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Quaintance)]主要为害柑橘、油茶、梨、柿、葡萄及茶树等植物。作者在调查高州市橄榄[Canarium albumo.(lour.)Raeusch]病虫害时,发现黑刺粉虱在本市的新垌、大坡、东岸等地为害橄榄十分严重。为此,对黑刺粉虱为害橄榄的生物学习性和防治进行了初步研究。1生活习性橄榄黑刺粉虱在本市1年发生4~5代。以老龄若虫在叶背越冬。越冬幼虫2月下旬化蛹,3月中旬开始羽化为成虫。越冬代1代各虫态的发生比较整齐,2代以后出现世代重叠。各代成虫发生高峰期分别为3月中下旬、5月下旬、7月中旬、8月中旬和10月上旬。…  相似文献   

2.
张德发 《植物医生》1995,8(3):19-19
茶园黑刺粉虱的防治技术张德发(四川省名山县农业局植保站625100)黑粉刺虱又名桔刺粉虱,近几年已在一些茶园形成优势种群,1992~1993年我县的茅河乡、联江乡等主产茶区已连续两年造成猖獗为害,使茶叶严重减产。一、发生危害特点。黑刺粉虱成虫体小、橙...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浙江省松阳县茶园越冬代黑刺粉虱发生期与相关气象因子进行回归分析,表明越冬代黑刺粉虱的发生高峰日与1—3月的日平均气温呈负相关,气温越高、高峰日出现时间越早,回归方程为y=51.15-2.93x(R~2=0.971)。进一步对越冬代黑刺粉虱的虫口密度动态进行模拟分析,表明Logistic模型Y=1/e~((0.503t+9.738))(R~2=0.968)和幂模型Y=e~((3.061 lnt+0.027))(R~2=0.968)对其种群动态增长的拟合度最高。研究结果对茶园中越冬代黑刺粉虱发生期与发生量的预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茶树黑刺粉虱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永嘉县1999年发现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spiniferus(Quaintance)〕为害茶树,2001年一些老茶园严重发生,2002年春季全县大发生,发生面积1200hm2。受害严重的茶园,茶树上部嫩叶平均每叶有黑刺粉虱成虫60~70头,多的达100头;平均每叶有卵202粒,多的达1030粒。黑刺粉虱已严重影响本县茶叶生产。为有效控制其为害,笔者于2000年开始对其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进行了调查研究。1发生为害特点1)为害。黑刺粉虱以若虫固定在成叶、老叶叶背,将口针插入叶组织内吸取汁液为害,并分泌蜜露于叶面,引起…  相似文献   

5.
茶黄蓟马(Scirtothrips dorsalis Hoods)是江西茶园茶树(Camellia sinensis)叶片上的重要刺吸性害虫。通过室内饲养和野外调查该虫在南昌地区的生物学特性。调查结果表明:该虫在江西黄马茶园1年发生8~10代,主要以成虫和少数若虫越冬。以若虫越冬的个体3月中旬开始羽化;以成虫越冬的个体4月上旬开始产卵。4月中旬茶园始见初孵若虫。11月出现的成虫和少数若虫进入越冬。成若虫喜食嫩芽和幼叶,导致叶片组织坏死。在22~30℃条件下,温度对茶黄蓟马发育历期有显著影响,随着温度升高,卵期、若虫期和成虫寿命都逐渐缩短,卵期8~3.83 d,若虫期15~7.4 d,成虫寿命26.92~16.9 d。  相似文献   

6.
采用浸叶法测定了97%矿物油乳油对采自山东茶园的黑刺粉虱的室内毒力,采用喷雾法测定其田间药效。发现矿物油对黑刺粉虱2龄和3龄若虫的毒力均较高,药后48h的LC_(50)值为13.18 mg/L和16.60 mg/L,毒力明显高于对照药剂联苯菊酯。矿物油对茶园黑刺粉虱的防效良好,药后14 d,97%矿物油乳油40、50 mg/kg处理的虫口防效均达90%以上,显著高于对照药剂32%联苯·噻虫嗪悬浮剂40 mg/kg处理和10%联苯菊酯水乳剂40 mg/kg处理。  相似文献   

