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旨在探讨牦牛不同部位皮肤内血管和神经的分布情况,及检测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不同部位皮肤上的定位及相对表达量,探究牦牛皮肤对高原低氧环境的适应机制。采用HE、Masson’s三色和Verhoeff VG染色法,对成年牦牛皮肤内血管和神经结构进行观察与分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对HIF-1α的mRNA和蛋白在成年牦牛皮肤组织中表达与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颈部血管与神经密度最高,前臂部和小腿部次之,跖部最低,部位间差异显著(P<0.05)。HIF-1α主要表达在表皮层、毛囊的上皮根鞘、皮脂腺、汗腺、血管、神经;颈部、前臂部和小腿部强阳性表达,跖部阳性表达。HIF-1α mRNA的相对表达量跖部明显低于其他部位(P<0.05),其他三个部位两两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HIF-1α蛋白相对表达量颈部最高,跖部最低,差异显著(P<0.05)。研究结果提示,成年牦牛不同部位皮肤内不同血管和神经形态结构相似,密度从颈部到前肢再到后肢差异显著。HIF-1α的差异性表达进一步说明皮肤在牦牛适应低氧环境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探讨RSPO_2和β-catenin对羊驼毛性状的作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对RSPO_2和β-catenin在羊驼背部、腿部和耳部皮肤中基因和蛋白表达及蛋白定位进行研究。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真皮乳头、毛囊基质、内根鞘、外根鞘、汗腺、表皮均可见RSPO_2的免疫阳性反应,并且主要出现在细胞质中,其中在内根鞘呈现强阳性;β-catenin在毛囊基质、内根鞘、外根鞘、汗腺、表皮内均出现免疫阳性反应。RT-PCR结果表明:RSPO_2在羊驼背部和腿部的表达量分别是耳部的7.633倍(P0.05)和5.602倍(P0.05),β-catenin在羊驼背部和腿部的表达量分别是耳部的3.689倍(P0.05)和2.067倍(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羊驼皮肤提取物中存在与兔抗RSPO_2多克隆抗体和兔抗β-catenin多克隆抗体发生免疫阳性反应的蛋白条带,大小分别是26和86ku,羊驼皮肤平均蛋白表达量均为背部与耳部间差异显著(P0.05),其中,RSPO_2在腿部与耳部表达量差异显著(P0.05)。综上表明,RSPO_2和β-catenin与毛纤维的长度、弯曲度和细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绵羊毛发的生长速度因部位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绵羊腹股沟及耳部的毛发生长速度慢,而背部的毛发生长速度快长。研究表明,多种因素会影响动物毛发的生长速度及其他性状,其中MAPK信号通路在皮肤发育及毛发生长过程中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TGF-β受体1及p38MAPK在绵羊背部、耳部以及腹股沟部皮肤的表达水平与定位进行研究,以探讨TGF-β受体1及p38MAPK与绵羊毛发生长发育的关系。结果显示,TGF-β受体1及p38MAPK在绵羊的背部、耳部与腹股沟部均有表达,且p38MAPK在背部表达量最多,耳部次之,腹股沟部最少;而TGF-β受体1在耳部毛囊中的表达量最高,腹股沟部次之,在背部毛囊中的表达量最低。研究结果提示,TGF-β受体1及p38MAPK可能与绵羊毛发的生长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4.
绒山羊的皮肤毛囊具有在一个生物年内呈周期性发育的特性,已有研究表明,在绒山羊毛囊周期性发育的各时期存在细胞凋亡现象。而作为调控细胞凋亡的Bax/Bcl-2基因在绒山羊皮肤毛囊的表达是否与其各个发育时期相关,尤其是二者在毛囊发育哪个时期为优势基因,将对阐明绒山羊毛囊发育过程中细胞凋亡所发挥的生物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成年辽宁绒山羊母羊皮肤中Bax和Bcl-2蛋白表达部位及表达量年周期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月份辽宁绒山羊成年母羊皮肤次级毛囊的毛球、内根鞘、外根鞘上,以及汗腺、皮脂腺以及表皮上均可见Bax和Bcl-2阳性表达;次级毛囊Bax表达量在5月份和9月份最高,Bcl-2表达量在5月份最高,次级毛囊Bax/Bcl-2比值在每年的4月份和7月份出现2个峰值,10月则为全年的最低点。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音猬因子(sonic hedgehog, SHH)在不同品种绵羊背部皮肤中的表达差异,以探索SHH与羊毛弯曲形成的关系,选取美利奴羊和小尾寒羊作为研究对象,利用HE染色法观察2种绵羊背部皮肤的组织结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探究2种绵羊背部皮肤中SHH蛋白和基因水平的相对表达量差异。结果显示:HE染色显示美利奴羊与小尾寒羊背部皮肤毛囊的组织结构存在毛囊数量及弯曲程度等差异;免疫组织化学试验显示,SHH蛋白在美利奴羊和小尾寒羊背部皮肤中均有表达,在美利奴羊背部皮肤中的毛乳头、毛基质、内外根鞘、皮脂腺和表皮细胞中显著表达,在小尾寒羊背部皮肤中的毛基质、内外根鞘和皮脂腺中显著表达;光密度分析显示,美利奴羊背部皮肤组织中SHH蛋白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小尾寒羊(P<0.001);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美利奴羊SHH 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小尾寒羊(P<0.01);Western blot显示,美利奴羊SHH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小尾寒羊(P<0.01)。提示:羊毛弯曲的形成与其组织结构有关,并受SHH的调控。  相似文献   

6.
