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回归崖柏苗木存活和生长对海拔梯度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回归崖柏苗木存活和生长对海拔梯度的响应,为崖柏回归区域选择及引种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重庆市雪宝山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区域海拔178(白鹤),1 360(营盘)和2 250 m(车场坝)处布设试验地。采用1.5年生崖柏实生容器苗作为供试苗木。在各试验地架设1台气温和土温自动监测仪,并逐月调查苗木存活率、苗高和地径。苗木生长结束后,随机抽取部分植株,测定表型生长性状及地上和地下部分鲜、干质量;同时,采集土样,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在此基础上,对崖柏苗木存活和生长与环境因子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在研究区域内,海拔每升高100 m,空气和土壤年均温分别下降0.6和0.5℃,≥10℃年积温分别减少205.3和171.7℃;随海拔升高,土壤密度、p H值、速效磷含量降低,其他土壤指标(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最大持水量、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速效氮含量和速效钾含量)增加;中海拔(营盘试验地)苗木存活率最高(100%),低海拔(白鹤试验地)次之(94%),高海拔(车场坝试验地)最低(36%);苗木出现死亡的时间为3—4月,高海拔试验地苗木死亡高峰期为5—8月,低海拔试验地为7—9月份;除最长一级侧枝长和一级侧根数表现为中海拔低海拔高海拔外,其他表型生长指标和苗木鲜、干质量均表现为低海拔中海拔高海拔,且不同试验地间差异显著(P0.05);回归崖柏苗木存活和生长受多种环境因子影响,关联度较大的是空气和土壤温度,其次是土壤p H值,再次为土壤密度,其他土壤理化指标的关联度较小。【结论】海拔梯度造成的温度、水分和土壤肥力异质性对回归崖柏苗木的存活和生长有极大影响;过低的气温和土温以及土壤长期积水对高海拔区域回归崖柏苗木的存活和生长起到了制约作用;中、低海拔的环境条件可以满足回归崖柏苗木存活和生长的基本需求;崖柏回归不宜在海拔2 200 m左右的高海拔区域进行,中、低海拔区域可以作为崖柏回归的首选区域。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峨眉山不同海拔冷杉Abies fabri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方法】以冷杉为研究对象,用树轮生态学的方法对峨眉山不同海拔的冷杉进行年轮采样、处理与分析,比较不同海拔冷杉径向生长特征及其与各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年表统计数据表明,4个年表均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可以用于树木生长与气候关系的研究。不同海拔冷杉径向生长与气候的关系具有明显的海拔差异,海拔2 400 m处冷杉径向生长与当年7月的温度呈显著正相关;海拔2 800 m处冷杉径向生长与当年4-9月的帕尔默干旱指数(PDSI)呈显著正相关;海拔2 900 m处冷杉径向生长与前一年9月和当年4月的温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当年1-9月的PDSI均呈显著正相关;海拔3 000 m处冷杉径向生长和当年3-4月温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当年6-7月的PDSI和当年4月平均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峨眉山高海拔的冷杉包含有更多的环境信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也更为敏感;高海拔区域冷杉径向生长受到水分的强烈限制,而低海拔区域冷杉径向生长主要受温度影响;冷杉衰亡与气候因子的变化密切相关,随着区域气候的变暖,高海拔地区冷杉可能会进一步衰退。该研究揭示了峨眉山不同海拔冷杉生长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性差异,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冷杉林的保护与适应性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3.
高海拔山区柳杉人工林生长及关键营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高海拔(1 100~1 200m)和中、低海拔(600~800m)24a生柳杉人工林分生长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柳杉更适合在高海拔地区生长,高海拔地区的胸径平均生长量的峰值比中、低海拔要晚15 a以上.虽然低海拔有利于柳杉的树高生长,但从材积来看,25 a生时高海拔柳杉材积平均生长量已接近并将超过低海拔柳杉材积平均生长量.  相似文献   

