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粮食主销区的粮食安全基础脆弱,影响全国粮食安全状况。测算了我国粮食主销区的粮食产需平衡缺口及各主销区的粮食缺口程度,并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影响主销区粮食产需平衡缺口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主销区粮食产需平衡缺口越来越大,但各主销区粮食缺口程度有所不同。北京和上海为极大缺口区,平均粮食产需平衡缺口率超过70%;天津和广东为较大缺口区,平均粮食产需平衡缺口率为40%~43%;浙江和福建为大缺口区;海南省为一般缺口区。粮食产量、口粮消费量、间接粮食消费量和城镇人口比例的变化对主销区粮食产需平衡缺口变化具有显著影响。提高粮食产量有利于缩小主销区粮食缺口,主销区人口增长、城镇化水平提高、主销区居民对畜禽水产品和大豆油等的间接粮食消费增加会加剧粮食缺口扩大。鉴于此,提出促进粮食主销区粮食安全的相关措施,以期为实现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基于粮食安全贡献度的FSP模型分析框架,从省际粮食供需平衡的角度测算中国粮食主产区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并探究了粮食主产区粮食供求格局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除2000—2003年粮食产量骤降造成粮食供给缺口外,1991—1999年、2004—2018年中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盈余(调出量)呈“稳中有降—绝对增长”的U型变化趋势,历年粮食安全贡献度均高于85%,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地位相对稳固。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供求格局经历了省际间的分化和重组。一方面,粮食供给向中北部地区集聚,而南部地区粮食产需紧平衡,粮食供需错配严重;另一方面,粮食供需空间分异明显,2000年后黑龙江、河南、吉林3省的粮食安全贡献度合计达50%左右,而湖南、江西、江苏、河北、湖北、四川、辽宁7省的历年粮食安全贡献度均低于5%,粮食调出总量合计仅占粮食主产区粮食调出总量的10%~20%。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国居民平衡膳食模式的人均粮食需求量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唐华俊  李哲敏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1):2315-2327
【目的】中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人均资源极其稀缺,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与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人均粮食需求量是计算国家粮食需求量、制定保障粮食安全相关政策时的基础性指标。论文首次从居民营养健康的视角出发,分析中国人均粮食需求量的组成部分,测算基于平衡膳食模式下的中国人均粮食需求量,为实现资源的效用最大化、确保中国粮食安全提供新的数据支持,也为相应消费引导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膳食平衡分析法计算基于平衡膳食模式下的人均口粮和饲料用粮、加工用粮的需求量;采用趋势预测法计算种子用粮、工业用粮、损耗等人均需求量。在此基础上,应用情景分析法讨论其不同影响程度。【结果】基于平衡膳食模式的人均粮食需求量不超过400 kg•a-1;其中,低方案为252.64  kg•a-1,中方案为322.07 kg•a-1,高方案为386.60 kg•a-1。近年来,中国实际人均粮食消费量在406.09-378.88 kg•a-1波动,实际值大于基于平衡膳食模式下的人均粮食需求量。【结论】中国人均粮食需求量 322.07 kg•a-1,基本满足中国人均粮食安全的需求量。如果中国粮食人均占有量386.60 kg•a-1,就能够基本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目前,中国居民由于不合理的食物消费结构模式,造成基于平衡膳食模式下的人均粮食需求量与人均粮食消费量存在差异。为此,国家应该以营养健康为目标调整食物生产结构、加强居民对平衡膳食结构等食物消费认识的宣传普及工作,以及引导居民建立合理的食物消费习惯。  相似文献   

