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滇西北滇金丝猴栖息地景观格局分析及其破碎化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境丧失及破碎化已成为生物多样性最主要的威胁之一,对物种栖息地的景观格局进行分析及对其破碎化进行评价显得十分必要.对滇金丝猴栖息地景观格局和破碎化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包括滇金丝猴适宜生境在内的森林面积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2/3,是该地区的主导景观类型;研究区景观格局已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景观破碎化.滇金丝猴适宜生境面积为308 212.44 hm2,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18.86%.目前滇金丝猴适宜生境的破碎化程度较低,但仍需控制适宜生境已出现的景观破碎化,并通过生境恢复及廊道重建等措施加强对滇金丝猴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2005-2006年综合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对四川白河自然保护区内川金丝猴的栖息地进行监测评价.结果表明:在不考虑人为干扰的情况下,保护区内川金丝猴的最适宜栖息地面积为20.079 4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2.39%;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8.152 2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1.20%;勉强适宜栖息地面积为64.439 3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9.77%;不适宜栖息地面积为59.509 1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6.72%.由于放牧、采药的影响,川金丝猴的适宜栖息地大面积丧失.在川金丝猴的实际栖息地内,最适宜栖息地面积为5.811 9 km2,仅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59%;适宜栖息地面积为8.072 1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98%;勉强适宜栖息地面积为46.920 4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8.96%;而不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01.235 6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62.48%.  相似文献   

3.
南方雨雪冰冻灾后林业生态恢复的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对植被和土壤生态系统等产生的影响,认为林木受灾、珍稀濒危植物和名木古树受损、动物栖息地破坏和土壤生态系统受损等雪灾引发的生态问题影响巨大而长远。探讨了灾后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措施:开展植被与生态环境受损情况监测与调查,受损生境及土壤生态系统恢复,受损植物物种的恢复,受损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恢复与完善,以及灾区可持续发展规划与防灾减灾对策制定等。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川金丝猴栖息地的野生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分析了植物多样性及其威胁因素。根据"陕西植被"的分类原则、单位和系统,将川金丝猴栖息地的植被类型划分为3个植被型组、7个植被型、10个植被亚型、23个群系组。对栖息地的主要植被类型结构、组成等进行了阐述。同时针对栖息地植物多样性受威胁状况,提出了植被恢复、生态移民及社区共管是保护植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通过调查分析“5·12”汶川地震后小寨子沟和片口两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的受损情况和立地条件,结合现有植被恢复技术手段,本研究选择了18种植物作为北川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植被恢复的主要树草种,设计20个恢复模型用于地震受损恢复工程,提出了大熊猫栖息地恢复过程中采取多部门协作、项目整合、重点走廊建设、加强施工管理、加大主食竹研究等措施.  相似文献   

6.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里氏8.0级汶川特大地震及以后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对崇州市生态系统和森林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为了尽早修复区内受损生态系统和大熊猫栖息地环境,四川省确定了崇州市“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森林植被恢复工程建设任务.对崇州市“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森林植被恢复工程建设监理进行探讨,希望对业内工作人士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徐卫华  罗翀 《森林工程》2010,26(2):1-3,26
川金丝猴是我国特有的濒危物种,秦岭山系是其分布区之一。本文在生境模型MAXENT的支持下,利用物种痕迹点、自然环境及人类干扰空间数据,评价秦岭山系川金丝猴的生境适宜性。结果表明:川金丝猴偏好在远离人类活动干扰,海拔1300m以上,靠近河流的山地森林中活动。川金丝猴生境主要分布在秦岭的中西部地区,面积达8853.8km^2,占秦岭山系总面积的15.3%。现有保护区保护了31.6%的川金丝猴生境,为更有效保护秦岭川金丝猴及其生境,有必要新建或扩建保护区,使生境集中分布区得到有效保护,同时提高生境之间的连通性,促进金丝猴种群的交流与迁徙。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围垦区湿地生态系统的水生态系统恢复、原生湿地植被恢复和湿地生物栖息地(生境)恢复等提出了具体的修复和重建措施,促进湿地结构与功能的重建,恢复健康高效的湿地生态系统及人与自然和谐的湿地生态景观。  相似文献   

9.
适宜的生境是珍稀濒危生物生存的决定性条件,对珍稀濒危生物生境的系统研究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前提。金丝猴是中国特有并且珍稀的濒危物种,黔金丝猴又是三种金丝猴中分布最为狭窄、对生境要求最为苛刻的一种。本文从黔金丝猴的最佳适宜生境、适宜生境和较适宜生境三个生境选择方面对生境内植物群落特征、环境因子、极端环境因子等进行了系统分析,对黔金丝猴的季节活动规律、活动区域和食物特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常绿针阔混交林是黔金丝猴的最佳生存的植被群落,其最适宜的年均温度为8~15C,极端最低温度为-2.5C,极端最高温度为25C,最适宜生存的海拔高度为1500~1700m。在同一区域,植物多样性越多,越适宜黔金丝猴的生存。温度和食物是决定黔金丝猴种群活动范围大小的主要生境因子,海拔高度、植被群落特征、温度是黔金丝猴对生境选择的主要限制因子。图3表3参16。  相似文献   

10.
指出了生境质量、物种种群之间的交流都对物种的保护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以滇金丝猴栖息地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景观指数、景观变量和层次分析法,识别了应该在哪个栖息地进行植被修复来提高生境质量,进而提高滇金丝猴数量;分析了应该哪部分栖息地间最先实现物种交流能更加便捷和安全;探讨了是否可以增加一处人工保护区来提高滇金丝猴数量。结果表明:应在G4、G5、G15栖息地进行植被修复。在G8、G9、G10栖息地间率先实现种群交流;在G3、G4栖息地中或许可以增加一处滇金丝猴人工保护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