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杂交稻组合米质指标变异度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84个杂交籼稻组合各项米质指标的变异度及其指标间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各米质指标在不同组合间的变幅存在很大差异,以外观品质的垩白度和垩白粒率变幅最大,较难达到优质标准,是影响杂交稻米质的主要限制性指标。整精米率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可以通过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来改善稻米的外观品质,从而使整精米率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中国部分优质粳稻外观和食味相关的理化指标特征的差异,以期为优质粳稻品种改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方法】 以参加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活动的39个粳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粳稻品种外观与蒸煮食味品质的差异,分析稻米各项理化指标与食味品质间的关系。将荣获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的15个粳稻品种按地域分为南、北两大来源,比较研究不同地域来源粳稻外观和食味相关的理化指标的差异。 【结果】 (1)参评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活动的39个粳稻品种无论是粒型,还是垩白率与垩白度差异均较大;在蒸煮食味方面,米饭食味计测定的食味值与专家的感官评分分值分别在44.00—82.00和52.20—91.86。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RVA谱中的消减值、回复值以及米饭质构特性中的黏性和均衡值与米饭食味值均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9、-0.60、-0.57、-0.37和-0.56;而RVA谱中的峰值黏度和崩解值与米饭食味值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2和0.36。(2)与北方优质粳稻相比,南方优质粳稻的垩白率和垩白度分别增加了178.78%和139.11%;直链淀粉含量降低28.25%,蛋白质含量提高7.37%;米粉RVA谱的消减值和回复值分别降低12.00%和21.19%;米饭质构特性中的黏性和均衡值的绝对值提高16.15%和15.00%;南方与北方优质粳稻经米饭食味计测定的食味值与专家感官评分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参与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活动的粳稻品种,其稻米的外观和蒸煮食味品质差异显著;北方粳稻外观晶莹剔透,垩白度在0.50%—3.50%,米饭直链淀粉含量高,蛋白质含量低,口感在56.00—74.00;而南方粳稻外观相对浑浊,垩白度1.86%—11.21%,米饭虽然蛋白质含量高,但直链淀粉含量较低,米饭软而黏,食味值在54.00—82.00。  相似文献   

3.
米质指标在不同杂交水稻品种间的变异度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20个杂交籼稻组合各米质指标的变异度和几个重要米质指标的相关分析,研究了一些重要米质指标间的关系,确定了影响杂交稻稻米品质的主要限制指标。结果表明,各米质指标在组合间的变幅存在很大差异,其中糙米率、精米率、粒长、碱消值、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幅较小,比较容易达到优质标准;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胶稠度的变幅较大,较难达到优质标准,尤其是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3个指标,是影响稻米品质的主要限制性指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胶稠度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改善外观品质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可提高加工品质整精米率,但蒸煮品质胶稠度却与加工品质整精米率显著负相关,在优质杂交品种的选育过程中要注意协调二者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根据农业行业标准NY/T593-2013,对2011-2013年福建省籼稻新品种(包括早、中、晚稻共248份)稻米品质进行分析与评价,研究表明:3种类型籼稻糙米率、糊化温度、胶稠度和直链淀粉等指标优质达标率较高,但是整精米率、垩白度、透明度等指标优质率偏低,尤其是垩白度优质率严重偏低。早、中籼中没有品种达到优质稻标准,晚籼优质米率为6.9%。本文从育种角度提出福建省稻米品质改良遗传重点是垩白性状,要努力降低稻米垩白率和垩白度,同时早、中籼的改良还要注重提高整精米率和透明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优质米水稻品种松辽6号经国家农业部食品监督质量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检测:稻米品质各项指标均达到粳稻品种国标一级食用米标准,具有米质外观好、口感好、米饭不回生等优良特性.从育苗移栽到各项生产、加工过程,均具有影响稻米品质的因素,分析限制优质稻品种松辽6号稻米品质提高的主要因素,提出具体的栽培技术措施,对提高优质稻产业化发展水平,实现水稻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广西优质常规稻的育种现状,为优质常规稻育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国家水稻数据中心公布的优质常规稻品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针对当前广西优质常规稻育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结果]广西优质常规稻整体米质水平改善明显,个别米质指标有待加强;产量水平表现稳定;穗粒指标改善明显.但粒型上与国际品牌存在差距;个别米质指标不匹配;品种抗病性差;优质香稻品种缺乏;功能型米品种开发严重落后.[建议]重点改良粒型、降低垩白率和垩白度、选择中低直链淀粉含量和高胶稠度的材料,提高稻米的整精米率,提高品种的抗性对优质香稻品种和功能米进行引进与开发.  相似文献   

