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采用平板试验,通过生长速率法分析木薯根系分泌物及其土壤浸出液对橡胶树白根病病菌及棒孢霉落叶病病菌的化感效果,为判断胶园林下种植木薯的可行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木薯根系分泌物对橡胶树白根病和棒孢霉落叶病病菌均表现为化感促进效果,但在任一处理时间,不同浓度间对白根病病菌的化感效果与对照均未达显著差异,而对棒孢霉落叶病病菌的化感效果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浓度达40 mg/mL时,化感促进效果与对照达到显著水平。(2)木薯根系分泌物的任一浓度,对橡胶树白根病和棒孢霉落叶病病菌的化感效果,在不同处理天数间均未达到显著水平。(3)木薯土壤浸出液对橡胶树白根病和棒孢霉落叶病病菌均呈现化感促进效果,且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对橡胶树白根病病菌,处理后2 d,达到显著化感效果所需浸出液浓度至少为40 mg/mL,处理后3 d和处理后4 d,达到显著化感效果所需浸出液浓度至少为8 mg/mL;对棒孢霉落叶病病菌,在任一处理时间达到显著化感效果的浸出液浓度均至少为200 mg/mL。(4)土壤浸出液小于8 mg/mL时,3个处理时间之间的橡胶树白根病病菌化感效果无显著差异,当浓度达到40 mg/mL时,处理后2 d的化感促进效果显著大于处理后3 d和4 d;4种土壤浸出液的任一浓度,对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病菌的化感效果在不同处理时间之间均未达到显著差异。所以说,幼龄胶园间作木薯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和白根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热带作物学报》2007,28(3):F0002
课题组长:谢艺贤副研究员。成员:张欣博士,蒲金基助研,漆艳香助研和张辉强实验师。研究方向:热带果树病害及对橡胶根病、橡胶棒孢霉落叶病等。研究工作:对香蕉枯萎病、黑星病、褐缘灰斑病、橡胶根病、棒孢霉落叶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涉及到病原学、病原菌种群遗传学  相似文献   

3.
由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引起的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已成为影响天然橡胶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本实验对从我国海南、云南和广西等地分离得到的17个橡胶树多主棒孢病菌菌株进行了致病性测定,获得强致病力菌株HC-10。分别用该菌株菌丝体接种鉴定、粗毒素叶片穿刺接种和叶片萎蔫生物鉴定等3种方法对我国选育的45个巴西橡胶树品种进行抗病性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橡胶树品种对棒孢霉落叶病的抗性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在供试的45个品种中,不同抗性评价方法的鉴定结果基本一致,抗病品种占13.3%~17.8%;轻感病品种占66.7%~73.4%;易感病品种占11.1%~17.8%。  相似文献   

4.
《热带作物学报》2007,28(3):F0003
病害名称及病原菌:巴西橡胶棒孢霉落叶病,又称巴西橡胶棒孢霉叶斑病。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Curt.)Wei],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暗色菌科,棒孢属真菌。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我国海南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病情调查结果,并通过病害诊断、病原菌基础生物学特性研究和分子鉴定认为,该病的病原为多主棒孢[Corynesporacassiicola(Berkandcurt.)Wei]真菌。  相似文献   

6.
对已在我国海南、云南、广西等省区橡胶树上发生为害的3株多主棒孢病菌(Corynespora cmssiicola)和来自印度的橡胶树多主棒孢病菌进行了致病性及基础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印度HCcYD01菌株的致病力最强;基础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参试的3株国内菌株与印度菌株问除分生孢子大小、孢子萌发和致死温度相似外,在菌落形态、最适培养基、光照条件、碳氮源利用、最适生长温度和pH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由多主棒孢引起的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业已成为影响天然橡胶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本研究旨在了解我国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的最初发病病原,为该病发生规律的研究及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对巴西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的发生与为害、症状、病原生物学、流行学及防治策略等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8.
橡胶树多主棒孢病菌原生质体转化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多主棒孢病菌侵染引起的棒孢霉落叶病是严重危害橡胶生产的一种世界性病害,近年来在中国也有发ⅱ生.在菌龄、细胞壁酶种类、酶作用浓度、作用时间、酶解温度、渗透压稳定剂等因素对橡胶树多主棒孢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影响分析的基础上,笔者首次建立了PEG介导的多主棒孢病菌遗传转化体系,并获得了多主棒孢病菌绿色荧光转化子.该体系中,多主棒孢病菌的原生质体再生率为19.12%,转化率为10.34个/μgDNA.  相似文献   

