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7-2000年分别进行的优质谷子陇谷6号旱地密度、播期、地膜覆盖及谷粒黑粉病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陇谷6号旱地春播的适宜密度是37.5万株/hm^2,适宜播期是4月20日,覆膜栽培能显著提高陇谷6号产量,增产率达50%以上,用种子量0.3%的速保利和0.15%的拌种双拌种能有效防治陇谷6号粒黑粉病。  相似文献   

2.
禾谷类黑穗病是陕北地区的历史性病害,5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初,推广赛力散等汞制剂拌种,效果较好;1970年后停用汞制剂病害加重,1975年前后延安、榆林地区谷子黑穗率一般10—15%,高的达40%以上。 1976年开始引用“内疗素”和“公主岭霉素”到1980年发病率控制到1%以下,其后又放松防治,1985年黑穗率达10%;1986年组织用农抗769闷种,病株率控制在1—2%。1987年以后,由于拌种剂供应不及时,定边县  相似文献   

3.
小麦散黑穗病菌潜伏于种子胚内,除内吸剂外,一般药剂是很难奏效的。百菌酮属于一种高效、低毒、长残效的广谱性内吸杀菌剂,具有保护、治疗和铲除作用。 据我们试验;百菌酮防治小麦散黑穗病比目前生产上推广的多菌灵防治效果好。拌种后,药剂易于通过种皮渗透种子内部,清除种子胚内散黑穗病原体。 从试验看出:用25%百菌酮粉剂,配成剂量为种子重量的0.3%,0.4%、0.5%、0.6%,进行拌种。室  相似文献   

4.
吡虫啉70%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吡虫啉600g/L悬浮种衣剂拌种预防高粱田蚜虫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吡虫啉拌种对高粱田蚜虫有较好防效,最佳浓度为种子量的0.7%,防治效果达72.6%。  相似文献   

5.
立克秀拌种防治小麦纹枯病和全蚀病试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1996~1997年分别在自然病地和土壤混合接菌条件下,应用立克秀6%悬浮种衣剂和2%湿拌剂拌种进行防治小麦纹枯病和小麦全蚀病试验,结果表明:立克秀悬浮种衣剂以100kg麦种拌50mL、67mL,湿拌剂按种子重量0.2%拌种和对照药剂10%三唑醇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4%拌种4个处理防效显著;尤以立克秀悬浮种衣剂67mL/100kg种子拌种防效最高,对纹枯病平均防效50.76%~64.03%,对全蚀病平均防效45.20%,增产幅度为16.13%~22.13%。而立克秀悬浮种衣剂较湿拌剂防病保产效果更为突出。立克秀拌种比三唑醇拌种安全性高,对小麦生长和发育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不同拌种剂对大麦生育期纹枯病的田间防效,用戊唑醇、咯菌腈、苯醚甲环唑不同剂量拌种,调查对越冬和拔节期大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对纹枯病的防效.结果表明,经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拌种处理后,大麦出苗率和幼苗期株高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经2%戊唑醇悬浮种衣剂拌种处理后,大麦出苗率和幼苗期株高均低于对...  相似文献   

