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茶文化与禅宗,两者都是中华文化中成就最为突出、最具吸引力的方面。由于茶文化于北宋时期兴盛,佛门亦以茶饮传道,饮茶为佛门僧徒生活的一部分,"茶禅一味"由此产生。"茶禅一味",又称"禅茶一味",主要说明以茶悟禅,因禅悟心,茶心与禅心相印,而达于一种寂静的悟道之境。本文首先简要理清中国茶文化与禅宗文化的发展脉络,随后讨论"茶"与"禅"的融合,并在"茶禅一味"的语境下解读"茶""禅""一""味"之意义,最后指出"茶禅一味"所体现的中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炎炎夏日礼禅家,古寺飞檐映晚霞。苍翠庭前柏树子,清凉一盏赵州茶。”2004年7月,我与韩国《禅文化》月刊、《茶的世界》杂志发行人崔锡焕先生等朋友一道到河北赵州柏林禅寺拜访净慧长老,时值第十二届生活禅夏令营,当晚与营员们同吃“赵州茶”,此诗即是当时我心情的真实记录。禅茶一味,生活禅与“吃茶去”,天然会通,是一非二,记忆犹新,历历在目。生活禅将禅融入生活,注重在生活中参禅,禅天禅地,自在活泼。赵州禅师的经典名言“吃茶去”将禅与茶融合起来,引禅入茶,引茶入禅,开启参禅的新方法和饮茶的新境界,禅茶源遂起而流自成。禅茶可以说是生活禅的一个成功典范。然而,追根溯源,生活禅的理论源头是“平常心是道”思想。赵州禅师的禅茶一味,无论是禅学思想还是饮茶习惯,还是禅茶的结合,都受到其师南泉普愿的影响和启迪。  相似文献   

3.
禅作为禅宗独有思维模式。禅茶,是指以茶参禅达到的一种人文境界,同时是精神方面茶与禅的完美契合。随着茶禅之道的发展,茶、禅的相互交融以及契合,慢慢形成"茶禅一味"的高深境界。文章通过对"茶禅一味"的深读,分析禅意下室内设计特点,并对室内设计中"茶禅一味"的审美意境构设方法展开深入研究。如今,居民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构设"茶禅一味"的室内空间,能帮助居民缓解压力,为其打造心灵休憩港湾。因此,研究"茶禅一味"室内设计审美意境的创造手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当今社会,无论是在修身养性,还是在文化艺术鉴赏方面,对茶与禅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比较深入。相应而言,"茶禅一味"的禅茶文化越来越多的进入到大众的视野,成为了众多茶客修持心性的最佳探寻方式,同时也被誉为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乃至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大独特现象。对此,笔者结合着当下国内禅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状,着重站在与人们生活工作紧密相关的室内设计这一领域,进一步探讨分析"禅茶一味"三重境界体现技巧。  相似文献   

5.
南岳茶禅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古到今南岳茶文化与禅文化的完美结合,成就了南岳茶禅文化学说的伟大构建。笔者在对南岳茶禅文化的调研和考察过程中,通过走访各寺院和庙宇以及查看多种历史资料,初步诠释了南岳茶禅文化之内涵以及"茶禅一味"之真谛,供读者借鉴。  相似文献   

6.
卢仙阁 《福建茶叶》2016,(7):304-305
众所周知,茶的原产地是中国,四川、云南一带的山丘自古以来盛产茶。史料记载,早期日本没有茶树,茶是在唐朝时由最澄和尚带入日本,并首先从日本寺院发展起来的。同样日本茶文化也深受我国茶文化影响,然而如今的日本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有很大差异。通过将禅导入茶的精神世界,日本茶道成为日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日本的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本文从日本茶道的发展可以看出茶与禅紧密的关系和日本茶道的本质。通过日本茶道中的"和敬清寂"的禅意意境和"禅茶一味"、"一期一会"的精神境界,我们不难看出禅道思想在茶人精神世界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7.
在佛家茶事中,唐代高僧怀海、从谂、皎然、降魔大师等人,或汇集佛门茶事大全,或创立"吃茶去"公案,或留下茶道典故,或开一代饮茶风尚,极一时风流。 北宋高僧元净,展示的则是另一种风雅:他不仅被宋帝御赐紫袈裟及"辩才大师"称号,还与多位名臣、名士交游,尤其是与杭州两任知州赵抃、苏轼交情深厚,品茗吟诗,留下佳话。  相似文献   

8.
二祖禅茶     
郝希德 《中国茶叶》2007,29(2):46-46
二祖禅茶产于中国佛教禅宗的发祥地安徽太湖县。史载公元561年,中国禅宗二祖慧可,卓锡太湖狮子山,采山中青茶,并亲制之,茶禅一味,可清心、明目,故禅宗语录云:“吃茶去”。后山人仿学,历传1400多年。  相似文献   

9.
郑淇雄 《茶叶》2011,37(1):45-49
1前序 茶与禅(所谓"禅",即佛教"禅那"的简称,巴利语Jhāna的音译。梵语是Dhyāna。也有译为"弃恶"或"功德丛林"者。其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  相似文献   

