花生第1次中耕时,每隔2~4行花  相似文献   

4.
[目的]筛选与甘蔗间套种高产、早熟、结荚成熟整齐一致、适应性好的绿豆品种.[方法]以中绿1号为对照,对从河南、河北引进的4个绿豆品种郑绿8号、郑绿9号、冀绿11号、保绿942进行种植观察,对各品种的生育期、农艺性状、抗逆性、产量性状等进行观察比较.[结果]郑绿8号、郑绿9号、冀绿11号和保绿942 4个绿豆品种均比传统早熟绿豆中绿1号早熟,绿豆产量与中绿1号相当,均表现为矮秆、抗倒伏、适应性好.[结论]4个供试早熟绿豆品种中以郑绿8号的综合性状最好,表现为矮秆、茎秆粗壮、抗倒伏、豆荚成熟一致、绿豆产量和生物产量较高,适合与甘蔗间套种.  相似文献   

5.
<正>由于春季的低温和大风灾害的影响,近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24团666公顷葡萄产量有所下降。为了保证果农收入不减少,除了在葡萄田间管理等方面加强指导外,该团还积极引导和帮助果农利用葡萄架下间作套种花生、绿豆、瓜果等经济作物促进职工增收。仅园艺连2016年就有72户果农进行了套种,户均增  相似文献   

6.
我市从1985年引进花生地膜覆盖技术到现在,已有15年时间,前10年地膜覆盖同起垄栽培及间套种一样,不能为广大干群所重视,应用面积很小.从1995年开始,我们积极改进栽培技术,通过试验、示范,重点抓好"一推二用三改"(一推即:推广以鲁花9号、11号14号为代表的优质、高产品种;二用即:用配方肥,用化控制剂;三改即:改平作为起垄,改露地为覆膜,改纯作为间作)的落实,从而使社会效益不断提高.1999年全市起垄地膜覆盖面积达18万亩,增产花生1.98万t,间套种面积19.8万亩,增收玉米2.97t,两项累计新增经济效益3267万元.  相似文献   

7.
利用辽风谷4号植株特矮小、生育期特短的特征特性进行了套种花生种植模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谷子套种花生提高了土地生产率,套种的效益显著高于谷子、花生单作,谷子套种花生是切实可行的一种高效复合种植模式.对套种两种作物生理性状的变化及土壤微生物种群的变化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有关我国甘蔗间套种花生的研究进展,分析了间套种种植模式和播期的研究以及间套种对甘蔗农艺性状、产量、蔗地经济效益、土壤养分、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甘蔗间套种花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旱砂田西瓜套种花生和单作花生两种栽培模式在皋兰县的九合、忠和两镇逐步发展起来。套种花生平均产鲜果达到2 700 kg/hm2,收入达到15 000元/hm2,单作花生平均产鲜果达到5 250 kg/hm2,收入达到31 500元/hm2,经济效益显著,是旱作区农业增收的一条新的途径。现将旱砂田花生栽培技术总结如下,供广大种植户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筛选出高产、早熟、抗性强的绿豆品种,并为其今后更好地应用于蔗田间套种提供参考。[方法]对从河南引进的几个绿豆品种的生长生育特性、农艺性状、抗逆性和产量性状等进行观察比较。[结果]郑绿8号、郑绿9号、郑绿10号均为早熟、高产的绿豆品种,绿豆产量分别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41.4%、48.1%、21.9%;3个品种综合性状最好的是郑绿9号,抗逆性好,绿豆产量和生物产量都比较高,且果粒外观好。[结论]筛选出了最适合在广西种植的河南绿豆品种郑绿9号。  相似文献   

11.
采用陷阱法、扫网法及植株系统调查法研究了甜玉米间作不同作物(绿豆、菜豆、甘薯、花生)对蜘蛛群落结构的影响.田间调查共采集到蜘蛛26种,隶属于10科.玉米单作与间作生境蜘蛛群落结构组成相似,均以拟环纹狼蛛Lycosa pseudoannulata和八斑球蛛Coleosoma octomaculatum为优势种;但玉米间作生境有助于蜘蛛类群数量增长,其中玉米间作绿豆、玉米间作菜豆的蜘蛛总体数量显著高于玉米单作,玉米间作甘薯和玉米间作花生的蜘蛛数量也有所提高.研究表明,玉米间作生境通过增加作物多样性,对蜘蛛具有较好的诱集作用,从而提高蜘蛛类群数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玉米与绿豆或红小豆间作对玉米、绿豆、红小豆产量、主要农艺性状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筛选出适宜济南及周边地区玉米、绿豆、红小豆的最优种植模式。[方法]设置玉米间作绿豆、玉米间作红小豆、玉米单作、绿豆单作、红小豆单作共8个处理,分别以玉米单作、绿豆单作和红小豆单作为对照,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的经济效益。[结果]玉米6.75万株/hm~2+绿豆5.55万株/hm~2为最优处理,收获玉米产量为6 567.0 kg/hm~2,收获绿豆产量为583.5 kg/hm~2,经济效益为18 384.0元/hm~2,比绿豆单作增效12.3%,比玉米单作增效26.9%。通过缩小株距,将玉米密度固定在6.75万株/hm~2能使玉米产量水平降低不显著。绿豆在间作条件下较绿豆单作产量降低59.1%;红小豆在间作条件下,玉米和红小豆产量均显著降低,经济效益低于玉米单作或红小豆单作。[结论]在该试验条件下,济南及周边地区最适宜的间作方式为2行玉米6.75万株/hm~2+2行绿豆5.5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3.
绿豆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冀中南地区棉花-绿豆间作栽培模式对绿豆品种的需求,对引进的10个绿豆品种进行了田间比较试验和示范推广。结果表明:丰产性、抗倒伏性、抗病性、商品性等综合性状表现突出的绿豆品种为中绿5号、中绿6号、冀绿7号、中绿10号和毛绿45。其中,中绿10号植株直立矮生、不抽蔓、不炸荚、开花结荚集中、产量高、抗性好,与棉花间作种植最佳。2011年中绿10号与棉花间作种植生产示范,平均产量为1125 kg/hm2,经济效益明显。单作种植时,建议种植中绿5号、中绿6号、冀绿7号和毛绿45;与棉花间作套种时,建议种植中绿10号。  相似文献   

