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海葆 《上海茶叶》2006,(4):30-31
从茶文化文化学(以下简称谓茶文化学)而言,中国专家、学者的研究应该更胜于世界各国。缘于中国是世界茶的祖国,也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是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曾对世界各国的文化、生活产生过深远影响。而影响最大的亚太地区诸国,日本的茶道文化、韩国的茶礼文化等,都是在中国茶文化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因此,中国人得天独厚,有义务和责任,撰写出世界上第一部中国茶文化文化学。  相似文献   

2.
余双 《上海茶叶》2007,(1):29-30
去年北京出版了一本日本茶的书,作者是北京一个大学的教授,她是中国人曾去过日本几年,回国后就写了这本书,她不是茶叶专业,书中讲日本茶文化早于中国。几个月后,北京《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登了2篇文章,编辑和2个作者予以驳斥,认为茶文化源于中国。我看过许多历史和现代资料,日本茶与茶文化和中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日本是中国茶文化通过“海上茶路”东传的最早国家,宁波则是这条“海上茶路”的主要窗口,唐、宋时代很多日本高僧、遗唐使都是从明州(宁波)进出中国的。今年4月24日,30多位专家、学者汇聚第三届宁波国际茶文化节,专题研讨宁波“海上茶路”。由宁波茶文化促进会主编的“宁波‘海上茶路’国际论坛”论文集《宁波:海上茶路起航地》,7月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该书汇集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顾问杨招棣、日本茶道协会会长仓泽行洋、日本中国茶文化评论家工藤佳治等海内外专家、学者的15篇论文。  相似文献   

4.
葛晓萍 《上海茶叶》2009,(2):22-24,25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的土壤孕育了具有东方文明特色的茶文化。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东方文明,已使茶的自然属性同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东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谐的统一体。杭州是产历史名茶——龙井茶的故乡,杭州市对2005年会展业发展的新格局确定为“春有茶博会,秋有西博会”,并提出打造“中国茶都”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茶的祖国,从茶的发现到茶的利用、传播,悠久的饮茶历史和丰富多彩的饮茶习俗,茶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国饮”,这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璀璨闪亮的瑰宝,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是社区进行茶文化教育的极其宝贵的历史资源。  相似文献   

6.
贵州是茶树原产地和茶文化发祥地.已被众多学者专家所共识。但多少年来贵州茶产业因总量少无名牌未被引起重视,贵州茶在茶界是个默默无闻的角色.而贵州高原有好茶,特别是高山风格的口感和香味胜过同内许多名茶正品,贵州特有的茶文化地域性和民族性则有一定优势,其中历史文化凝重的民族民间茶文化的鲜明特色,是千万年沉积的民族文化之魂,是贵州高原茶文化之精髓,极大地丰富了博大精深的中华茶文化宝库中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杭州的文明史,如果从跨湖桥文化算起,已经有8千年时间,杭州建城也有2226年历史,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城市竞争力居全国大中城市第5。杭州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与茶有着不解之缘,至今仍然是全国重要的茶产地、消费地和集散地,理应在倡导“茶为国饮”中发挥重要作用。杭州的优势和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的国家。《红楼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也是研究和了解中国18世纪中叶社会风俗的画卷。《红楼梦》一书中满纸茶香。甚至以茶代酒。这除了与当时的社会风气、家庭生活、风俗习惯、个人嗜好等有密切关系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茶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特殊影响。  相似文献   

9.
1200多年前,陆羽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以此为中国茶文化打下了坚实而完整的基础。“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从此,大江南北、五湖四海的茶人为继承和发扬中华茶文化奋斗了千百年。  相似文献   

10.
汉文 《上海茶叶》2006,(4):42-42
“中国名茶之乡”的新昌县,茶乡处处好山好水好风光,所产的大佛龙井已香飘全国,最近在第七届广州国际茶文化博览会上,大佛龙井又荣获了“绿茶茶于”金奖。并有小批量外销加拿大、美、英、法、德、日以及东南亚等十多个国家,还以礼品先后赠送给匈牙利、苏里南、俄罗斯、瑞典等十多个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大佛龙井可谓举世闻名。  相似文献   

11.
本年国际茶文化节参评“中国名茶”记实。 今年第16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暨上海茶交会4月16日至19日在上海国际农展中心举行。“名茶”评选是茶交会的重头戏.为办好本届茶交会,组委会事先作了周密准备,提前一个多月将“中国名茶”参评办法.连同申报表,寄发至具备条件的相关茶企.规定报送的样品.务必在4月8日前报到组委会。  相似文献   

