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物种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具有多重价值。物种多样性的形成和发展则依赖于生态因子,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也能对生态系统的保护能起到有效的指导。在人类活动愈加复杂的背景下,本文从物种多样性与生态因子的相互影响与关系出发,探讨人为干扰对两者及两者的关系有何影响,产生何种变化。随后提出对该研究的展望,如加强对水生环境、生物入侵、环境指示性植物等的研究,希望有效促进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因子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外生菌根(ECM)是真菌菌丝体包围宿主植物尚未木栓化的营养根形成的共生体。菌根真菌广泛的存在于土壤中,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外生菌根不仅能够扩大植物根系的吸收面积,增强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能力,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植物抗干旱和抗病性的能力,还承担重要的生态功能。随着菌根研究的深入,外生菌根技术也被广泛的应用于现代林业生产中。该文从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功能以及在现代林业生产中的应用现状3方面综述了外生菌根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3.
外生菌根真菌是森林生态系统中关键的微生物组分,在促进植物养分与生长、提高宿主抗逆性、驱动群落演替和促进生物多样性维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我国南方地区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方面的研究进展,该区域中文期刊已报道外生菌根真菌有370种,隶属29科53属,优势科为红菇科(Russulaceae)、牛肝菌科(Boletaceae)和鹅膏菌科(Amanitaceae),优势属为红菇属(Russula)和鹅膏属(Amanita);分析了我国南方外生菌根真菌资源分布及其限制因素的研究进展,提出该区域未来外生菌根真菌研究方向: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维持机制;外生菌根真菌与相关生物间互作机制;基于外生菌根真菌功能性状的大尺度生态机制研究外生菌根应用技术原理与研发。  相似文献   

4.
丛枝菌根真菌提高林木抗逆性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丛枝菌根(AM)真菌是存在于土壤中的重要真菌之一,它能够与宿主林木根系产生互利共生体,从而对林木的生长发育有着多种促进作用。文中综述了近10年来国内外关于AM真菌对林木影响的研究进展,包括AM真菌对林木的抗旱性、抗病性、抗盐性、耐热性、耐虫性及对有害重金属抗性的影响等,通过促进林木光合作用、营养吸收、新陈代谢等来增加林木生长量、生物量的积累,从而提高林木的抗逆性;对在AM真菌研究中存在的难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在林木中的应用研究进行了展望,旨在为林木抗逆性机制研究、森林经营等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5.
木兰科鹅掌楸属,目前仅存2个物种,即中国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和北美鹅掌楸(L.tulipifera)。中国鹅掌楸是国家Ⅱ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国内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但对鹅掌楸生理生态研究的较少,本文将从鹅掌楸生殖生理生态、生长生理生态、光合生理生态、逆境生理生态、林分生理生态等5个方面介绍鹅掌楸生理生态研究的概况。同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未来研究的重点,促进中国鹅掌楸生理生态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醉鱼草属Buddleja广布物种的根内真菌多样性异同和功能特征,对密蒙花Buddleja officinalis和白背枫B.asiatica的根内真菌进行了高通量测序和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从密蒙花和白背枫根内分别获得429和267个真菌扩增子序列变异(amplicon sequence variants,ASVs)特征序列,但两者在α-多样性指数上无显著性差异;通过物种注释发现,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物种均为两种植物根内真菌的主要成分,但白背枫根系中担子菌门物种(主要为伞菌纲Agaricomycetes)明显占优势,可见它们在物种组成上有明显差别;通过生态功能注释发现,密蒙花和白背枫根内分别有87个真菌和94个真菌ASVs被注释到生态功能,且共生(Symbiotroph)、腐生(Saprotroph)和寄生(Pathotroph)真菌均能在两种植物的根内被探测到,但类群存在异同;共生菌方面,在两种植物根内均检测到外生菌根真菌类的蜡壳耳科Sebacinaceae真菌,而丛枝菌根真菌类的多孢囊霉目Diversisporales仅见于...  相似文献   

7.