4.
江苏粮食消费变化及其对我国粮食安全的贡献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粮食安全更在于粮食消费安全。本研究结合江苏2000—2016年粮食生产、消费实际,分析其粮食消费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并通过江苏粮食安全贡献度变化探讨其维护国内粮食供求平衡的可持续性。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6年江苏粮食消费量稳中有升,其年均增长率仅比同期粮食产量的年均增长率低0.04%;相对于逐渐下降的口粮消费量,饲料用粮、工业用粮逐步成为江苏粮食消费的新增长点;城镇化发展、工业化建设及"价格倒挂"等使快速增长的粮食消费需求成为了江苏粮食安全保障的威胁;从总量上看,经历先减、后增、再减变化的粮食安全贡献度表明,处于供求紧平衡状态的江苏难以持续性发挥国内粮食安全保障功能;从品种结构上看,江苏玉米供小于需,有助于国内玉米去库存,稻谷、小麦生产虽可辅助保障国内粮食安全,但有高库存隐忧,仍会有结构性供求失衡问题。据此,为粮食供给提供多方向性选择、鼓励农民种粮以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及两种资源等成为江苏应对粮食危机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5.
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新常态下研究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情况,对保障长江流域粮食安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运用变异系数、Theil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重心模型等方法探究1999—2018年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的时空演变,并结合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结果发现:1)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水平总体差异呈扩大态势,地带内差异是造成区域粮食生产变化的主要原因,其平均贡献度达98.09%。2)长江经济带粮食产量具有显著正向集聚特征,并随时间推移呈“增强―减弱―增强”的变化趋势;局部空间自相关显示高值集聚区主要集中在江淮平原附近,低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川、滇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以及浙江省内的大部分城市。3)粮食产量重心在111.77°E~112.68°E,29.81°N~30.15°N之间变动,重心轨迹在东北、西南方向交替变化。4)化肥施用量、人口总量对粮食生产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粮食生产具有抑制作用。因此,基于生产要素投入和社会经济两方面作用强度的空间差异,通过优化施肥结构,提升测土配方技术入户率,加强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推进粮食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集成配套等措施,提高长江经济带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6.
我国粮食消费需求的总量增长平稳,口粮消费稳中有减,饲料粮和工业用粮增长;对稻谷和小麦的需求稳中略降,对玉米、大豆和杂粮的需求呈现规模和比重双增的态势。未来城乡居民人均口粮需求不断减少,饲料粮将会继续成为我国粮食需求增长的主体,工业用粮的需求仍将迅速扩张。预测表明,到2010年和2020年,我国粮食需求总量将分别达到53092万t和56500万t。  相似文献   

7.
粮食主产区历来都是我国粮食安全研究的热点区域,通过测算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安全贡献率,定量分析2000—2015年粮食主产区对我国粮食安全的贡献程度,研究其供需状况,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论如下:(1)研究期内粮食主产区对我国粮食安全的贡献率呈上升态势,年均增加0.03%;(2)粮食主产区对我国粮食安全贡献率存在区域差异,粮食安全贡献率最低的四川与最高的黑龙江相差142%,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南4省(区)的粮食产量占粮食主产区的35.64%,粮食安全年均贡献率达44.1%,表明我国粮食主产区重心集中于北方。今后应完善惠农政策,促进粮食生产健康、持续发展,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进一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8.
促进福建粮食产业化经营的若干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是缺粮省份,除口粮能够基本自给以外,饲料粮、工业用粮需要大量外调.长期以来,由于粮食品种单一,品质不高,生产规模小,管理粗放,导致粮食生产效益低下.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粮食持续几年丰收,出现了粮食供求的基本平衡,局部地区出现了结构性的粮食剩余.我省也不例外,粮食出现了大量的压仓现象.积压的粮食主要是劣质粮.因此,我省在加大发展优质粮食,实行优质优价的同时,还必须扎扎实实地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努力扩大规模经营,发展加工业,提高农民种粮经济效益,促进我省粮食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白丽月 《农学学报》2016,6(11):85-89
为了实现资源的效用最大化、提供福建省粮食安全新的数据支持,分析了2003—2012 年福建省粮食消费的特点,预测未来年份的粮食需求量。结果表明:第一,福建省粮食消费总量呈现递增的趋势,粮食消费结构也有较大幅度调整;第二,人均粮食消费量增加了44 kg,人均口粮消费量减少了12 kg,人均饲料粮消费量增加了55 kg,饲料用粮大幅增加,是导致福建省人均粮食消费量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第三,比较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和平衡膳食模式下的人均粮食需求量,发现差异明显,实际人均消费量远高于合理人均需求量,不合理的食物消费结构造成了不合理的粮食浪费现象;第四,按照高、中、低3种不同的人均粮食需求量分别预测全省的粮食需求量,基于平衡膳食模式的粮食需求量能较真实地反映福建省的实际需求量,即2020、2025年全省粮食需求量分别为1222万t、1243万t。  相似文献   

