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选择了来宾产玉米不同部位玉米粉、玉米碜、玉米头作为研究对象,从燃烧热、燃烧稳定性、脂肪、灰分、粗纤维含量等方面评价了玉米营养,测定了玉米不同部位的燃烧热、热重参数、脂肪、灰分及粗纤维含量(n=3,cv%<2.5%),并从玉米营养方面用熵值法进行了质量评价与分类。结果表明,玉米不同部位燃烧热的大小顺序为:玉米头>玉米碜>玉米粉,脂肪含量顺序为:玉米头>玉米碜>玉米粉,灰分含量顺序为:玉米粉>玉米头>玉米碜,粗纤维含量顺序为:玉米碜>玉米粉>玉米头,多指标熵值法分析排序为:玉米头>玉米碜>玉米粉。该研究为热重分析方法研究玉米燃烧稳定性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建立的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为玉米营养评价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选择了来宾产玉米不同部位玉米粉、玉米碜、玉米头作为研究对象,从燃烧热、燃烧稳定性、脂肪、灰分、粗纤维含量等方面评价了玉米营养,测定了玉米不同部位的燃烧热、热重参数、脂肪、灰分及粗纤维含量(n=3,cv%<2.5%),并从玉米营养方面用熵值法进行了质量评价与分类。结果表明,玉米不同部位燃烧热的大小顺序为:玉米头>玉米碜>玉米粉,脂肪含量顺序为:玉米头>玉米碜>玉米粉,灰分含量顺序为:玉米粉>玉米头>玉米碜,粗纤维含量顺序为:玉米碜>玉米粉>玉米头,多指标熵值法分析排序为:玉米头>玉米碜>玉米粉。该研究为热重分析方法研究玉米燃烧稳定性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建立的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为玉米营养评价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业科学院佟屏亚编著的科普读物《玉米史话》,已于今年10月由农业出版社出版。全书约10万字,共分10节:1、古代玉米的传说;2、印第安人的贡献;3、从野草到谷物;4、玉米的传播;5、杂交玉米的故事;6、通向中华之路;7、中国玉米改良史;8、华夏玉米四季乡;9、琳琅满目的加工品;10、理想的玉米。著名玉米专家吴绍  相似文献   

4.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玉米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玉米健壮素、烯世宝、乙烯利、氯化胆碱等调节剂在玉米上的应用研究表明 :①玉米健壮素、烯世宝、乙烯利可以降低玉米的株高 ,氯化胆碱不降低玉米株高 ;②烯世宝、氯化胆碱使玉米单株产量增加 ,玉米健壮素、乙烯利使玉米单株产量下降 ;③玉米健壮素、烯世宝、乙烯利、氯化胆碱均可提高玉米的抗旱能力 ;④玉米健壮素、乙烯利使玉米早衰 ,而烯世宝、氯化胆碱延长玉米衰老  相似文献   

5.
<正>玉米常见病害有玉米茎基腐病、玉米黑粉病、玉米丝黑穗病、玉米褐斑病、玉米炭疽病、玉米纹枯病、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玉米霜霉病、玉米青枯病、玉米锈病、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玉米干腐病、玉米圆斑病、玉米长极链格孢黑斑病、玉米黑束病、玉米顶腐病、玉米全浊病、玉米矮花叶病毒病、玉米粗缩病、玉米线虫病等。还有一些缺素症和药害,其它病害不常见,也偶有发生。玉米丝黑穗病又称作乌米、哑玉米,是我国春玉米重要病害。近几年发生比较普遍且危害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对Pb的富集特征,选用2个Pb低富集玉米品种(曲辰11号、曲辰3号)和2个Pb高富集玉米品种(靖丰8号、旭玉1446),开展Pb胁迫(2000mg·kg-1)下的大田试验,研究了玉米植株生物量的变化、各部位Pb含量、Pb总吸收量、富集与转运规律、土壤pH值及有效态Pb含量。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Pb胁迫导致4个玉米品种根、茎、叶和籽粒生物量不同程度的下降,总生物量下降9.65%~20.46%,但低富集玉米品种生物量的下降程度小于高富集玉米品种;(2)玉米各部位的Pb含量分配规律为根> 叶> 茎> 籽粒,分别为95.39~121.02、25.56~43.21、14.06~25.41、2.52~5.38mg·kg-1;低富集玉米品种根的Pb含量高于高富集玉米品种,而茎、叶和籽粒的Pb含量低于高富集玉米品种;玉米植株对Pb的总吸收量为4.46~7.94mg·株-1,低富集玉米品种植株的Pb总吸收量显著低于高富集玉米品种;(3)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对Pb的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均小于1,表现为低富集玉米品种低于高富集玉米品种;(4)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土壤pH值为6.60~6.82,且低富集玉米品种显著高于高富集玉米品种,土壤有效态Pb含量范围为969.86~1116.15mg·kg-1。  相似文献   