林下植被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维持、立地生产力维护及养分循环等具有重要影响。针对集约经营毛竹林生物多样性锐减、立地生产力衰退、生态环境恶化、竹林产品产量和质量下降等问题,为促进毛竹林下植被科学管理,提高毛竹林可持续经营能力,总结了毛竹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稳定性维持机制、人工干扰对毛竹林下植被的影响、毛竹林下植被生态功能、基于经济价值的毛竹林下植被开发利用等研究现状,提出了林下植被群落结构与功能、林下植被演替与多样性维护、林下植物型复合经营模式构建与应用等毛竹林下植被管理策略及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由撂荒到灌丛的植被恢复过程中,研究阴、阳坡植被不同恢复阶段代表植物的AM真菌侵染状况、根际土壤中AM真菌孢子的密度以及AM真菌多样性及分布。结果表明:从不同恢复阶段植被中,共分离到18种AM真菌,隶属于巨囊霉属、盾巨囊霉属和球囊霉属,其中,缩球囊霉和地球囊霉2种为不同恢复阶段中的共有种,即为本区的优势种,其余的16种在各恢复阶段中的分布有所差异。在阳坡半阳坡的植被不同恢复阶段中,各宿主植物的平均侵染率,仅第1,2阶段差异显著,根际土壤的孢子密度在各阶段差异不显著;而阴坡半阴坡的AM真菌的侵染率则差异不显著,根际的孢子密度,以第4,5阶段的孢子密度显著高于第1,2阶段。对于AM真菌物种丰度和多样性在阴、阳坡则呈现相似的规律,即第4,5阶段较高,第1,2和第3阶段则相对较低。对AM真菌物种均匀度而言,阳坡半阳坡的第5阶段与第2,3,4阶段的差异显著,阴坡半阴坡上则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邓素梅 《福建林业科技》2005,32(3):20-23,30
应用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种间相遇机率、生态优势度等多种指标,将杉阔混交林群落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层间层,对不同层次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层次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不同,总的趋势是灌木层>乔木层>层间层>草本层。乔木层物种丰富,但生态优势度高于灌木层,个体数量产生一定程度的集中,物种多样性低于灌木层;灌木层生态优势度最低,物种组成丰富,表现出最大的物种多样性;草本层植物物种组成简单,生态优势度最大,物种多样性最低;层间层植物物种数量低于草本层,但生态优势度也低于草本层,其物种多样性高于草本层。该群落中灌木层在保持群落多样性方面所起的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10.
丛枝菌根(AM)真菌和外生菌根(EM)真菌与约80%的维管植物可形成共生体,其共生体除了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外,还具有调节凋落物和土壤有机质分解的重要生态功能。在AM和EM真菌主导的生态系统中,凋落物分解速率在不同的基质类型(AM树种凋落物、EM树种凋落物)、不同的分解阶段(早期阶段、后期阶段)和不同的环境条件(水分、温度等)下均存在显著差异。虽然部分菌根真菌缺乏腐生生物的直接作用于凋落物的能力,但它们通过其他方式影响分解。普遍认为,AM和EM真菌与腐生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是影响分解速率的主要原因,二者互作机制主要表现为激发效应(向腐生微生物提供能量)和养分竞争效应(与腐生微生物竞争养分)。文中阐述AM和EM真菌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剖析AM和EM真菌与腐生微生物分解凋落物的作用机制,旨在为全面分析AM和EM真菌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学功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森林细根分解是陆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过程,腐生真菌通过其特性广泛参与有机质分解、养分循环,连接植物与土壤2大碳库。环境和生物因素共同影响着腐生真菌生态功能的实现。文中综述了森林细根分解的腐生真菌功能特性、胞外酶特性、腐生真菌群落多样性变化、演替过程及影响因素,指出在后期研究中可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深入开展腐生真菌胞外酶功能特性、营养策略、功能多样性组间协作研究,探索真菌主导的凋落物分解机制,并应用网络关系分析生境和底物异质性对腐生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生态位划分、竞争或合作频率关系的影响,揭示细根分解的腐生真菌群落演替、聚集和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12.
