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2010年5-9月期间,对上海市奉贤区两个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场22个养殖池塘水体叶绿素a(Chl.a)、水温(T)、pH、溶解氧(DO)、透明度、溶解性总固体(TDS)、化学需氧量(CODMn)、氮磷营养元素等15项水质因子进行测定。取107组测定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利用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来模拟水质因子与凡纳滨对虾养殖塘叶绿素a含量的关系。根据主成分分析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获得4个累计贡献率达到77.56%的潜变量,进一步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潜变量F1对于叶绿素具有最大的相关性,建立了描述水质因子潜变量与Chl.a含量间相关性的模型:C Chl.a=0.140+0.121·F1。研究表明,在各水质因子中,总磷(TP)与化学需氧量与Chl.a有极大的正相关:CChl.a=-0.052+0.005CODMn+0.188TP;且磷为塘内初级生产力的限制性因子。因此,有机物和磷含量是控制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2.
通过在相邻两个池塘分别设置固定采样点,作为对照区(非养殖区)和实验区(海蜇养殖区),并在5月的中旬、7月中旬以及9月中旬(即海蜇放养前期、海蜇养殖期间(6月初至8月下旬)以及海蜇采收后),分别采样水样后测定溶解氧DO、氨氮NH_4~+-N、硝氮NO_3~--N以及叶绿素Chl a含量的变化情况,探讨海蜇养殖对池塘水体中溶解氧和营养盐的影响。结果表明,池塘实验点表层和中层DO在不同月份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7月份DO显著低于其他月份,这与水温升高、浮游生物耗氧及有机质分解加速有关。由于海蜇的扰动作用,7月份实验点底层DO显著高于对照点的(P0.05),而实验点表层和中层略低于对照点的(P0.05)。池塘实验点和对照点NH_4~+-N、Chl a含量在不同月份和不同水层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由于海蜇对浮游生物的捕食作用,水体中藻类含量升高,因此7月份实验点表层和中层水体中Chl 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点的(P0.05)。7月份和9月份池塘中NH_4~+-N显著高于5月份的,并且7月份实验点的NH_4~+-N显著高于对照点的(P0.05),均与海蜇扰动作用相关。夏秋季节水温上升,浮游植物大量繁殖生长,消耗大量的NO_3~--N,因而7月份和9月份NO_3~--N显著低于5月份的(P0.05),并且7月份实验点中层NO_3~--N显著低于对照点的(P0.05)。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淡水混养鱼塘的水环境效应,以2012年5~10月养殖期内广西武鸣县淡水混养鱼塘水体总氮(TN)、总磷(TP)、高锰酸钾指数(CODMn)的监测数据为基础,分别根据湖泊富营养化程度等级划分标准和农业部《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对养殖池塘以及进、排水口的水体进行综合水质标识指数评价,结合TN/TP(质量比)变化分析富营养化的主控因子。试验结果:养殖期内池塘水经历了Ⅴ(中—富)营养型—Ⅵ(富)营养型—Ⅴ(中—富)营养型的变化,混养鱼塘水体的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目标等级Ⅳ(中)的达标率为0%;进、出水口水体的TN和CODMn含量差异显著,进水口的水质明显优于出水口;根据《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出水口水质的达标率为100%。影响混养鱼塘水体富营养化的水质因子依次是TN、TP、CODMn,TN是富营养化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简便,结果可信,适用于混养鱼塘水体富营养化评价。  相似文献   

4.