7.
<正>玉米常见病害有玉米茎基腐病、玉米黑粉病、玉米丝黑穗病、玉米褐斑病、玉米炭疽病、玉米纹枯病、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玉米霜霉病、玉米青枯病、玉米锈病、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玉米干腐病、玉米圆斑病、玉米长极链格孢黑斑病、玉米黑束病、玉米顶腐病、玉米全浊病、玉米矮花叶病毒病、玉米粗缩病、玉米线虫病等。还有一些缺素症和药害,其它病害不常见,也偶有发生。玉米丝黑穗病又称作乌米、哑玉米,是我国春玉米重要病害。近几年发生比较普遍且危害  相似文献   

8.
2013年8月中旬至9月中旬,对夏秋季多雨条件下平凉市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中后期病害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平凉市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中后期病害主要有玉米大斑病、玉米红叶病、玉米细菌性叶斑病、玉米锈病、玉米纹枯病、玉米瘤黑粉病、玉米基腐病、玉米穗腐病和玉米叶点霉叶斑病等9种。玉米大斑病、玉米红叶病在全市普遍严重发生;玉米细菌性叶斑病是近年迅速上升的新病害,目前呈普遍发生和严重危害态势;玉米锈病、玉米纹枯病和玉米穗腐病发生较普遍,其中玉米纹枯病发病程度较重,玉米锈病和玉米穗腐病较轻;玉米瘤黑粉病和玉米基腐病发生普遍程度低;玉米叶点霉叶斑病是近年发现的新病害,目前仅在少数田块零星轻度发病。平凉市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中后期病害的发生普遍程度和严重程度在全市不同行政区域间、不同生态环境下均存在较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特用玉米,是指有特殊用途的玉米,包括蔬果玉米和"三高"玉米等.蔬果玉米指供作蔬菜、果品以及加工罐藏食品用的玉米,包括爆裂玉米、糯质玉米、甜质玉米、甜笋玉米等;"三高"玉米指高油玉米、高蛋白玉米、高淀粉玉米.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玉米地单作田、玉米思茅松(Pinus kesiya var. langbianensis)邻作田和玉米普洱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邻作田3种不同邻作模式对玉米田主要害虫与天敌动态的影响,采用5点取样法并利用黄板、黄盘和糖醋液等诱集工具对3种玉米田整个玉米生育期进行系统调查,利用四分位法对两类主要害虫和两种主要天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玉米生育期各个阶段中,瓢虫类天敌的个体数量在主要发生期和发生晚期均为玉米普洱茶邻作田最高,整个发生期玉米田瓢虫类个体数量表现为:玉米普洱茶邻作田>玉米思茅松邻作田>玉米单作田;在玉米田生育期的各个阶段中,蜘蛛类天敌在玉米思茅松邻作田中数量最多,从个体总量上玉米普洱茶邻作田略多于玉米单作田。两种主要害虫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和黄脸油葫芦(Teleogryllus emma)个体数量均为玉米单作田>玉米思茅松邻作田>玉米普洱茶邻作田,玉米与思茅松邻作田瓢虫与玉米蚜益害比最高。玉米与普洱茶邻作田主要天敌瓢虫在个体数量上最多,主要害虫黄脸油葫芦和玉米蚜发生量最少,对害虫的自然控制作用最强,玉米思茅松邻作田次之,玉米单作田较差。  相似文献   