次生林是天然林采伐后形成的主要森林类型,在林分结构与物种组成、林木生长与生产力、林分环境与生态功能等诸多方面与原始林和人工林有着显著差异.因此,研究次生林生态系统健康诊断、类型分类与评价指标,群落结构与生态功能以及土壤生态过程等,对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生态屏障构建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广泛收集整...  相似文献   

13.
丛枝菌根真菌对澳洲坚果幼苗耐旱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云南热区季节性干旱的自然条件,探讨AM真菌接种对具有排根的引种作物——澳洲坚果幼苗生长及耐旱性的影响,旨在为外来物种的本地驯化栽培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在正常水分与水分胁迫条件下,对盆栽澳洲坚果幼苗分别接种土著AM真菌(N-AM)和摩西球囊霉(G-AM),测定澳洲坚果幼苗生长、菌根定殖、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两个接种处理下,AM真菌均能与澳洲坚果幼苗建立共生关系,接种土著AM真菌(N-AM)处理的澳洲坚果幼苗根系的侵染率均显著高于接种摩西球囊霉(G-AM)处理,以正常水分条件下N-AM处理的苗木根系中AM侵染率为最高;接种AM真菌能促进澳洲坚果幼苗的生长,在正常水分条件下接种土著AM真菌的澳洲坚果幼苗干物质累积量最大;接种AM真菌后澳洲坚果幼苗中可溶性糖含量比不接种显著增加,叶片和排根中增加幅度较大;澳洲坚果幼苗在水分胁迫条件下接种土著AM真菌后可溶性糖含量增幅最大,如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比G-AM处理和对照增加71.82%和98.64%;澳洲坚果幼苗叶片和根系中脯氨酸含量仅在水分胁迫时显著升高,脯氨酸累积量呈现CKG-AMN-AM,研究结果表明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在澳洲坚果的耐旱性中发挥不同的作用。两个接种处理中AM真菌均能与澳洲坚果幼苗很好地共生,并促进澳洲坚果幼苗生长和耐旱性,接种土著AM真菌的幼苗各指标显著优于接种摩西球囊霉的,可能是由于拥有多样性优势的土著AM真菌在澳洲坚果幼苗根系中定殖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4.
煤矸石废弃地生态恢复植物种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煤矸石山12种耐受植物进行成长和生理适应性研究,通过隶属函数对其生长性状和生理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木本植物中胡枝子、臭椿和紫杆柳对煤矸石立地条件的适应性强,可作为先锋物种用于煤矸石山植被恢复。为了增加生态恢复中引入物种的多样性,木本植物火炬树、紫叶小檗、金银花和小叶锦鸡儿也可以在植物修复中应用。  相似文献   

15.
指出了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约占陆地总面积的20%,在国家生态安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近年来过量的放牧和毁草开荒等人为因素,使草原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内蒙古呼伦贝尔退化草原为研究对象,调查研究了不同退化程度草场的牧草根段AM真菌侵染率及多样性的变化,根据土壤因子分析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研究结果显示:土壤含水量、土壤团聚体结构数量、总碳含量、土壤脲酶活性随草地退化程度的加深而显著下降,土壤pH值和EC值随草地退化程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而土壤有效磷含量、土壤蔗糖酶活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则呈现出轻度退化>未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的趋势。牧草根段AM真菌侵染率随退化程度加深而显著下降,并与土壤含水量、脲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值、EC值呈显著负相关。从土壤样品DNA中扩增AM真菌特异性片段并采用DGGE技术对AM真菌多样性进行分析,发现AM真菌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均匀度变化均呈现轻度退化>未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的趋势,且都与土壤有效磷、碱性磷酸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蔗糖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人为干扰对草原土壤根际AM真菌群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且于土壤因子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些研究可为更好地理解草原退化原因及更有效地进行草原植被开发和修复提供可靠地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采用样方法对秦岭马头滩四种典型次生林林下植被进行了群落调查和物种多样性分析。表明物种多样性排序,华山松林锐齿栎林冷杉林红桦林。结论:林下物种多样性的提高,增加了林下植被的服务功能,促进了乔木层的更新速度。要提高次生林自我更新能力,可采取间伐、整枝、补植等人工措施,改善其林下群落结构,提高林地生产力和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17.
