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高动物采食量的营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通过采食获得所需营养物质,以满足自身生长发育和生产需要。为了达到高水平的生产,有时要求尽可能提高动物的采食量,如对生长、肥育及泌乳动物来讲,提高采食量可获得更多的营养物质,从而使自身生产潜力得到更好的发挥,最大限度提高增质量和产乳量。从这个角度讲,采食量并不  相似文献   

2.
动物通过采食以获得所需的营养物质,来满足自身维持、生长以及生产的需要,提高采食量可以更好地发挥动物的生产潜力。在规模化养殖条件下,猪的实际采食量要比理想采食量低得多。规模化养殖的前提无法改变,要提高猪的生产性能,就要增加猪的实际采食量,提高饲料利用率。改善饲料适口性就是要让猪喜欢吃饲料,愿意并且主动吃料,以此提高其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3.
动物通过采食以获得所需的营养物质,来满足自身维持、生长以及生产的需要,提高采食量可以更好地发挥动物的生产潜力,就猪来说,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产肉量和肉品质[1]。但是,在规模化养殖条件下,猪的实际采食量要比品种决定的理想采食量低得多[2]。规模化养殖的前提无法改变,要提高猪的生产性能,就要想办法增加猪的实际采食量,提高饲料利用率。改善饲料适口性是直接而有效的办法,要让猪喜欢吃饲料,愿意并且主动吃料。  相似文献   

4.
采食是畜禽营养的首要过程,是消化代谢过程中的首要环节.畜禽通过采食获得自身所需的营养物质,以满足其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采食量是衡量畜禽所摄入营养物质的尺度,是影响其生长性能的重要因素,因为畜禽采食的营养物质只有满足了维持需要后,多摄入的部分才能用于生产,畜禽采食量越大, 用于维持生命体所需营养物质所占的比重就越少,日生产量提高的概率就越大,最终影响生产效果和饲料转化率.  相似文献   

5.
动物采食量调控的新因子——增食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食量直接决定着动物能够从环境中获得多少营养物质,它是评价动物营养物质需求和能量代谢的基础,采食量调控对动物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Macdonald等,1988)。动物采食饲料的多少影响其生产效果和饲料转化率,采食量过低,其生产水平就会下降,饲料中能量用于维持体能的比例增加,在畜牧生产中,用消化性低的饲料饲喂动物时,若能增加采食量,则能以较低的饲料成本维持较高的生产水平(Miner等,1992)。以养猪生产为例,对猪群在不同时期的营养和采食量都有相应的规定,种用公猪、哺乳母猪和孕后期母猪采用高营养浓度饲料,增…  相似文献   

6.
《养猪》2015,(6)
<正>采食活动是动物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活动之一,也是畜禽消化代谢过程中的首要环节,而采食量高低与动物生产性能密切相关,掌握猪的采食规律,如猪的日采食量、日采食次数、每次采食所需时间等,在此基础上进行精确饲喂,对提高动物生产效果和饲料转化率具有重要意义[1-3]。本研究利用Osborne种猪生产性能测定系统(FIRE),记录了测定猪只在小群饲养条件下的采食次数、采食时间、采食量和体重,进行肥育猪采食规  相似文献   

7.
采食量是影响动物生产性能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提高动物生产效率的关键。文章阐述了猪采食量的反馈调节、猪的采食能力、影响动物采食量的短期调控因素和长期调控因素,指导在实际生产中如何提高猪的采食量,减少粪便量,提高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8.
采食量直接关系到动物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的多少.采食量指标也是动物营养需要研究和饲料配方的基础数据。动物的采食量和其主要的生产性能关系密切,采食量调控对动物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畜禽的采食量受到饲料、环境、饲养管理方式以及动物自身一些因素的影响。本文将这些影响因素的机理作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9.
动物采食生理特点及采食量调控技术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食量是限制动物生产性能及基因潜力发挥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提高动物采食量,尤其是猪的采食量已逐渐成为动物营养生理研究的一大热点。嗅觉和味觉(在视觉的帮助下)是辨别和摄取食物的第1感觉系统。而最终采食行为则主要依靠其口腔内的化学感受器和能快速反应食物愉悦与否的嗅上皮细胞。无机离子、单糖和多糖、氨基酸和多肽、食物中的毒素等都能影响动物的采食行为。本文综合讨论了动物的嗅觉和味觉对采食量的影响及如何对采食量进行调控,重点比较了猪与人类的嗅觉和味觉细胞受体和神经刺激方面的差异,并概述了当前和将来与适口性有关的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10.
猪采食量的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靖  张石蕊 《猪业科学》2009,26(2):54-57
动物采食量是限制动物生产性能及基因潜力发挥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提高动物采食量已逐渐成为动物营养生理研究的一大热点.文章主要对猪的采食量的重要性、采食量的调节机制、影响采食量的因素及调控采食量的因子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动物采食量是限制动物生产性能及基因潜力发挥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提高动物采食量已逐渐成为动物营养生理研究的一大热点。文章主要对猪的采食量的重要性,采食量的调节机制、影响采食量的因素及调控采食量的因子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采食是动物最基本的本能,也是动物获取营养的前提。适宜的采食量是动物生长发育和发挥其生产性能的基础,正常的采食行为也是判断动物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采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畜牧生产中,采食量不足是影响畜禽生产性能的最大限制因素,特别是在现代集约化养殖过程中,饲料、环境、管理及疾病等许多因素给动物带来多方面的应激,导致采食量降低。特别  相似文献   

