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永德县是国家级糖料基地县,辖区内有4个糖厂,目前全县甘蔗种植面积2.6万hm2,年产甘蔗134万t,年产废弃的蔗稍蔗叶约27万t。蔗稍蔗叶传统的处理方式是焚烧,利用率极低,易引起火灾,焚烧产生的雾霾还污染环境。利用蔗稍叶进行肉牛养殖是永德县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养殖技术,从2010年开始试验实施,2013年开始全县推广,深受全县广大蔗农和养殖户的欢迎。经过多年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甘蔗叶梢是指收获甘蔗时砍下顶上2~3个嫩节和青绿色叶片的统称,俗称"甘蔗尾叶",重量约为蔗重的10%,亩产800~1000kg,是甘蔗的副产品,具有产量大、产地集中、易于收购等特点。甘蔗叶稍的营养成份,每千克甘蔗叶稍(干物质)含消化能约5.68MJ、粗蛋白质3~6%,大约3.5kg甘蔗叶稍与1kg玉米的营养价值相当。元阳县呼山村委会幸福村利用甘蔗叶梢氨化饲喂肉牛的经验证明,  相似文献   

3.
该文主要介绍了甘蔗全株包括甘蔗叶、甘蔗蜡、蔗稍、甘蔗径、甘蔗渣等以及蔗糖链的衍生产品等应用开发路线过程中获得的主要产品。  相似文献   

4.
试验设横直深松,蔗叶覆盖;横直深松,不覆盖蔗叶;单向深松,蔗叶覆盖;单向深松,不覆盖蔗叶;常规耕犁,蔗叶覆盖;常规犁耕,不覆盖蔗叶(CK)6个处理。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春植甘蔗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横直深松,蔗叶覆盖栽培处理的甘蔗产量优于单向深松,蔗叶覆盖栽培方式和常规犁耕,蔗叶覆盖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5.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作为一项有效的农业生产增产措施,已广泛得以应用。资料记载,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从用天然材料覆盖地而栽培作物发展而来。1、蔗叶覆盖种蔗经多年多点调查结果表明,用蔗叶覆盖种植甘蔗比对照没有用蔗叶覆盖种蔗的农艺性状有明显的优势,其主要表现:(1)宿根发株率高,蔗叶覆盖的比对照(裸地)提高6%。(2)分蘖率高,蔗叶覆盖的比对照提高4%。(3)茎长增高,蔗叶覆盖的比对照增高19cm。(4)茎径增粗,蔗叶覆盖的比对照增粗0.07cm。  相似文献   

6.
我国南方甘蔗种植广泛,每年产生大量废弃的蔗稍,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压力。将蔗稍进行饲料化加工是一种环保、高效的利用方式,而饲料化利用过程中需要将蔗稍切成小段。农村户用小型蔗稍切碎机是根据南方甘蔗种植户养殖牲畜的需求而设计,其结构设计制造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廉,易于维修、保养,适合我国南方农村地区推广使用,生产效率可达200kg/h左右。  相似文献   

7.
垂直流场中的蔗叶松弛时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自制的测试装置,借助高速摄像对垂直管流中的蔗叶松弛时间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蔗叶松弛时间随蔗叶长度增加逐渐降低,随气流速度的增大,蔗叶松弛时间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8.
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酸性赤红壤春植糖料蔗产量、糖分及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纵横深耕松土、覆盖蔗叶栽培方式优于单向深耕松土、覆盖蔗叶栽培方式和常规犁耕松土、覆盖蔗叶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9.
蔗叶还田对土壤微生物、理化性状及甘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蔗叶还田对土壤微生物、理化性状及甘蔗生长的影响,设计常规栽培和蔗叶还田处理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蔗叶还田使土壤微生物总数明显增加,细菌总数、真菌总数、放线菌总数分别是常规栽培处理的2.38、1.80和2.74倍,且微生物群落组成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蔗叶还田还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提高土壤保水性能和酸性土壤的pH值,从而明显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蔗叶还田栽培使甘蔗生长速度加快,每公顷增产原料蔗8.41 t,除去蔗叶粉碎成本360元,净增收2373.3元;增糖1.53 t,效益显著.蔗叶还田是一项保水保肥的节本增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
切段甘蔗混合物的悬浮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颗粒悬浮速度是选用风力清选与除杂方法的主要依据。切段甘蔗混合物主要包含蔗段、蔗梢和蔗叶,通过自制的测量装置,对这3种成分的悬浮速度进行分析与测量。结果表明:蔗叶悬浮速度随着长度增加、含水量升高及宽度增加而提高;蔗梢的悬浮速度与蔗段的悬浮速度存在交叉,通过风力除杂只能去掉蔗叶和部分蔗梢。试验结果可为切段式甘蔗联合收割机的除杂系统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甘蔗叶沤制还田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据测定 ,甘蔗收获期的蔗叶一般占蔗产量的12%~20 % ,亩产5t的甘蔗约有干蔗叶600~1000kg。龙州县年种植甘蔗35万亩 ,如甘蔗砍收后都把蔗叶沤制成肥料 ,那块块蔗地可以说都是肥料库。然而 ,蔗农每年在甘蔗砍收后 ,为便利下造耕作 ,普遍把留在蔗地的蔗叶放火烧掉 ,化为灰烬。因而地力一年比一年差 ,甘蔗亩产均徘徊4t左右。为就地取材 ,挖掘肥源 ,受龙州县糖办的委托 ,采用不同的处理 ,就地将砍收后的蔗叶堆积沤制 ,收到良好的效果。1沤制方法1.1共设置4种沤制方法①每1000kg蔗叶加200kg牛栏粪②直接泼洒大粪水③每1000kg蔗叶加10kg尿素④每10…  相似文献   