南太湖近岸水域叶绿素a含量与氮磷浓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6月-2008年4月对南太湖近岸水域进行了4次生态环境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叶绿素a含量(Chl.a)与总氮(TN)、总磷(TP)浓度及氮磷比(N/P)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南太湖水体中Chl.a含量与TN浓度的关系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在蓝藻水华大范围爆发的2007年6月和2008年4月2者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而2007年10月和2008年1月2者无显著性关系;Chl.a含量与TP浓度在4次调查中皆无显著相关关系;岭回归分析显示,N/P 10~25是南太湖水体中附着藻类的最佳生长范围,此时总氮、总磷浓度及氮磷比与Chl.a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4者的多元回归关系为Chl.a=-0.0012+0.0064 TN+0.0215 TP+0.0005N/P(R=0.543,P<0.023)。总体来说,南太湖水体中的总氮、总磷浓度及氮磷比皆在藻类生长的适宜范围内,氮磷浓度处于较高水平,已经不是藻类生长的限制因素,在不同水温、光照等环境因子的作用下,加上本水域复杂的水文和季风共同影响下形成了蓝藻水华爆发的季节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为探求衢州市渔业水域水库水体富营养化水平和主要驱动因子,本研究基于2018年水质监测数据,综合评价黄坛口水库(S1)、铜山源水库(S2)、狮子口水库(S3)、花园垄水库(S4)和金仓垅水库(S5)5座不同水库水体富营养化水平,并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探讨水质环境因子对水体富营养化水平间的影响和相关关系。结果显示,叶绿素a(Chl-a)与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价结果趋于一致,表明S1、S2和S3水库均为中营养,S4为轻度富营养,S5为重度富营养,水产养殖水域富营养化水平显著高于增殖放流水域(P<0.05)。5个水库中,S5为氮限制,其余水库均为磷限制。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Chl-a与溶解氧(DO)、透明度(SD)、铜(Cu)、总磷(TP)、总氮(TN)、高锰酸盐指数(CODMn)的相关性较好,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与水温(T)、SD、Cu、TP、TN的相关性较好,得到模型:Chl-a=19.793 CODMn-32.065 TP-33.004,TLI=1.062 CODMn+18.468 TP-0.06 SD+0.450 T+1.765 TN+33.886。综合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CODMn、TP、SD、T和TN是影响衢州市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子,其中,氮、磷营养盐和有机物是造成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影响因子,水温是造成各水库富营养化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原因,而pH、溶解氧是水体富营养化后的结果,可以作为水库富营养化水平的指示因子。  相似文献   

6.
网箱养殖对白洋淀草型湖泊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白洋淀网箱养鱼对北方浅水草型湖泊水质的影响,选取不同养殖年限下的网箱进行采样监测,分析白洋淀有关环境因子与养殖时间的相关性,并建立相应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白洋淀网箱养鱼的养殖时间与湖泊水体的环境因子DO、Chl.a显著负相关,与COD显著正相关;养殖时间与NH4+-N、NO3-N和TN显著正相关,与NO2-N无显著相关关系,与TP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随着养殖时间的增加,网箱养鱼加重了白洋淀浅水草型湖泊CODCr、N和P的污染负荷,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白洋淀湖泊水体的富营养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淡水渔业》2021,51(3)
为了研究生态基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养殖池塘氮,磷累积的影响,对大口黑鲈进行了6个月的室外池塘养殖试验。养殖期间不同时间段内分别对养殖水体亚硝态氮(NO_2-N)、硝态氮(NO_3-N)、铵态氮(NH~+_4-N)、磷酸盐(PO_4~(3-)-P)、总氮(TN)、总磷(TP)、总有机碳(TOC)含量以及养殖池塘底泥的TN、 TP、TOC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养殖水体氮相关指标中,生态基处理组TN、NO~-_3-N、NH~+_4-N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N累积显著低于对照组;生态基处理组TP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水体P累积显著低于对照组。池塘底泥中碳、氮、磷相关指标中,生态基处理组池塘底泥TOC、TN、TP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实验结果表明,挂设生态基对降低大口黑鲈养殖池塘水体氮、磷含量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8.
选用草鱼(Ctenoparyngodon idellus)、银鲫(Carassius gibelio)、鲢(Hypop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nobilis)作为本研究的混养鱼类,通过围隔实验检验了不同混养鱼类组合(草鱼+鲫+鲢+鳙或鲢+鳙)和配合饲料投喂方式(投喂或不投喂)对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养殖水体化学特征的影响,实验为期155 d。结果表明,实验设计的混养鱼类组合可显著影响鱼蚌综合养殖水体的Ca2+、总碱度(Alk)、总硬度(HT)和总磷(TP)水平;投喂配合饲料可显著影响Ca2+、Alk、HT、氨氮(TAN)、TP和化学耗氧量(CODMn)。采用混养组合(草鱼+鲫+鲢+鳙)且投喂配合饲料的围隔内溶氧(DO)水平和透明度(SD)较低,Ca2+、HT、TN、TP、TAN和CODMn水平较高;采用混养组合(鲢+鳙)且不投喂的围隔内DO和SD水平较高,而Ca2+、HT、TN、TP、TAN和CODMn水平较低。随养殖时间延长,各组围隔内Ca2+水平下降,TN、TP、TAN和CODMn水平升高。实验期间,DO与SD水平呈正相关;DO和SD与TAN、TN、TP、Ca2+和CODMn水平呈负相关。因此,鱼蚌综合养殖中,控制CODMn和TAN浓度,维持Ca2+稳定及较高的DO水平是水质管理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9.
