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土壤学报》2020,(1):258-258
《土壤学报》2018年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已于近期结束。经本刊编委推荐、评选,共评出优秀论文奖10篇,涵盖土壤地理与土壤信息、土壤物理与土壤侵蚀、土壤化学、土壤生物、土壤肥力、土壤污染、土壤管理等版块。现将获奖名单公布如下(详见附件),并授予年度优秀论文证书,给予适当奖励。  相似文献   

2.
<正>《土壤学报》2012年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已于近期结束。经本刊编委推荐和评选,共评出优秀论文奖10篇,涵盖土壤地理与土壤信息、土壤物理与土壤侵蚀、土壤化学、土壤生物、植物营养、土壤肥力、土壤管理等版块。现将获奖名单公布如下(详见附件),并授予年度优秀论文证书,给予适当奖励。  相似文献   

3.
《土壤学报》2011,(6):1324
《土壤学报》2010年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近期结束。经本刊编委推荐、评选,共评出优秀论文奖10篇、优秀论文提名奖4篇,涵盖土壤地理与土壤信息、土壤物理与土壤侵蚀、土壤化学、土壤生物、植物营养、土壤肥力、土壤污染等版块。现将获奖名单公布如下(见附件),并授予年度优秀论文证书、优秀论文提名证书,其中优秀论文奖将给予适当奖励。  相似文献   

4.
《土壤学报》2014年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已于近期结束.经本刊编委推荐和评选,共评出优秀论文奖10篇,涵盖土壤地理与土壤信息、土壤物理与土壤侵蚀、土壤化学、土壤生物、植物营养、土壤肥力等版块.现将获奖名单公布如下(详见附件),并授予年度优秀论文证书,给予适当奖励.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生物有机肥和化肥对鲜食型甘薯干物质积累、产量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为鲜食型甘薯的优质高效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方法】  2018和2019年,以鲜食型主栽品种‘济薯26’为供试品种,在山东济南丘陵区进行了两年定位田间试验。设置不施肥(对照)、单施化肥、单施生物有机肥、化肥生物有机肥配施处理。在移栽后50、100和150天,取样分析植株干物质积累和分配。于成熟期,调查分析块根产量及品质,以及0—20 cm土层土壤肥力指标。  【结果】  与单施化肥相比,单施生物有机肥和化肥生物有机肥配合处理均显著提高了两年度移栽后150天甘薯植株干重和块根干重,块根产量以化肥配合生物有机肥处理最高,单施生物有机肥次之,均显著高于单施化肥。与单施化肥相比,单施生物有机肥可显著提高两个年度土壤脱氢酶和蔗糖酶活性,显著提高第二年度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及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促进干物质向块根分配,显著提高了第二年度块根还原糖、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含量。与施用生物有机肥相比,化肥生物有机肥配施显著提高了两个年度移栽后100天和150天植株干重和块根干重,显著提高第二年度土壤碱性磷酸酶和脱氢酶活性,提高土壤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还原糖和可溶性糖含量无显著变化,但显著增加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含量。相关分析表明,块根品质指标与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正相关,与土壤酶活性亦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结论】  连续进行化肥与生物有机肥配施,可显著提高土壤碱性磷酸酶和脱氢酶活性,增加土壤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促进甘薯植株和块根干物质的持续积累,获得高产,同时保持较高的块根糖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是提高鲜食型甘薯产量和品质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我国耕地土壤养分变化与肥料投入状况   总被引:49,自引:7,他引:42  
根据全国耕地地力监测点 10余年监测结果 ,分析了我国耕地土壤养分变化与肥料投入状况。结果表明 ,有机肥投入量有逐渐减低的趋势 ,而化肥投入量稳中有升 ;常规施肥区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钾年度间基本稳定 ,而速效磷稳中有升 ;空白区土壤有机质、速效氮基本稳定 ,速效磷、速效钾有下降趋势。养分收支平衡分析表明 ,氮磷盈余、钾亏缺。氮盈余量北方旱地、南方旱地和水田随年度稳中有升 ,而北方水田逐渐下降 ;磷盈余均稳中有升 ;钾亏缺南方水田在缓解 ,而其他农田在逐渐加大  相似文献   