4.
以淄博市鲁山林场辽东栎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工抚育对不同海拔梯度辽东栎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抚育4年后,高海拔(平均海拔1 055 m)、中海拔(平均海拔856 m)和低海拔(平均海拔666 m)辽东栎人工林的平均胸径增长量分别为1.67、2.36和1.03 cm;平均树高增长量分别为1.84、2.54和0.99 m;平均单株材积增长量分别为0.041 5、0.067 5和0.021 9 m3。与高海拔和低海拔辽东栎人工林相比,人工抚育对中海拔辽东栎人工林生长的促进作用最明显。该研究为辽东栎在鲁中山区引种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金沙江流域不同海拔处云南松生态弹性及生长衰退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影响金沙江流域云南松生长的关键气候因子及不同海拔处云南松的生态弹性和生长衰退历史,为预测未来极端干扰事件对云南松生长动态的影响提供依据,为该区森林保护提供理论支撑。【方法】用生长锥钻取金沙江流域永仁县不同海拔处云南松树轮样芯,建立不同海拔树轮年表。利用树木径向生长变化百分率研究云南松生长衰退历史,用抵抗力和恢复力指标判断云南松的生态弹性,用响应分析和冗余分析方法研究不同海拔云南松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限制云南松径向生长的主要气候因子在低海拔区(1 845 m)和中海拔区(2 340 m)为生长季初期3—5月的月平均气温、降水量、干旱强度以及生长旺季的降水量及干旱强度,在高海拔区(2 740 m)为生长季初期的干旱强度及生长旺季7月的平均气温;过去近150年中,研究区域云南松在1884—1886、1897—1900、1903—1906、1947—1949和2009—2011年间发生了生长衰退;相同时段的径向生长衰退现象在低海拔区域最明显,高海拔区次之,中海拔区较弱;不同海拔的云南松对相同年份极端干旱事件的生态弹性不同,抵抗力表现为中海拔高海拔低海拔,恢复力表现为低海拔高海拔中海拔;随年份后延,低海拔区云南松应对极端干旱事件的抵抗力在增强,恢复力在下降,中海拔区云南松的抵抗力稳定,恢复力在2012年极端干旱事件时增强,高海拔区云南松的抵抗力和恢复力在研究期内稳定。【结论】接近云南松林分布气候界限环境的树木更易发生径向生长衰退,位于水热条件适宜环境下的云南松抵抗极端事件干扰的能力更强,接近云南松林生长极限环境的树木受极端事件干扰后的恢复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川西亚高山地区各海拔生境处岷江冷杉和紫果云杉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为进一步揭示当地森林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分别获取王朗自然保护区中海拔与高海拔生境处岷江冷杉和紫果云杉的标准年表,分析年表同气候因子间的关系。【结果】中海拔生境处岷江冷杉生长在1990年后与年均气温存在一定程度的“分离效应”;中海拔生境处岷江冷杉和紫果云杉生长与上年生长季(上年7月和8月)气温和上年生长季末(上年10月)降水量显著负相关( P <0.05),岷江冷杉生长与当年9月气温和降水量显著负相关( P <0.05),紫果云杉生长与当年2、6月月均最低气温显著正相关( P <0.05);高海拔生境处岷江冷杉和紫果云杉生长均与当年生长季前(上年11月、当年1月、当年2月)、当年生长季(当年7月)和上年生长季(上年6月)气温显著正相关( P <0.05),岷江冷杉生长还与当年6月份的降水量及上年8月份的气温显著负相关( P <0.05);滑动相关分析和年表特征年气候分析结果充分印证了各年表对月气候因子响应的可靠性。【结论】上年生长季气温的“滞后效应”对中海拔生境处的岷江冷杉、紫果云杉以及高海拔生境处的岷江冷杉生长均有显著影响;近几十年来,上年生长季末降水对中海拔生境处的岷江冷杉、紫果云杉以及高海拔生境处的紫果云杉生长都具有稳定而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闽东高海拔山地湿地松生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闽东高海拔湿地松人工林生长现状的调查研究,选取不同海拔的标准木进行树干解析,分析湿地松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的生长规律。结果表明,在700m以上的高海拔地区,随着海拔升高,湿地松生长明显下降;同时呈现前慢后快的生长趋势。  相似文献   