为了统计昆明(KM)乳鼠背部皮肤初级和次级毛囊发育密度,观察并分析毛囊发育结构,以及对背部皮肤毛囊进行干细胞转录因子(Sox2)表达的鉴定,并初步分析Sox2在皮肤毛囊表达的意义,试验采用外科解剖法获取不同发育时间的乳鼠背部皮肤,冰冻包埋剂(OCT)包埋,制作冰冻切片及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统计新生小鼠不同时期背部皮肤毛囊的密度和生长发育情况,另外也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鉴定Sox2在皮肤毛囊中的表达。结果表明:小鼠出生6 d内,总毛囊密度呈平稳增长,次级毛囊密度相比初级毛囊密度增长迅速,但初级毛囊发育早于次级毛囊且有髓质,第8天时初级毛囊形态结构基本发育完成;背部皮肤毛囊中Sox2的表达主要分布在毛囊毛球部和毛囊外根鞘。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音猬因子(sonic hedgehog, SHH)在不同品种绵羊背部皮肤中的表达差异,以探索SHH与羊毛弯曲形成的关系,选取美利奴羊和小尾寒羊作为研究对象,利用HE染色法观察2种绵羊背部皮肤的组织结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探究2种绵羊背部皮肤中SHH蛋白和基因水平的相对表达量差异。结果显示:HE染色显示美利奴羊与小尾寒羊背部皮肤毛囊的组织结构存在毛囊数量及弯曲程度等差异;免疫组织化学试验显示,SHH蛋白在美利奴羊和小尾寒羊背部皮肤中均有表达,在美利奴羊背部皮肤中的毛乳头、毛基质、内外根鞘、皮脂腺和表皮细胞中显著表达,在小尾寒羊背部皮肤中的毛基质、内外根鞘和皮脂腺中显著表达;光密度分析显示,美利奴羊背部皮肤组织中SHH蛋白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小尾寒羊(P<0.001);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美利奴羊SHH 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小尾寒羊(P<0.01);Western blot显示,美利奴羊SHH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小尾寒羊(P<0.01)。提示:羊毛弯曲的形成与其组织结构有关,并受SHH的调控。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肌醇对獭兔皮肤中β-连环蛋白(β-catenin)和激素敏感脂酶(HSL)表达的影响。选取(40±1)日龄的同期断奶獭兔120只(公母各占1/2),随机分成4组,每组30只。在4组獭兔的饲粮中分别添加0、25、50、75 mg/kg的肌醇,试验期为3个月。在试验的第30天(2月龄)、第60天(3月龄)和第90天(4月龄),分别取腹部、背中部、臀部皮肤,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法对β-catenin和HSL的蛋白质表达和定位进行检测。结果表明:β-catenin在毛囊中广泛表达,在毛根鞘细胞和毛乳头均有棕黄色阳性反应细胞。HSL在毛根鞘细胞,尤其是在内根鞘细胞内,呈现非常明显的棕黑色强阳性表达。饲粮中添加50 mg/kg肌醇可以极显著增加2~4月龄獭兔背中部皮肤毛囊中β-catenin和HSL阳性表达细胞的平均灰度值(P0.01),极显著增加4月龄獭兔背中部、腹部和臀部皮肤毛囊中β-catenin和HSL阳性表达细胞的平均灰度值(P0.01)。结果提示,肌醇能够通过上调4月龄獭兔毛囊中β-catenin和HSL的表达来促进毛囊的发育,在本试验中,饲粮肌醇水平达到50 mg/kg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胎儿期是绒山羊皮肤及毛囊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Bax与Bcl-2基因在皮肤及毛囊中正确表达与否,与皮肤及毛囊的发育及成熟密切相关。