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2 毫秒
1.
据报导,家蚕不同品种对下列各种蚕病的抵抗性是有差异的,核型多角体病(吕鸿声1964,荒武义信1973),细胞质型多角体病(有贺久雄1959,鲇沢千寻1961,鲇泽夫1961,黄君霆1974),微粒子病(三谷贤三郎1973)。我省地处亚热带,养蚕业历史悠久,保存着极其丰富的家蚕品种资源,在这些品种中,蕴藏着十分宝贵的抗病基因。为了做好  相似文献   

2.
据报导,家蚕不同品种对下列各种蚕病的抵抗性是有差异的,核型多角体病(吕鸿声1964,荒武义信1973),细胞质型多角体病(有贺久雄 1959,钻(氵尺)千寻1961,钻(氵尺)夫1961,黄君霆1974),微粒子病(三谷贤三郎1973).我省地处亚热带,养蚕业历史悠久,保存着极其丰富的家蚕品种资源,在这些品种中,蕴藏着十分宝贵的抗病基因,为了做好抗病育种的基础研究工作,从1978年开始,我们对本所保存的二化性和多化性品种中一些有代表性的品种材料进行了几种主要蚕病的抗性测定试验,希望评选出一些抗病性能强的品种材料,供家蚕抗病育种选择亲本之用.现把已经进行的抗细胞核型多角体病,细胞质型多角体病、卒倒病以及微粒子病的测定试验结果简报如后.  相似文献   

3.
家蚕浓核病毒对不同蚕品种的侵染性差别很大,通过对26个家蚕品种的感染性比较试验表明,部分品种完全不感染浓核病毒;又通过对易感品种(S)和抗病品种(R)的杂交一代R×S、S×R、R×R、S×S、进行感染性比较试验的结果证明:只有两亲皆为R其子代才是R,两亲中只要有一个S,其于代即为S。这说明,品种对DNV的抗性是隐性遗传,S×R的F_2其感病个体与抗病个体之比为3:1,S×R回交R者感病个体与抗病个体之比为1:1,回交S者与S、S×R正反交一样,均100%的感病。这就证明,家蚕品种对DNV的抗性是受一对隐性主基因控制,并存在若干修饰基因。  相似文献   

4.
家蚕抗浓核病近等基因系及其RAPD分子标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贺一原  鲁成 《蚕业科学》1999,25(4):217-220
用抗浓核病的蚕品种东 3 4 (rr)与感病的品种菁松 (RR)杂交 ,再以菁松作轮回亲本 ,进行回交育种。由于家蚕抗浓核病基因表现隐性 ,因此 ,用测交添毒选择方法保留抗病基因 (r) ,通过回交 5代和自交一代的选择培育获得了抗浓核病的近等基因系菁东。对 2个品系及抗病亲本用 50个随机引物进行了RAPD分析。  相似文献   

5.
家蚕抗浓核病育种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俭  张志芳 《蚕业科学》1997,23(2):97-99
采用添食病毒的方法,对200个家蚕品种进行了抗浓核病调查,发现28个抗病品种,并从秋丰、白玉中选育出抗浓核病品系黑抗、白抗;进而把眼纹全黑基因(bl)导入抗病个体,第15染色体上同时具有抗浓核病基因(nsd-Z)和斑纹基因眼纹全黑(bl),从而育成了带斑纹标志的家蚕抗浓核病育种材料D01、D02。创建了利用斑纹基因作遗传标记,不用添毒的抗浓核病品种选育方法。  相似文献   

