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茶多酚复合体及(一)——EGCG对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 ESR 自旋捕集技术和化学发光法研究了茶多酚复合体及(-)-EGCG 在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系统中产生的 O_2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它们的清除能力强于 V_E 和 V_C,并随浓度增加而加强,至6×10~(-3)mg/ml 时,清除率达到最高(>97%),以后则随浓度的加大而下降。对于Fenton 反应产生的·OH,在最适浓度(0.043—0.10 mg/ml)范围内清除率可达99%,一般只有4%—20%,在高浓度下甚至还可发生助氧化作用。茶多酚对 PMA 刺激 PMN 引起的细胞呼吸暴发时产生的活  相似文献   

2.
夏茶苦涩味化学实质的数学模型探讨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本文对同一茶园、同一品种全年采制的33批绿茶样品的化学分析结果,利用微型计算机进行了回归分析,建立了各内含成分与绿茶滋味和苦涩味的数学模型。在本试验条件下,茶多酚含量在20—24%左右(儿茶素为105—115毫克/克)是茶汤浓醇鲜爽滋味与苦涩滋味的逆转阈值。文中提出了儿茶素苦涩味指数=(-)-EGCG+(-)-EGC+(-)-ECG+(±)-GC/(-)-EC+(±)-C的经验公式(指数愈大,苦涩味愈重),进一步明确夏季复杂儿茶素增加和简单儿茶素降低是苦涩味产生的实质,并就茶多酚与绿茶滋味的关系和茶汤苦涩  相似文献   

3.
儿茶素抗氧化作用的协同增效效应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沈生荣  杨法军 《茶叶科学》1993,13(2):141-146
用电子自旋共振(ESR)和化学发光技术,研究了(-)-EGCG、(-)-ECG、(-)-EC、(-)-EGC 4种儿茶素及其不同组合,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单一儿茶素以(-)-EGCG 的清除能力最强,其纳摩尔清除率为316.3,其次为(-)-ECG,纳摩尔清除率为262.9;两两不同组合对O(?)的清除率以(-)-EGCG+(-)-ECG 效果最佳,比各自单独存在时要增效,三三组合时以(-)-EGCG+(-)-ECG+(-)-EC 组合效果最佳,增效效果明显,且强于两两组合。这些组合的增效效果与体系中存在的儿茶素的摩尔浓度呈高度的线性正相关。4种儿茶素组成不同的比例,以茶叶天然组成增效效果最明显。用伏安法测得的各儿茶素第一还原电位由高到低的次序为:(-)-EGCG>(-)-ECG>(-)-EGC≈(-)-EC,这一电位次序是儿茶素构成抗氧化循环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4.
《中国茶叶》2007,29(6):46-46
绿茶的乙醇浸提液经浓缩、脱色和萃取,得茶多酚粗品,用聚酰胺层析柱分离提纯得(-)-EGCG单体。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了绿茶的粒度、乙醇用量和提取次数对(-)-EGCG提取率的影响,得出优化醇提工艺为:绿茶粉末粒径小于0.960mm,用12倍量的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溶液回流提取3次,每次提取1h。研究了绿茶醇提液的活性炭脱色工艺,考察了活性炭用量、脱色次数、脱色时间对脱色液的吸光度和(-)-EGCG提取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茶叶清除超氧化物阴离子自由基作用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氮蓝四唑(NBT)光化还原法,对茶汤和抗坏血酸清除超氧化物阴离子自由基效果进行测定和比较,并应用多酚类特效吸附剂聚乙烯吡咯烷酮研究了茶多酚在茶汤清除自由基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茶汤和抗坏血酸均有较强的清除超氧化物阴离子自由基能力;茶汤的清除效果与茶多酚含量有关,茶多酚在茶汤清除自由基中起主导作用;等量茶多酚和抗坏血酸清除自由基能力比较,前者是后者的3~10倍。  相似文献   

6.
茶叶文萃     
茶多酚Fe(Ⅱ)诱发红细胞膜损伤效应的影响为了验证Fe(Ⅱ)存在下菜多酚对自由基的效应。采用荧光扫描与荧光探针技术研究了茶多酚对Fe(Ⅱ)诱发红细胞膜损伤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铁离子自由基的激发波长为292.8nm,衰减符合一级动力学行为;茶多酚可诱发高铁自由基的生成;Fe(Ⅱ)可降低红细胞膜的流动性;低农度的茶多酚对Fe(Ⅱ)引起的红细胞膜损伤具有量效的抑制效应关系,但高浓度可降低红细胞膜流动性,在本试验条件下抑制作用的最佳浓度为1.0×10-3mg/ml。(沈生荣赵玉芳)摘自《浙江农业大学学报》22(2)1996绿针茶…  相似文献   

