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近年来,被喻为"第五大家鱼"的大口黑鲈深受消费者欢迎,市场需求量大,而目前大口黑鲈的养殖仍然以池塘、网箱等养殖模式为主,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大口黑鲈符合水产行业发展趋势。工厂化循环水应用于大口黑鲈的养殖中,既能减少养殖病害,优化尾水处理,又能提高产量,提升经济效益,控制产品质量。本文对大口黑鲈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试验进行总结,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条件下大口黑鲈生长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水温17.3~28.0℃下,将体质量(4.60±0.30) g的大口黑鲈饲养在4口60 m~3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池中,放养密度67尾/m~3,投喂大口黑鲈专用浮性颗粒配合饲料,研究大口黑鲈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条件下的生长规律。试验结果显示,养殖195 d后,大口黑鲈平均体质量为(303.14±73.17) g、平均体长为(26.76±3.13) cm;体质量(m)与日龄(t)间呈指数关系:m=0.0651t~(1.6147),r~2=0.9974,平均体质量特定生长率为0.46%,平均体质量日增加量为(1.82±0.57) g;体长(L)与日龄间呈线性关系:L=0.0961t+9.1442,r~2=0.9766,平均体长特定生长率为0.15%,平均体长日增长量为(0.10±0.04) cm;体质量与体长符合幂函数:m=0.0132L~(3.0455),r~2=0.9828。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条件下大口黑鲈的相对增加量、特定生长率趋势基本一致,水温20℃以下明显影响其生长。  相似文献   

3.
<正>当前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大口黑鲈存在循环水池流速慢、养殖中后期溶氧低、病害多等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笔者探索了一种工厂化纯氧循环水养殖大口黑鲈新模式,并开展了养殖试验。试验表明,在合适的流速和稳定的高溶氧环境内,大口黑鲈养殖周期缩短,全程没有病害发生,养殖效益显著。一、当前循环水养殖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试验目的 大口黑鲈俗称加州鲈鱼,首先由我所和沙井水产养殖公司自台湾引进广东,现已成为淡水养殖的名优品种之一。大口黑鲈的养殖大有可为,但制约其发展的因素,是较难取得大批量大规格的种苗及密养高产技术。据台湾养殖资料介绍,可以采用人工驯饵方法,使大口黑鲈改食人工饲料来解决上述难题。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条件下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适宜的养殖密度,设置55、65、75、85、95尾/m2等5种养殖密度(分别标记为A1、A2、A3、A4、A5组),进行了63 d的大口黑鲈养殖试验,通过测定和分析试验鱼的体质量日增长率、体长日增长率、饲料系数、体质量均匀度和单位面积产量等指标,评价不同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生长和主要养殖效能的影响。结果显示:(1)从次低密度的A2组(65尾/m2)至密度最高的A5组(95尾/m2),试验鱼的体长日增长率基本上随着养殖密度的提高而下降,最高的A2组比A3、A4和A5组分别高了31.6%、82.9%和92.3%,并且差异显著(P<0.05);(2)从A2组至A5组,试验鱼的体质量日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均随着养殖密度的提高而下降;(3)A2组的饲料系数比A1、A3、A4和A5组分别降低了16.7%、28.6%、55.4%和56.9%;(4)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品均匀度均在A2组达到最高。基于生长性能及养殖效能的综合评价,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条件下大口黑鲈成鱼养殖阶段较适宜的养殖密度为65尾/m2。  相似文献   

6.
温度对大口黑鲈的影响及养殖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又名加州鲈鱼,属鲈形目、太阳鱼科、黑鲈属,原产于北美,于1983年引进我国,其生长快、抗病性强,且市场价格较高,配合饲料养殖技术成熟,适合咸淡水养殖、集约化养殖等多种养殖模式,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之一[1-2]。温度是影响大口黑鲈生存繁育的重要因子之一,受各地区不同时节温度变化影响,大口黑鲈养殖生产也受到多方面的不利影响,例如,生长、繁育、驯食等[3]。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条件下不同放养密度的生长规律,本研究选取规格一致[平均体长(6.70±0.64) cm,平均体质量(4.38±1.40) g]的大口黑鲈幼鱼分别按80 ind/m3(D1组)、96 ind/m3(D2组)、112 ind/m3(D3组)、128 ind/m3(D4组)放养密度饲养在16个2.5m3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桶中,每个密度组设4个平行,根据不同生长阶段投喂不同口径的大口黑鲈专用配合饲料,实验时间为160 d。结果显示:4组大口黑鲈终末体长和体质量生长指标均较为接近,无显著差异;平均成活率82.50%~85.63%,组间成活率差异不显著;平均饵料系数(FCR)是1.5,最高是D4组1.74,最低是D1组1.34,各密度组FCR随放养密度的增大而显著增大,D1组与D3组、D1组与D4组和D2与D4组差异显著,其他组间无显著差异;4组大口黑鲈体长、体质量变异系数无显著性差异;体长(L)与日龄(t)均呈线...  相似文献   