7.
禾谷类黑穗病在我国的发生、为害经历了几起几落。解放初期发生很重,东北地区高梁、小麦黑穗病的平均发病率为8—10%,个别地方高达70%以上。由于推广了铜制剂和汞制剂农药拌种和一批抗病品种,五十年代中后期发病率显著下降,许多地方谷子、小麦黑穗病压低到1%以下。在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期,盲目推广了一些感病品种,放松种子处理工作,黑穗病有所回升。由于防治及时,很快得到控制。第三次回升是十年动乱时期。种子处理少了,加之赛力散因残毒而停止使用。一时又没有新的拌种剂代替,种传黑穗病显著回升。土传丝黑穗病,因推广了一批新的感病玉米杂交种,和栽培制度的改变——连作增多。而在全国春玉米区发生蔓延。高粱丝黑穗病菌生理小种的变异,引起杂交种抗病性的丧失。这次回升持续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谷子种植面积占该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20%,由于杂草为害严重,特别是稗草和谷莠子,使谷子的产量和品质均受到很大影响。1979—1984年,绥化农科所对谷田化学除草经过6年室内和田间小区多点试验,从14种除草剂中,筛选出50%稗草稀乳油+50%扑灭津可湿性粉剂,有效剂量为每公顷1+0.5公斤,兑水750公斤,于谷苗高1寸左右(即3—5叶期)进行喷雾效果最好。 1984年15个县点次统计,除稗效果平均为77%,对谷莠子和其它杂草效果67%以上。所内中间试验除稗效果为81.7%,除莠为75%,防除其它杂草为87.1%。该混剂对谷子生育和产量无不良影响,各防治点产量均高于不除草区,与人工除草区相似。但化学除草可比人工除草每垧节约劳动力20个左右,纯收入可达20多元。对后作小麦、大豆、玉米、高粱的生育亦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9.
几丁质裂解微生物防治棉苗立枯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几丁质裂解微生物对立枯丝核菌引起的棉花立枯病的防治作用。用几丁质改良的Hutchinson培养基对几丁质裂解微生物进行分离,在42株几丁质裂解微生物中,有2株放线菌在培养基和土壤中都对立枯丝核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选择上述两个菌株和几丁质配成10%生物拌种素,并用5%几丁质粉及20%几丁质酸溶物(20%拌种素),进行对棉花出苗的影响和对立枯丝核菌(立枯病)防效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0%生物拌种素对棉花出苗有明显促进作用,提高出苗率8.9%,出苗期提前5d以上。20%拌种素和5%几丁质对棉花出苗无明显不利影响;10%生物拌种素、5%几丁质和20%拌种素对棉花立枯病均有较好的防效,分别达68.2%、64.8%和51.9%。  相似文献   

10.
两年试验结果:公主岭霉素与粉锈宁混用,可治高粱三种黑穗病和玉米丝黑穗病;与拌种双混用,可治小麦散票穗病和腥黑穗病;与瑞毒霉混用,可治谷子白发病和粒黑穗病。  相似文献   

11.
1992年小麦春播前,我们用种子量0.5%的50%甲胺磷拌种防治小麦线虫病,取得很好的防病效果。播前调查线虫病虫瘿率为18.6%,收获前经田间5点取样调查,用甲胺磷拌种的线虫病病株率为0.15%,对照病株率为3.5%,防治效果为95.71%。甲胺磷拌种既防治线虫病,还兼治地下害虫,方法简单,易于推广。具体做法是:播种前将每100公斤种子,用50%甲胺磷0.5公斤,加水15公斤稀释  相似文献   

12.
辛硫磷拌种对几种作物药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表明,辛硫磷拌种能显著抑制小麦、大豆、玉米的发芽率.并推迟发芽时间,拌种后培养6d发芽率抑制15%的拌种浓度(I15)分别为2.47、4.38、3.89g/kg。辛硫磷拌种还能显著抑制小麦苗的生长,培养6d抑制中浓度(I50)为0.5250g/kg,并引起生长畸形。田间试验表明,辛硫磷拌种剂量超过0.8ga.i./kg时能显著抑制小麦出苗率.出苗率抑制15%的拌种剂量为0.61g/kg。  相似文献   