凡纳滨对虾养殖塘主要有机污染指标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4—9月期间,对上海市奉贤区某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场池塘两个养殖周期中总有机碳(TOC)、高锰酸盐指数(CODMn)、和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进行分析检测。结果显示:试验的两个周期中(4—7月、7—9月),14个池塘BOD5分别为(8.62±3.08)mg/L和(10.47±3.87)mg/L,CODMn为(13.09±3.98)mg/L和(16.16±6.07)mg/L,TOC为(17.60±5.91)mg/L和(20.32±6.07)mg/L。TOC/CODMn分别为(1.35±0.22)和(1.32±0.30);TOC/BOD5为2.10±0.44和2.08±0.63;BOD5/CODMn为0.66±0.13和0.65±0.11。TOC、CODMn和BOD5两两之间呈显著线性正相关,第一个养殖周期中:BOD5=0.4174TOC+1.2777,r=0.8022;CODMn=0.5616TOC+3.2091,r=0.8342;BOD5=0.6264CODMn+0.4209,r=0.8106。第二个养殖周期中:BOD5=0.4764TOC+0.7902,r=0.7480;CODMn=0.7941TOC+0.0237,r=0.7962;BOD5=0.568CODMn+1.2912,r=0.8920。结果表明,利用建立的TOC、CODMn和BOD5之间的相关方程,可进行各指标之间的相互换算,从而与不同的水质标准或其他相关研究进行对比,为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的水质管理和健康养殖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采用荧光模拟底物法监测了精养池塘水中碱性磷酸酶(AP)、β-葡萄糖苷酶(BG)、亮氨酸氨肽酶(LAP)以及脂肪酶(LIP)活性动态变化特征,分析了胞外酶活性在不同粒径生物上的分布,并探讨了池塘水中酶活性与水质理化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养殖周期内,草鱼池塘水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为0.18~1.63μmol/(L·h),亮氨酸氨肽酶活性范围为0.28~1.66μmol/(L·h),碱性磷酸酶活性为0.96~3.49μmol/(L·h),脂肪酶活性范围为1.48~2.68μmol/(L·h)。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池塘水中胞外酶活性呈现明显的月份动态变化。4种典型胞外酶在池塘水中不同粒径生物上的酶活性分布不同。β-葡萄糖苷酶和亮氨酸氨肽酶活性的主要来源是3μm粒径的浮游生物,碱性磷酸酶活性主要来源为0.22μm粒径的游离态,脂肪酶活性主要来源于0.22μm的游离态和3μm粒径浮游生物。养殖池塘水中β-葡萄糖酶活性与NH_4~+-N、TN、TP、IP、COD_(mn)、Chl.a呈极显著正相关,与DO呈极显著负相关;脂肪酶活性与DO呈极显著正相关,与pH呈极显著负相关;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与NH_4~+-N、NO-2-N、TN、TP、IP、COD_(mn)、Chl.a呈显著正相关,与T和pH呈显著正相关,与DO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不同施肥方法对鱼蚌综合养殖水体水化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通过155 d的围隔实验检验了不同施肥方法对鱼蚌综合养殖水体水化学的影响.鱼蚌放养种类为三角帆蚌、草鱼、鲫、鲢和鳙,鱼蚌比例为1.5∶1.施肥处理为施鸭粪(DM)、施化肥(CF)及结合施鸭粪和化肥(DC).实验期间定期采样分析水化学指标.各施肥处理间透明度(SD)、溶氧(DO)、硫酸根离子、氯离子、碳酸根离子、重碳酸根离子、钙离子(Ca2+)、镁离子(Mg2+)、总碱度、总硬度、氨态氮(TAN)、硝酸态氮(NO3-N)、亚硝酸态氮(NO2-N)、活性磷(PO4-p)、总氮(TN)、总磷(TP)和高锰酸钾指数(CODMn)均无显著差异,但围隔CF内PO4-P/TP显著高于围隔DM,5月20日-7月18日围隔CF内pH显著低于围隔DM.随养殖时间延长,各处理围隔内SD、DO、Ca2+和Ca2 +/Mg2+呈下降趋势,但TAN、NO2-N、TN、TP和CODMn呈上升趋势.结果表明,在投喂配合饲料的基础上少量施鸭粪、化肥或结合施鸭粪和化肥不会导致鱼蚌综合养殖水体主要离子、总碱度、总硬度、TAN、NO3-N、NO2-N、PO4-P、TN、TP和CODMn含量产生显著差异.相比之下,施化肥的水体CODMn较低,PO4-P/TP较高;施鸭粪的水体CODMn较高,PO4-P/TP较低;结合施鸭粪和化肥的水体CODMn和PO4-P/TP介于施化肥和施鸭粪的水体之间.鉴于结合施鸭粪和化肥的水体珍珠产量高于单独施鸭粪或施化肥的水体,可认为该施肥措施有利于三角帆蚌生长及其珍珠囊内的珍珠质分泌.  相似文献   

12.