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采集辽宁绒山羊胎儿期第45、60、75、90、105、120天和第135天皮肤,对胎儿皮肤和毛囊中Bax和Bcl-2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表明:Bax和Bcl-2在初级和次级毛囊、表皮、皮脂腺、汗腺中都呈阳性表达;且2种基因在内根鞘上呈强表达,而在真皮乳头中为弱表达。初级和次级毛囊中Bax平均光密度先增加,随后达到一定阈值后维持水平;而Bcl-2的平均光密度则呈现先增加后稍有降低;此外,Bax/Bcl-2比值也表现为降低的趋势。因此,可以推断,随着辽宁绒山羊初级和次级毛囊发育逐步成熟,细胞凋亡现象也逐步减弱。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兽医学报》2017,(10):1988-1992
以辽宁绒山羊不同发育时期皮肤毛囊组织为材料,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miR-1298-5p的靶基因,采用RTPCR对miR-1298-5p与其潜在靶基因TGF-βR1进行核酸水平表达检测,利用Weston blot对潜在靶基因TGF-βR1进行蛋白水平表达检测。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表明TGF-βR1的3′UTR存在miR-1298-5p种子区结合位点;miR-1298-5p在皮肤毛囊不同发育时期呈现差异性表达;TGF-βR1在皮肤毛囊不同发育时期无论在核酸水平还是蛋白水平均呈现差异性表达;miR-1298-5p与其潜在靶基因之间呈现一种负调控趋势,说明miR-1298-5p可能通过负调控TGF-βR1,从而对毛囊周期性发育起到调节作用。结合靶基因预测结果、miR-1298-5p在核酸水平表达规律及TGFβR1在核酸水平表达规律和蛋白水平表达规律初步确定TGF-βR1为miR-1298-5p的靶基因。本实验旨在探讨辽宁绒山羊皮肤毛囊不同发育时期miR-1298-5p与其靶基因的调控作用及其与靶基因的潜在关系,为miR-1298-5p与其靶基因对皮肤毛囊发育作用提供理论研究数据。  相似文献   

11.
辽宁绒山羊胎儿皮肤中Bcl-2\Bax基因表达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胎儿期是辽宁绒山羊皮肤及毛囊形成的时期,在这个时期,Bax与Bcl-2基因能否在皮肤及毛囊表达,则与其发育及成熟密切相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辽宁绒山羊胎儿期的45、60、75、90、105、120和135 d胎儿皮肤上Bax和Bcl-2蛋白的表达量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初级毛囊和次级毛囊、表皮、皮脂腺、汗腺上都存在Bax和Bcl-2阳性表达;两种蛋白在内根鞘上呈强表达,而在真皮乳头则弱表达.初级、次级毛囊上Bax平均光密度先增加后维持,而Bcl-2的平均光密度则是先不断增加,后稍有降低,Bax/Bcl-2比值的变化趋势也是降低的,表明随着初级和次级毛囊发育逐步成熟,细胞凋亡现象也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夏季高温时皖东牛与荷斯坦牛皮肤组织形态和皮肤散热调节特征的差异,在30℃以上的夏日,选择皖东牛和荷斯坦牛母牛各4头,屠宰后采集颈部、肩部、背部、腹部、臀部和腿部6个部位的皮肤样本,通过HE染色切片分析皮肤的汗腺(SWG)与皮脂腺(SEG)的分布与形态,测定皮肤组织乙酰胆碱(ACh)浓度及乙酰胆碱转移酶(AChT)和酯酶(AChE)活力,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皮肤组织乙酰胆碱M3受体(ACh M3R)、一氧化氮合酶(eNOs)及水通道蛋白5(AQP5)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部位间比较,皖东牛与荷斯坦牛表皮厚度均为背部最厚,颈部最薄(P<0.05)。品种间比较,皖东牛平均皮肤厚度较高,平均表皮厚度较薄(P<0.05);汗腺密度与皮脂腺密度品种间无显著差异(P>0.05);皖东牛汗腺和皮脂腺的平均长度、直径、深度、体积均显著增加(P<0.05)。肩部、背部和臀部皮肤对比:夏季皖东牛和荷斯坦牛皮肤组织ACh浓度品种间无显著差异(P>0.05),部位间以臀部最高,肩部次之,背部最低(P<0.05)。ACh M3R和AQP...  相似文献   

13.