8.
以引种的‘香玲’核桃为试材,对襄阳市保康县不同海拔区域的核桃生长结果习性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生长年限下,引种的‘香玲’核桃平均树高、平均地径在海拔700~800 m呈现最大值,单株冠幅面积和单株结果数量在600~700 m呈现最大值,700~800 m产量最不稳定,病果率在海拔600~700 m最低;在海拔800 m以上,随着海拔的升高,树体平均高度、树体平均地径、单株冠幅面积和单株结果数量均呈现下降的趋势。因此,保康县600~800 m区域是最适宜‘香玲’核桃引种的区域。  相似文献   

9.
不同立地类型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冠幅与胸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155块标准地(30 m×30 m)调查数据,基于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确定影响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冠幅生长主要立地因子,利用主要立地因子划分立地类型,并构建不同立地类型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冠幅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海拔、坡度和坡向是影响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冠幅生长的主要立地因子,并划分为高海拔和低海拔两个立地类型组。不同立地类型组最优冠幅预测模型分别为:高海拔,CW=-2.5972+0.6211D-0.0098D~2;低海拔,CW=[D/(4.9823+0.2059D)]~2。高海拔组与低海拔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795和0.9834,绝对误差(Bias)分别为0.0001和0.8259、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0019和0.65718,通过检验表明不同立地类型组冠幅模型预测精度均较高,可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科学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对丽江玉龙雪山自然保护区内不同海拔(3 100、3 250、3 400、3 550、3 700 m)梯度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急尖长苞冷杉分布于海拔3 100~3 800 m,不同海拔种群抗氧化酶APX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叶绿素含量及抗氧化酶SOD、CAT活性在海拔3 100~3 550 m条件下并无显著变化,而当海拔上升到3 700 m时,MDA含量、抗氧化酶SOD、CAT、APX活性以及游离脯胺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及可溶性糖含量都显著高于其他海拔;此外,在海拔3 550 m环境下,急尖长苞冷杉叶片MDA含量、游离脯胺酸含量及可溶性糖含量都处于最低水平;海拔3 550 m环境因子最适宜于急尖长苞冷杉的生长,而较低海拔或较高海拔环境均不利于该植物的生长;当海拔上升到3 700 m时,植物体内抗氧化酶系统和渗透调节系统能力显著增强,以应对高海拔的逆境胁迫。  相似文献   

11.
经调查 ,在西双版纳海拔 50 0~ 130 0m均能正常生长、开花、结果 ,果熟期随海拔增高而推迟 ,在海拔 110 0~12 0 0m的比海拔 560m的果熟期推迟 30d左右 ,果实品质则有所提高 ;在高海拔地区种植的 7个品种在 - 3 0℃的重霜条件下 ,哈斯表现最抗寒 ,其次为热研 2号、4号 ,热研 30号、RL、JY受害最重。  相似文献   