6.
家蚕保存种对核型多角体病的抗性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正> 家蚕对核型多角体(NPV)病的抵抗性,鲇泽千寻、荒武义信分别采用皮下和经口感染试验,认为家蚕对NPV病抵抗性,因品种有很大差异。我国学者吕鸿声首先对NPV病品种抵抗性差异作了研究,张远能对33个品种进行了抗NPV病鉴定,发现了抗性品种与感性品种差异近千倍。本试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本所保存的品种进行抗NPV病鉴定,力图挖掘抗病基因或直接筛选出抗病品种,并对不同地理品种间、化性进行了分类分析。现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家蚕不同品种对浓核症病毒的抵抗性差异,抗病性能的稳定性,抗病性状遗传和抗病育种方法。结果表明:现有蚕品种对浓核病存在三种类型。A:敏感型;B:不感病型,C:A与B的杂合型。不感病型(特殊癌染抵抗性)受一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这种特殊抗病性,不受环境因素和体质状况影响。还发现:家蚕对浓核病存在特殊抗病性的同时,不同感病品种间抗病力仍有差异。这种抗性差异,是一种发病抵抗性差异,受环境因素和体质状况的影响,与茧质性状存在负相关。用杂交育种方式进行家蚕抗浓核病育种尝试证明:能够迅速导入、固定不感病基因,同时也不会因此而引起经济性状的较大幅度下降,对育种材料组成杂交组合后的杂种优势效果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前,蚕病的流行是导致蚕作不安定的主要原因,在我国每年因此而损失蚕茧达数十万担,研究家蚕和其病原寄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育成对病原物具有一定抵抗性的品种,是控制蚕病发生的有效途径之一.五十年代以来,国内外蚕业科学工作者对家蚕抗病性遗传和抗病育种进行了许多研究.现在就家蚕抗病育种中所取得的进展,及今后进一步开展抗病育种的设想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家蚕母种2龄起蚕添食NPV的抗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血液型脓病是导致蚕农养蚕减产的主要蚕病之一,提高家蚕品种对NPV的抵抗能力是近年广西家蚕育种的主要攻关课题.设置本试验旨在初步了解家蚕品种对NPV的抵抗能力,以3对强健性、茧丝量等不同的母种进行NPV添毒试验.932、7532是1对高强健性品种,中10、日10是1对茧丝量较高的品种(引进四川省蚕研所882、881经几年改良提高的品系),芙蓉、湘晖是1对强健性、丝量介于上两对之间,初步了解不同强健性的品种对NPV的差异性,为提高家蚕对NPV抗性及NPV抗病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系统的回顾和总结了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自2005—2014年在家蚕育种方向、育种技术、育成品种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十年来,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家蚕育种最突出的特点是家蚕品种多元化研发;通过不断收集、整理、创新家蚕品种资源,在抗病家蚕品种选育、雄蚕品种选育、转基因家蚕品种选育、适宜人工饲料育家蚕品种选育、活蛹缫丝技术等育种技术方面均做了大量的探索,先后育成"桂蚕2号"、"桂蚕F95"、"桂蚕H9"、"桂蚕N2"、"桂蚕3号"、"桂蚕4号"等6对家蚕品种,并通过了广西省级审定;为广西蚕业今后的多元化发展储备新品种。随着产业逐渐向多元化、省力高效转型,对家蚕品种的需求将提出更多的要求,强抗病抗逆性、优质高产、高效易繁等将成为选育的重点目标。为加快新品种的选育进程,要加强与国内外家蚕育种单位的交流合作,促进品种资源的交换与流动,培育适合亚热带省力高效的强健、多抗、优质、高产、易繁的优良家蚕品种。  相似文献   

11.
家蚕病毒病对蚕桑生产的危害较大,是影响蚕桑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综述了家蚕对核型多角体病、质型多角体病、病毒性软化病和浓核病抗性的遗传规律和近年来家蚕病毒病常规抗病育种、分子标记辅助抗病育种取得的成绩.  相似文献   

12.
正品种名称华康1号(871C×872C)。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品种来源该品种是选择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育成并且在生产上大量推广的强健性多丝量家蚕品种871和872作为受体,用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抗性基因载体品种作供体,采用杂交、回交、抗病基因纯合固定及系统选择的方法育成。  相似文献   