11.
为了筛选玉米茎腐病菌的培养材料,采用添加玉米不同部位样品的加富培养基,研究加富培养基不同添加成分对玉米茎腐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以不同粒径玉米、高梁子粒作为培养料,研究不同培养料对玉米茎腐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玉米粉、玉米鲜叶的加富培养基适宜玉米茎腐病菌菌丝生长;玉米茎腐病菌的培养料以大粒径玉米为最优;当培养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5个玉米品种完熟期秸秆体外发酵及营养成分瘤胃原位降解特性,为其在草食畜中的利用提供营养技术参数。【方法】选用普通玉米(科湘玉11号,CM)、高油玉米(高油115,HOM)、糯玉米(科湘糯玉1号,WM)、饲用玉米(沪青1号,FM)和甜玉米(科湘甜玉1号,SM)等5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于抽穗后第50天(完熟期)采集秸秆样品,利用体外产气试验及瘤胃原位降解试验测定其体外发酵特性及干物质(DM)、粗蛋白(CP)和中性洗涤纤维(NDF)降解率,研究其瘤胃降解动力学参数变化规律。【结果】饲用玉米的产气速度(k)显著高于糯玉米和普通玉米(P<0.05);初始发酵速率(FRD0) 显著高于糯玉米(P<0.05),极显著高于普通玉米(P<0.01)。甜玉米的体外干物质消化率(DMD)显著高于糯玉米、普通玉米和高油玉米(P<0.05)。普通玉米秸秆发酵液中氨态氮浓度极显著高于其他4种玉米(P<0.01)。高油玉米秸秆体外发酵液中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极显著高于除普通玉米外的其他3种玉米(P<0.01),而普通玉米则显著高于糯玉米和甜玉米(P<0.05)。甜玉米秸秆发酵液乙酸及高油玉米秸秆异丁酸物质的量比例显著高于饲用玉米;饲用玉米秸秆丁酸物质的量比例极显著高于其他4种秸秆。饲用玉米、高油玉米秸秆的干物质有效降解率均显著高于甜玉米(P<0.05);饲用玉米秸秆粗蛋白的有效降解率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种(P<0.001),普通玉米秸秆粗蛋白的有效降解率极显著高于糯玉米和高油玉米;饲用玉米和高油玉米秸秆中性洗涤纤维有效降解率分别显著和极显著高于甜玉米。【结论】不同玉米品种秸秆体外发酵及体内降解特性存在差异,饲用玉米和高油玉米等新型玉米品种秸秆具有与普通玉米相近甚至更高的营养消化率。  相似文献   

13.
绿洲灌区典型间作模式的产量和光能利用效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寻求河西绿洲灌区低耗水、高光效、高产多熟种植模式,在限量灌水条件下,通过大田试验对该区主要种植模式的产量和光能利用率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4种间作模式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排序为玉米/豌豆>玉米/油菜>小麦/玉米>小麦/大豆;在同等可比面积上,小麦、玉米、豌豆和油菜在间作模式下均较单作表现出显著增产效应,但在不同模式下增产效应不同,小麦在小麦/玉米和小麦/大豆2种间作模式下产量分别提高49.14%、51.50%,玉米在玉米/油菜、玉米/豌豆和小麦/玉米3种间作模式中产量分别提高20.88%、53.48%、70.34%.各间作模式下的光能利用率为玉米/豌豆>玉米/油菜>玉米/小麦>小麦/大豆.玉米/豌豆间作模式可作为目前河西绿洲灌区低耗水、高光效型种植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一、增加花色 同一品种的多样性,能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如花生,以种植黑花生、白花生、红花生;菜豆除绿色的外,可种植黄荚品种、红荚品种;玉米可种植黑玉米、红玉米、甜糯玉米、高油玉米、高蛋白玉米.  相似文献   

