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春小麦品种川育19的抗叶锈性进行了遗传分析,以期为小麦抗叶锈病育种提供理论指导。作为父本,川育19分别与感病品种Thatcher及小麦抗叶锈病近等基因系Lr1和Lr3的载体品系Tc*6/Centenario和Tc*6/Democrat杂交,获得F_1、F_2、F_3后,分别在苗期和成株期进行抗病性测定。在苗期,接种致病类型BGD/HL,Thatcher×川育19杂交组合的F_2符合15(抗病)∶1(感病)的分离比例,而其余2个杂交组合的F_2均全部抗病,说明川育19含有显性遗传的抗叶锈病基因Lr1和Lr3,并相互独立控制对致病类型BDG/HL的抗病性;接种致病类型FBC/GN(或SHJ/GL),Thatcher×川育19杂交组合的F_2符合3(抗病)∶1(感病)的分离比例,而Tc*6/Centenario(Lr1)×川育19[或Tc*6/Democrat(Lr3)×川育19]杂交组合的F_2全部抗病,说明川育19含有呈显性遗传的抗叶锈病基因Lr1(或Lr3)且控制对致病类型FBC/GN(或SHJ/GL)的抗病性。在成株期,上述3个杂交组合的F_2均符合9(抗病)∶7(感病)的分离比例,说明川育19的成株期抗病性由2对互补遗传的显性抗叶锈病基因控制,且Lr1和Lr3在成株期不起作用。  相似文献   

2.
7个小麦品种抗叶锈性遗传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7个小麦品种洛夫林10,洛夫林13,阿芙乐尔,高加索,山前麦,Sage和方秃头分别与感病品种5389杂交。对各自的F_1、F_2、F_3和测交一代用叶锈菌培养物85—16—3(4)—3(叶中1号)进行测定,发现除洛夫林10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表现高反应外,其它6个品种各有1对显性基因控制对该培养物的低反应。  相似文献   

3.
1978年开始进行抗病×感病、抗病×耐病、抗病×抗病棉花品种间杂交制种.1979年进行F_1优势测定,供试组合16个,以陕5245为对照.1980年F_1优势测定供试组合12个,以协作1号为对照.同时对上年16个组合测定中优势较强的4个组合进行F_2优势测定,对照为陕5245和协作1号.1979年杂种一代优势测定,选用有多年枯萎病史的连作棉田.育苗移栽,间比排列,重复2次.小区面积200平方尺(20×10),4行区,密度3600株/亩.1980年杂种一代、二代,继续选用有多年枯萎病史连作棉田,播种前每亩撒施重病土1000斤,病秸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小麦品种秦农142的抗条锈病特征及其抗条锈性遗传规律,以利于该抗病品种的合理利用和抗病基因的发掘。【方法】利用9个中国条锈菌系(CYR23、CYR29、CYR31、CYR32、CYR33、CH42、Sull-4、Sull-5和Sull-7)和3个国外条锈菌系(PK-CDRD、Hu09-2和104E137A)鉴定秦农142苗期及成株期的抗条锈性特征,并推导其抗病基因。苗期接种鉴定含7个常见抗条锈病基因(Yr5、Yr9、Yr10、Yr15、Yr17、Yr18、Yr26)的单基因抗性材料的抗性,分子标记检测秦农142的抗病基因,结合单基因抗病材料的抗病谱和分子标记检测结果推断秦农142是否含有以上7个抗条锈病基因。通过与感病亲本Avocet S杂交,构建秦农142的F1、F2和F2∶3遗传分析群体,鉴定亲本及各杂交后代群体的田间成株期条锈病抗性,分析其抗条锈病的遗传规律。【结果】苗期和成株期抗条锈性鉴定结果表明,秦农142在成株期有高度抗病性,在苗期抗性表现良好,仅对当前各麦区流行优势小种CYR32感病,对其他11个小种均表现高度抗病。基因分析结果显示,秦农142不含有已知的7个抗条锈病基因,其苗期抗病性由未知抗条锈病基因决定;成株期抗病性遗传分析表明,秦农142成株期抗病性由1对显性基因和1对隐性基因共同决定。【结论】秦农142具有典型的成株期抗病特征,是很好的抗病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5.
在1985~1986年,用云南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水稻白叶枯病分离菌85-91-1观察6个品种和5个组合的抗病遗传规律。结果表明,西南175×早生爱国3号,窄叶青8号×千红-35-2,滇榆1号×早生爱国3号,滇杂25×早生爱国3号的F_2代抗病和感病的分离比是3:1.其抗病性是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的。  相似文献   