13.
研究结果表明,用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2%拌种防治小麦散黑穗病,田间平均防效可稳定在85%以上,明显优于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0.2%及0.3%用量的效果。用该剂量,在发病率为1%的病区,即可收到经济效益。发病率愈高,经济收益愈显著。当发病率5%以上时,投资收益比为1:15左右。使用拌种双,只要保证拌种质量,不论干拌还是湿拌防病效果差异不大。但干拌较湿拌安全,且操作方便,易于推广。拌种双处理种子,春麦较冬麦安全,冬麦中不同品种耐药力又有所不同。用种子量的0.2%剂量拌种,对小麦发芽、出苗、营养生长及繁殖生长均无不良影响。用量至0.3%时,推迟春麦出苗1~2天,对冬麦发芽、出苗及早期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若使用湿拌特别是湿拌加闷种其影响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4.
辽宁地区玉米螟化学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58—1962年在辽宁省新金、辽中及沈阳三地,对为害玉米及谷子的玉米螟进行了化学防治試驗。試驗証明:玉米心叶末期或田間初見卵后20—25天,或田間第一代螟卵接近绝跡时均可作为辽宁地区进行化学防治适期的标准。用5%DDT或1%六六六顆粒剂适期施药,对第一代玉米螟都有100%效果。于玉米收获前剖查,經5%DDT与1%六六六顆粒剂处理后,減虫率分別为70%以上和60%以上。心叶期增加施药次数并不能增加防治效果。从顆粒剂的加工方法来看,混和顆粒剂优于拌粉顆粒剂。谷子上化学防治的适宜时期,为田间初見卵后15—20天,相当于第一代卵高峯或卵高峯后3—5天。用5%DDT、0.5%六六六1∶1混合粉剂,每亩4斤施于谷子茎基部,一次施药,可得70—80%以上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5.
拌种灵在辣椒和土壤中的残留和消解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拌种灵施用于辣椒后的残留消解情况,评价其使用后的生态环境安全性,指导它的科学合理施用,通过添加回收率,建立了拌种灵的残留分析方法,借助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技术,检测了田间试验中拌种灵在辣椒及其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和最终残留情况。拌种灵在辣椒及其土壤中较易消解,其半衰期分别为3.84、5.76d,按推荐使用剂量和使用方法按最后1次施药后5d采收辣椒,辣椒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浓度均〈0.5mg/kg。  相似文献   

16.
杀虫剂拌种防治花生田蛴螬等害虫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使用70%吡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福蝶)40g/亩进行拌种,防治效果十分明显,虫果率1.3%,护果率为89.2%,同时,拌种处理还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增幅15.7%。  相似文献   

17.
研究表明,粉锈宁拌种,适期播种和翻耕灭茬是控制阿坝州越夏区秋季小麦条锈菌源的有效措施。拌种处理早播冬麦约占播种面积的20—30%,便可压低整个越夏区秋苗菌源数量,控制翌年条锈病流行。粉锈宁拌种防治秋苗条锈病效果达99%,推迟暴发期5—7天,最终控制效果为68%,比不拌种对照区增产10.9%,亩增小麦24公斤,经济效益为1∶11。同时拌种还可兼治小麦白秆病、黑穗病和白粉病等当地重要病害。适期播种可显著减少秋苗发病。翻耕两次可有效地消灭自生麦苗及其菌源。文中对通过压低越夏区秋季菌源,保护冬麦区秋苗作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3种拌种剂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药剂筛选试验对2%戊唑醇WS、7.5%戊唑·克百威FS及12.5%烯唑醇WP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12.5%烯唑醇WP拌种处理的防治效果最好,达96.72%,但有明显药害,保苗率低;7.5%戊唑·克百威FS拌种处理防效次之,为91.42%,对玉米安全,保苗效果最好.在大田验证7.5%戊唑·克百威FS拌种的防病效果,防效达94.61%,控害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9.
哈茨木霉防治茉莉白绢病效果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77年从水稻叶面分离获得木霉82(T—82)经鉴定为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 Rifai。用这种木霉的分生孢子浓度0.5%和0.7%,防治茉莉白绢病Sclerotium rolfsii,效果分别为97.62%和100%。本文也讨论了防治机理,以及对其它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20.
陈申宽 《植物医生》1995,8(1):27-27
近年来,大豆根潜蝇(Ophiomyia shibatsuji (Kato)在我地发生较重,被害率高达70%~80%。受害大豆苗期生长缓慢,根系发育不良,严重时造成死苗,使大豆田缺苗断条,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从11种药剂中筛选出辛硫磷拌种效果显著,现将试验示范结果报道如下: 供试大豆品种为黑河七号;药剂为50%辛硫磷Ec(江苏省连云港市农药厂生产)。 用50%辛硫磷Ec0.5公斤兑水20~25公斤拌大豆种子250~300公斤,拌种后闷4~6小时,阴干后播种,设不拌药(对照)区对比种植。分别在扎兰屯市和阿荣旗有代表性乡镇选示范点。于大豆初花期(6月20日)调查大豆被害率,计算防治效果,在收获前对各处理采样考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