7.
 对四川省2001~2010年通过审定的147个中籼迟熟组杂交稻的米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各米质指标在不同组合间的变幅存在很大差异,以垩白度和垩白粒率的变异度为最大,优质达标率最低,说明他们是四川省稻米品质的主要限制因素。(2)籽粒细长的品种垩白率和垩白度低,外观品质较佳,但整精米率不高;直链淀粉含量越小,胶稠度越高。(3)外观因子、蛋白质含量因子、糙米率因子、胶稠度因子和整精米率因子是构成四川杂交水稻品质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8.
对宁夏6个县(市、区)大面积种植的15个水稻品种进行稻米品质性状检测分析,研究不同地区稻米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优质米达标率的地区排序依次是青铜峡市利通区灵武市、贺兰县、中宁县平罗县,各县(市、区)之间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影响优质米达标率的主要品质性状为整精米率、垩白度、垩白粒率等;不同种植地点对水稻品种生产稻谷的垩白度、垩白粒率和整精米率影响较大,对食味品质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并且品种在地点间的稳定性表现不一致。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新育成水稻品种米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广东省2000~2002年育成的140个水稻品种(组合)的米质分析样本,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优质稻谷(GB/T17891-1999)》检验方法,测定糙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粒型、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等7项指标,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米质性状优质达标率的高低顺序为糙米率>粒型>垩白粒率>整精米率>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垩白度,垩白度大、直链淀粉含量达标率低是制约我省稻米品质全面提高的瓶颈;整精米率早、晚稻品种差别最大,提高整精米率是从整体上提高早稻品种米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云南籼型优质软米的品质性状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云南软米的类型和品质特点以及产地对云南软米品质的影响,以期为云南优异种质资源的利用提供参考。调查了来源于不同稻米产区的25份云南软米品种的12个品质性状指标,并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云南软米品种间在精米率、整精米率和米饭伸长度等性状中品种间差异不大。大多数云南软米的胶稠度在75~100mm,直链淀粉含量在13%~19%,蛋白质含量均小于9%,蒸煮后精米的平均伸长率为66.8%。栽培环境的变化可导致同一品种垩白率和垩白度的显著变化,而对稻米软硬度和粒形的影响较小。云南优质米以细长软米为主。由于粒形和直链淀粉含量相对于其栽培环境表现稳定,是可靠的育种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胡蓉 《福建农业》2005,(2):11-11
泉珍10号是泉州市农科所利用K169/K157育成的优质常规水稻品种。全生育期118—120天,叶片窄挺株型好;米质优良,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检验:精米率、垩白度、透明度、碱消值、胶稠度5项指标达优质米一级标准,糙米率、粒长、长宽比、直链淀粉含量4项指标达优质米二级标准,米质较优,口感较好。2004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2009年区试粳稻品种稻米品质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江苏省2009年水稻区试的62个常规粳稻品种的12个主要品质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江苏省粳稻稻米品质主要性状是垩白率和垩白度,不同品种类型之间以早熟晚粳品种类型米质相对较好.相关分析表明:整精米率越高,垩白率和垩白度会降低;要进一步提高江苏省稻米品质整体水平则应加强对垩白率和垩白度性状的改良.主成分分析表明:外观品质和碾米品质的联合因子、籽粒性状因子以及直链淀粉贡献率之和占到61.98%,为主要因子.稻米品质性状间的聚类分析表明:江苏省水稻品种品质性状之间的同质性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13.
为加强贵州优质粳稻品种的选育,提升贵州优质粳稻育种水平,对贵州省近10年审定的14个粳稻品种的10个主要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粳稻品种垩白度、垩白粒率、透明度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品质育种上要注意对这些性状的选择,只有降低垩白度和垩白粒率才能对稻米品质有较大改善;所研究的14个品种中稻米品质没有各项指标都达到国标三级以上优质米标准,这14个品种无论碾磨品质、外观品质、蒸煮品质、营养品质都有待改良提高。  相似文献   

14.
1主要特征特性 1.1米质优。2001年.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糙米粒、精米粒、整精米粒、粒长、长宽比、垩白率、垩白度、透明度、碱硝值、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除垩白率一项指标达国家优质米二级标准外,其余10项指标达国家优质米一级标准。2002年5月被评为云南省优质米。  相似文献   

