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渤海湾活牡蛎礁的现状,阐述了保护与恢复活牡蛎礁及可持续利用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大亚湾杨梅坑人工鱼礁区渔业资源变动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杨梅坑人工鱼礁区位于大亚湾西北部,2007年12月25日完成投礁9.51×10^4m^3,礁区面积2.75km^2。分别于2007年、2008年和2009年春季,采用拖网和刺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1次建礁前的本底调查和2次建礁后的跟踪调查。结果表明,礁区2次拖网跟踪调查的游泳生物平均渔获种数分别为建礁前调查的2.13倍和2.50倍,平均资源密度分别为建礁前调查的3.38倍和8.19倍,平均尾数资源密度分别为建礁前调查的11.57倍和23.39倍。礁区2次刺网跟踪调查礁区游泳生物平均渔获种数分别为建礁前的2.29倍和3.14倍,平均渔获率分别为建礁前的5.51倍和9.49倍,平均尾数渔获率分别为建礁前的11.33倍和10.06倍。渔业资源生物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3.
调查了浙江省三门县健跳港蛎江滩牡蛎礁中牡蛎的种类、资源量和幼体补充量,并分析了牡蛎的遗传多样性及资源量和幼体补充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蛎江滩牡蛎礁中分布有6种牡蛎,即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熊本牡蛎(C.sikamea)、福建牡蛎(C.angulata)、香港牡蛎(C.hongkongensis)、猫爪牡蛎(Talonostrea talonata)和长牡蛎(C.gigas)。在牡蛎群落组成中,熊本牡蛎、香港牡蛎和近江牡蛎的占比分别为92.92%、5.00%和2.08%,其他3种牡蛎仅在定性调查中发现。夏初和秋季牡蛎平均密度分别为(97±40)个·m-2和(1 770±467)个·m-2;随着潮间带高程的降低,熊本牡蛎密度逐渐降低,而近江牡蛎和香港牡蛎的密度逐步升高。牡蛎幼体附着与补充开始于6月初、结束于10月初左右,补充量呈现显著的时空变化特征;熊本牡蛎在整个礁区均有较高的补充量,近江牡蛎和香港牡蛎则在中、低礁区补充量较高。结果表明,蛎江滩牡蛎礁中的牡蛎群落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未来需进一步研究泥沙淤...  相似文献   

4.
根据天津海域活牡蛎礁区人工鱼礁区2012年5月份的本底调查和2012年8月份、2013年5月份和8月份3个航次的渔业资源跟踪调查数据,采用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了投礁前后渔业资源种类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的时空分布特征。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的健康状况指标(Exergy值)投礁后高于投礁前,但差异不明显(P0.05)。聚类分析表明,本底调查和跟踪调查样方分区明显,表明鱼礁投放后,鱼礁区群落结构明显改善。投礁后物种种类数和总生产效益的增加说明人工鱼礁建设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作者以《天津海域牡蛎礁区生态修复与生物资源恢复示范项目》所得底栖生物和游泳动物数据为基础,运用生物多样性指数和生态健康评价法对项目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结论为:由于人工鱼礁的投放使得调查区域生物多样性有所提高,产生了有利于增加游泳动物生物量的变化。项目的实施使得该区域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  相似文献   

6.
针对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中国提出“双碳”目标,体现了我国主动承担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责任的大国担当。海洋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具有重要作用。牡蛎礁作为全球海岸带典型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碳储量和强大固碳能力。牡蛎礁在生物钙化、呼吸作用等过程中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但在生物合成、沉积作用等过程中却可以埋藏大量碳。目前,全球牡蛎礁是大气碳的源还是汇尚不明确。为探究牡蛎礁碳源–汇功能,本文综述了牡蛎礁碳源–汇功能研究现状,分析了影响牡蛎礁碳 源–汇功能的关键生态过程,探讨了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牡蛎礁碳源–汇特征。研究表明,牡蛎礁不仅可以成为大气碳的汇,还可以提高盐沼植被、海藻、海洋动物等生物的碳汇功能。未来应尽快开展牡蛎礁碳汇功能评估技术等研究,形成以提高牡蛎礁碳汇为目的的牡蛎礁保护与修复技术,提升我国海洋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相似文献   