红树林真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工程应用潜力(英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现今红树林真菌研究的热点领域进行了综述,包括红树林真菌的生物多样性,生态作用,新颖的代谢产物和生物工程应用前景四个方面。首先,红树林真菌按照其生态作用被分为腐生,寄生和内生真菌。其中腐生真菌对于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降解和能量循环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另外,它们也会产生一些毒素:寄生真菌对于红树林的存活,长势和健康程度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内生真菌分布于大部分红树之中,所产的活性物质是红树林真菌中最丰富的。其次,虽然已有大量文献报道了红树林真菌可以产生很多新酶和具有’抑菌,杀虫及其它活性的物质,并且很多由内生真菌产生的活性物质被认为对红树起着重要作用,但只有少量研究对此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因此,本文对现今应用分子技术来将红树林真菌的生态作用与其代谢产物联系起来的进展进行了讨论。最后,本文还讨论了利用代谢工程和后基因组技术来生产大量新酶和活性物质并将其商业化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在《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的背景条件下,以长江(常州市区)重要湿地生态红线范围内为调查主体,采用不同方法(如样方法、直接计数法、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等)对其生态系统现状进行了采样调查,从不同方面研究了该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分析了导致物种多样性类型单一的可能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对后续完善长江(常州市区)重要湿地建设引导标准、优化物种种群结构、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提高流域环境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盐碱胁迫下丛枝菌根(AM)真菌对沙枣苗木的生长和生理的影响,以期探索AM真菌提高沙枣苗木耐盐碱机制,为菌根化沙枣苗木在盐碱地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盆栽法研究了4种不同土壤盐碱度下分别接种根内球囊霉和摩西球囊霉对沙枣苗木的生长影响,并对沙枣苗木的光合特性、Na+和K+含量、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等各项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结果】2种AM真菌均能与沙枣苗木建立共生关系,且GI处理对苗木的侵染率显著高于接种GM处理,但随着土壤中盐浓度增加,沙枣苗木菌根侵染率有所降低。在同一盐碱度下接种AM真菌可显著促进沙枣幼苗的生长,在中度盐碱胁迫下(含盐量1.56%,p H 9.52),接种GI和GM的沙枣苗木株高分别较未接种AM真菌植株增加了20.07%,9.68%,植株干生物量显著增加;AM真菌可显著提高盐碱胁迫下沙枣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生理特性,其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均显著高于未接种AM真菌处理的幼苗(P0.05)。接种GI和GM处理植株叶片组织内SOD,CAT和POD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处理,但根系及叶片组织内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对照处理的植株,而其脯氨酸含量却都表现出显著提高。接种AM真菌沙枣根系和叶片中Na+含量较未接种处理植株显著下降,K+含量和K+/Na+比值显著提高。【结论】接种AM真菌能显著提高沙枣苗木耐盐碱能力。接种根内球囊霉的沙枣苗木的生长及抗盐碱胁迫能力的各项生理指标均显著高于接种摩西球囊霉处理的苗木,表明根内球囊霉在盐碱地改良方面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土壤微生物在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很多生态功能和土壤微生物物种的丰富度密切相关。研究不同林地土壤微生物物种之间的差异,可以加深对不同林地土壤生态的了解,寻找松科植物林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共性。本研究基于传统的土壤微生物研究原理和方法,以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为辅助,研究了4种松林林地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结果表明,加勒比松、湿地松、马尾松林地土壤真菌香农指数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湿加松(P<0.05);湿地松林地土壤的细菌香农指数与湿加松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加勒比松(P<0.05)和马尾松(P<0.01);门分类水平下4种松林林地土壤真菌和细菌结构相似,其中优势真菌门为子囊菌门、担子菌门、球囊菌门,优势细菌门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绿弯菌门、拟杆菌门;在属分类水平下,不同林地土壤大量真菌和细菌属存在差异,显著差异真菌、细菌属平均丰度和最高的分别为Lophotrichus、Gemmatimonas。综上所述,4种松林林地土壤微生物物种多样性具有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造就了不同的土壤生态功能,但需进一步研究明确优势土壤微生物功能性及与地上植物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