大鹏澳海水鱼类网箱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根据2001~2002年对大亚湾大鹏澳海水鱼类网箱养殖海域水环境的监测资料,分析讨论了网箱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海域水环境质量较好,除夏季溶解氧(DO)和春季的硫化物浓度超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情况较严重外(超标率均为62.5%),其他水环境因子一般不超标。养殖区DO和叶绿素a(Chla)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区(t-test,P<0.05),而NH4-N和PO4-P浓度则一般高于对照区,其他水环境因子的空间分布差异不大。海水CODMn、BOD5和硫化物主要与网箱养鱼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有关;而水温、盐度、透明度、悬浮物、DO和pH的季节变化主要受控于大亚湾亚热带季风气候,NO2-N、NO3-N、DIN、PO4-P和SiO4-Si等营养因子的季节变化主要受降雨和浮游植物的影响,Chla的季节变化则主要受水温和N:P比的影响,与网箱养鱼的关系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文蛤贝壳形态性状对活体重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机抽取中国沿海文蛤292个,分别测其壳长(X1)、壳宽(X2)、壳高(X3)、韧带长(X4)、楯面长(X5)、楯面宽(X6)、小月面长(X7)、前端到腹缘(X8)、后端到腹缘(X9)及活体重(Y)等形态性状,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决定系数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讨论了贝壳各形态性状对活体重的影响。结果表明,文蛤的壳长、壳宽、壳高、韧带长、楯面长、楯面宽、小月面长、前端到腹缘、后端到腹缘与活体重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壳长对活体重的直接影响最大,通径系数为P1=0.345(P0.05);壳宽(P2=0.210)(P0.01)、韧带长(P4=0.129)(P0.01)、小月面长(P7=0.079)(P0.05)对活体重直接影响亦较大。决定系数∑d=0.9170.850,说明文蛤形态性状是影响活体重的重点性状。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壳长、壳宽、韧带长和小月面长与活体重极显著相关(P0.01),其最优理想回归方程为:Y=1.157X1+0.894X2+0.929X4+0.523X7-69.553。实验结果认为,在文蛤选择育种中,壳长、壳宽、韧带长和小月面长是重要的甄别性状。  相似文献   

14.
温瑞塘河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年1-7月对温瑞塘河后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其栖息环境进行了调查,10个采样点共鉴定出后生浮游动物24种;其中,轮虫15种、枝角类6种、桡足类3种;优势种包括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壶状臂尾轮虫(B.urceus)、镰状臂尾轮虫(B.falcaty)、前节晶囊轮虫(Asplanchna priodonta)、长三肢轮虫(Filinia longiseta)、长足轮虫(Rataria neptunia)、指状许水蚤(Schmackeria inopinus)、广布中剑水蚤(Microcyclops leuckarti)和多刺裸腹溞(Moina macrocopa),优势种组成随季节变化略有不同;浮游动物的月均密度为13.39 ~310.8个/L,月均生物量为0.29 ~ 26.04 mg/L,两值均随水温的升高而增高;就空间分布状况看,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在各样点间存在明显差异.浮游动物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显示,温瑞塘河的水温是影响浮游动物密度变化最主要的因素(P≤0.05);而高锰酸钾指数( CODMn)、总氮(TN)和氨氮(NH4+)对浮游动物密度的分布也有重要影响,但总氮的变化趋势由NH4+的多少决定.建议在温瑞塘河水环境治理过程中,重点关注水体CODMn和NH4+的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15.