13.
猪的采食量与其生长发育、繁殖、泌乳、增重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猪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有几个阶段是必需要提高采食量的,这样才能确保猪体的生长发育,而在生猪的养殖过程中会有很多因素影响到猪的采食量,导致采食量下降,使摄入的营养物质不足,影响猪的生产性能。为了提高猪的采食量需要了解猪的采食行为特点和导致猪采食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猪的采食量。  相似文献   

14.
正自由采食时的采食量是养猪生产中最重要、最具挑战性的因素之一。采食的饲料量是决定猪生长性能和组织生长率的核心。对商业化猪场猪采食量的测定和持续监测,是配制能够满足动物营养需求的日粮所必需的。本文将详细列出会影响猪采食量的主要因素,并重点介绍可以影响产量的管理措施(表1)。  相似文献   

15.
刘茹馥 《中国猪业》2009,4(1):38-38
1 提高饲料的浓度 提高哺乳母猪采食量,并非一味增加喂料数量。如果提高饲料中的营养物质,即使采食量有所减少,也能提高有效营养物质,满足因采食量下降时维持和生产所需的营养。  相似文献   

16.
猪体是由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水组成.为了生存、生产和繁殖,动物要不断的从外界采食饲料,把其中的营养物质消化、吸收,转化成自身成分. 1采食量 适当提高采食量有助于青年母猪早日达到初情期,而且可以增加青年母猪的排卵数.自由采食的母猪较限食的初情期早11d.自由采食能使青年母猪排卵数增加,但也会使青年母猪发情不明显,因此青年母猪在接近初情期第一次发情时可以减少日喂量.  相似文献   

17.
<正>1猪采食量的控制机制猪采食量的控制机制可被分解为3个水平。在代谢水平上,营养物质的浓度、代谢产物或激素的水平可以刺激神经系统,促进动物采食开始或停止;在消化系统水平上,消化道食糜的量决定动物是否摄取更多的食物;外部环境的影响,如温度的变化会影响食物的采食量。猪的采食行为是由位于大脑下面的下丘脑所控制的。第一个是采食中枢(位于下丘脑外侧),在没有第二个中枢作用的情况下,会使动物不停地  相似文献   

18.
神经肽Y对动物采食量的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动物生产中,最受人们关注的是动物的采食量,采食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动物的生产成绩。但动物都具有“为能而食”的本能,能根据饲粮能量浓度来调节采食量,在动物自由采食的基础上如果能进一步提高采食量,将有利于充分发挥动物的生产潜力,促进生产性能的提高。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状况越来越关注,肥胖问题引起了高度的重视,这些都使人们对能调节采食量的神经物质的研究越来越感兴趣。神经肽Y(NPY)自1982年由Tatermato首次从猪脑中分离得到以后,人们对它的生物学功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发现NPY具有促进动物采食,影响激素分…  相似文献   

19.
水产饵料的诱食性及其稳定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程忠刚 《饲料工业》2000,21(5):30-33
目前在水产饲料的生产中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3个最重要的挑战是:①如何提高饲料产品的诱食作用;②如何提高产品在水中的稳定性;③如何降低原料和生产成本。采食量是动物生长发育的基础,饲料产品有良好的诱食作用,好的适口性(palatability),不但可提高采食量,促进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提供更多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还可大大缩短采食时间,减少饲料营养物质损失及饲料消费。而饲料良好的水中稳定性是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饲料溶失(溶解损失leaching)和保持池塘水质的一项关键措施。而如何降低饲料和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20.
猪采食规律观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养猪生产中首先要掌握猪的采食规律,如猪的日采食量、日采食次数、每次采食所需时间等,在此基础上才能准确供给饲料,既使猪充分采食,又能避免饲料浪费,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目前有关猪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