7.
环青海湖地区天然草地土壤水分动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对青海省铁卜加牧业气象试验站1987-1996年土壤含水率观测资料的分析,对天然草地土壤含水率随时间、土层深度的变化规律及各时段土壤含水率与降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分析表明:春季解冻时土壤含水率主要取决于上年度封冻前的土壤水分贮存量和冻结与解冻过程中的平衡调节作用,据此可建立主要土壤层含水率预报方程;牧草返青期间土壤含水率平均状况既与当时的降水量有关,又与上年乃至前年的降水量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并建立了春季土壤含水率平均状况的长期预报模式;年度土壤含水率既与当年降水量有关,也与上年度降水量有较大关系,降水对土壤含水率存在时间和深度上的滞后效应;年度土壤含水率随土层深度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在40-70cm形成相对高湿土壤层;在环青海湖半湿润气候区,土壤水分不能充分满足牧草生长发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海门市大棚设施栽培土壤盐分累积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许福涛 《土壤》2007,39(5):829-831
海门市大棚设施土壤存在一定的盐分积累现象,土壤含盐量是邻近大田的3~4倍,盐分累积在年度内呈现明显的起伏特征,在栽培期间(头年10月到翌年5月),土壤含盐量达0.38~8.03 g/kg,平均3.28 g/kg;而在撤膜期间(5月-10月),土壤含盐量呈下降趋势,平均为2.07 g/kg,降幅达36.9%:年度内阶段性的设施栽培不会发生土壤含盐量多年累积的现象,这是该地区特殊气候条件形成的;采取相应措施可有效控制大棚设施土壤盐分的积累.  相似文献   

9.
《土壤通报》2015,(2):513
<正>《土壤通报》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国土壤学会主办、沈阳农业大学承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土壤科学学术期刊:本刊主要刊登土壤科学及与之相关的学术论文和文献综述等文章,内容包括土壤发生与分类、土壤调查与制图、土壤化学与土壤物理、土壤生物与土壤生物化学、土壤-植物营养与施肥、土地评价与规划、土壤质量与  相似文献   

10.
对秦岭山地松栎混交林土壤微生物数量特征及其与土壤酶、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林地土壤中三大类群微生物的数量在土层间自上而下急剧减少,表层土壤微生物数量最多,占土壤剖面总数的51.55%以上。(2)土壤微生物数量以细菌为主,占总数的99.70%~99.96%;放线菌次之,占总数的0.04%~0.30%;真菌最少,小于0.01%。(3)密度中等(1500~1650株hm-2)的林分能显著增加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4)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与土壤过氧化氢酶、脱氢酶、脲酶、蔗糖酶及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总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放线菌、真菌数量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细菌数量与土壤pH值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在第五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论文评选中,经105个全国学会推荐和作者自荐,在最近5年发表在中国科协期刊的594篇论文。经中国科协期刊优秀论文评审委员会评审,中国科协常委会学术与学会工作专门委员会审定,中国科协网站、科技导报社网站公示无异议,200篇论文被评为第五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推荐的《北京山区土壤流失方程探讨》名列其中。  相似文献   