凡纳滨对虾养殖塘叶绿素a与水质因子的多元回归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9年4-9月期间,对上海市奉贤区某凡纳滨对虾养殖场22个养殖池塘水体叶绿素a、水温、pH、溶解氧、透明度、悬浮物(SS)、总有机碳(TOC)、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高锰酸盐指数(CODMn)等15项水质因子进行测定。取164组测定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叶绿素a与各项因子的相关性系数。分析结果显示,与叶绿素a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的水质因子为SS、TOC、BOD5、CODMn、TN、TP;呈显著正相关的为DO;而叶绿素a与透明度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与PO3-4-P呈显著线性负相关;与水温、pH、NO-2-N、 NO-3-N、NH3-N则未呈现显著相关性。根据多元线性回归选择自变量的原则,选择了TOC、TN、PO3-4-P和TP4项水质因子,建立了叶绿素a与4项水质因子的逐步回归模型:Chl.a =-0.054 5+0.0034 9 TOC+0.015 3 TN-0.418 PO3-4-P+0.276 TP(r=0.715 5)。利用偏回归系数检验各水质因子对叶绿素a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叶绿素a影响从大到小依次是TP、TOC、PO3-4-P和TN。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探讨养殖池塘生态系统的变化规律及水环境质量保护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采用野外调查的方法,结合Shannon多样性指数、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Pielou群落均匀度指数和冗余分析(RDA),研究了湘江流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底栖动物3门、6纲、15目、31科、43种。其中节肢动物22种,占51.16%;软体动物16种,占37.21%;环节动物5种,占11.63%。底栖动物优势种中的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方格短沟蜷(Semisulcospira cancellata)和椭圆萝卜螺(Radix swinhoei)在流域内的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P﹤0.05)。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在秋季最高、冬季最低。底栖动物丰度的空间差异、季节差异均显著(P0.05),生物量的空间差异和季节差异均不显著。底栖动物群落的Shannon-Wienner指数(H')、丰富度指数(dM)和均匀度指数(J)的平均值分别为1.5145、2.0635和0.7041;湘江航电枢纽的物种多样性最高,松柏最低。RDA分析表明,重金属Cu和Cr是影响湘江流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关键因子,其次为石油类、Se、p H、氟化物、CODMn、COD和Zn。从种类水平看,椭圆萝卜螺可以作为湘江重金属Cr的指示物种,霍甫水丝蚓对重金属Zn敏感,格氏短沟蜷(Semisulcospira gredleri)耐受重金属Cu,耐污种类多足摇蚊(Polypedilum sp.)与COD、石油类环境轴呈正相关,前突摇蚊(Procladius sp.)与CODMn环境轴呈正相关;敏感种类扁蜉(Heptageniidae sp.)、带角螺(Angulyagra annulatus)与氟化物、COD呈负相关,四节蜉(Baetidae sp.)、闪蚬(Corbicula nitens)与CODMn呈负相关;不耐重金属类群的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纹石蛾(Hydropsychidae sp.)与Cu、Cr环境轴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2011年8月对内蒙古岱海、乌梁素海和呼伦湖等3个典型湖泊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水环境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3个湖泊都已达到富营养化水平,部分指标超过V类水标准,水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呼伦湖和乌梁素海的浮游植物优势种为蓝藻且密度较高;因特殊的水环境条件,岱海的浮游植物优势种为绿藻中的卵囊藻。CCA分析结果表明,Cd和CODMn是影响秋季岱海浮游植物群落演替的重要因子;TP和BOD5是乌梁素海的重要因子;呼伦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受到影响的环境因子较多。  相似文献   

18.
2015年调查了黄河口枯水期(5月)和丰水期(8月)牡蛎产卵场及邻近海域的水质状况,采用单因子标准指数评价法、多参数水质综合评价法、有机污染评价指数法和营养质量状态指数法分析评价该海域水环境质量现状。结果表明:该海域总体为富营养化;无机氮(DIN)和化学需氧量(COD_(Mn))是水质富营养化的主要因子。水质量总体属轻污染,Pb、Hg、Zn、DIN和COD_(Mn)为该海域主要污染因子,Pb、Hg、Zn和DIN为优先控制的污染因子。丰水期水质优于枯水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