12.
采用树木年代学的方法,按照珙桐的分布特点分海拔下限(1400 m~1500 m),中部(1 600 m~1 700 m),上限(1 800 m~1 900 m),研究不同海拔梯度下北川珙桐种群的年龄结构,结果表明:海拔上限珙桐年龄结构偏大,缺乏幼苗及30 a~40a的个体;在海拔中部,30 a~40 a的个体占的比例较大,争夺空间和资源的能力更强;海拔下限的实生幼苗较多.在中部海拔分布的珙桐较多,且年龄结构集中在30 a~40 a之间,低海拔的种群特征是以幼苗为优势,而高海拔面有的幼苗却很少,表明海拔对珙桐种群年龄结构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福建霞浦、仙游、永泰、南平延平区、邵武市、永安市和上杭县开展柳窿桉9号引种适应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柳窿桉9号适应性和速生性较强,在一般立地条件下造林(Ⅲ类地)成活率可达95%以上,中龄林保存率达85%左右。其速生性虽略比尾巨桉DH32-29差,但1年生平均树高可达2.0 m以上,2年生树高、胸径分别可达5.0 m、5.0 cm以上,尤其在低海拔山地不受冻或轻微受冻的情况下,其速生性较为明显;柳窿桉9号树干通直、径粗,抗风、抗旱和抗病虫害能力均较强。但柳窿桉9号对低温极为敏感,耐寒性有限,只可耐-2.0~-2.5℃的低温,在闽西北地区受冻几率大,在闽东南地区海拔300 m以下的山地种植受冻较轻,可以恢复正常生长。该无性系在福建中亚热带极端低温不低于-3℃的区域低海拔山地有种植前景,尤其适合闽东南沿海海拔300 m以下的山地栽培。  相似文献   

14.
张家口坝缘山地樟子松适生立地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测树学对6种立地类型样方内的样本进行外业调查及统计分析,通过研究发现:不同立地类型下生长势也存在显著差异(0.05),在样方调查30株中阳坡厚层土生长良好株树比阴坡薄层土生长良好株树多了16株,所以得出最适宜樟子松生长的立地类型是阳坡厚层土,其次为阳坡中层土和阴坡厚层土,最差的是阴坡薄层土。樟子松在坝缘山地不同立地类型生长差异很大,地径生长和树高生长均达到极显著水平(0.05),地径生长和树高生长在不同立地类型中的阳坡厚层土和阴坡薄层土相差最大分别为4.4 cm、110.8cm;在不同海拔高度研究中,海拔高度在1 600 m的幼树生长情况(阳坡良好率80%,阴坡良好率66.7%)明显好于1 700 m幼树生长情况(阳坡良好率46.7%,阴坡良好率26.7%),所以可知研究区域内适宜樟子松生长的海拔高度应在1 600 m。最终得出张家口坝缘山地适生立地为海拔高度为1 600 m的阳坡厚层土,而且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影响樟子松人工幼林生长的主导因子为土层厚度、坡向及海拔高度。  相似文献   

15.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在寿宁县境内选择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不同海拔茶园抛荒地进行苦楝造林试验。通过对4年生苦楝人工林的生长状况调查表明:不同海拔高度对苦楝人工林的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的影响不显著,对平均胸径、树高、立木材积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海拔高度是影响苦楝生长的重要因子之一,在海拔高度700 m以下,苦楝人工林的平均胸径、树高生长量大,立木材积产量高,林分长势良好;海拔高度超过700 m,则林分长势差。  相似文献   

16.
对用尾叶桉扦插苗2001~2004年在元江县造林的林木进行胸径及树高生长调查及分析.结果表明:在490 m的低海拔干热河谷地区,4.5 a生尾叶桉的平均树高达20.1 m,年均高生长4.5 m;平均地径达22.8 cm,年均生长5.1 cm,其生长量均超过国家速生树种标准的4倍以上;在海拔1 100、430、800、1 500 m范围内,尾叶桉树高及胸径生长差异不显著,与海拔2 100 m和1 750 m生长的树木相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说明尾叶桉的适生海拔范围是430~1 500 m;在相同立地条件下,尾叶桉平均年树高生长量分别比兰桉、赤桉和柠檬桉高0.8、0.7和0.9 m,平均胸径生长量比兰桉、赤桉和柠檬桉高1.8、3.2和3.3 cm.  相似文献   