12.
这次“中国名茶”评选是第十五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暨首届上海国际茶交会的一个重要推介活动,是为弘扬中国茶文化、发展名茶生产、促进茶经济、集中展示我国众多名茶品质,搭建的最好平台。组委会事先作了周密安排,特请上海市茶叶学会,推荐长期从事茶业、精力充沛,熟悉名特、优茶,有丰富经验的4位老专家组成评委,名茶评选原规划100个样品,实际到样为97个样品。评选地点设在上海大宁国际茶城的茶叶质量检测中心的审评室。  相似文献   

13.
《上海茶叶》2005,(3):14-14
茶业界第一位院士陈宗懋有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茶产业比喻为一架飞机,茶文化和茶科技就是这架飞机的两翼,有力地促进和保障了茶产业的起飞。杭州的茶文化研究积极引导了茶叶消费、茶产业的繁荣,杭州茶科技的研究推广则有效提高了茶叶的生产水平和质量,也拓展了茶产业的外延并带来了更加繁荣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振兴中国茶业,使中国茶再次传向世界的极好机会,是干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奥运会期间,成千上万的外国友人涌向中国北京。回去带点什么礼品作为纪念和赠送亲友,当然是选择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既能食用又能保存,这应首选是中国茶叶。中国茶具有5000多年的历史,每种茶都有一个美妙的故事,每种茶都有她独特的口感特色。特别像普洱这样的茶类,不但随时可以喝,而且还可以长期保存,“爷爷买茶孙子喝”,就更有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  相似文献   

15.
应用近红外光谱法(NIRS)评估茶的品质及其商品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茶叶,咖啡,可可并称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其中,茶居首位。茶年产量3062665吨,植于遍布世界的58个国家,3800多万公顷茶园。茶作为饮品早已遍及世界。因此,正确评估茶品质,从而确定较合理的茶价是涉及亿万茶叶生产者和消费者根本利益的问题,当然也是一个很难解决的棘手难题。  相似文献   

16.
《上海茶叶》2005,(4):47-48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对外培训中心6月底7月初,在杭州为日本开办初级茶艺师和初级评茶员两个班,学员共56人。培训内容有中国茶类、加工和审评、名优茶品质特征和审评要领、中国茶区分布与特点、茶的贮藏与保管、中国茶文化发展史等理论知识和操作。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领导亲切会见了参加培训的日本朋友。日本朋友表示,他们还将在今年四季度,组织更多的日本爱茶人来研究会参加技术职能培训。  相似文献   

17.
“茶为国饮”的初步实践和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特别是6月10日和7月20日农业部办公厅和中华全国供销总社,对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第0191号提案(刘枫同志在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关于确定茶为国饮的建议)”的答复(复函)以来,全国各地的茶文化信息和新闻报道中频频见诸报端。这是茶文化促进茶产业的进军号角,也是在我国历史新时期,重视“茶为国饮”,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作用的大事。  相似文献   

18.
申文 《上海茶叶》2005,(2):39-39
上海是全国人民的上海,上海海纳百川,融天下文化于一炉,是全国文化中心。改革开放以来,外来文化、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名种多元文化云集,形成上海现代文化辉煌而多姿的一页。上海的茶文化亦是全国都市茶文化的典范,它代表中国茶文化的今天和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讲,上海都市茶文化,亦是中国茶文化的具体体现,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的窗口和文化前沿阵地。我们很自豪地说,上海都市茶文化是全国茶人和全国人民共同努力,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19.
双余 《上海茶叶》2005,(1):34-34
茶文化的节日包括茶文化节和茶文化旅游节。随着全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茶文化不断创新,进入21世纪茶文化的节日逐年增加,成为茶界和社会的盛会,日益兴旺,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20.
《上海茶叶》2009,(3):42-42
上海市茶叶学会黄汉庆理事长在“2009国际茶业大会成都茶产业研讨会”上透露:“为让中国茶、中国茶文化走进世博会。上海茶人在全国茶界的共同关心、支持下,经过努力,已同上海世博局达成协议,世博局同意中国茶文化走进世博会,走进联合国馆”,并于2009年6月1日正式委托上海市茶叶学会全面负责启动中国茶、中国茶文化项目招商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