10.
跟踪粮食消费需求变化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平稳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全国31个省(区、市)为研究单元,将粮食消费量划分为口粮、饲料粮、工业用粮、种子粮和损耗5个组成部分,分析了2001—2018年中国粮食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以及全国城乡、四大经济区域和各省级行政区的口粮与饲料粮消费总量及结构变化。最后,从人均口粮与饲料粮消费、人口和城镇化率、工业用粮等与粮食消费需求密切相关的因素出发,展望了未来全国四大区域及重点省份的粮食需求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河南省作为粮食生产大省,研究其粮食产量时空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对稳定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以1999—2018年河南省123个县域粮食产量为基本数据,借助趋势产量模型、空间自相关、标准差椭圆以及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对河南省粮食产量的时空变化以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从时间上看,河南省粮食产量呈现线性增长趋势,2003年粮食产量波动最大,2005—2006年粮食产量增长率最高。从空间上看,河南省粮食产量在空间上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高—高、低—低是主要的空间聚类模式,且粮食生产重心向东南方向转移。从驱动因素上看,粮食播种面积是河南省粮食增产的关键因素,化肥提纯量、农药使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总人口以及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对粮食生产有正向作用也有负向作用,除化肥提纯量和总人口外,其他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高、低值区在空间上发生明显转移。【结论】为继续保障河南省粮食安全,推动粮食增产,需进一步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扶持力度;维持耕地面积基本不变,加强耕地质量保护;积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相似文献   

12.
粮食消费结构的变化对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以河北省2000~2018年主要粮食生产、消费数据,分析河北省粮食消费结构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表明:(1)河北省粮食消费总量、人均消费量长期波动上升.(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剧,河北省粮食结构变化较大,口粮消费量的比重持续下降,2007年成为粮食消费结构中的第二大消费种类;饲料消费成为第一大消费种类.(3)随着河北省工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工业用粮将在未来成为河北省粮食安全的主要影响因子.提出促进粮食生产稳增长,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优化畜牧养殖业发展体系,畜牧养殖业增量化发展;合理发展食品加工业,发掘粮食经济附加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决定粮食需求量大小的有关因素及这些因素的变动趋势。在全市人口、收入、食物结构预测的基础上,对未来十余年间的居民口粮、饲料粮、种籽用粮、工商服务行业用粮、储备粮等进行了详细的推算,预测出重庆市在1990年、1995年、2000年的粮食需求量分别为72.5088—73.1929亿公斤、75.6509—77.8074亿公斤、77.0231—79.1857亿公斤。  相似文献   

14.
农业部副部长尹成杰9月13日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的粮食安全是有保证的,十年来我国粮食自给率稳定保持在95%以上,实现了粮食产需的基本平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以河南省为研究区,分析了其在1991-2008年期间的粮食消费结构变化,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河南省对我国粮食安全的贡献系数,并分析了其对我国粮食安全贡献程度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河南省粮食消费总量平均增长速度为3.61%,高于同期粮食产量平均增长速度0.15%;其中口粮消费量保持相对稳定,并呈略微下降的趋势;(2)1991-2008年期间,河南省饲料粮和工业粮消费量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趋势,其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7.94%和12.06%,分别为粮食产量增长速度的2.20倍和3.34倍;2004年之后饲料粮消费量首次超过口粮消费量,成为粮食消费的最大主体;(3)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和食品工业是河南省促进农民增收和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产业,今后一段时间河南省饲料粮和工业用粮必将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这将对其粮食安全构成威胁;(4)研究期内,河南省对我国粮食安全的贡献系数经历了下降、波动、下降和快速上升四个发展阶段,其平均值为4.43%,表明18年来河南省不但维护了人口大省自身的粮食安全,而且还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显著贡献。  相似文献   