7.
我国人工鱼礁建设始于1979年,至今已取得一定成效。在沿海8省(自治区)建造鱼礁渔场24处,投放废旧船49艘,用于海参、鲍鱼、牡蛎等浅海增殖礁28万多个、10万空立方米.浅海铺石9.9万余立方米。目前,人工鱼礁区已显示出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于2006年6月和2007年6月在荣成俚岛开展人工鱼礁投放前海域本底调查和投放后效果调查,分析比较了鱼礁区游泳动物、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生物多样性、种类丰度、CPUE和海藻等在人工鱼礁投放前后的变化。调查结果表明:人工鱼礁投放后,游泳动物和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总数、种类多样性指数和丰度均有所增加,分别是投礁前的1.78倍和1.32倍、1.47倍和1.22倍、1.68倍和1.62倍。游泳动物CPUE比投礁前增加1.39倍左右,其中鱼类的CPUE增加最多,尤其是大泷六线鱼和许氏平鲇等岩礁性鱼类,分别是投礁前的2.18倍和5.67倍。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有所增加,但CPUE略有减少。礁体上附着生长了马尾藻和海带等藻类。综合分析认为,人工鱼礁对游泳动物和大型底栖动物聚集和养护效果显著,鱼礁的投放也有利于海藻的附着、生长和藻场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根据2012年4月和10月拖网调查资料,分析和研究了福建兴化湾海域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鱼类区系特点、资源结构、密度分布及物种多样性等特征。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游泳动物有96种,其中鱼类64种、虾类11种、蟹类10种、头足类6种、口足类5种;春季游泳动物种类比秋季少。鱼类以暖水性和暖温性、底层和中上层鱼类为主,春季优势种有13种,秋季15种;春、秋季渔获的重量组成和数量组成均以鱼类为主,春季分别占64.91%和74.71%,秋季分别占79.98%和70.41%;两季游泳动物的平均重量密度为796.78 kg/km~2,平均尾数密度为72 127 ind./km~2;春季重量密度高于秋季,而尾数密度低于秋季;游泳动物种类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丰富度指数D,春季均显著低于秋季。  相似文献   

10.
以花鲈为目标对象,研究其野生幼鱼对人工鱼礁模型的行为反应和选择性,为花鲈的资源养护技术研发提供参考。试验池(4.5 m×4.0 m×2.0 m)均分为72个平面观测网格单元(0.5 m×0.5 m),池中心网格为礁模型放置区。笔者试制6种人工鱼礁模型(棱台形、方形和星形框架×有、无牡蛎),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分析比较花鲈幼鱼在礁区放置不同模型时的趋集行为和分布特征。试验结果显示,未放鱼礁时,花鲈幼鱼在试验池中呈分散均匀分布,单个观测网格的最高分布率为6.65%,空白礁区的平均分布率为1.19%;放入礁体,花鲈幼鱼经短暂巡游试探后集群入礁,鱼群主体分布在礁区,礁区的平均分布率>20%、集群出现率>75%。相较于无牡蛎礁型,有牡蛎礁型中花鲈幼鱼响应和聚集时间长,礁区平均分布率(32.2%~49.9%)更高,集群优势更明显,其中以结构最简单的方形牡蛎礁组内的礁区分布率最高,个体离礁距离和群体重心离礁距离最短,集鱼效果最明显。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花鲈幼鱼的趋集行为参数和聚集效果在6种礁型间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试验结果表明,野生花鲈幼鱼具有一定的趋礁性,放置礁体可...  相似文献   