12.
北方地区滨海盐渍土型稻田土壤供氮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短期淹水密闭淋洗培养法(恒温30℃),研究北方地区滨海盐渍土型旱地土壤(种植苜蓿草)开垦种植水稻5年和30年稻田土壤供氮能力。结果表明:(1)3种土壤初始矿质氮主要分布在0~20 cm土层,且土壤初始矿质氮含量的高低顺序为旱地土壤>30年稻田土壤>5年稻田土壤;5年稻田土壤与旱地土壤之间初始矿质氮含量差异达5%显著水平。(2)相同土层,土壤矿化氮量高低顺序为30年稻田土壤>旱地土壤>5年稻田土壤;任意2种土壤之间矿化氮量差异均达1%显著水平。(3)相同土层,土壤供氮能力大小为30年稻田土壤>旱地土壤>5年稻田土壤;其中,在0~20 cm和40~60 cm土层,任意2种土壤之间供氮能力差异均达1%显著水平,在20~40 cm土层,30年稻田土壤与旱地土壤、5年稻田土壤之间供氮能力差异均达1%显著水平,而旱地土壤与5年稻田土壤之间供氮能力则无明显差异。这表明滨海盐渍土型旱地土壤开垦种植水稻后,不仅影响了土壤有机质(氮)含量,而且也影响了土壤有机氮品质,种植水稻5年使土壤供氮能力显著下降,而种植30年使土壤供氮能力显著上升。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揭示黄河三角洲湿地退化与土壤的关系,为湿地生态修复和有效利用湿地资源提供理论依据,对黄河三角洲退化湿地不同演替阶段的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特性及土壤酶与养分和微生物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湿地由白茅群落到光板地的逆向演替,土壤脲酶、蛋白酶活性呈逐渐下降趋势,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规律与其相似;不同演替阶段土壤酶活性表现出差异性,各种酶之间蛋白酶活性最高;土壤养分质量含量基本都随着湿地逆向演替的进行而递减,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养分质量分数差异显著;退化湿地土壤中各种微生物数量存在明显差异性,在土壤微生物群落中,细菌数量所占比例最大,在各类微生物中占绝对优势,其次为放线菌,真菌数量最少;白茅群落阶段细菌和真菌数量最多,柽柳群落阶段放线菌数量最多;土壤酶与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存在密切正相关关系;细菌与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有密切关系,真菌与脲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都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不同恢复方式下盐渍化弃耕地土壤生物学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干旱区新疆玛纳斯河流域冲积扇缘定点定位试验地为研究对象, 研究灌溉处理、人工草地处理和补植处理对盐渍化弃耕地土壤微生物量、酶活性及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恢复方式均明显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土壤酶活性。不同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分别比原始弃耕地高17.80%、26.38%、5.33%和7.89%、12.75%、21.93%; 不同处理土壤微生物数量分别是原始弃耕地的4.72倍、6.04倍和4.56倍; 不同处理土壤蔗糖酶活性分别比原始弃耕地高3.4倍、3.2倍和7.7倍, 多酚氧化酶活性比原始弃耕地高1.7倍、1.2倍和1.5倍, 脲酶活性比原始弃耕地高11.1%、52.3%和37.1%; 灌溉处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最高, 是原始弃耕地的1.53倍, 土壤呼吸速率变化表现为人工草地处理>灌溉处理>补植处理>原始弃耕地, 其中, 人工草地处理土壤呼吸速率比弃耕地高52.25%。相关分析表明, 微生物量碳与微生物C/N和微生物数量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 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脲酶、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量碳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P<0.05), 与土壤微生物量氮呈负相关关系, 但相关性不显著; 土壤蔗糖酶与其他3种酶以及微生物量氮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土壤脲酶与微生物数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多酚氧化酶与过氧化氢酶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P<0.05)。本研究表明干旱区盐渍化弃耕地采用灌溉与人工草地处理有利于土壤养分积累, 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15.