7.
茶多酚的稳定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沈生荣 《茶叶》1993,19(2):27-29
本文通过茶多酚在高温高湿强光照射下的加速试验,采用酒石酸铁比色法测定茶多酚总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一)—EGCG 含量,化学发光法测定茶多酚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加速处理条件下茶多酚总量没有显著性改变,对 O_2~(?)的清除能力与对照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一)—EGCG 的含量高温高湿,强光照射及高温处理均有明显下降,而较低的温度影响不大,茶多酚有一定的耐热性,但在湿热和强光照射条件下表现出较强的被氧化能力,氧化产物应该是无毒的。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适合鹧鸪茶多酚的提取方法,在热水浸提法、有机溶剂浸提法和纤维素酶辅助浸提法提取鹧鸪茶多酚基础上,采用DPPH自由基法、ABTS自由基法、羟自由基法、超氧阴离子法和还原力法评价多酚提取物的抗氧化性;滤纸片扩散法和二倍稀释法测定多酚提取物的抑菌性。结果表明,热水浸提法、有机溶剂浸提法和纤维素酶辅助浸提法提取鹧鸪茶多酚的得率分别为(10.31±0.42)%、(9.79±0.38)%、(10.88±0.52)%;含量分别为(44.72±2.26)%、(39.54± 1.78)%、(47.07±2.52)%。3种方法浸提的多酚提取物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纤维素酶辅助提取的鹧鸪茶多酚(CFC)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最强,其半抑制浓度(IC50)为(0.0034±0.0002)mg/mL;热水浸提的鹧鸪茶多酚(WFC)清除ABTS自由基、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最强,其IC50值分别为(0.066±0.004)、(0.069±0.004)、(0.127± 0.009)mg/mL。3种方法浸提的多酚提取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绿脓杆菌均有较好抑制作用,其中WFC对4种细菌的抑制效果最好,抑菌圈直径依次为(12.34±1.01)、(12.16±0.95)、(2.12±0.15)、(6.12±0.36)mm,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依次为3.13、3.13、12.50、6.25 mg/mL。综合考虑,鹧鸪茶多酚提取采用热水浸提法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9.
为确定野葛愈伤组织提取物的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活性及开发新型天然抗氧化剂提供试验依据,采用1,1-二苯基苦基苯肼(DPPH.)的有机自由基体系以及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两种无机活性氧自由基体系,检测野葛愈伤组织提取物的体外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活性,并与野葛根提取物、葛根素、Vc和茶多酚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野葛愈伤组织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较强,与野葛根提取物、茶多酚的清除能力相当,且显著优于葛根素和Vc;野葛根提取物的羟自由基(.OH)清除活性最高,茶多酚和野葛愈伤异黄酮次之,Vc对.OH的清除活性稍弱;野葛愈伤组织提取物的羟自由基清除活性随处理浓度增加而提高;野葛愈伤组织提取物、野葛根提取物和Vc均具有较强的清除O-2.能力,均显著高于葛根素和茶多酚。说明野葛愈伤组织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0.
从中低档茶中提取茶多酚,将其添加到香烟中,降低香烟燃烧时产生自由基对人体的毒害,开发新型保健型香烟投放市场,既为广大烟民提供一种相对保健的香烟产品,还可提高中低档茶产品附加值。本文论述了香烟吸食社会化流行的成因、毒害发生机理;茶多酚降低香烟中自由基的产生机理,茶多酚作为添加剂在中式香烟中的开发形式。发挥茶多酚抗氧化功能、开发出新型保健型香烟,以降低香烟对人体的危害。  相似文献   

11.
茶汤组分与金属离子的络合性能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用直接观察法、酒石酸亚铁法和铬黑 T 祛对绿茶茶汤组分与23种金属离子的络合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有22种金属离子可与茶汤组分发生络合或还原络合反应,其中有10种金属离子参与了茶多酚的络合。钙离子可与茶汤组分生成低溶解度的络合物,其溶解度及稳定性可随反应溶液 pH 升高而下降。钙络合沉淀中的主要茶汤组分是茶多酚,其中以酯型儿茶素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2.
枯草芽孢菌株TL2对茶轮斑病的防病机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枯草芽孢菌株(Bacillus subtilis)TL2能产生多种外分泌抗菌蛋白,抑制茶轮斑病菌(Pestallozzia theae)的菌丝生长及其分生孢子的形成和萌发。另外,菌株TL2通过改变茶树体内活性氧代谢相关酶系如SOD等的活性,以调节茶树受轮斑病菌侵染后活性氧的代谢平衡,同时诱导茶树产生抗性酶系如PAL和β-1,3-葡聚糖酶,以限制茶树轮斑病菌的扩展。  相似文献   

