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河南省小麦-玉米两熟生产现状与均衡增产技术进行分析。[方法]探讨河南省自然条件和小麦-玉米两熟生产现状与潜力,分析影响小麦-玉米两熟生产能力的因素。[结果]河南省粮食的增长主要是靠小麦、玉米产量的增长实现的,而玉米增产潜力较大。河南省小麦-玉米两熟一体化高产高效技术研究,为周年两熟均衡增产奠定了技术基础。[结论]为河南省粮食增产提供理论依据,对全国粮食生产也存在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阿克苏地区地处塔里木盆地北约北缘,土壤肥沃,光、热、水资源丰富,适合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生产,是新疆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为了充分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全面提高粮食生产水平。阿克苏地区在重点实施小麦复播玉米一年两熟吨粮田攻关的同时,还组织开展了小麦复播水稻、小麦套种玉米一年两熟吨粮田技术开发。  相似文献   

3.
从小麦玉米秸秆双还田、增施有机肥、土壤深耕等方面总结了小麦及玉米两熟地力培肥关键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四川轮套作体系的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麦/玉米/大豆"、"小麦/玉米/甘薯"2种三熟套作体系和"小麦-大豆"、"小麦-甘薯"、"蚕豆-玉米"3种两熟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2011和2012年2年的田间试验,探讨了不同种植模式下小麦、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和体系产量产值的变化。结果表明:套作小麦各时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从拔节期后均显著高于单作小麦,套作玉米各时期干物质积累量与对应单作相比略有降低,但差异不显著;2种三熟套作模式中小麦/玉米、玉米/大豆和玉米/甘薯套作体系的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与相应单作相比,玉米/大豆套作提高了体系的氮素利用效率(ΔNUEms>0),平均提高38.5%,玉米/甘薯套作降低了体系的氮素利用效率(ΔNUEms<0),平均降低46.0%;全年总收益2年平均以三熟套作"麦/玉/薯"体系最高,比三熟套作"麦/玉/豆"体系高13.1%,比两熟轮作体系小麦-甘薯、小麦-大豆和蚕豆-玉米分别高14.7%、2.4%和41.2%。综上,三熟套作相对两熟轮作能提高体系产量和产值,与大豆套作能提高体系氮素吸收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5.
该文根据试验数据研究了不同作物种植模式对低肥力砂地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低肥砂质土壤上大豆单作、豇豆单作、绿豆-玉米一年两熟、小麦-玉米-大豆两年三熟、花生单作两年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10.6%-33.8%,大豆单作、豇豆单作、绿豆-玉米一年两熟、小麦-玉米-大豆两年三熟、甘薯单作、马铃薯-玉米轮作两年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22.9%-31.7%。相反,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玉米单作和谷子单作,连续种植两年后,降低了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不利于砂质农田培肥。该文还提出砂质农田培肥的具体生态种植模式和技术建议,为砂地土壤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小麦/玉米/玉米种植模式是实现高产高效的有效途径。2.7 m带宽的麦玉玉模式两年平均产量为1258.1kg/667 m~2,比麦玉一年两熟平作增产20.19%。突破了北京地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667 m~2产吨粮的格局,并且经济效益同步增长。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中产灌区小麦、夏玉米丰产高效集成技术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河南省中产灌区一年两熟制下的生态条件,针对中产灌区小麦、夏玉米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小麦氮肥运筹、玉米播种机型筛选、小麦高质量群体调控等方面的试验研究。结合已有成熟技术,集成了小麦夏玉米丰产高效技术体系,并进行大面积示范,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小麦预留行套种玉米是利用小麦、玉米共生期"空间差"和"时间差",较复播玉米多获得≥10 ℃的积温600 ℃左右,实现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双高产的种植技术.  相似文献   

9.
鲁、冀、豫等地对小麦-玉米两熟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更为深入,而山西地区相关研究不多,本文即以山西为例对小麦与玉米的栽培技术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0.
对小麦、玉米一年三收多熟种植模式与小麦复播玉米、小麦套种玉米两熟模式比较分析得出:采用适宜的一年三收种植模式,小麦产量可以少减产或不减产,而玉米产量大幅度提高,全年增产12;~14;.一年三收种植模式在新疆光热资源最丰富的6~8月,作物田间群体生长率(CGR)、光能利用率较好,实现全年增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