14.
为选育出适应性强、耐旱、耐连作的绿豆新品种,山西农业大学经济作物研究所于2008年以‘晋绿豆4号’作母本,‘通榆绿豆’作父本进行杂交,采用“连作高压胁迫法”逐代定向选育,育成绿豆新品种‘汾绿豆4号’。‘汾绿豆4号’在生产试验中比对照‘晋绿豆3号’增产11.1%,2021年1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该品种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中淀粉的营养品质特性,同时具有高功能成分(牡荆素、异牡荆素)药膳功能特性。该品种的育成为医食同源应用提供了新的食品来源。  相似文献   

15.
玉米绿豆间作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筛选出适宜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地区的玉米与绿豆的间作模式,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绿豆、玉米间作对玉米产量、绿豆产量及其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绿豆和玉米分别单作相比,绿豆、玉米间作模式具有较大的生产潜力和明显的经济效益优势,当绿豆与玉米的间作比例为2∶1时,其复合群体的总经济效益最高;绿豆与玉米间作模式的边际效应使玉米的一些农艺性状得到改善,而绿豆的一些性状得到减弱,这是受到负边际效应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具有增加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功能,套作是最重要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形式。为研究不同套种模式对桑树生长和综合效益的影响,在幼龄桑园分别套种大豆、绿豆、马铃薯、红薯、花生、芝麻6种农作物,比较6种套作模式下桑树的生长情况、桑叶产量及综合经济效益,并分析生长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6种套作模式中,桑树/红薯、桑树/马铃薯、桑树/花生的平均枝条数及平均总枝条数显著高于其他模式,从平均枝条长来看则正好相反,而单位面积总枝条数差异不显著;从桑叶叶量来看,桑树/花生套作模式下最高,达16 391.90 kg/hm2,桑树/红薯次之,桑树/绿豆最低;根据相关性分析结果来看,套作幼龄桑园单位面积平均总条数(x)与平均总条长(y)有极显著相关性,拟合多项式方程为:y=0.247x2–2.506x+314.16(x>0);综合来看,桑树/花生套种模式较有利于幼龄桑树的生长,综合经济效益高于其他模式,其次为桑树/红薯、桑树/马铃薯模式。该研究为幼龄桑树套种模式的推广,桑园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了改善甘肃中部地区旱砂地籽瓜连作障碍严重的现象,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旱砂地新型种植模式(籽瓜/花生间作模式)下3种花生间作密度(株距40 cm、50 cm、60 cm)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等权重、权重侧重籽瓜产量和产籽率、权重侧重经济效益下,花生间作密度为株距60 cm的关联度均为最大,分别为0.718 0、0.692 3和0.730 8,株距为40 cm次之,分别为0.657 3、0.647 0和0.662 4。表明花生间作株距60 cm为该间作模式的最佳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8.
河西荒漠灌区不同耕作方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河西荒漠灌区比较了小麦、玉米、大豆3种作物在连作、轮作、间作方式下的产量,结果表明,小麦产量以小麦与玉米轮作最高,为6 839.3 kg/hm2,较连作增产23.6%;玉米产量以小麦与玉米间作(小倒茬)最高,为12 915.0 kg/hm2,较连作增产50.8%;蚕豆产量以玉米与蚕豆间作(连作)最高,为3 654.0 kg/hm2,增产率达50.2%。  相似文献   

19.
丘陵红壤旱地花生木薯间作适宜间距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丘陵红壤旱地花生主产区,以花生、木薯纯作为对照,通过不同花生木薯间作研究了木薯对花生负面空间影响距离和木薯间作适宜行距,及间作木薯对土地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生间作木薯(不明显降低花生产量的前提下)种植系统中木薯对花生的负面影响空间距离为40 cm左右,木薯间作适宜行距不低于374 cm;且花生木薯宽行间作可明显提高丘陵红壤的土地利用率,纯收入提高58.3%。  相似文献   

20.
鄱阳湖区棉花不同间套作模式效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提高棉花的抗风险、抗灾难系数,确保棉花主产区稳产增收,2009年开展环鄱阳湖区棉花不同间套作模式效益研究,采取定户、定田、定模式、定技术方案的办法,分别布置棉花+花生、棉花+玉米、棉花纯作(对照)3区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棉花+花生间作可以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光能利用率和棉田总体效益,相比纯作区年总产值增加了0.38万元/hm2,纯收入提高8.0%,光能利用率提高了12.5%。而棉花+玉米间作存在空间生态位竞争,棉花产量受到影响,减产40.2%,达到显著水平(P<0.05),经济效益上比棉花纯作年总产值却增加0.66万元/hm2,纯收入提高20.0%,但从粮食食品安全考虑,建议该模式不宜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