旨在研究Lef-1在小鼠背部毛囊生长周期中的表达规律及其与毛囊生长更替的关系。本试验采用石蜡切片HE染色、Western blotting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小鼠毛囊的周期性变化,检测Lef-1在小鼠毛囊生长的不同时期皮肤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水平,并对其进行组织定位。结果,昆明系小鼠毛囊生长呈周期性变化,处于不同生长时期的毛囊具有各期的特殊结构;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在各阶段皮肤组织中存在Lef-1蛋白的表达,其在毛囊生长初期的表达量显著高于中期和末期;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Lef-1在不同毛囊生长时期的皮脂腺、根鞘和真皮乳头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Lef-1的表达与毛囊的周期性变化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探讨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对牦牛肾小管上皮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首先对牦牛肾小管上皮细胞进行培养鉴定,并选取第三代细胞对其分别进行药物处理(DMOG组)和不做药物处理(对照组),检测EMT相关基因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并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结果表明:使用Ⅰ+Ⅱ型胶原酶可以更好地获得肾小管上皮细胞;免疫荧光结果细胞CK18表达呈阳性,Vimentin和CD31呈阴性表达;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DMOG组中的HIF-1α,TGF-β1,α-SMA在mRNA和蛋白水平均较对照组有极显著增加(P<0.01),而E-cadherin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经药物干预后,细胞形态由铺路石样转变为长梭形,经鉴定长梭形细胞为间质细胞。本研究成功建立了牦牛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分离培养体系,并发现HIF-1α表达上调可以促进牦牛肾小管上皮细胞上皮-间质转化。  相似文献   

15.
研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0(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0,FGF20)及其受体FGFR2、FGFR3在小鼠毛囊第一生长周期中的作用。利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技术,取出生后生长期(1 d/5 d/8 d/11 d),退行期(15 d/17 d),静止期(21 d)和下一生长期(23 d)小鼠背部皮肤,对FGF20、FGFR2和FGFR3蛋白及mRNA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显示,FGF20蛋白主要表达于毛基质,毛乳头和根鞘中,在1 d和5 d表皮、21 d的皮脂腺也有表达;FGF20在生长期相对表达量逐渐升高,在静止期(21 d)达到最高。而FGFR2和FGFR3蛋白在1 d~23 d的毛基质、毛乳头、根鞘、表皮和皮脂腺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FGFR2在生长期(5 d)表达量最高之后降低,FGFR3在生长期表达量逐渐增加,生长期(11 d)达到最高之后趋势降低。研究结果提示,在小鼠毛囊第一生长周期,FGF20可能对生长期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分化发挥促进作用,并可能诱导毛囊从静止期进入下一生长周期,而FGFR2和FGFR3可能在根鞘分化和毛囊生长期中发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成纤维生长因子家族(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families,FGFs)中,FGF11、13、18对毛囊的生长发育的作用,本研究以3/5/8/13/16/18/20/23日龄小鼠背部皮肤为试验样本,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检测FGF11、FGF13、FGF18基因及蛋白在小鼠背部皮肤的分布和表达情况。定位结果显示:FGF11、FGF13、FGF18在皮肤真皮乳头、毛基质、内根鞘、外根鞘和皮脂腺表达,而FGF13在膨大部、基底层和表皮也表达,FGF18也表达在膨大部和表皮。定量结果均显示:FGF11的表达没有一定的规律;FGF13在13日龄表达量最低,从16日龄开始上升;FGF18从3日龄表达量开始降低,16日龄降到最低,18日龄开始上升。提示:FGF11对小鼠毛囊第一生长周期可能没有明显和特定的调节作用;FGF13可能对毛囊的自我更新有一定的作用,诱导毛囊从静止期向再生长期过渡,促进毛囊生长;而FGF18在毛囊生长周期中从静止期向生长期过度有一定的作用,可促使毛囊从静止期进入再生长期。  相似文献   

17.
试验旨在分离山羊毛乳头细胞,并探索其中TGF-β/smad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为体外开展山羊毛囊发育的相关机制研究提供良好模型。采用中性蛋白酶与胶原酶两步消化法对山羊背部皮肤做处理,在体视显微镜下分离毛乳头细胞并进行纯化。细胞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ting验证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和波形蛋白(vimentin,VIM)在体外培养的毛乳头细胞中的表达,并检测TGF-β/smad通路中相关基因在山羊毛乳头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分离后进行贴壁培养的毛乳头细胞生长较慢,在分离15 d后具有成熟形态,可进行传代培养。细胞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α-SMA和VIM在体外培养的毛乳头细胞中均表达,TGF-β/smad通路中smad4、smad5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mad2、smad6、smad7基因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这些与毛囊发育相关的关键基因均呈现高表达,表明毛乳头细胞可能通过TGF-β/smad通路的调控从而影响毛囊的发育。本研究成功分离出山羊毛乳头细胞,为体外研究山羊毛囊发育机制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和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18.