7.
通过系统调查湘西州吉首市周边的柑桔粉虱类害虫,发现湘西州柑桔粉虱主要是黑刺粉虱,其次是柑桔粉虱,黑刺粉虱在湘西1年发生4代,存在世代重叠,柑桔粉虱主要发生在9月份和10月份,其它时间很少发生。黄板对黑刺粉虱和柑桔粉虱成虫的诱杀效果明显,可作为监测和防治柑桔粉虱类害虫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黑刺粉虱的发生、为害及其生物防治国内研究概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为茶园和柑桔园为害严重的粉虱种类之一。本文概述了黑刺粉虱在国内分布、寄主种类、发生与为害等,探讨了近年来生物防治在控制黑刺粉虱为害中的作用,包括寄生性天敌、捕食天敌及昆虫病原性真菌等的利用,以期为黑刺粉虱的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柑桔黑刺粉虱发生规律及防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柑桔黑刺粉虱的生活习性,发生规律,有效积温,天敌种类和药剂防治等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该虫在广东一般1年发生5代,第1代成虫出现份,11月下旬以后若虫和蛹开始越冬,发育起点温度为11.01℃,完成了1个世代所需有效积温为791.27日度。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假眼小绿叶蝉、黑刺粉虱、茶橙瘿螨、茶蚜等刺吸类害虫,上升为浙南缙云茶区的主要害虫。该类害虫发生隐蔽,虫体小,世代重叠,繁殖速度快,受害茶树光合效率降低,萌芽力下降,萌芽迟,茶树生长停滞。黑刺粉虱和蚜虫还排泄蜜露,诱发煤烟病,致使小虫成大灾,严重影响茶叶的优质高产。为此,作者对茶园刺吸类害虫发生特点与无害化治理技术进行了多年的调查与探索。1主要刺吸类害虫发生特点1.1假眼小绿叶蝉该虫是本县茶树的主要害虫。成、若虫有明显的趋嫩性,畏光、怕湿,多栖于嫩叶背面吸汁为害。阴雨天及…  相似文献   

11.
不同种植年限蔬菜日光温室土壤养分与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2004~2005连续2 a对陕西省杨凌区不同种植年限蔬菜大棚土壤的养分含量和生物活性进行观测,以分析其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1~6 a与2~7 a的大棚中,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等含量均比同区位农田有所增加,而土壤pH值下降明显;土壤硝酸盐含量随棚龄的增加而增加;且硝态氮沿土壤剖面(尤其是种植2 a以上的大棚)垂直方向有向下迁移的趋势。蔬菜大棚土壤微生物数量多少为:细菌>放线菌>真菌,使用年限高的土壤,微生物总含量一般较高,细菌和真菌的含量随棚龄的增加有所增加;放线菌在0~40cm处的总含量比露地要高,而在棚龄大的棚中(7 a)的值并不是很高;磷酸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含量均大于露地,脲酶含量在3 a棚龄大棚中的含量达到高峰然后随棚龄增加减少。过氧化氢酶在2004年随棚龄逐渐增大,而在2005年则相反,碱性磷酸酶含量随着棚龄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2.
噻虫嗪在保护地和露地菠菜中的消解规律及安全使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莉  沈桂明  马琳 《农药学学报》2014,16(4):457-461
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建立了菠菜中噻虫嗪残留量的检测方法,并根据农药残留登记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在保护地和露地菠菜中的残留规律。结果表明:噻虫嗪在2种栽培条件下的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但在保护地菠菜中的消解速率明显比露地的慢,半衰期分别为4.08和1.28 d;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按推荐剂量(有效成分)30 g/hm2和1.5倍推荐剂量45 g/hm2,分别对水喷雾施药2~3次,施药间隔期为7 d,于距离末次施药3、5、7 d采样测定,噻虫嗪在保护地菠菜中的残留量明显高于露地的。我国暂未制定噻虫嗪在菠菜上的最大残留限量(MRL),参照其在甘蓝上的MRL值(0.2 mg/kg),噻虫嗪在保护地和露地栽培时的安全间隔期分别应为7和3 d以上。在菠菜种植中使用噻虫嗪时应根据不同栽培条件设定不同的安全采收间隔期,从而降低其风险。  相似文献   