15.
<正>一、玉米苗期主要病害玉米苗期病害主要有玉米粗缩病、玉米矮花叶病、玉米白化苗、玉米根腐病、玉米除草剂药害等。(一)玉米粗缩病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病毒引起的玉米病毒病,近几年春播玉米、麦垄套种玉米发病重,铁茬抢播玉米发病轻。在玉米出苗至7叶期感病,3~5叶期开始显症。症状病株节间缩短密集,植株严重矮化,叶片宽短、硬脆,叶色浓绿,上部叶片密集丛生、呈对生状,玉米不拔节,不结果穗。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玉米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玉米苗枯病、玉米粗缩病、玉米纹枯病、玉米褐斑病、玉米螟、玉米蚜虫等多种病虫害普遍发生,严重影响玉米产量与品质。要做好玉米生产,就要防治好玉米病虫害。根据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及消长规律,现将其防治技术总结如下。一、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玉米大斑病、小斑病主要危害叶片,有时也发生在叶鞘和苞叶上,病斑多由中下部叶片发生,逐渐向上蔓延,严重时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旱作农业的发展,玉米在安定区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各种病虫的危害日益加重,造成严重减产。据调查,危害玉米的病虫害种类主要有玉米大斑病、玉米丝黑穗病、玉米黑粉病、玉米矮花叶病等,主要虫害有地老虎、玉米螟、粘虫等。  相似文献   

18.
青贮玉米的发展现状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国内外青贮玉米生产概况青贮玉米是世界上畜牧业发达国家的重要饲料来源,如法国、加拿大、英国、荷兰等,早在十几年前就培育出大量的青贮专用玉米进行全株青贮,并且大面积进行推广种植。据统计,欧洲种植的青贮玉米面积达266.7万hm~2;德国、法国等青贮玉米种植面积都在玉米种植总面积的80%以上;美国全株青贮玉米种植面积占玉米种植总面积的12%以上,另外,去棒后的青贮饲料产量有1亿多t。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玉米种植的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玉米高价格、高产量、高库存现象十分突出,有观点认为我国玉米生产已不具优势,呼吁大幅减少玉米种植,降低玉米自给率。然而从经济、生态角度来看,我国玉米生产仍然有很强的优势。通过对玉米与其他作物、我国玉米与其他国家玉米进行比较,从种植范围、增产潜力、成本效益、市场需求前景和灌溉需水量5个方面对玉米种植优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玉米种植区域广泛,单产潜力较大;种植效益相对其他旱田粮食作物好,且和发达国家相比成本有很大的降低空间;市场需求广泛,饲用玉米将成为未来主要需求;灌溉需水较少且水资源利用效率高,有助于区域水资源节约。我国应发挥上述玉米优势,从长远看,不应放松玉米生产。  相似文献   

20.
《农家顾问》2012,(4):9
据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制定的《2012年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方案》,2012年全国玉米病虫害偏重发生,发生程度重于2011年,玉米螟全国发生面积3.5亿亩次。不同区域防控重点:北方春播玉米区重点防控地下害虫、玉米螟、玉米矮化病、茎腐病和大斑病;黄淮海夏播玉米区重点防控苗期害虫、玉米螟、二点委夜蛾、茎腐病和褐斑病,兼顾防控玉米粗缩病毒病;西南山地丘陵玉米区重点防控玉米螟、纹枯病、大斑病和灰斑病;西北地区重点防控玉米蚜和玉米叶螨。不同生育期防控重点:播种期做好药剂拌种,预防病虫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