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推行规模化养殖是保障生猪生产供给、提升产业效率的重要措施。本文采用2006—201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在HP滤波法测度生猪价格波动的基础上,运用普通面板数据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规模化养殖对生猪价格波动是否存在平缓效应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规模化养殖的确能平缓生猪价格波动且呈现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规模化养殖对生猪价格波动的抑制作用随着生猪疫病指数的增加呈现边际递减的门槛效应特征;在规模养殖细分水平下,中规模养殖对生猪价格波动的平缓作用最强、受疫病影响最弱。本文提出引导生猪养殖企业适度规模经营、大中小各类规模养殖企业有序发展、加快生猪产业链整合以平缓生猪价格波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王长琴  周德 《江苏农业科学》2020,48(18):322-327
基于2004—2018年周度猪肉价格、生猪疫情时间序列数据,采用一阶对数差分形式的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GARCH)和门限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TARCH),实证分析不同阶段猪肉价格的波动特征、不同生猪调控政策对猪肉价格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猪肉价格波动呈现波动性集聚特征和非对称特征,价格下跌引起的波动大于价格上涨引起的波动。不同的生猪调控政策对猪肉价格波动的影响不一样,生猪补贴政策、猪肉储备政策对猪肉价格波动起到抑制作用,可以减小市场波动风险;而近年来实施的"禁养区"等生猪调控政策提高了猪肉价格波动率。  相似文献   

3.
我国生猪养殖规模普遍偏小,行业集中度低,生猪价格呈现明显的周期性波动。影响生猪价格周期的因素很多,养殖规模化是因素之一。本文从养殖规模化的角度,通过分析我国生猪价格周期情况以及美国三十多年生猪养殖规模化进程表明,养殖规模化程度与生猪价格周期逐渐拉长、价格最大波幅收窄趋势一致,在一定程度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从规模化程度、驱动因素、规模效应及政策效应四个方面比较分析了中美养殖规模化对生猪价格周期影响的差异性,认为我国以散养户和小户养殖场为主的养殖结构、我国养殖行业自上而下的驱动因素、养殖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以及补贴政策方式的不同是导致中美差异性的原因。同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完善养殖规模化整体规划、行业转型升级、推出生猪期货、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生猪产业链整合等政策建议来发展我国规模化养殖,达到平缓生猪价格周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生猪生产波动是引发猪肉价格波动进而扰动CPI的重要因素。为了弥补现有实证研究中样本量和指标选取方面的诸多缺陷,基于2000-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系统分析中国生猪生产波动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猪肉价格对生产波动的影响最大,价格变动10%将引起生猪出栏量和猪肉产量同向波动1.5%左右;2玉米价格变动10%将引起出栏量和猪肉产量反向波动0.5%左右;3疫病对生产波动构成显著的负向冲击,当生猪重大疫病死亡率达到1‰,出栏量将负向波动3%;4养殖规模化水平具有稳定波动的作用,而补贴政策并无明显的波动稳定作用;5前期猪肉价格持续下跌、饲料成本上涨和大范围疫病爆发对2007年全国生猪出栏量大幅度下挫的贡献率分别为47.4%、14.9%和8.3%,在疫情严重的地区,疫病的贡献率高达27.3%。  相似文献   

5.
【目的】随着近年环保政策对生猪产业发展的约束、南方水网地区生猪“禁 - 限 - 适”养区的划 定、生猪市场周期性波动以及非洲猪瘟等疫情风险多重因素的影响,基于监管部门保障生猪养殖供应端视角, 监管部门如何完善生猪供应体系确保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生猪供应稳定的决策提供参考。【方法】从监管部门 保障生猪养殖供应端视角出发,通过对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不同生猪供应体系现状以及数据、资料等进 行归类和比较等,对大湾区城市不同生猪供应体系进行梳理分析。【结果】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生猪供 应体系目前主要存在 3 个类别,在当前国内生猪产业发展的背景下,都面临着供应稳定性不强、受到非洲猪瘟 等疫情风险影响大等问题。【结论】针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生猪供应体系面临的问题,需从稳定供应、强 化质量安全等视角进一步完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生猪供应体系。  相似文献   

6.
正养猪业是盈江县畜牧业的一大优势产业,全县生猪生产家庭散养占80%,规模化养殖占20%。2018年以来,受非洲猪瘟、养猪周期、环保压力等影响,全县生猪产业逐步出现存量、出栏量下降趋势,导致2019年生猪随着国内生猪价格上涨。为恢复生猪生产,盈江县结合实际,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政策,扎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同时通过强化宣传培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规范禁养区划定范围等措施,多措并举推动生猪稳产保供,逐步实现生猪产业稳增长、保供给。  相似文献   