16.
我国粮食消费的现状和趋势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居民粮食消费经历了不得温饱、基本温饱、总体小康以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4个阶段.本文在对现阶段我国粮食在不同用途、品种结构和城乡消费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粮食消费的趋势进行了研究.中长期内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升级,渐趋多元化;粮食消费需求总量呈刚性增长趋势;口粮、种子用粮稳中趋减,饲料粮、工业用粮快速增长;稻谷、小麦消费需求呈下降趋势,玉米、大豆消费需求将快速增长.最后从耕地资源和水资源利用、农业科技推广、粮食生产结构调整、农业补贴制度实施、生物能源开发及海外农业资源利用等6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运用超效率EBM-GML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2004—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时空演变情况进行分析,以为我国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研究发现:2004—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粮食GTFP总体上比粮食全要素生产率(TFP)偏低,考虑碳排放因素能更准确地反映粮食生产的真实效率;粮食GTFP整体呈上升趋势,其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为技术进步,但粮食GTFP表现出“中部地区高、西部地区低”的特征,技术进步对东部地区的粮食GTFP贡献最大,技术效率仅对中部地区的粮食GTFP有所贡献;2004—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粮食GTFP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整体上呈现出空间正相关性,局部空间异质性逐渐减弱,空间集聚程度不断提升,大部分省份粮食GTFP处于高高集聚区和低低集聚区,集聚性较强的省份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粮食生产中的环境规制政策;促进技术进步,提高技术效率;促进区域合作,推进协调发展;注重因地制宜,完善支持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农村实用科技》2004,(12):10-12
业内人士指出,我国粮食的播种面积今后将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产区将进一步集中,粮食的产业化水平将有大的进步,市场竞争也将更加复杂激烈。在消费领域,粮食的直接消费将进一步下降。中国工程院院士、甘肃农业大学草原学院名誉院长任继周先生认为:我国饲料需要量为全年粮食产量的35%,粮食安全的压力会来自于饲料用粮,而饲料用粮将最大限度地调节粮食产需平衡。  相似文献   

19.
翟涛  罗冲  马宏声 《安徽农业科学》2022,50(6):203-207+221
基于国家统计局、FAOSTAT、海关总署和UN Comtrade数据资料,系统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供给保障空间维度变化和空间集聚效应。结果表明,中国粮食供给保障包括国内供给和国际市场供给两部分。国际市场供给占中国粮食供给比重略有上升,2000年以来我国粮食国际市场供给呈现明显地理集聚特征。国内粮食供给是保障中国粮食供给的主要力量,粮食供给区域不平衡,不同粮食作物供给区域不断演化。中国粮食国内供给区域发生较大变化,供给重心逐渐北移,地理集聚由相对离散渐进演变为稳定集聚,且表现出显著空间集聚特征。  相似文献   

20.
基于重心模型的粮食生产与水资源时空耦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水资源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水资源约束下的粮食安全问题也愈发受到关注。为更加清晰地认识粮食生产与水资源之间的矛盾,文章首先对全国粮食产量与水资源总量进行了时空分布分析,其次运用重心模型从全国和区域层面对1999—2018年粮食生产重心与水资源重心的演变趋势、时空耦合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粮食生产重心在1999—2018年间整体上向东北方向移动了238.78 km,在全国和区域层面均出现了北移的趋势;我国水资源重心始终位于粮食生产重心西南方向,移动范围不大。2)从全国层面看,研究期间粮食生产与水资源双要素重心的空间距离增加,整体上空间重叠性下降,但近几年空间距离增加趋势趋于平缓;双要素重心的变动一致性指数均值为-0.06,呈较不匹配状态,但2014—2018年间指数均值为0.14,耦合性略有增强。3)从区域层面看,结合双要素重心的空间距离与变动一致性指数,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时空耦合程度较强,西北地区较弱。通过合理规划粮食生产与水资源利用格局、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等途径,有利于缓解粮食生产与水资源之间的紧张形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