13.
本文比较了室内和田间4种栽培模式:温室大棚、简易大棚+小拱棚、小拱棚、露地条件下黄板、糖醋酒液和清水3种方法对韭菜迟眼蕈蚊成虫的诱集效果,并研究了黄板尺寸、高度、方向对引诱效果的影响.室内试验结果表明,黄板的诱虫效果最好且持效期长,其次是糖醋酒液,清水最差.其中黄板水平放置的诱虫效果好于竖直放置.田间试验结果和室内结果一致,黄板尺寸、高度和数量对引诱效果具有一定的影响,其中390 cm2的黄板诱集效果优于其他尺寸,黄板平放于地面时的诱集效果好于离地面10 cm和20 cm的诱集效果.利用黄板诱杀后对下一代幼虫发生无影响,因此黄板可用于田间监测,不推荐用于防治.  相似文献   

14.
渭河上游地区温室菜地土壤肥力演变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陇东南渭河上游地区的天水市武山县,通过田间采样的方法,以不同种植年限的温室和露地的耕层土壤(0~20 cm)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长期连作温室蔬菜对土壤p H、全盐、有机质及氮磷钾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年限温室菜地的土壤p H都明显低于其露地大田,而且随种植年限的延长,p H逐渐降低,与种植年限显著负相关,年均降低0.05个单位。而土壤全盐含量与种植年限呈显著正相关,年均增加0.091个百分点。连续14年种植温室蔬菜土壤全盐含量达到0.34%,是露地土壤的6.35倍。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全钾、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也随种植年限逐渐增加,与种植年限显著正相关,连续14年种植温室蔬菜后,土壤的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达到230.17、342.17 mg·kg-1和263.00 mg·kg-1,显著的高于大田。  相似文献   

15.
武汉江夏区出口藠头种植基地刺足根螨的发生与危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武汉江夏区出口藠头种植基地的藠头"发瘟"是由重要的地下害螨-刺足根螨的严重危害引起,经一年多研究表明该螨以成螨、若螨及少数休眠体在田间地下鳞茎上越冬;以成螨、若螨与幼螨危害地下部分的鳞茎、须根,致使变褐腐败发臭,分蘖减少,导致地上部分叶片瘦弱矮小枯黄,严重时凋萎死亡.全年发生10~12代,世代重叠严重.9月上旬藠头栽种后,刺足根螨于9月下旬~10月下旬及翌年3月下旬~5月中旬为发生危害盛期;田间开始为零星发生,后逐渐扩散蔓延为成片、成块发生;田间初次危害螨源主要来自栽种带螨的种用鳞茎.异地远距离传播主要也是通过调运带螨的种用鳞茎.田间扩散主要依赖根螨自身从被害鳞茎转移至地面后爬迁,在软松土中可以从地下向邻近的藠头鳞茎上转移,风雨及人工操作也起到一定的助迁作用;刺足根螨在采收后的鳞茎上可继续繁殖危害.  相似文献   