6.
宁7840系江苏省农科院1975年开始进行抗赤霉病小麦育种首批选配的抗病组合之一.杂交组合是:(阿芙乐尔×安徽11号)F_2×苏麦3号.阿芙乐尔是从苏联引进的抗锈、抗白粉病小麦品种,穗较大,但冬性强,对光照反应敏感,晚熟.根据性状互补的原则,与安徽11号杂交后,在其F_2代中选择优良单株,再与抗赤亲本苏麦3号进行杂交,经昆明夏繁加代,多次鉴定选择,在1979年获得了F_7代稳定的抗赤霉病兼抗秆、叶、条锈和白粉病的多抗品系.  相似文献   

7.
持续挖掘并利用新的抗病基因是防治白粉病危害的一项长期任务。小麦材料CH1532苗期与成株期均对白粉病表现出良好抗性,为明确其抗白粉病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利用苗期接种鉴定的方法对台长29/CH1532的F_1、BC_1、F_2及F_(2∶3)家系进行了抗病遗传分析,并利用i Select 90K SNP芯片对由其F_2构建的抗、感病池进行了扫描。结果表明,CH1532的白粉病抗性受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暂命名为PmCH1532;多态性SNP主要位于第2同源群染色体,且富集于2DL染色体末端。因此,推断PmCH1532是1个位于2DL染色体端部的抗白粉病新基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实验对95份青海省种质资源进行苗期、成株期抗条锈病鉴定和分子检测,筛选出其中的抗病基因,为小麦抗条锈病育种及抗源的合理布局提供依据。【方法】选取95份青海省小麦品种,利用对当前条锈菌流行小种CYR32、CYR33、CYR34进行苗期、成株期抗病性鉴定,同时利用已有的分子标记(Yr5、Yr9、Yr10、Yrl5、Yr17、Yr18和Yr26)进行分子检测,并结合系谱分析推测可能的抗条锈病基因。【结果】苗期抗病性鉴定:CYR32免疫材料为10份(11%),高抗性85份(89%);CYR33免疫材料44份(46%),高抗50份(53%),中抗1份(1%);小种CYR34免疫材料为3份(3%),抗病11份(12%),感病81份(85%)。在参试品种中有12份材料对CYR32、CYR33和CYR34同时表现抗病。成株期抗病性鉴定:2年抗性对比显示,12份小麦品种(13%)抗病性增强;8份(8%)材料仍保持抗性,但抗性在逐渐减弱;74份材料(78%)抗病性在减弱,从抗病逐渐演变为感病。分子检测结果表明,供试小麦品种中可能携带Yr系列基因的材料分别为Yr5(78%)、Yr9(17%)、Yr10(53%)、Yr15(76%)、Yr17(78%)、Yr18(73%)和Yr26(81%)。【结论】分子检测结果表明:Yr5、Yr15和Yr26基因在青海小麦种植中过于频繁使用,特别是Yr26被过度依赖,随着新毒性小种的发展尤其是CYR34出现,造成很多已有品种对条锈病降低或者丧失了抗病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小麦品种(系)对条锈病的抗性水平及遗传多样性,掌握条锈病抗性基因的利用情况,为培育和合理利用优良小麦抗条锈病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小麦条锈病流行生理小种CYR32、CYR33和CYR34对103份小麦品种(系)进行苗期抗条锈病分小种鉴定、成株期抗CYR32鉴定,并利用SSR分子标记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进而利用已知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5、Yr9、Yr10、Yr15、Yr18和Yr26的分子标记进行抗条锈病基因检测。【结果】苗期抗性鉴定表明,103份小麦品种(系)对生理小种CYR32表现为抗病的有20份,占供试材料的19.42%;有34份品种(系)对CYR33表现为抗病,占供试材料的33.01%;36份品种(系)对CYR34表现为抗病,占供试材料的34.95%;仅有郑6辐、宁麦3号、老兰麦、京411、京作278、扬麦158共6个品种对生理小种CYR32、CYR33和CYR34均表现抗病。成株期对CYR32抗性鉴定表明郑州021等55份材料表现为成株期抗性,占供试材料的53.40%。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103份小麦品种(系)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异范围为0.50—0.93,平均值为0.66。103份小麦品种(系)聚类分析可分为3大类,第Ⅰ类包含4个品种,分别为花培112-2、尤皮2号、鲁沾1号和Elkhart;第Ⅱ类包含43个品种(系),其中来自于同一地区的品种(系)或含系谱来源相同的品种(系)聚在一类,说明小麦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与品种来源有很大的关系;第Ⅲ大类中具有相同系谱的品种(系)都聚在一个亚类,表明同一地区小麦生产品种选育过程中多数使用了相同或亲缘关系相近的材料,导致小麦育成品种之间遗传关系相近。已知抗病基因检测到含有Yr9、Yr10、Yr18和Yr26特征带的品种(系)分别有15、8、19和1份,未检测到含有Yr5和Yr15阳性条带的品种(系)。【结论】供试小麦品种(系)苗期的抗性水平较低,郑6辐、宁麦3号、老兰麦、京411、京作278、扬麦158这6份品种可能含有未知全生育期抗病基因,适用于品种轮换种植防控小麦条锈病;成株期抗性较好,抗性基因检测Yr18使用频率较高。因此,小麦育种工作应充分利用优质已知抗性基因资源,发掘新抗性材料,培育多基因聚合的持久抗性品种。  相似文献   