10.
李荣林 《中国茶叶》2010,32(3):36-37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南国名山多为茶产之地,又多寺观庙宇,僧院禅寺常常是种植茶叶、传习茶艺的重要场所。常说的“茶禅一味”,就寓有丰富的历史文献和人文典故。在名山寺观那些代代相传的楹联中,也有很多是既叙茶事义妙述禅味茶味历久弥香的茶联。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地域辽阔 ,名山遍布 ,名山有名寺、名寺出名茶。中国茶的发现、利用、栽培和名茶制作及茶文化的传播 ,佛门僧人立下不世之功。僧人饮茶盛于中唐 ,比世俗茶事早几百年。唐封演《封氏闻见记》有记载 :唐玄宗开元间 ,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 ,学禅时不睡不吃晚餐 ,只许饮茶。禅僧各自怀侠 ,到处煮饮 ,从此仿效 ,遂成风俗。正如唐诗人李咸用《情僧寄茶诗》所说 :“空门少年初志坚 ,摘芳为药除睡眠”。茶与佛门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茶圣陆羽本身就是佛门出身 ,他生于唐开元二十一年 (733)。 3岁时育于竟陵龙盖寺 ,由主持僧智积抚养 ,9…  相似文献   

12.
李正旭 《福建茶叶》2016,(9):346-347
我国茶文化由来已久,是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文化,更蕴含着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的文化,制茶和饮茶是我国茶文化的核心部分。茶与禅的关系源远流长,茶禅一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极具中国风特色的文化,禅与茶,原是两种文化,但在各种的发展中互相融合,互相影响,两者结合形成的一种全新的禅茶文化。中国文化历来博大精深,茶文化与禅思想不仅是一种表面的形式,更是一种人生观的境界体现。本文就茶与禅之间的发展关系及带来的深远影响进行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3.
以禅茶馆——茶馆领域新业态为研究对象,在探讨了茶文化与禅文化相互交融形成"茶禅一味"理念的基础上,对禅茶馆进行了定义,围绕着茶馆"禅意"的呈现,提出了"六根共识"——即"眼、鼻、耳、舌、身、意"的全方位感受的室内设计方案,以期为禅茶馆的设计提供有益参考,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4.
马小川 《茶叶》2016,(2):117-120
茶文化起源于中国。西汉时期,自佛教传入中国以后,茶与佛教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到了唐代,佛教兴盛,寺院的僧人们种茶制茶喝茶的习俗已经十分普及,唐代茶圣陆羽就是自小在寺院里习得制茶方法,写出了中国第一部茶书《茶经》。本文试图从茶叶的种植、制茶技术、饮茶风俗和茶文化的传播这四个方面探寻中国寺院里的茶文化,同时分析了"茶禅一味"的基本内涵,旨在说明佛教对中国茶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茶禅一味的思想在当代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佛教禅宗对中国茶化尤其是中国茶道所作的贡献是突出的.禅宗在推动饮茶之风在全国流行;对植茶圃、建茶山;对中国茶化的向外传播等方面都起了推动作用.更使人不可忘怀的是,禅宗在饮茶意境的创造,把饮茶提高到悟道的宗教哲学高度,正所谓“茶禅一味”,其历史贡献在中国茶化史上写下了重重一笔.本试图就“茶禅一味”谈谈笔的浅显理解,以求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6.
陈云飞 《茶叶》2009,35(2):114-119
西湖是中国茶禅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见证了中国茶文化与禅文化同时兴于唐盛于宋这一重要历史环节。龙井茶的发展史是中国茶禅文化有序传承的重要例证。唐宋时期文人士大夫与僧侣和在西湖的茶禅活动对中国茶禅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先行地位,他们以茶、禅、诗为内容的交往活动正是“茶禅一味”思想的美学实践,他们创造的茶禅文化美学、茶禅思想境界对后世及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的茶禅文化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茶禅一味”,就是指习茶研禅,修身养性,茶味禅味,贯通一气之修行法门。  相似文献   

18.
云浮市新兴县是禅宗六祖故里,一千多年的禅宗文化在此传承不息,新兴县因此被称为“中国禅都”。集六祖文化和茶叶种植历史的新兴县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中实施“禅茶融合、茶旅一体”,将六祖智慧融入茶叶产业发展中,为当地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了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新兴模式。本文选择新兴县象窝山传统茶场作为研究案例,在实地考察和深度访谈基础上,总结“禅茶融合、茶旅一体”的乡村振兴模式,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战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禅师以公案引渡修行者顿悟成佛者不在少数,也不乏因公案“东问西答”和“不可言说”二个特征,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修行者。如今饮茶已蔚然成风,倾心于“茶禅一味”之点睛公案“喫茶去”的学茶者或参禅者,多半也是雾里看花大惑不解。通过对佛教和禅宗发展过程的沿流溯源,管窥公案“喫茶去”的般若。  相似文献   

20.
日本茶道追求"茶禅一味"思想,茶庭是茶道思想的体现的实体空间。为了实现道即茶道、茶道即禅道的境界,茶庭的空间意境体现"和、敬、清、寂"的禅意。本文着重从茶庭的空间及空间序列、观赏方式、色彩设计、植物造景及景观小品等角度综合分析日本茶庭空间意境的营造,并探讨茶道思想与日本茶庭空间意境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