16.
试验研究了地膜覆盖、土覆盖、农家肥覆盖处理对甘肃中部地区甘蓝型冬油菜的越冬率、生育期、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覆盖处理较露地栽培可缩短总生育期2~11 d,各生育时期也相应缩短。其中地膜覆盖效果最好,可缩短生育期11 d左右,农家肥覆盖与土覆盖处理分别可缩短生育期2 d与5 d。地膜覆盖、土覆盖、农家肥覆盖越冬率分别为95.45%、81.25%、80.77%,露地栽培越冬率为66.67%。覆盖处理较露地栽培的越冬率增加14.1~28.78个百分点。覆盖处理的株高、主花序长度、单株角果数、千粒重、单株产量以及角粒数等性状优于露地栽培。覆盖处理可提高产量,其中地膜覆盖产量达到5 358.3 kg/hm2,土覆盖为3 854.25 kg/hm2,农家肥覆盖产量为3 704.25 kg/hm2,分别较对照增产50.94%、8.57%和4.34%。覆盖对提高土壤温度有良好影响,无论地膜覆盖、土覆盖还是农家肥覆盖,土壤温度均高于露地栽培的处理。根据覆盖栽培越冬保苗效果、增产效果以及农事作业的可操作性,建议甘肃中部地区甘蓝型冬油菜栽培以地膜覆盖和土覆盖为主要覆盖方式。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山栏稻对白叶枯病抗性,本试验以17个山栏稻品种为材料,在大田与温室大棚中同时种植,于大田中观察山栏稻在水、旱两种栽培模式下对海口当地白叶枯病菌的自然抗性并测产;在温室中检测水、旱两种栽培模式下山栏稻对菲律宾白叶枯病菌小种PXO99(P6)、PX145(P7)的抗性;并以基因功能性标记检测其抗性基因,分析各指标与抗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大田环境下17个供试品种中有12个品种在水作栽培模式下感病指数高于旱作,有10个品种水作栽培模式下产量比旱作高。温室中用P6接种山栏稻,水作模式下仅有1个品种表现抗病,8个品种感病;旱作模式下2个品种表现抗病,3个品种感病。接种P7,水作时表现抗病和感病的品种数量分别为7个和2个;旱作时表现抗病的品种高达9个,仅1个品种感病。供试品种中有16个品种含有Xa1抗病基因,4个品种含有Xa27抗病基因,所有品种均不含xa13、Xa21抗病基因。因此认为,山栏稻对海口当地白叶枯病菌小种以及菲律宾白叶枯病菌小种都有一定抗性,且抗性受栽培条件的影响,山栏稻旱作时抗性强于水作。  相似文献   

18.
四种不同种植模式茶园节肢动物的群落组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解浙江省不同种植模式茶园节肢动物的群落组成,于2013—2014年对松阳县4种茶园的节肢动物群落数量、时空格局和茶丛上层益害生物比及其动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林间茶园害虫、天敌物种数和总物种数显著大于其它3种茶园;林间茶园天敌个体数最多,丰产茶园害虫个体数和总个体数最多。在垂直分布上,天敌个体数在母穗园、林间茶园中以上层最多,在丰产茶园和两行密植茶园中以中层最多;害虫个体数在丰产茶园、母穗园和林间茶园以中层最多,在两行密植茶园以下层最多,分别占其全株的60%、56%、42%和51%;4种茶园益害个体数比皆以上层最多。在水平分布上,害虫个体数在丰产茶园、两行密植茶园、林间茶园皆以朝北方向最多,分别占其全株的35.0%、26.0%和26.3%;害虫个体数以茶丛内层较多,天敌个体数以外层较多;地上部分林间茶园益害个体数比约是丰产茶园的2倍。表明种植模式可改变群落空间格局和益害比。  相似文献   

19.
不同类型茶园游猎型蜘蛛亚群落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东潮州市凤凰单丛茶区的高山、中山和低山茶园为研究对象,对茶园游猎型蜘蛛亚群落及其环境因子和管理状况进行调查,采用多样性指标、NMDS排序、perMANOVA检验、SIMPER分析和RDA排序等方法,研究茶园游猎型蜘蛛亚群落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高山茶园的物种数和个体数量高,中山茶园次之,低山茶园最低,且差异显著;高山茶园的物种丰富度显著高于其他两个茶园,高山茶园和中山茶园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低山茶园,但低山茶园的物种优势性高于其他两个茶园。NMDS排序表明三种茶园游猎型蜘蛛亚群落组成差异明显; SIMPER分析显示,高山茶园与中山茶园的平均相异性较小(28.90%),高山茶园与低山茶园的平均相异性较大(52.13%);多重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三种茶园游猎型蜘蛛亚群落在整体上差异显著(P0.05)。RDA排序与pRDA分析表明,海拔高度是影响茶园游猎型蜘蛛亚群落组成与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因子,其独立贡献率为62.52%;茶树盖度和除草剂是次要环境变量因子, 2个环境变量的独立贡献率分别为9.155%、10.99%,其他环境变量因子对茶园蜘蛛群落组成与结构的影响较小。研究表明,茶园开发过程中保留外围自然生境有利于茶园游猎型蜘蛛亚群落的保护,更好地利用蜘蛛防控害虫,减少农药的使用,实现有机生产,提高茶叶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