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带田玉米上棉铃虫危害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棉铃虫在青海省东部农业区,以第2代幼虫危害玉米,7月下旬中期至8月上旬中期为卵盛期,平均百株卵量达26.3粒。玉米雌穗和叶片正面是成虫产卵的主要部位,占全株着卵量82.01%。自然条件下卵历期平均为3.41d,幼虫历期平均为21.2d。一般情况下一个雌穗上只有1条幼虫,一生危害玉米籽粒2~34粒,少有转株、转穗危害现象,平均损失粒重1.9147g,损失率为1.45%左右。  相似文献   

2.
芦苞螟Chilo luteellus(Motschulsky)1年发生1代,以二—三龄幼虫在芦苇茎、根茎内或土层内越冬。产卵盛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上旬,幼虫为害盛期为7月上、中旬。单雌产卵量为119—147粒。幼虫5龄,室温下历期351天。防治适期在孵化盛期。喷施甲基1605乳油1000倍;甲基1605粉剂或粘虫散,每亩2.5公斤,幼虫死亡率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3.
邵振润 《植物保护》1984,10(4):25-25
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 Hue-b.)在北方菜区为害番茄,青椒、茄子、豆角和白菜,北京地区一年发生四代,越冬蛹4月下旬羽化,5月上旬是产卵盛期,此代幼虫数量少,且因寄主分散,为害轻,只需对定植早及地膜栽培生长旺、着卵量高的田块进行防治;第二代成虫6月上、中旬羽化,此时大田蕃茄正现蕾开花,棉龄虫集中在蕃茄上产卵,6月下旬至7月上旬是第二代幼虫为害盛期,此阶段温湿度合适,为害最重,  相似文献   

4.
1992年棉铃虫特大暴发,发生早,来势猛,属历史罕见,5月30日见卵,6月12日进入蛾、卵初盛期,比常年早8—11天。麦田调查,平均亩有幼虫4749头,约为常年发生量的10-20倍,二代定点百株累计卵卵量12453粒,为前10年百株累计卵量总和的1.76倍。并查到在一棉株中部叶片正面集中产卵达64粒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田间调查表明,2019年1月草地贪夜蛾入侵云南省后,在德宏州4县市冬季甜玉米上均有发生为害,世代重叠严重。5月份以前主要为害冬季甜玉米,平均被害株率和百株虫量分别为4.55%和5.72头。成虫喜产卵于玉米心叶上部正面,1~6龄幼虫可取食为害玉米的生长点、叶片、雄穗和果穗。其中1~3龄幼虫具有聚集为害习性和趋嫩性,常取食幼嫩的心叶叶肉,4~6龄幼虫常啃食叶片和雄穗,咬断生长点,在心叶期和抽雄期形成典型被害状。心叶期和抽雄期玉米被害株率较高,且抽雄期被害株率显著高于苗期和灌浆期。  相似文献   

6.
福建果树新害虫——桃小食心虫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7年福建首次发现桃小食心虫严重蛀害李果,是福建果树害虫新记录。1990-1993年的研究表明,该虫在福建永泰李产区1年主要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冬茧越冬。卵期7.7天;幼虫期长达10个月左右;蛹期13.4天;雌蛾产卵前期4.6天,产卵量81.2粒;雌蛾奉命11.4天,雄蛾9.7天。4月中旬为越冬幼虫出土盛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成虫羽化盛期。5月上中旬为第一代幼虫孵化蛀果盛期。第一代少  相似文献   

7.
垣曲县1992年4月18日始见成虫,较往年提早8—10天,6月2日始见二代成虫,6月15日为产卵高峰,并进入二代幼虫为害盛期,而1992年二代棉铃虫见卵早,较往年提早5—9天,百株卵量达470-1000粒,最高达1423粒,比往年高8-12倍,产卵盛期长达10—14天,棉瓜间作田往年棉花单株平均0.55粒,1992年为6粒,最高达21粒,二、  相似文献   

8.
玉米穗期害虫种群变动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夏玉米面积的扩大,玉米穗期害虫种群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桃蛀螟和玉米螟为玉米穗期优势种群,有3个发生高峰;高粱条螟和棉铃虫为非优势种群,有2个发生高峰;粘虫为间歇性害虫,有一个发生高峰。混合种群有3个高峰,第1高峰在春玉米的抽雄开花至灌浆中期,第2高峰在早播夏玉米的灌浆初中期,第3高峰在晚播夏玉米的灌浆初中期。混合种群密度以第1高峰最大,第3高峰最小。根据种群变动规律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
1992年棉铃虫猖獗,麦田一代幼虫平均百复网775头;二代百株累计卵量4280~5950粒,对照未防田百株幼虫达417头。虫盛发期内每日产卵量都超过防治指标,常年二代卵量100—200粒,用药次数1—2次,而1992年相当于常年发生量的30—40倍。  相似文献   