泥质海岸防护林土壤微生物、酶与土壤养分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可以反映土壤的肥力状况。本文研究了东营泥质海岸不同林分下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土壤微生物、土壤酶和土壤养分主要分布在0-20 cm的土层,20-50 cm的较少;②不同林分微生物数量差异显著。白蜡林微生物数量最多,柳林、枣园数量较少,柽柳林数量最少。③不同林分土壤酶的活性表现出差异性,各种酶之间过氧化氢酶活性最高;④土壤养分含量差异显著,柳林土壤养分含量相对较高于其它样地,白蜡和桑园土壤养分含量次之;⑤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中国南方丘陵区存在着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交互影响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叠加变化的多种土壤景观,其土壤质量对乡村农业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南京市远郊的溧水区晶桥镇芝山村域小流域,选取流域内生态保护的林地、农业利用的园地、旱地和稻田4种土壤景观,于秋季分别采集表土样品,测定土壤基础理化性质、土壤团聚体粒径组成及土壤微生物磷脂肪酸和胞外酶活性分布,分析土壤肥力、土壤团聚化、土壤生物活性等关键性质在不同土壤景观中的变异情况,并采用土壤质量评价方法探明土壤景观与表土质量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与原生林地相比,农业土壤景观中有机质减少50.93%~69.63%,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降低41.34%~68.71%;相应地,土壤微生物总磷脂脂肪酸含量也降低19.20%~42.04%,土壤归一化酶活性降低22.48%~63.27%。因此,与林地景观土壤相比,农业土壤景观的土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已经显著削弱。不过,在农业土壤景观中,稻田的土壤有机质储量和微生物活性相对较高。回归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土壤性质变化的最强因子。基于总数据集和最小数据集的土壤质量评价和基于土壤健康理念的土壤功能质量评价均表明,表土总体土壤质量的变化趋势为林地>稻田>旱地>园地。同时,基于土壤健康理念的评价体系能综合地反映不同土壤景观间土壤的质量变化及其生态系统功能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不同使用年限蔬菜大棚土壤溶质含量变化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在石灰性褐土上分别选取种植1、3、6、9年蔬菜的大棚土壤,旨在研究不同种植年限对土壤养分、盐分、微量元素及重金属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大棚土壤的养分、盐分等均显著高于对照,其年度增长率表现为有机质<氨态氮<全盐量<速效钾<硝态氮<速效磷,其中速效磷、硝态氮、全盐量依次较对照提高21.8倍、15.9倍、2.3倍。微量元素的年度增长幅度表现为Mn<Zn<Cu<Fe,其中有效态Cu、Zn、Fe含量均高于临界值。重金属年度的增长幅度表现为Pb<Cr<Cd,虽然Cr、Cd、Pb均未超标,但大棚土壤养分、盐分、微量元素与重金属含量均随大棚利用年限的增加呈递增趋势,须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土壤通报》2012,(3):769
<正>《土壤通报》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国土壤学会主办、沈阳农业大学承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土壤科学学术期刊。本刊主要刊登土壤科学及与之相关的学术论文和文献综述等文章,内容包括土壤发生与分类、土壤调查与制图、土壤化学与土壤物理、土壤生物与土壤生物化学、土壤-植物营养与施肥  相似文献   

19.
在测定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基础上,应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建立了不同退耕还林模式下的土壤生物学性质评价体系。结果表明,土壤放线菌、真菌数量与转化酶、脲酶、纤维素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达到了极显著或显著水平优势微生物中的微球菌与转化酶,芽孢杆菌与纤维素酶,木霉和游动放线菌与过氧化氢酶,酵母菌与脲酶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放线菌、真菌及其微生物优势类群多样性指标在评价土壤生物学肥力质量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4种土壤酶活性是土壤生物学肥力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而细菌、酵母等生物量较小的微生物对土壤生态肥力评价的贡献较小。用土壤综合肥力指标值(IFI)进一步评价各样地的土壤生物学肥力质量的顺序依次为:苦竹林表层>桦木林表层>农耕地表层>农耕地亚表层>农耕地深层>桦木和苦竹林亚表层>桦木林深层>苦竹林深层。苦竹对退耕地的生态改善效果,如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土壤生态肥力的增加等方面要优于桦木。  相似文献   

20.
《土壤通报》2015,(3):769
<正>《土壤通报》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国土壤学会主办、沈阳农业大学承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土壤科学学术期刊。本刊主要刊登土壤科学及与之相关的学术论文和文献综述等文章,内容包括土壤发生与分类、土壤调查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