7.
卢瑶  何蒲明 《安徽农业科学》2023,(5):248-250+253
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造成了“猪贱伤民、猪贵伤农”的现象,对生猪产业链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基于2002—2022年生猪价格的数据,分析了猪周期的特征、影响及产生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结果表明:生猪产能周期是其价格周期的先导,利润驱动下的生猪供需不平衡是导致生猪价格波动的直接原因,生猪产能调整的滞后性是导致生猪价格波动的根本原因。此外,中国生猪养殖的分散性、疫情不确定性也会加剧生猪价格波动。基于此,提出通过扶持规模化养殖企业发展,监控能繁母猪产能,构建疫情防控体系,从而缓减猪周期负面影响的系列政策措施,以期促进生猪产业链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受前期市场价格持续低迷及环保政策等因素影响,中国生猪产业结构调整加速,生猪市场供需格局转向偏紧平衡,导致近期猪肉价格恢复性连续上涨,生猪养殖也开始扭亏为盈。展望后市,猪肉价格仍有一定的上涨空间,但是随着市场供给保障能力增强,且不考虑疫情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猪价大幅上涨缺乏支撑,季节性波动特征显著。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在国家一系列扶持政策和市场的促动作用下,我国的养猪业呈现出稳步快速发展态势,集约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在保障市场供给,增加农业和农民收入,促进城乡统筹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生猪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总量不断增加,大量有机废弃物的产生和直排,严重污染了周围环境和水源,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各地对环境保护的要求,陆续划定畜禽养殖的"禁养区、限养区、可养区",养殖区域受到极大限制,同时各地政府及有关部门还以环保为名下达"限养、禁养令",以及逼拆、强拆猪场行动此起彼伏,养猪业受到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  相似文献   

10.
本轮重大动物疫情致使生猪市场剧烈波动并造成较大经济社会影响,国家密集出台的系列调控政策可能存在加深市场波动、压缩“猪周期”等风险。为探究生猪市场价格波动的疫情冲击机理和政策调控效果,基于2005年第1季度至2021年第3季度中国生猪市场价格、生猪疫情及政策指数,采用TVP-VAR-SV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疫情冲击和政策调控对生猪市场价格影响具有明显时变和周期性特征,疫情冲击更多表现为价格上涨的周期性推动作用,是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的重要驱动因素。生猪政策往往是逆周期调控,但调控政策存在一定错配问题,加深了生猪市场波动、压缩了原有“猪周期”。疫情冲击对生猪市场价格影响较政策调控更大,政策调控作用在非洲猪瘟疫情发生之后更为明显,更多表现为推动价格下行。政策调控较疫情冲击存在弱滞后性和持续性,说明政策实施在连续性和稳定性方面仍需发力。建议强化生猪市场应对不确定性能力,优化调整生猪政策支持体系,进一步夯实生猪产业有序发展及市场平稳运行基础。  相似文献   

11.
疫病冲击对中国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9年2月—2020年1月中国主要畜产品价格及生猪疫病指数,借助带有随机波动性的TVP-VAR模型,实证研究非洲猪瘟等生猪疫病冲击对畜产品价格波动的时变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非洲猪瘟等生猪疫病冲击对畜产品价格波动存在明显时变影响,且冲击影响持续时间长;疫病冲击更多表现为正向作用,非洲猪瘟对畜产品价格正向冲击影响大,推动畜产品价格全面上涨,但近期推动作用有所放缓;猪肉价格受到的冲击影响大,鸡肉价格次之,牛羊肉价格相对较小;非洲猪瘟与其他生猪疫病对畜产品价格波动的冲击影响无明显贡献差异,须将其他疫病防控置于非洲猪瘟防控同等重要地位。建议完善市场预警机制,增强疫病冲击应对能力;健全政策支持体系,强化市场供给保障水平;充分发挥替代效应,着力缓解市场供需矛盾;多方面多渠道切实降低非洲猪瘟等疫病冲击对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受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中国生猪市场一直呈现周期性波动的特征,价格频繁大起大落,在行业内被称为"猪周期"。生猪价格波动频繁,不仅挫伤养殖者积极性,也不利于"菜篮子"价格的稳定运行。受规模化养殖比例提高、环保约束加强等因素影响,近年来中国生猪市场周期性波动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新变化,一是价格波动周期长度加长,二是价格波动幅度收窄,三是价格"旺季不旺"。对生猪市场周期性波动的新特点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剖析了后期周期性波动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对后期中国生猪市场走势进行了预测,并对稳定生猪市场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蚌埠市淮上区生猪养殖经历了专注于生产发展和养殖效益、忽视粪污处理的时期,这一时期生猪养殖规模从小到大、效益时好时差、粪污污染越来越重,究其因主要是生猪养殖场缺乏种养结合的粪污处理利用方案和合理粪污处理措施。当前推广绿色生态、高效环保的生猪养殖模式已成为社会共识,特别是禁养区划定,对禁养区养猪场搬迁及养殖粪污治理已是基层各级政府的重点工作。现就如何做好生猪养  相似文献   