10.
展缘异点瓢虫——一种捕食玉米螟卵的天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展缘异点瓢虫(Anisosticta kobensis Lewis)在玉米、高粱、水稻、小麦、大豆及果树上均有发生。以玉米田的数量较大,盛期百株成虫70余头;其次是高粱、水稻;豆田、麦田、果树上的数量较小。该虫可捕食多种作物上的蚜虫及玉米螟卵。 展缘异点瓢虫在河南玉米上一年有两个成虫高峰。第一次出现在5月上旬,盛期为5月底至6且上旬,第二次在7月下旬,盛期在8月中旬。成虫产卵期为5~7天,产卵量30~50粒,散产或两列排布于玉米叶背,卵经3天孵化。在日均温23~28℃的室内条件下饲养,1、2龄幼虫各1天;3龄幼虫2~3天;4龄幼虫4~5天,整个幼虫期9~10天,蛹期3~4天。  相似文献   

11.
麦秆蝇的研究(一)发生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麦秆蝇在内蒙一年发生两代。以幼虫在禾本科宿根杂草中越冬,在中滩地区现己肯定的越冬寄主共有五种,而以披硷草(Clinelymus dahuricus(Turcz.)Nevski)中越冬虫口密度最大。翌年春越冬幼虫化蛹,越冬代成虫于5月下旬至6月初开始盛发,此时是开始药剂防治适期。盛发期的早晚与4月及5月份月平均气温具有强负相关,试以4月1日起至成虫开始盛发前一日止,日平均温度总和至760日度,预测越冬代成虫开始盛发,有相当的准确性。越冬代蛹期平均为15.33天。成虫羽化以上午6至8时最多。羽化后至开始产卵的历时平均为5.35天。每雌虫产卵量平均为11.8粒,最多41粒。产卵期间平均为11.1天,最长22天。越冬代雌成虫寿命平均为16.24天,雄虫为12.28天。越冬代成虫在麦苗上产卵,卵散产,大多产于麦叶正面近基部4毫米范围内。成虫对产卵地位具有明显的选择性,以第三及第四叶片上着卵最多,成虫喜产卵于具有4至6个叶片(拔节到孕穗期)尤其是拔节期的麦茎上。由于小麦生育期的不同,不仅着卵密度不同,幼虫入茎为害率也有差别,麦茎生育期愈近老熟,着卵愈少,幼虫入茎为害率愈低。第一代卵盛期在6月上、中旬,孵化盛期在6月中、下旬,至6月末己全部孵化。卵期平均为5天。幼虫孵化后从小麦叶基叶鞘与茎间蛀入为害。第一代幼虫于6月下旬后半期开始化蛹,化蛹盛期在7月上旬至7月中旬初期,7月中旬末基本上己全部化蛹,蛹期平均为9.9天。7月下旬为羽化盛期,麦收愈早,麦秆中遗留麦秆蝇蛹愈多,但内蒙西部地区大部分在7月下旬进行麦收,此时第一代成虫已大部羽化飞出,部分转向田间落粒自生麦苗上产卵,大部分第一代成虫转移到附近杂草、糜子、马铃薯、蔬菜或其他茂密的作物田中,除杂草外,未发现卵粒,仅系暂时潜藏处所。第一代成虫在越冬寄主上产卵,卵期平均为6.38天。幼虫孵化后入茎寄生生长发育直至越冬。  相似文献   