12.
推行蔗叶回田技术 促进甘蔗生产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我国蔗叶资源及其利用现状,简述了蔗叶田的效果与方法,提出了推行蔗叶回田技术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蔗稍的营养价值越来越为人们关注,本文通过对五种常用酿酒酵母的生长、发酵情况进行了考察,确定选取安琪葡萄酒酵母为发酵菌株进行蔗稍汁酿造酒的研究开发.  相似文献   

14.
在甘蔗收获机螺旋扶蔗器与甘蔗的相互作用关系中,建立输送段与甘蔗摩擦模型,结合甘蔗扶起试验,获得甘蔗在扶起过程中不跌落的条件。结果表明:无叶甘蔗的摩擦系数比有叶甘蔗小,甘蔗在扶起过程中跌落2~3次,扶起时间为6.5 s;有蔗叶甘蔗在扶起过程中很少跌落,扶起时间为4.5 s,螺旋扶蔗器对有叶蔗的扶起效果比无叶蔗的显著。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2008年初广西受到长期低温和冻雨影响时,不同繁殖方式的果蔗的产量性状与抗冻性表现展开调查。结果表明,组培苗果蔗冻害率、冻害指数均为0,心叶绿叶率仍达到91.8%,即未受冻害影响;同期蔗稍苗果蔗冻害全面发生,后期冻害率达100%,冻害指数99.8,心叶绿叶率仍0.6%,两者的抗冻性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6.
甘蔗叶绿体荧光参数、MDA含量及膜透性与耐旱性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水分胁迫加速蔗叶活性氧产生并削弱蔗叶活性氧清除能力;随水分胁迫强度的加剧,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 M D A)含量迅速提高,细胞质膜透性增大,蔗叶叶绿体2,6 二氯酚靛酚光还原活性下降,蔗叶叶绿体光系统Ⅱ原初光能转换效率、 P SⅡ潜在活性、叶绿体光合量子产额降低.上述荧光参数的受抑程度与品种的相对耐旱性强弱、膜脂过氧化作用产物 M D A 含量增加及质膜相对透性提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高农 96果蔗是山东菏泽地区高新农业科学研究所培育的一个北方果蔗新品种,已通过了菏泽地区科委组织的农业专家的评审鉴定。 品种特征特性:早熟品种,全生育期 180- 210天,蔗叶黄绿色,幼苗长势稍弱,全株有效叶 20片。带叶株高 280厘米,有效茎高 1.7- 1.8米,平均茎节间长 15- 18厘米,蔗茎颜色呈紫黑色,茎粗直径 4.5- 5厘米,单株重 1.75- 2公斤,最大单株重 3.5公斤。含糖量 14%- 15%。无纤维,口味纯正,酥软甜脆,一般亩产 7500公斤,高者达 1000- 12000多公斤。  相似文献   

18.
蔗叶还田对于增加蔗地的有机肥料、改变土壤结构和理化性状、甘蔗产量等方面的影响,广西农垦国有黔江农场对蔗叶还田改土实践进行跟踪。经过二十多年蔗叶还田,结果表明,蔗叶还田使得土壤的各项养分都得到提升,有机质从原来的1.79%提高到2.60%,全氮从0.09%增加到0.14%,速效磷从13.37mg/kg增加到43.25mg/kg,速效钾由79.63mg/kg增加到233.33mg/kg。土壤有机质与速效养分的含量增加,土壤的保水性能与酸性土壤pH值提升,土壤的结构和理化性状得到明显改善,甘蔗增产增收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初步探讨了北缘蔗区甘蔗秋植的播种时间和越冬方法,结果表明采用双膜夹蔗叶或稻草的方法覆盖蔗苗,可以有效地避免冻害。秋植播种适期为9月下旬至10月中旬。秋植蔗与春植蔗比较,总叶数增加4.5-6.5叶,株高增加55-70cm,产量提高25%左右,糖份可提高1%左右(绝对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机械收割对宿根蔗生长的影响,为推广应用甘蔗机械收割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甘蔗品种福农15号、柳城03/182、赣蔗18号和粤糖00/236为供试材料,收获机械为HS180型整秆式甘蔗联合收割机.新植蔗于2009年12月29日分别采用机械和人工两种方式收获,其中粤糖00/236收获时蔗叶还田.宿根蔗于翌年2月破垄施肥和除草.201(年7~10月每个月的5日测定一次宿根蔗+1叶叶片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叶绿素总含量.于2010年12月21日全部人工砍收并测定农艺性状、产量和糖分.[结果]机收处理的宿根蔗+1叶叶片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绿素总含量以及茎长、茎径、单茎重、有效茎数、产量、蔗糖分和产糖量与人工处理的相比略有增减,但差异不显著.机械收割处理蔗叶粉碎还田的粤糖00/236的各项测定[结果]基本上均比人工处理的略好.[结论]机械收割对宿根蔗生长影响不明显,且机械收割蔗叶粉碎还田比传统方式还田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