13.
家蚕突变基因分析和基因资源库的建立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秦俭  易文仲 《蚕业科学》1996,22(1):13-19
通过家蚕品种资源的基因调查,对80多个突变基因进行了基因分析;确立了家蚕28个连锁群的标志基因或代表基因;建立了较完整的家蚕基因资源库;修改了家蚕第18连锁群图,并获得国际学术界公认和采纳。利用形态性状标记抗浓核病基因,研究出一种利用形态标记进行抗浓核病品种选育的新方法;利用突变基因,选育出几个有特殊用途的育种素材及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4.
由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引发的家蚕血液型脓病是生产上危害最为严重的蚕病之一。国内外学者从研究家蚕的抗病遗传规律、选育对病毒具有抵抗力的家蚕品种,一直到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病毒的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组,研究病毒的侵染规律及与蚕体的互作,基于RNAi和CRISPR/Cas9技术培育转基因抗病毒素材等,已经取得了诸多进展。本文系统总结近10年来有关家蚕抗Bm NPV研究在上述各个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并对未来家蚕抗病毒机制研究和抗病毒分子育种趋势以及亟需解决的科学与技术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不断深入的家蚕抗病毒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家蚕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昆虫之一,长期以来,如何让家蚕吐的丝又多又好,是研究者十分关心的问题。随着我国家蚕功能基因组学等研究的突破,将分子育种同传统育种相结合的育种方法在家蚕生产和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已有研究推测,ADF 1基因的拷贝数变异可能会对家蚕的经济性状产生影响。通过对ADF 1基因不同拷贝数变异类型在4个家蚕品种中的分布以及群体生活力和生产性状进行分析,发现4个家蚕品种在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普通茧率和同宫茧率等方面均有显著差异(P<0.05),4个群体中ADF 1基因的拷贝数变异也存在明显差异,这些结论为相关基因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基础材料,可以为这些品种的种性维系和其他品种的选育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何安蓉  王琦 《蚕学通讯》2004,24(4):38-40
家蚕微粒子病是经蚕食下传染和胚种传染的一种毁灭性蚕病,严重威胁着蚕种场的生存和蚕桑事业的发展.目前,对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可以从三个方向努力.首先是预防.主要是防止微粒子病对家蚕的感染.常以补正检查、预知检查、母蛾检查、环境及桑叶消毒等技术措施为有效手段,并已取得了系统有用的研究成果,广泛运用于家蚕繁育的全过程.第二为治疗.即主要是对家蚕添食抗微药品,如防微灵、克微宝等,以此来控制家蚕微粒子在蚕体的增殖.第三为育种防治.即用生物工程技术将抗微粒子病基因导入经济性状好的蚕品种内,培养出在感染微粒子病毒的任何浓度下绝对不会发生家蚕微粒子病的蚕种,不过该研究还只是一种设想.  相似文献   

17.
一种昆虫对某一病原的感受性不仅存在着地域差异,同时还存在着品系及品种间的差异,不同蚕品种对微粒子病的感受性有强弱之分(三谷贤三郎,1930),在家蚕品种中抗性强的ID50值是抗性弱的100倍,这种感受性强弱可遗传给后代,认为在不同家蚕品种之中存在不同的微粒子病抗性基因.  相似文献   

18.
家蚕微粒子病防控技术研究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微粒子病是养蚕业的毁灭性病害之一。对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进入饲养家蚕群体的路径、在家蚕个体内繁殖扩散和在饲养家蚕群体中的扩散规律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与此相关的家蚕微粒子病防控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概述。提出在防止家蚕微孢子虫进入饲养家蚕群体方面,必须根据生产实际并掌握病害流行规律构建因地制宜的防控技术体系;在家蚕个体抗病能力提升方面,家蚕微孢子虫与家蚕的互作机制解明,新型育种技术和微生态技术的应用等非常值得期待;在控制微粒子病在家蚕群体中扩散方面,解明感染个体在蚕座内传播的基本规律,构建新型检疫体系与研发检测技术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9.
<正>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于3月8日至12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主持召开了《中国家蚕品种志》编写会议及家蚕抗病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浙江、四川、广东、陕西、安徽、广西等省(区)有关蚕业研究所、大专院校、农业厅及农业出版社等11个单位的30位代表应邀参加了会议。到会代表就我国的家蚕品种资源的搜集、研究及利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明确了编写《中国家蚕品种志》的任务,并初步落实了编审人员;同时,对家蚕抗病遗传育种工作广泛交流了经验,制订了协作方案,为今后深入开展这个领域的科研工作作出了良好的开端。会议期间共提出了16篇论文和试验研究报告。 与会代表认为,解放以后我国各省(区)的蚕业研究机构、农业大专院校及生产部门  相似文献   

20.
金属羧肽酶是昆虫消化管中参与食物消化吸收的重要酶类,并可能在昆虫变态、发育、抗病免疫等多种生命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利用家蚕全基因组数据库,基于同源搜索和隐马尔可夫模型搜索相结合的方法,对家蚕金属羧肽酶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全基因组预测家蚕的金属羧肽酶基因家族包括22个成员,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均具有锌离子结合位点和金属羧肽酶M14的保守特征。根据其保守氨基酸序列不同,家蚕的金属羧肽酶分属于M14A、M14B和M14D 3个亚家族。通过RTPCR方法检测显示22个家蚕金属羧肽酶基因中有18个基因在家蚕不同组织和发育时期中表达,其中7个基因在家蚕5龄第3天幼虫中肠组织特异高量表达,提示金属羧肽酶在家蚕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中有重要作用;家蚕5龄幼虫添食感染Bm NPV后24 h内,中肠中有5个金属羧肽酶基因上调表达,表现出对病原微生物侵染的应答反应。研究结果有助于解析家蚕金属羧肽酶在蚕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对病原物入侵应答中的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