13.
在灌木茶树留养改造形成乔木茶树的过程中,出现了改造中的灌木茶树、乔木茶树以及改造后的乔木茶树3种类型的茶树。本文对不同季节的上述3类茶树加工的晒青茶叶的生化成分与抗氧化活性进行比较研究。应用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晒青茶的各内含成分含量,发现除苏氨酸、精氨酸和γ-氨基丁酸外,乔木晒青茶的茶氨酸、谷氨酸等15种氨基酸含量与游离氨基酸总量均高于灌木晒青茶(P<0.05),而乔木晒青茶的茶多酚、没食子酸、1,4,6-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的含量显著低于灌木晒青茶(P<0.05),感官审评表明灌木晒青茶滋味较乔木晒青茶苦涩;正交偏最小二乘法(OPLS-DA)分析表明,两类茶聚成不同簇,进一步证实了茶叶生化成分存在差异。春季样品中,除羟自由基清除能力无显著差异外,乔木晒青茶的总抗氧化能力、DPPH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均显著高于灌木晒青茶(P<0.05);秋季样品中,乔木晒青茶的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灌木晒青茶(P<0.05),但乔木晒青茶的超氧阴离子清除率则显著低于灌木晒青茶(P<0.05),而DPPH和羟自由基清除活性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与灌木晒青茶比较,改造形成的乔木晒青茶的氨基酸含量提高,多酚含量降低,苦涩度降低,部分抗氧化活性指标提高,表明灌木茶树留养改造成乔木茶树,能够提高晒青茶品质。  相似文献   

14.
采用经厌氧处理7 h后的同一批茶鲜叶原料,根据不同加工工艺分别制备成绿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和黑毛茶,分析其氨基酸组成和含量变化、以及其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抑制活性和抗氧化活性(包括细胞抗氧化能力以及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能力、2,2...  相似文献   

15.
吸附茶多酚树脂的筛选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徐向群  陈瑞锋 《茶叶科学》1995,15(2):137-140
通过对4种离子交换树脂和16种吸附树脂对茶多酚的交换或吸附及解吸性能的研究表明,92─2和92─3吸附树脂对茶多酚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和较好解吸性能,优于AmberliteXAD─7和日本HP─21。经这两种树脂静态吸附后,其提取物的茶多酚含量均可达60%左右(对照仅为26.6%,用日本《茶分析法》修改法测定结果)。表明这两种树脂适于从茶叶中制取高纯度茶多酚制品的工艺要求。  相似文献   

16.
采用叶面喷施和土施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锌浓度处理对茶树体内主要矿质元素含量及分布的影响、土壤有效锌含量与茶树吸锌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茶树对锌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叶部(喷施)和根部(土施)吸收的锌能很快转移到茶树的其它部位,除成熟叶外,新梢、生产枝、主根和吸收根的含锌量与土壤有效锌含量均达极显著正相关。新梢可作为茶树缺锌诊断的取样部位。叶面喷锌对茶树体内P含量影响不大,对K的吸收有促进作用。土施则降低P和K的吸收。P—Zn间存在明显的拮抗作用,但这种作用并非发生在茶树体内,而是表现在茶树根系的吸收上。对Fe、Mn、Ca和Mg含量的影响,则无论是叶面喷锌还是土施锌,均表现为茶树多数部位降低,其中土施对这此元素的影响比叶面喷施明显。施锌对Cu和Na含量的影响不大。从施锌对茶叶产量、品质和对矿质养分吸收进行综合评价来看,茶树施锌以叶面喷施为宜。  相似文献   

17.
外源Ca2+及钙离子信号抑制剂对茶树抗寒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钙离子信号通路在植物抗寒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解钙离子信号通路与茶树抗寒性之间的关系,采用人工气候室模拟低温胁迫和外源施用钙调素(CaM)抑制剂W-7[N-(6-Aminohexyl)-5-chloro-1 -naphthalenesulfonamide]、钙信号通道抑制剂LaCl3及CaCl2溶液的方法,测定了低温胁迫下茶树叶片各种与抗寒相关的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检测结果表明,钙离子信号抑制剂W-7、LaCl3处理均能提高茶树叶片相对电导率,提高茶树叶片中丙二醛(MDA)、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脯氨酸的含量,抑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而CaCl2溶液处理茶树叶片相对电导率及叶片中MDA、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脯氨酸的含量降低,SOD活性提高。表明钙离子信号系统在茶树抗寒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一种分散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快速测定不同茶类中2,4-表芸苔素内酯的方法。样品经乙腈均质提取,通过C18、强阴离子交换剂(SAX)和石墨化碳黑(GCB)混合吸附剂分散萃取前处理,以HSS T3色谱柱分离,采用ESI正离子扫描和可编程多反应监测模式(SMRM)检测,基质匹配溶液外标法定量。2,4-表芸苔素内酯在0.8~800βμg·L-1范围内线性良好(R2>0.999)。在不同茶类(绿茶、红茶、白茶、黑茶、乌龙茶)中标准样含量20、40和200βμg·kg-1添加水平下,目标化合物回收率均介于75.5%~93.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值在0.4%~7.0%之间(n=6),方法定量限(LOQ,S/N=10)在0.55~1.46βμg·kg-1之间。该方法稳定、准确、灵敏,能够满足各茶类检测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