10.
以玉米自交系齐319(抗)×昌7-2(感)组合的P1、P2、F1、F24个世代为材料,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了该组合苗期及成株期抗病遗传特点,揭示了齐319对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的抗性遗传规律。结果表明:齐319苗期抗性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成株期抗性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控制F2群体苗期与成株期抗性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5.14%和83.98%,表明齐319对弯孢霉叶斑病的抗性是两对主基因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部分抗SMV大豆品种成株抗性基因对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6个抗病品种和2个感病品种为试验材料,配制抗×感杂交组合,采用真叶期人工接种SMV鉴定F1、F2植株抗性的方法,研究了抗病大豆品种对SMV的抗性基因对数.结果为Marshall、大白麻、齐黄1号、灌水铁英青、铁丰18含有1对抗病基因,Merit、科系8号、诱变30、Kwanggyo、雷电、S97、吉农5号、吉林21...  相似文献   

12.
源于粤晶丝苗2号穗瘟的稻瘟病菌致病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采自广东龙川严重感染稻瘟病的常规稻品种粤晶丝苗2号穗瘟标样进行单孢分离,获得来源于不同穗瘟标样的5个分离物,并利用7个中国稻瘟病菌小种鉴别品种和11个单基因系对分离物进行鉴定。结果表明:5个单孢分离菌株均属于ZB13小种,可侵染含Pi50等不同抗性基因的6个单基因系。选取YJ1、YJ2、YJ5等3个菌株对广东省部分品种(组合)进行致病性测定,在测定的55个品种(组合)中,分离菌株均可侵染广东骨干抗源品种28占所含的3个抗病基因Pi50、Pita2、Pish,同时可侵染广东省部分主栽品种,如粤晶丝苗2号、黄华占、美香占、玉香油占、黄广油占、丰华占、丰丝占等37个品种(组合),但天优998、巴太香占、胜巴丝苗等18个品种(组合)对测试病菌表现抗性反应。  相似文献   

13.
大豆对两个SMV株系抗性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南朝鲜大豆品种广吉(Kwanggyo)与江苏良种18-6、1138-2、苏协一号三个杂交组合F_1、F_2世代的遗传试验表明,对大豆花叶病毒SMV的两个本地株系S_A、S_C的抗性呈现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这一结论进一步得到回交一代及杂种三代遗传型分离比率的证明。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选用4个甘蓝高代自交系20-2-5-2-2-2-1,B_2-1-1,01-1-6-5-7-1-2和31-9-3-2-2作亲本,按 Griffing 双列杂交遗传交配设计方法,配制了 F_1,F_2及回交世代组合,全部试材进行苗期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对试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Vr/Wr 分析和 X_c~2 测定。试验结果表明,甘蓝对 TuMV 的抗性表现为完全显性,其抗病性受两对独立的显性基因控制,只要具备两对基因中的一个就表现为抗病。由于 F_1组合和 F_2及回交世代抗病性表现,说明正、反交抗病性差异不明显,细胞质遗传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扩展性,是由核遗传和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力高低因组合不同而异。杂种一代的发病小穗数与抗病亲本,感病亲本及中亲值呈显著的正相关,回归值达0.01显著水准。杂种一代的抗性偏向抗病亲本,有明显杂种优势。用抗病亲本与F_1回交,其抗病性有明显提高。 F_2单株发病小穗数变异范围较大,随着世代的增高,发病小穗数变异幅度缩小,而且在选择的作用下有所减少。作者还就该性状的选择方法作了初步的研究,认为在F_3以后各世代采用系统选择比混合法要好。  相似文献   