8.
摄食不同饵料的大口黑鲈肠道菌群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探究投喂冰鲜杂鱼和人工配合饲料对大口黑鲈肠道菌群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PCR-DGGE)对摄食不同饵料的2组鲈鱼肠道内容物的细菌群落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冰鲜组与饲料组的大口黑鲈肠道菌群组成相似性较低(相似性24%),且冰鲜组肠道菌群多样性高于饲料组.对2组大口黑鲈中共有条带和特异性条带进一步测序分析显示,2组大口黑鲈肠道共有菌有红螺菌、梭菌、保科爱德华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蓝细菌.冰鲜组大口黑鲈肠道中的特异性菌归属为拟杆菌、肉食杆菌、魏斯氏菌和邻单胞菌;饲料组大口黑鲈肠道中的特异性菌归属为黄杆菌、鲸杆菌、柠檬明串珠菌、缺陷短波单胞菌.研究表明,与投喂冰鲜杂鱼的大口黑鲈相比,人工配合饲料降低了大口黑鲈肠道菌群多样性,也抑制了拟杆菌等有益菌在大口黑鲈肠道内的分布.推测饲料组大口黑鲈生长较慢可能与其肠道菌群中拟杆菌与厚壁菌的比值下降有关.研究结果提示,在今后大口黑鲈养殖或者人工配合饲料研制过程中,添加拟杆菌等益生菌也许可促进大口黑鲈的生长和营养吸收.  相似文献   

9.
<正>中草药作为一种天然绿色的饲料添加剂,对鱼机体具有抗菌、提高消化能力、维持鱼健康、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刘海芳(2022)研究发现用黄芪和红枣等中草药提取物投喂虹鳟8周降低了促炎症因子TNF-α基因表达水平,表明其提升了虹鳟对病菌的抵抗能力。大口黑鲈在我国养殖规模逐步扩大,但因长期摄食配合饲料易出现抗病力减弱、肝胰脏病变等问题。基于此,本试验选择山楂、半夏和神曲按照6∶2∶2的比例添加投喂,探讨其对大口黑鲈幼鱼消化系统健康的影响,为循环水条件下大口黑鲈幼鱼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设置15 000和25 000尾/槽2个养殖密度,经过120 d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皮质醇和溶菌酶含量无显著影响;高养殖密度组血清总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葡萄糖含量显著低于低养殖密度组。在低、高密度养殖条件下,体重与体长之间呈幂函数关系,生长方程分别为y=0.031 6x~(2.903 8)(R~2=0.980 1)和y=0.032 1x~(2.898 5)(R~2=0.982 4)。结果表明,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高密度养殖而不影响大口黑鲈生长。  相似文献   

11.
鱼类营养和饲料研究始于70年前并借鉴陆生动物营养研究经验形成了研究范式。在过去70年中,鱼类营养和饲料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推动了水产配合饲料技术的进步,为水产饲料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做出了贡献。然而,随着全球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水产养殖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增加,对水产饲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实表明,根据一些鱼类营养和饲料研究成果所配方的饲料在养殖生产实践中往往不能取得预期的应用效果,这意味着在已有范式下取得的研究成果有时难以很好地满足现代鱼类养殖产业的需要。本文叙述了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两种肉食性鱼类大口黑鲈和大黄鱼配合饲料研发与应用的历程,指出对饲料蛋白需求的低估是限制配合饲料长期未能在大口黑鲈和大黄鱼养殖生产中应用的主要原因。早期研究报道大口黑鲈的饲料蛋白需求为400-440 g/kg,大黄鱼的饲料蛋白需求为450-470 g/kg。经过重新评估后将大口黑鲈和大黄鱼的最适饲料蛋白水平分别提高到480-510 g/kg和490-520 g/kg。在适宜的饲料蛋白水平下,投喂配合饲料的大口黑鲈和大黄鱼生长与投喂冰鲜鱼时相当。作者认为对饲料蛋白需求的低估与已有鱼类营养和饲料研究范式存在的不足有关,其表现为:(1)强调食物对鱼类生长的作用,但忽视了实验鱼遗传背景和食物以外的环境条件对生长和摄食的影响;(2)强调鱼类个体生长对评价营养需求和饲料质量的重要性,但忽视了鱼类个体生长差异并不能完全反映养殖产量和效益的事实;(3)强调生长和饲料利用效率作为鱼类营养和饲料研究评价指标的重要性,但忽视了养殖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负面影响是限制水产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4)没有足够重视基础饲料配方在评价营养需求或饲料质量方面的影响,一些研究因基础饲料组成不当而产生没有实际意义的评价结果。针对上述问题,作者建议从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方面对已有的范式做如下修改:(1)重视鱼类遗传背景和食物以外的环境条件对鱼类生长的影响,明确鱼类营养需求取决于其生长需求;(2)重视食物中各种营养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明确不同饲料原料在实现配方的营养平衡方面发挥着不同的作用;(3)重视对实验鱼种质和种群结构的选择,重视对照组和处理组个体生长差异的幅度对判断饲料处理效应的指示作用,重视饲料配方对渔业资源和环境等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内容的影响。经过修改后的研究范式更符合养殖生产实际,在此基础上开展研究所获得的成果也能够更好地指导配合饲料生产,为鱼类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2.
大口黑鲈和小口黑鲈的营养和饲料ThomasM.Brandt1前言大口黑鲈(Micropterussalmoides)和小口黑鲈(Micropterusdolomieui)是黑鲈属鱼类中仅有的被大量养殖种类。大口黑鲈原产于美国中西部和东北部及墨西哥东北...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投喂频率(2次/d、3次/d、4次/d)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体成分、肠道消化和肝脏组织结构及脂蛋白酯酶(LPL)和肝脂酶(HL)基因相对表达丰度的影响,选用平均体重为(5.0±0.4)g的大口黑鲈为研究对象,在池塘工程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进行为期120 d...  相似文献   