15.
本文简述广东省稻米市场对水稻品质要求,以及政府主管部门政策导向对水稻优质化育种的推进作用。通过收集 2004—2022 年间广东省审定的 1 101 个水稻品种的区域试验数据,统计各年审定品种达国标优质或部标优质等级的水稻品种数,并从米质指标、抗性与产量的角度对广东省优质稻育种进展进行评价。2004—2022 年广东省审定水稻品种中,106 个品种(组合)米质达到国标(部标)优质一级,占所有审定品种的 9.63%,320 个品种(组合)达国标(部标)优质二级,占所有品种的 29.06%,但早季品种优质率显著低于晚季。在所有米质性状指标中,垩白度和垩白粒率达国标(部标)优质二级以上的达标率最低,分别为 41.8%和 43.5%,早季参试品种直链淀粉含量的达标率仅 37.32%,说明这 3 个性状是新品种选育的重点改良方向。历年审定米质达国标(部标)优质二级以上品种的平均产量逐年提升,说明广东水稻优质化育种中,产量和品质实现了协同提升。国标(部标)优质二级以上的品种中,稻瘟病抗性达“中抗”以上水平的比例为 85%,白叶枯病抗性达“中抗”以上水平的比例为 22.2%。总体上杂交稻达国标(部标)优质二级以上的品种比例在提升,但较常规稻优质化育种还有较大差距。广东省水稻品种优质化率逐年提升,“优、丰、抗”的协调比例越来越好,但仍存在优化空间。培育“双抗”优质稻品种,需着力提升新品种的白叶枯病抗性水平。通过加大对地方品种等一些特异种质资源的评价利用来拓宽遗传背景,避免品种同质化,提高抗病性和抗逆性,加强传统育种和分子育种的结合,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安徽中籼稻米品质变化趋势及关键影响因子,基于农业农村部食用稻品种品质最新标准,利用加速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初步建立了中籼稻米品质综合评价函数,并对2009—2019年安徽省中籼稻综合品质变化趋势及其关键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安徽中籼稻米综合品质整体呈显著上升趋势,投影寻踪模型分析结果与参试组合各年实际检测的优质米所占比例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通过审定品种中三级以上优质米所占比例的变化趋势也证实这一规律。稻米在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等品质指标上的显著进步,促进了综合品质的提升。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是影响安徽中籼型稻米综合品质的关键因子。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保持中等直链淀粉含量及提高整精米率仍是安徽未来品质育种的主攻方向,同时也要注意碱消值性状的改良。  相似文献   

17.
3份北方粳稻(Oryza sativa subsp.Keng)品种经过航天诱变处理,得到表型存在差异的后代稳定品系各30个,共90份(产量与原品种差异低于3%),测定其主要稻米品质指标及淀粉RVA谱值,分析北方粳稻航天诱变后代稻米品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垩白米率、垩白度、透明度及崩解值各品种均变化较大,垩白米率、垩白度、透明度平均值相比原品种呈负向发展;而崩解值提高有利于改善稻米适口性;其他指标平均值变化较小。诱变后代中有3%个体各项米质指标均优于原品种。  相似文献   

18.
广东省主要优质稻米质性状鉴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1992-1994年在广东省种植的37个优质稻品种的11项米质性状的分析表明,我省优质稻的主要米质性状达到农业部部颁标准“NY122-86优质食用稻米”一级标准的品种数:加工品质占总数的24.3-56.85%,垩白率占43.2%,粒型占70.3%,直链淀粉占35.1%,胶稠度占45.9%,碱消值占1005。  相似文献   

19.
浅谈我省发展优质稻生产的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回顾我省优质稻米生产的基础上,提出了把科研,生产,加工和销售结合起来形成产业链是发展优质稻生产的必经之路。搞好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建设是发展优质稻米生产的基础。选择优质品种是前提,完善优质稻品种配套技术是保证米质的关键,先进的加工技术是提高优质米商品性能的保证。  相似文献   

20.
笔者对2002-2020年汕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并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12个杂交水稻品种的6项主要品质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汕头市农科所杂交水稻育种已经从高产育种转为优质高产育种,但优质育种还需继续加强,只有1个品种米质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1级,综合优质达标率(国标优质米3级或以上)为25%。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分别达到部颁优质米(NY/T 593-2013)一级、二级标准,均仅分别为8.3%和16.7%;整精米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的三级达标率分别为58.3%、50.0%、41.7%、75.0%,其中直链淀粉含量的三级达标率最低。各品种间垩白度和垩白粒率差异较大。垩白度、垩白粒率和直链淀粉含量是制约汕头市农科所杂交水稻品种品质提高的主要因子,在今后的优质育种中,主要目标是加强对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的选择。从低直链淀粉含量品种中筛选优质品种,是优质育种的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