17.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tree species has been explored in order to elucidate regeneration potential of the subalpine forests of Indian western Himalaya. For this study, the subalpine forest area was divided into three strata, i.e., lower altitude (〈3000 m); mid-altitude (3000-3200 m); and high altitude (〉3200m). Considering the major compositional attributes, an increase in altitude came with a significant decline in tree density and the total basal area for all the sites. However, no such clear trends were observed for recruits (i.e., seedlings and saplings). Seedling density did not exhibit uniform patterns for sites and altitude strata. In general, overall seedling density was greater at the Pindari site compared to the Lata and Tungnath sites. By comparison, significant variation in seedling density along the altitude strata was recorded for the Tungnath and Pindari sites only. Likewise, sapling density patterns varied across the sites and altitude strata, and significant variation in sapling density along the altitude strata was recorded only for the Lata site. At the Pin- daft site, the continuous increase in sapling density along with increasing altitude was revealing. The Pindari forests of exhibited expanding population structure. In contrast, greater accumulation of individuals in the sapling class and sharp decline toward both higher tree classes and lower seedling classes was generally apparent for the Lata and Tungnath sites.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replacement in tree size classes from sapling stage is not proportional and the population may decline in the long-term. Considerable variation in patterns of forest and dominant species popula- tion structure were evident across altitude strata. But in all cases irrespective of sites, we found growth at the high-altitude stratum, in the form of entire forests or dominant species. This trend deserves further investigation to explore its relevance under changing climate scenarios.  相似文献   

18.
立地环境因子对小油桐冻害影响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罗甸县2008年凝冻低温使小油桐受到严重冻害。2009年1~3月平均温度均在12℃以上,为有效了解小油桐的适生环境,对不同坡向、海拔、坡位区域中小油桐的冻害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不论海拔高低,坡向中阴坡和半阴坡小油桐冻害显著,半阳坡和阳坡冻害程度相对较轻;海拔600 m以上小油桐的冻害严重,最严重冻害发生在海...  相似文献   

19.
湖北三峡库区退耕还林区柑橘低温冻害规律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8年2月,对三峡库区宜昌退耕还林区柑橘低温冻害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柑橘属中不同种类柑橘抗冻性强弱依次为温州蜜柑类>槛柑类>脐橙类>柚类;秭归县脐橙的冻害程度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加深,海拔600 m以上3级以上冻害达到80%以上;前一年挂果量影响柑橘冻害,挂果量过大会加剧冻害;不同坡向的果园,阴坡比阳坡冻害严重,同坡向不同坡位的果园,坡顶和坡谷冻害均较重,而坡中部果园冻害较轻;水库能减轻其周边柑橘的冻害,距离越近效果越好;果园防护林能够在大约10倍防护林高度的范围内有效地降低果园冻害;冻害前采取包干、覆盖等措施能够明显地减轻冻害;基于上述冻害规律,本文提出柑橘预防冻害和冻后应急处置恢复生长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0.
海拔梯度对台江方竹发笋节律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原产地对合江方竹不同海拔梯度发笋节律的观察和研究,得出其开始发笋期、停止发笋期及发笋数都随着海拔梯度的变化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海拔越高,发笋越早,停止发笋期也越早,平均发笋量3300株/667m^2。其发笋期可以划分为开始期、高峰期和停止期阶段。在海拔l200In以L开始发笋期出现在9月中旬,停止生长期出现在10月上旬;1000m以一卜开始发笋期、停止生长期分别出现在9月下旬和10月底以后;随着海拔高度平均每降低100m,开始发笋期推迟2—3d,停止发笋期随着海拔高度平均每降低100m推迟3—4d。数学模型(以9月13日为第一天),发笋开始期为K=31.333-0.02383H海拔,停止发笋期为T=64.867-0.03217H海拔;合江方竹在不同海拔梯度的发笋性状可以划分成900m以下和900m以上两类,其中900m以下具有“笋期晚发笋多(晚多)”特性;900m以上具有“笋期早发笋少(早少)”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