14.
从场址选择和建设、苗种放养、养殖管理等方面总结了丘陵坡地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大口黑鲈的技术要点,并分析了养殖的效益。  相似文献   

15.
黑鲈属鱼类分布于北美洲温暖地区的淡水中,主要种类有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小口黑鲈M.dolomieui、斑点黑鲈M.punctulatus、瓜达卢普黑鲈M.ireculi、南方黑鲈M.notius等。大口黑鲈和小口黑鲈是黑鲈属鱼类中已被大量养殖的种类。大口黑鲈原产于美国中西部和东北部及墨西哥东北部,  相似文献   

16.
为促进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养殖向高密度、标准化、高质量化发展,在昌爽养殖基地保温棚内建陆基高位圆池,采用陆基高位圆池循环水保温棚养殖技术,经过10个月的养殖,大口黑鲈产量2.25 kg/m2,规格0.8~1 kg/尾,销售收入78.75元/m2,利润30.3元/m2。利用该技术养殖加州鲈,实现了高密度养殖,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既缩短了养殖周期,又降低了运行成本,增加了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大口黑鲈     
经过十个月的养殖,渔农养殖的大口黑鲈绝大部分已经达到上市规格,可以随时上市。由于放养密度和生长期间体重的增长,养殖池塘中的大口黑鲈的存塘量已大大超过它的允养量。因此,饲料投喂量要适度控制,避免大口黑鲈已经达到一定肥满度后摄食减少而饲料投喂没有减少造成的资源浪费、因此摄食不完造成生态环境负面影响压力,注意水质的变化,尽管11月气温逐步降低,但有时气温、气压、水中溶氧等因子的变化也会对个体较大、肥满度高、密度较大的池塘中的大口黑鲈的生长带来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必须及时做好调节,根据市场需求,将部分成鱼上市,及时注入新水,在注水前先排出部分底层水,将注入新水,每次不超过20%。  相似文献   

18.
2015年7-10月对浙江省杭州市6口养殖生产池塘内大口黑鲈和乌鳢的生长性能、池塘水质和底质状况进行了分析比较。所研究的池塘中,3口(B1、B2和B3)投喂配合饲料养殖大口黑鲈,2口(S1和S2)投喂配合饲料养殖乌鳢,1口(S3)投喂冰鲜鱼养殖乌鳢。试验结果:8月11日—9月4日,池塘B1内大口黑鲈体质量增加62 g/尾,池塘S1内乌鳢体质量增加113 g/尾,池塘S3内乌鳢体质量增加31 g/尾。研究期间,池塘S1和S2水中氨氮(TAN)、亚硝酸盐氮(NO_2~--N)、硝酸盐氮(NO_3~--N)、总氮(TN)、总有机碳(TOC)和底泥总磷(TP)均高于池塘B1、B2、B3;池塘S3水中TAN、活性磷酸盐(PO_4~(3-)-P)、TN、TP和底泥TN、TP、POC高于池塘S1和S2,但水中NO_2~--N、NO_3~--N、COD_(Mn)和TOC均低于池塘S1和S2。结果表明,采用配合饲料饲喂大口黑鲈和乌鳢可正常生长;投喂配合饲料时,乌鳢池塘水中TN和TOC的积累程度高于大口黑鲈池塘,表明乌鳢养殖池塘中有机质的积累程度高于大口黑鲈池塘。  相似文献   

19.
正2016年,我们进行了大口黑鲈养殖池塘中套养河蟹的试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将试验过程和结果介绍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材料(1)试验鱼:大口黑鲈易摄食人工配合饲料选育群体(简称"优鲈3号")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等单位以"优鲈1号"和美国引进原种大口黑鲈为选育基础群体。河蟹来自江苏当  相似文献   

20.
建立了一种北方池塘循环水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态养殖模式。在跑道池内养殖大口黑鲈,跑道池与净水池塘连通,池塘净水区域养殖鲢、鳙,种植角果藻,实现养殖尾水零排放。根据大口黑鲈投放密度、规格、摄食、排便及水质理化指标等情况开启微滤机、增氧机、底排污等设施设备,进行水质调控,当氨氮≥1 mg/L,亚硝酸盐≥0.2 mg/L时,开启外循环。经过142 d养殖,1200 m2跑道池,2000 m3水体,共收获大口黑鲈45104 kg,养殖成活率94%,产值191.7万元,利润36.38万元。试验表明开展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大口黑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