11.
吴煌荣 《福建水产》2016,(2):112-125
根据2012—2013年在东山湾海域进行的4个季度航次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对该海域鱼卵、仔稚鱼及游泳动物组成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4个季度航次调查共鉴定出鱼卵15种,仔稚鱼8种(含5个未定种),鱼卵平均密度为2.63个/m3,仔稚鱼平均密度为0.50ind/m3。共出现游泳动物269种,其中鱼类种类数最多,为202种;从季节分布来看,夏季游泳动物种类数最多(161种),冬季最少(62种);从平面分布来看,夏季5号调查站位游泳动物种类数最多(95种),9号调查站位最少(12种)。本次调查,游泳动物重量资源密度平均值冬季最高(1 246.98 kg/km2),春季最低(372.68 kg/km2),尾数资源密度平均值春季最高(36.04×103ind/km2),冬季最低(11.25×103ind/km2);4个季度月优势种均不同,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更替现象;全年游泳动物重量密度多样性指数表现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丰富度指数d均值为3.49,均匀度指数J'均值为0.64,单纯度指数C均值为0.23;全年游泳动物尾数密度多样性指数表现为夏季冬季春季秋季,丰富度指数d均值为7.09,均匀度指数J'均值为0.70,单纯度指数C均值为0.18。与历史资料相比,本次调查鱼卵仔稚鱼密度四季均值较高,游泳动物种类数较多、重量和尾数密度四季均值较大、物种多样性较高。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掌握人工鱼礁建设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的作用效果,在汉沽示范区已投放人工鱼礁海域进行了跟踪监测与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投放1年的礁体表面90%以上被生物覆盖,附着厚度10~15cm,附着生物以长牡蛎、密鳞牡蛎为主要优势种,单位面积附着量6.25kg/m2。实验数据显示附着的牡蛎及其它生物生长良好。从浮游生物、底栖生物、鱼卵、仔稚鱼密度分布以及礁体生物附着状况来看,人工鱼礁区良好的生态效应已初步显现。在礁区周围的海底出现了以礁体为中心的高生物量区向四周扩散的趋势。从生物多样性和总生物量的角度来看,汉沽示范区人工鱼礁对改造局部区域的海洋生态环境起到了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不同模型礁底栖藻类附着效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潮间带海域开展了不同材料(混凝土、煤灰、橡胶、玻璃钢、鲍壳、牡蛎壳和铁皮)和不同形状混凝土(圆凹形、圆凸形、锯齿凹形和锯齿凸形)模型礁的藻类自然附着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在4个半月的6次藻类取样过程中,模型礁上共发现附着的藻类3门13种,其中优势种为绿藻门(Chlorophyta)中的石莼类(Ulvaceae)和浒苔类(Enterom orpha)。2)混凝土、煤灰制作的模型礁上藻类的附着效果最佳,平均盖度分别为65.7%和65.0%,橡胶、玻璃钢、鲍壳和牡蛎壳制作的模型礁居中,平均盖度分别为46.2%、17.8%、26.5%和32.3%,铁皮效果最差,平均盖度仅3%。3)凸形表面模型礁与平面模型礁上藻类的盖度显著高于凹形模型礁(P〈0.05)。4)模型礁上藻类盖度呈现出高-低-高的演替趋势。  相似文献   

14.
海州湾人工鱼礁大型底栖生物调查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海州湾人工鱼礁建设已经开展了4年,为了解海州湾人工鱼礁投放前后礁区大型底栖生物的变动情况,对礁区大型底栖生物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海州湾人工鱼礁海域共鉴定出大型底栖生物94种,其中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和鱼类是构成人工鱼礁大型底栖生物的主要类群,三者占总种类数的88.30%。投礁前人工鱼礁海域共调查发现大型底栖生物32种,投礁一年后增加到38种,投礁后第四年增加到44种。投礁前人工鱼礁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别为0.560 3 g/m2和0.207 5 ind/m2,投礁一年后平均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别增加到1.127 g/m2和0.387 5 ind/m2,投礁后第二年和第四年的平均生物量和栖息密度也均高于投礁前。投礁前人工鱼礁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相对稳定,投礁后底栖生物群落系统出现扰动,鱼礁区的底栖生物群落系统处于一个暂时波动状态。  相似文献   

15.
大亚湾杨梅坑人工鱼礁水域生物资源量声学评估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杨梅坑人工鱼礁区位于深圳市东部大亚湾海域,2007年3月20日开始投礁,12月25日正式完成全部工程施工任务,建礁体积9.51万km3,礁区面积966 m×2 851 m.从2007年4月到2009年5月,使用科学鱼探仪(EY60型,120 kHz,Simrad)先后在不同季节对大亚湾杨梅坑生态调控区的礁区内和礁区外水域进行了6次声学调查,共获取有效声学航程122.54 n mile,以了解建礁后该水域生物分布和资源量密度变化情况.调查中设站点进行生物学拖网采样以辅助声学评估.利用Echoview声学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合历史资料记载的生态、资源特点以及本研究中拖网生物学数据,以0.5 n mile为间隔输出积分值,并对该海域的生物资源量密度和生物资源量进行评估.声学评估结果表明,第1航次春季调查礁区内和礁区外的平均生物资源量密度分别为41×103 kg/n mile2和28×103kg/n mile2,第3航次春季调查礁区内和礁区外的平均生物资源量密度分别为16×103 kg/nmile2和10×103 kg/n mile2,第4航次夏季调查礁区内和礁区外的平均生物资源量密度分别为65×103 kg/n mile2和3×103 kg/n mile2,第5航次秋季调查礁区内和礁区外水域的平均生物资源量密度分别为165×103 kg/n mile2和45×103 kg/n mile2.结果表明,礁区内水域的平均生物资源量密度高于礁区外水域,并且随着建礁时间的推移,礁区内水域的生物资源总量基本呈增长趋势,同时礁区内的声学评估种类也明显增加.根据拖网生物学数据,建礁后优势种中的优质经济鱼类种数增加明显,如黄斑蓝子鱼和日本金线鱼等,说明人工鱼礁的建设有效地改良了渔业资源结构.  相似文献   