16.
农家小麦品种白大头成株期抗白粉病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用农家品种白大头与感病品种铭贤169和辉县红组合亲本及F_1、F_2代材料,在成株期自然诱发条件下进行白粉病抗性评价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农家品种白大头在田间表现中抗白粉病,田间病级3~4级;亲本铭贤169和辉县红表现中感和高感,田间病级分别为5~6级和7~8级。两组合F_1代植株均表现抗病,田间病级2~4级。301株白大头/辉县红组合F_2代植株中,抗感分离比为214R∶87S,符合3R∶1S的理论比值;286株白大头/铭贤169组合F_2代植株中,抗感分离比为201R∶85S,亦符合3R∶1S的理论比值。表明农家品种白大头成株期对白粉病的抗性由1对显性抗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7.
CyHV-3感染镜鲤选育世代免疫基因表达及抗病能力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镜鲤抗锦鲤疱疹病毒(CyHV-3)新品种的选育工作,目前已经进行到F_3,F_2、F_3成活率相近且显著高于F_1。本研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比较选育世代间免疫基因IL-1β、TRAF6、My D88a、I-IFN和TLR7a的表达及Cy HV-3病毒载量情况,从而在免疫基因表达水平及病毒载量两个方面结合抗病成活率综合评估选育世代的抗病能力。结果显示:(1)Cy HV-3病毒载量在F_1、F_2、F_3中呈下降趋势,且F_3显著低于F_1、F_2(P0.05);(2)夏花组未感染Cy HV-3,仅TRAF6基因在F_3的表达显著高于F_1、F_2(P0.05);(3)感染组F_3脾中IL-1β、My D88a基因显著高于F_1、F_2(P0.05)、TRAF6显著高于F_1(P0.05),F_3肾中IL-1β、TRAF6基因显著高于F_1、F_2(P0.05),F_1与F_2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以上结果说明在选育世代间除TRAF6基因表达较高外,其他基因未受选育影响,且F_3抗病能力显著高于F_1、F_2。基于F_2、F_3成活率相近且显著高于F_1,说明F_2抗病力不稳定,而F_3抗病力已趋于稳定,也说明从免疫基因表达或病毒载量方法进行抗病能力评估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抗性种质"N9659"携带来自野生二粒小麦(资源编号:AS846)的抗白粉病基因,并对陕西关中地区白粉病优势小种表现为高抗。为了研究其白粉病抗性基因的遗传规律,用高感品种辉县红、阿勃、陕160和阿勃21个缺(单)体系分别与N9659进行杂交,并在苗期对F1和F2进行接种鉴定。鉴定结果表明,辉县红×N9659、阿勃×N9659、陕160×N9659杂交组合的所有F1表现为高抗白粉病,F2代的白粉病抗感分离比例均符合3∶1。阿勃21个单(缺)体系和N9659杂交组合的所有F1表现为高抗白粉病,F2代的白粉病抗感比例除组合"阿勃5BM×N9659"偏离3∶1外,其它组合均符合3∶1。表明N9659苗期白粉病抗性由1对完全显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9.
在加性-显性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检测基因分散态组合的三种方法:(1)检验F_2表型方差与环境方差的同质性以及六个群体P_1,P_2,F_1,F_2,B_1(F_1×P_1)和B_2(F_1×P_2)间方差的同质性,(2)检验上述家系均值间的差异显著性,(3)比较从分离世代经分裂选择所获两类极端品系间组合与基因分散的原始亲本间组合在遗传参数估计值上的差异.通过加性-显性模型检验、有效因子数和基因联合-分散度的估计以及重组近交系分离极限的预测,这些方法所检测到的基因分散态组合可进一步用于揭示数量基因的遗传特性.讨论了这类信息在植物改良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选用陆地棉人工杂交制种 F_1代产量具有竞争优势的杂交组合,对其 F_1、F_2代的增产因素、纤维品质、苗期(二叶期)干、鲜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F_1代产量具有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是铃数的增加,比对照增加20%~40%,并在 F_2代中仍起主要作用,比对照增加10%~40%,铃重、衣分在二代中竞争优势较小。(2)比强、绒长、麦克隆值 F_1、F_2代和对照无明显差异,而整齐度大部分组合 F_2代有所下降,但对纺纱影响不大。(3)F_1代种子活力指数明显高于 F_2代和对照,而苗期干、鲜重 F_1、F_2代无显著差别,但均明显高于对照,表现出较强的苗期生长竞争优势。据此,棉花杂种 F_2代具有一定的杂种优势,并有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