脑红蛋白(neuroglobin,NGB)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是存在于脊椎动物神经系统中的两种关键性神经保护因子,在低氧适应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为探究牦牛(Bos grunniens)脑组织中对机体运动、呼吸、感觉等生理活动起重要调节作用的后脑在适应低氧过程中NGB和HIF-1α的表达与分布关系,本研究利用RT-qPCR、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NGB和HIF-1α在牦牛后脑不同区域的表达与定位特征进行了研究。RT-q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牦牛后脑中,NGBHIF-1α基因与蛋白表达趋势基本一致,在小脑蚓前叶中的表达量最高,并显著高于延髓、脑桥及小脑其他部位(P<0.05),小脑半球皮质次之(P<0.05),蚓小叶表达量最低,其他不同区域间两种因子的表达量也存在一定差异。免疫组化结果显示,NGB和HIF-1α阳性产物分布特征相似,且HIF-1α蛋白免疫阳性反应的整体强度高于NGB蛋白。各区域NGB和HIF-1α主要散在表达于特定层次的神经元胞质中,如延髓、脑桥神经元,小脑半球、蚓部皮质分子层、浦肯野细胞层及颗粒层神经元等。小脑半球髓质区的神经胶质细胞内也见有少量NGB和HIF-1α阳性表达,阴性对照均无表达。上述结果提示,牦牛后脑不同区域NGB和HIF-1α的表达在长期适应低氧环境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选择性差异,蚓前叶对缺氧具有较高的耐受性,小脑半球皮质次之,蚓小叶的缺氧耐受性最弱,这种差异的产生可能与后脑相关区域承担的特定功能有关联,但其具体机制尚有待进一步探讨。各区域低氧适应性功能的发挥主要依赖其特定的神经元结构。  相似文献   

19.
云南半细毛羊不同发育阶段皮肤毛囊性状的发育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选择了 58只母羔 ( 38只单羔、2 0只双羔 ) ,分别于初生、断乳、6月龄、周岁时采取皮肤样品 ,采用横切和纵切连续切片法 ,在皮脂腺水平上观测皮肤毛囊群结构及毛囊性状发育规律。结果表明 :云南半细毛羊皮肤毛囊群结构为三元型 ,毛囊群呈长椭园形 ,皮脂腺较发达 ,毛囊较少弯曲 ,生长方向一致。毛囊性状初生时与断乳、6月龄、周岁时差异极显著 (P <0 0 1 ) ,其余各年龄段间除皮肤厚度和真皮层厚差异显著 (P <0 0 5)外 ,其余差异都不显著 ,说明毛囊性状在断乳 ( 4月龄 )时已基本稳定 ,断乳时的毛囊性状即可代表周岁时的毛囊性状。初生、断乳、6月龄、周岁时的皮肤总毛囊数 (个 /mm2 )分别为4 7 4 4± 7 73、2 9 0 0± 6 4 9、2 9 2 9± 6 4 2和 2 9 79± 6 0 7,S/P值分别为 3 52± 0 91、6 0 0± 1 1 3、6 6 3± 0 95和 7 39± 1 2 6。单双羔在毛囊发育上有不同 ,这种差别差异不显著 ,但数量上的差异一直持续到断乳  相似文献   

20.
为大量获得出生后仔猪皮来源干细胞,以出生24h内仔猪皮肤为试验材料,首先对新生仔猪背部皮肤组织石蜡切片进行皮肤干细胞标记蛋白Integrinβ1和Cytokeratin 15(K15)双重间接免疫荧光染色,随后利用酶消化法分离新生仔猪皮肤干细胞,以DMEM/F12为基础培养基并添加B-27、EGF、bFGF等细胞因子,采用悬浮培养方法培养分离的干细胞,对细胞滴片进行Integrinβ1、K15、SOX2和OCT4免疫荧光染色,最后对获得的皮肤干细胞进行核型分析。皮肤组织石蜡切片染色结果显示K15阳性信号主要在毛囊外根鞘外侧表达,Integrinβ1阳性信号主要集中于毛囊的外根鞘基部内侧。在细胞培养阶段,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细胞克隆团数目不断增加,内部细胞更加紧凑,克隆团边缘清晰且折光性变强。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干细胞克隆团中的细胞同时表达Integrinβ1和K15,且为SOX2、OCT4阳性,核型分析显示该细胞为正常核型2n=38。结果说明成功建立了培养新生仔猪皮肤干细胞的技术方法,为仔猪皮肤干细胞多能性及多向分化潜能的后续研究提供试验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