9.
芝麻棒孢叶斑病是芝麻常发性病害,严重影响着芝麻的产量和品质。为确定芝麻棒孢叶斑病防治的最佳时期,制定有效的药剂防治措施,2017-2019年对黄淮芝麻主产区平舆县的棒孢叶斑病发生情况进行了监测,并测定了16种杀菌剂的室内毒力和田间防效。结果表明,芝麻棒孢叶斑病的发生初期为现蕾期-初花期,病情发展的转折期为初花期-盛花初期(黄淮产区为7月20日-31日,此时田间发病率小于3%或病情指数小于1)。16种供试杀菌剂中己唑醇、咪鲜胺、氟硅唑、戊唑醇、苯醚甲环唑、腐霉利、噻呋酰胺和咯菌腈对芝麻棒孢叶斑病菌的毒力较强,EC50分别为1.5734×10-4、0.1248、0.7128、1.3922、2.0014、2.7323、5.4327、6.1285 mg/L;噻呋酰胺、己唑醇、嘧菌酯、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的田间防效和增产效果较好,防效分别为67.19%、65.86%、61.17%、60.87%、61.83%,增产率分别为38.96%、36.86%、39.72%、34.96%、38.56%;苯醚甲环唑、己唑醇、嘧菌酯和戊唑醇施药2次的防效和增产效果最佳。综合研究结果,芝麻棒孢叶斑病防治的最佳时期为初花期-盛花初期(黄淮产区7月20日-31日),或在田间发病率达到3%或病情指数达到1之前进行防治,建议选择噻呋酰胺、己唑醇、嘧菌酯、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等杀菌剂,同一杀菌剂连续施用次数不超过2次,施药间隔10 d。为减少农药残留和防止病原菌产生抗(耐)药性,不同药剂可交替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10.
报道了2009年滇东南植胶区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发生情况,分析了河口地区气温和降雨对病情的影响,提出降雨促进病情发展,而干旱的气候条件对病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2016~2019年对62个热带亚热带类型区和西南春玉米类型区的各省审定拟引种广西的玉米品种进行6种主要病害的抗病性鉴定,明确拟引种广西的玉米品种对广西玉米产区主要病害的抗病水平.结果 表明,参试品种对纹枯病、南方锈病、大斑病、小斑病、穗腐病和茎腐病的抗性,表现中抗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为27.9%、30.6%、66.1%、...  相似文献   

12.
为了寻求适合高山茶园的间作模式,探究不同间作作物对茶园主要叶部病害发生的影响。本文通过田间试验,明确川西北茶园主要叶部病害种类;通过对茶-黄豆、茶-玉米、茶-李树、茶-厚朴间作茶园和单作茶园的病害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比较分析不同模式茶园叶部病害发生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川西北高山茶园主要叶部病害为茶饼病、茶炭疽病、茶云纹叶枯病、茶圆赤星病和茶赤叶斑病;4种间作作物中黄豆和玉米是较为理想的间作作物。茶-黄豆间作的茶园茶饼病和茶炭疽病发病率最低,两种病害发病率分别比单作茶园降低了85.12%和74.34%;茶-玉米间作茶园炭疽病发病率比单作茶园降低了49.76%。茶-厚朴间作茶园茶饼病的平均发病率为27.82%,是单作茶园的11.50倍。同时茶-厚朴间作茶园9月份炭疽病的发病率高达51.67%是单作茶园发病率的2.73倍。因此,黄豆和玉米是替代厚朴等林木类较为理想的高山茶园间作作物,间作黄豆可显著降低茶园病害的发生,减轻病害的损失。  相似文献   

13.
152个黄淮地区小麦主要品种(系)的多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小麦抗病抗虫育种提供依据,于2004~2006年在山东济南对152份来自黄淮地区的小麦主栽品种(系)进行了抗小麦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及蚜虫鉴定.结果表明,在供试品种(系)中表现高抗条锈病的品种(系)占46.71%,中抗品种占25.66%;高抗叶锈病的品种占23.68%,中抗品种占24.34%;高抗白粉病的品种占28.29%,中抗品种占55.92%;高抗蚜虫的品种(系)占5.26%,中抗品种占13.16%.综合来看,对小麦条锈病、叶锈病和白粉病表现中抗以上的品种(系)47个,占30.92%;兼抗(中抗以上)小麦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和麦蚜的有5个品种(系),占3.29%.  相似文献   