14.
在生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不能忽视疫情这一非常态突发因素。疫情放大了正常的养殖周期效应,使得振幅更大。对疫病的担忧使得散养户补栏受到影响,延缓了猪价回落。规模化养殖向健康化养殖转变脱节使疫病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15.
稳定生猪价格是实现生猪产业平稳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2022年江苏省生猪市场波动明显,猪价先迅速下降后迅速攀升,并在年末又降到成本临界点。价格的波动主要是由于生猪产能恢复、消费升级带来的需求变化、非洲猪瘟疫情及国际形势等外部事件冲击,以及政策因素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对此,提出平抑生猪价格的对策建议:加快推进种业工程建设、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持续推进规模化养殖,提升生猪全产业链建设水平;积极推进生猪市场信息披露、价格预警和风险保障机制创新,提升生猪产业健康平稳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疫情对生猪价格波动的影响机制有助于预测价格的短期波动。【方法】采用2009年2月至2020年7月共138个样本量的月度数据,通过VAR模型对疫情和生猪价格的联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1)疫情是生猪价格的GRANGER因果原因,反之不成立。(2)疫情对生猪价格波动的影响呈现出持续性和滞后性特征,其中持续性特征表现为在初期4个月内对生猪价格造成直接的负向影响,在中期5个月到16个月之间对生猪价格产生正向影响,第17个月之后疫情的影响趋于消失;而滞后性特征表现为:疫情在发生后14个月内对生猪价格的平均影响程度约为5.03%,最大影响时滞约10个月,第11月时影响达到最大值8.223%。【结论】疫情是影响生猪价格波动的重要因素,加强疫情净化效率,增强对生猪市场的调控,有利于保障生猪养殖,保证猪价的平稳。  相似文献   

17.
对"十三五"以来中国生猪市场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市场特点,同时对后期市场走势进行了预测。"十三五"以来,受生猪生长周期性变化及环保政策影响,中国生猪存栏量降至历史低位,但规模化程度和养殖水平均有所提高,生猪出栏量及猪肉产量有增无减,加上猪肉进口保持高位,国内猪肉供给逐渐由偏紧趋于平衡。猪肉需求有所回暖,但增幅不明显,主要以季节性波动为主,并呈现结构性变化。受供给变化影响,生猪及猪肉价格总体呈回落态势,生猪养殖利润逐年缩减, 2018年甚至出现连续亏损。预计"十三五"后期中国生猪供需格局较为宽松,生猪及猪肉价格将进入下行通道。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生猪价格波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从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来阐述引起中国生猪价格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建立多元线性模型和1阶AR(1)模型对“季节调整”后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以此测度各主要因素对生猪价格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生猪价格波动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供给方面,从回归结果来看,生猪价格与仔猪价格、玉米价格、鸡肉价格呈正相关,与生产者预期、疫情呈负相关,其中玉米价格的波动对生猪价格影响最大,其次是仔猪价格.提出了要稳定玉米价格及高效安全的饲料供应、保障能繁母猪达到合理规模、健全生猪生产和市场的预警机制、强化生猪疫病防治体系的建设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非洲猪瘟发生以来,中国猪肉市场波动剧烈,产销价格分化明显。为探究疫病如何影响不同区域产销价格变动,本文以北京及其主要外埠产区(河北、河南、辽宁、吉林)为例,基于滚动协整分析方法构建动态误差修正模型,从区域流通视角探究生猪及猪肉价格空间动态传导机制。结果表明:(1)产销价格长期均衡关系表现出显著的时变特征和阶段性差异,在受到疫病冲击时,价格波动的关联性大幅降低;(2)产销价格传导机制存在空间非对称溢出效应,主要表现为"产区—销区"单向传导,但在误差修正机制作用下,疫病对销区价格的间接冲击有所减弱。因此,有必要优化疫病预警机制,完善环保与生猪产业发展规划,构建产销协调的生态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20.
多Agent的生猪价格预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影响生猪价格波动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运用智能Agent构建了生猪价格预警模型。由信息采集Agent采集各类信息,判断推理Agent在分析整理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价格预测,预警Agent根据判断推理Agent上传的决策做出不同级别的预警提示,提前采取相应的措施。最后提出了加快规模化养殖,优化补贴政策,健全价格预警监控机制,建立疾病防疫体系,完善市场运行机制等稳定生猪价格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