16.
在江苏海门市东灶港东北方约4海里的黄海中有座似山非山、似岛非岛的牡蛎堆,其整体是由许许多多不同年龄的牡蛎经若干年的群聚生活而形成的贝壳礁,礁体表面又布满了活体牡蛎,当地渔民习惯称之为“蛎蚜山”或“蛎蚜堆”。占地总面积达440公顷。在沙质潮间带形成如此庞大的牡蛎堆笔者未见过报道,就连中科院的有关专家也无不称奇,认为“蛎蚜山”是世界上罕见的牡蛎贝壳礁,具有重要的科考价值。“蛎蚜山”由大小不等的80余个牡蛎堆坨积而成,质地坚硬。礁体表面起伏不平,局部沉积淤泥。礁体周围有黑色泥沙,俗称“铁板沙”。该区域…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02年11月和2006年11月对廉江龙头沙人工鱼礁区进行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的结果,初步评估人工鱼礁建设对礁区及邻近海域渔业资源的养护效果.结果显示:投礁后,礁区内资源种类(特别是鱼类)增加明显,由投礁前的9种增加到23种,增加了1.56倍,而对照海区资源种类(特别是鱼类)明显减少,由投礁前的26种减少至15种,减少了42.31%;投礁后各类资源的资源密度明显比投礁前高,礁区内和对照海区总资源密度分别比投礁前增加了9.25倍和1.06倍;投礁一年多来,礁区内已初步形成新型的人工生境,头足类成为礁区内的新增优势类群,杜氏枪乌贼成为对照海区的第一优势种,初步显示出人工鱼礁对游泳生物(特别是鱼类和头足类)的诱集效果,并且这种效果已波及到礁区邻近海域.  相似文献   

18.
为检验底物物理特性对牡蛎幼体附着的影响,通过野外实验分别检验了底物颜色(实验I:黑板和白板)、附着物(实验II: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熊本牡蛎C.sikamea、牡蛎壳、藤壶Balanus albicostatus)对熊本牡蛎和藤壶自然补充量的影响。实验I结果显示,底物颜色显著影响牡蛎自然补充量,在实验开始后15 d和30 d时,白板上牡蛎自然补充量显著高于黑板(P<0.05),45 d时白板和黑板间牡蛎自然补充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底物颜色没有显著影响藤壶自然补充量(P>0.05)。实验II结果显示,活牡蛎(熊本牡蛎或近江牡蛎)或牡蛎壳的存在在第1次实验时(8月15日)显著降低了牡蛎自然补充量(P<0.05),而在第2次实验时(8月22日)没有显著影响牡蛎自然补充量(P>0.05);藤壶的存在显著降低了牡蛎自然补充量(P<0.05)。活体牡蛎、牡蛎壳和藤壶的存在均未显著影响藤壶自然补充量(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潮间带牡蛎礁生态修复时,应选择颜色浅且表面干净(没有污损)的底物,且礁体建造须避开...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由于养殖工艺的改进,内海褶牡蛎养殖操作更加简便,生产成本也大大降低,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内海区养殖显然已密度过大,导致牡蛎生长缓慢而且不肥,产量极低甚至绝收。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拓宽褶牡蛎养殖范围,我们在浅海10米等深线以外的海区进行吊蛎养殖试验。现将试验情况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20.
南安市棚架式吊养褶牡蛎增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吊养牡蛎技术是近几年大力推广的养殖新技术,平均亩产比传统条石养蛎提高一倍以上,经济效益显著。通过吊养牡蛎养殖技术的推广,可充分利用低潮区深水区,并逐步向浅海发展,扩大养殖面积,改善养殖条件。我市在推广惠安县吊养牡蛎养殖技术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