14.
甘蔗优良亲本的选择和利用是决定甘蔗品种选育的关键因素,甘蔗亲本资源单个性状研究较多,但是,多种病害的综合性评价较少。为了解甘蔗亲本抗病性,优化甘蔗杂交亲本选择和组合,在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海南甘蔗杂交基地筛选常用甘蔗亲本274个,包括引进美国(US)15份、引进其他国家(GW)31份、引进中国台湾(TWCHN)25份、引进国内其他地区(GN)92份和自育亲本(GT)111份,进行甘蔗叶部白条病、叶焦病、赤腐病、轮斑病、花叶病、黄叶综合症(黄叶病)、梢腐病、黄斑病8种甘蔗叶片主要病害的抗病性评价和甘蔗黑穗病发病率调查,并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锤度与中国甘蔗8个主要病害的关联度和亲本的抗病性加权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轮斑病是甘蔗常用亲本群体中发病最普遍的病害,有214个亲本发生病害,发病比例达78.10%,但其抗病级别7~9级只有9个亲本,总体感病程度较轻。亲本群体感病数最少的3个病害分别为白条病、梢腐病和黄斑病。美国和中国台湾是我国大陆甘蔗最重要的亲本来源地,已育成多个优良品种。美国引进亲本群体感染白条病、叶焦病和黄叶病的发病比例最高,分别为20.00%、33.33%和33.33%,但其他叶部病害的发病比例较低;中国台湾引进亲本群体中,轮斑病、黄叶病和叶焦病的发病比例较高;国内其他地区引进和自育亲本群体的发生病害比例较一致,属于中间水平,但自育亲本群体的轮斑病发病比例高达80.18%。黑穗病是中国大陆危害最严重的甘蔗病害。美国15个亲本群体的黑穗病发病比例为13.33%,且其中最大发病率仅为2.17%,属于感染亲本多但病害发病较轻;中国台湾引进亲本群体的黑穗病发病比例为24.00%,且其中最大发病率为10%,在各来源地亲本中发病率最高;甘蔗亲本叶部病害与锤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其中梢腐病与锤度关联度最高为0.960,而黑穗病最低为0.711。灰色关联度加权分析常用亲本的抗病性表现为:F171、Tai98-2817、RB92-579、YuanL7、YueY R1、GF2、GT03-1462、GT08-120抗病性优良,而YZ99-596、CP01-1178、YunY06-450、CP94-1100、CP09-4256抗病性差。以欧式距离分类法对274个常用亲本的8个叶部病害和黑穗病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常用亲本可分为6类,其中第一类群是ROC28、MeiY8、YG45、YZ11-1204、GT05-1141和GT09-268,中抗轮斑病和黄斑病,高抗其他病害。本研究对甘蔗杂交亲本材料的选择和优化提供参考,对甘蔗育种材料的创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玉米病害的病菌变异与抗病品种选育   总被引:16,自引:16,他引:16  
我国玉米上发生的病害约30余种,引起病害的病原有真菌、细菌病毒和线虫等50余种.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病害有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青枯病、穗粒腐病、纹枯病、全蚀病、矮花叶病等.每年因各种病害造成玉米产量损失达10%.本文简要的论述了国内外对玉米品种的抗病性与病菌致病性的相互作用的最新研究概况.为掌握病菌的变异规律与今后应采取的选育抗病品种的策略和方法,提供了科学的信息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影响元江县大麻产量和质量的主要真菌性病害为菌核病和灰霉病,两种病害导致的损失可达30%以上。其他较常见和导致一定损失的真菌性病害还有秆腐病、霜霉病、黄色叶斑病和褐斑病等。  相似文献   

17.
不同玉米自交系对大斑病和灰斑病抗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选择10个我国北方常用玉米自交系,进行大斑病和灰斑病的抗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玉米自交系的大斑病和灰斑病存在不同的抗性差异。其中,对大斑病抗病的自交系有吉853、昌7-2、四-287和四-444;对灰斑病抗病的自交系有丹988。从大斑病和灰斑病发生时间看,两者均在玉米抽雄期以后发生,防治较为困难。  相似文献   

18.
水稻叶色与病虫发生关系及其机制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在盆载和田间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量产生的不同叶色水稻群体与稻纹枯病,白叶枯病,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发生的关系及其机制,深绿色叶片水稻的纹枯病,白叶枯病,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发生程度显著或极显著大一地浅绿色叶片水稻。其原因为叶色深后,叶片低分子态氮含量增另,净光合率提高,碳氮比值降低,为病早生存繁提供了较为适宜的营养条件,稻株分蘖数猛增,形成庞大而郁闭的群体的结构,为病虫滋生创造了合适了的环境条性。根据叶深浅追施氮肥,既可满足水稻高产氮素需求,又可抑制病虫发生。  相似文献   

19.
两种悬浮种衣剂对燕麦蚜虫及红叶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给种衣剂在燕麦上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研究了吡虫啉和噻虫嗪两种种衣剂对燕麦蚜虫及红叶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及增产作用.结果表明,两种种表剂以4~6 mL/kg种子剂量一次性包衣后,对燕麦蚜虫和红叶病均有较好防效,在燕麦扬花期对麦蚜的防效大于50%,成熟期对红叶病的防效也在43%以上,增产效果显著.相比而言,吡虫啉种衣剂防治效果优于噻虫嗪.  相似文献   

20.
海南岛甘蔗病害种类初步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了海南省海口、儋州、澄迈、临高、屯昌、定安、白沙和昌江等8个市(县)甘蔗病害,并对病原进行了鉴定,发现海南岛甘蔗常见病害共14种。其中,真菌病害9种,病毒病害2种,寄生线虫病害3种。甘蔗鞭黑穗病、甘蔗赤腐病、弯孢霉叶斑病发生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