12.
性信息素在棉铃虫综合治理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性诱剂对江苏沿海地区主害代棉铃虫进行诱杀试验结果表明 ,每0.134hm2 棉田放置 1个诱芯盆 ,诱蛾效果较好且经济 ,是相同面积内插入 40个树枝把的诱雄蛾量的1.36~1.45倍 ;落卵量降低9.9%~17.8% ;幼虫量减少12.36% ;蕾铃被害量下降4.49%~10%。大面积示范与小区试验的趋势一致。室内的性比试验证实 ,棉铃虫雌蛾的产卵量与群体中雌蛾的性比比例呈负相关 ;卵的孵化率与雄蛾的性比比例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1962年在北京夏玉米上用顆粒剂防治玉米钻心虫的結果表明:心叶末期施5%DDT顆粒剂,防治一次,每株2克,在一般年份,从产量上来看是很有利的。同时对药剂残效,幼虫在玉米不同生育期植株上的分布,以及顆粒剂在心叶期施药至抽雄后在植株上的分布测定,并結合顆粒剂小区防治試驗。分析結果说明:心叶末期施药,影响药效的主要原因,不是5%DDT残效的問題,而是抽雄后药剂在植株上部分布較少,尤其是包在雄穗节外的第一叶腋没有药,而此时期,幼虫在植株上部分布較多,同时DDT速效也不如666。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二化螟发生规律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0~2001年对黑龙江省二化螟发生规律调查明确 ,二化螟在黑龙江省 1年发生1代 ,以 6~7龄幼虫在稻桩、稻秆、田茅及稗草茎秆内越冬。蛹盛期为 6月上、中旬 ,成虫羽化盛期为 6月中、下旬 ,产卵盛期在 6月中旬末至6月下旬 ,卵孵化盛期在 6月下旬至 7月上旬 ,3龄幼虫盛期在 7月下旬。 7月中旬是防治幼虫的最佳时期。在黑龙江省二化螟幼虫对小麦、玉米、谷子、高粱等禾本科作物均能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棉铃虫在甘肃省河西地区重度发生,严重阻碍了玉米生产。为有效防治棉铃虫,保障玉米生产安全,本研究调查了玉米田棉铃虫发生规律,介绍了两种高效施药器械的应用,并测定了两种生物农药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棉铃虫在河西地区1年可发生3代。越冬蛹主要分布在0~5cm土层中,占总越冬蛹量的55.56%,2016年玉米连作田平均蛹量200.10头/667m2。越冬蛹于4月下旬开始羽化,羽化高峰为5月中下旬,1代棉铃虫羽化高峰为7月下旬,2代棉铃虫羽化高峰为8月中旬。棉铃虫成虫在玉米不同生育期的产卵习性不同,玉米雌穗吐丝后87.86%的卵着落在花丝上。29℃下,棉铃虫卵期4.53d,幼虫平均历期24.60d,蛹期9.93d,成虫寿命为10.07d,完成一个世代需49.13d。田间防治效果显示,高架喷雾防治效果优于无人机喷雾。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防治效果较Bt高,且速效性好。综上所述,河西地区棉铃虫越冬基数大,以2代棉铃虫为害最重,玉米吐丝期为防治的关键时期,喷雾防治时可优先选用高架喷雾方式。  相似文献   

16.
1992年棉铃虫发生时间早,落卵量大、产卵历期长,卵始期为6月8日,比1991年提前8天,三、四代重叠,卵量二、三、四代分别为494粒,178粒和95粒(百株),分别为1991年的55倍,14.8倍和2.5倍,累计卵量二、三、四代分别为1114粒,990粒和1202粒分别是1991年的18.6倍,26.1倍和1.26倍,产卵历期二代为33天,三、四代重叠。 由于虫口密度过大,棉农平均每2-3天喷治一遍,仍不能完分控制危害,到三代中后期,约有10%左右的农户防治无望而弃之不管。  相似文献   

17.
东方粉蝶是十字花科蔬菜上的重要害虫,在铜鼓县一年发生6—8代,以蛹越冬,卵期3—5天。幼虫期,第1代16—18天,第2~6代11—13天,第7~8代18—20天,11月为25天。蛹期5~10月中旬为7~10天,10月底~11月初为12~18天,越冬蛹128~174天,成虫寿命,雄为3—4天,雌为7—8天,产卵量150粒左右。文中对该虫的形态作了描述和绘图。防治时,给合人工捕采幼虫和卵粒,田间施药可用2.5%敌杀死剂2500—3000倍液、90%敌百虫1000倍液、50%马拉硫磷或敌敌畏800—1000倍液,防治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8.
特大发生年棉铃虫二代卵的分布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2和1993年,晋南棉区棉铃虫二代百株累计卵量达1500-4000粒,相当于80年代的10倍以上。卵在棉株上、中、下部的分布比例依次为63.44%、35.38%、1.18%;在暴露部位、隐蔽部位和其他部位的分布比例为46.56%、23.38%、30.08%;卵盛期时暴露部位卵量下降为43.82%,其他部位上升为32.94%,隐蔽部位23.24%基本持平。  相似文献   

19.
在室内分别测定了甜菜夜蛾的卵、雌蛾和雄蛾分别携带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eNPV)对其卵孵化率、幼虫存活率及单雌产卵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甜菜夜蛾卵块携带SeNPV后,卵孵化率和幼虫存活率均显著下降。雌、雄蛾分别携带病毒再交尾后,对单雌产卵量、卵孵化率和幼虫的存活率也有显著影响,并且不同带毒量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带毒量越高,单雌产卵量越少、卵孵化率和幼虫存活率越低。同等带毒处理条件下,卵、雌蛾和雄蛾带毒3种处理方式对甜菜夜蛾种群数量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说明SeNPV能通过甜菜夜蛾的卵、雌蛾和雄蛾3种虫态进行垂直传播,可以明显抑制甜菜夜蛾种群数量的增长,为昆虫性诱剂和病毒集成技术在田间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星天牛在紫薇上的发生为害观察及其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星天牛在江西萍乡地区的紫薇上1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树干木质部虫道内越冬.翌年3月幼虫开始活动,4月中旬开始化蛹,5月上、中旬开始羽化,羽化后的成虫不久进行交配产卵.6月上、中旬为产卵盛期,6月中、下旬为孵化高峰,1个月左右幼虫开始蛀食木质部.防治适期为6月中旬至7月上旬,即卵孵盛期至幼虫蛀入木质部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