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5 毫秒
1.
河南省是产粮大省,粮食生产对国家粮食安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分析影响粮食生产能力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河南省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均衡增产技术,为河南省粮食增产提供理论依据,对于全国粮食生产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于GIS技术,采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在确定合理试验设计的基础上,通过Kriging插值测算了在试验条件下河南省可实现粮食生产潜力。结果表明,试验区小麦、玉米和水稻产量的空间变异属中等变异性,且服从正态分布,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表现为强烈的空间相关性;河南省小麦、玉米和水稻在试验条件下,最高单产的平均值分别为7 027.55、8 038.36和8 280.17 kg·hm-2;河南省在现有粮食播种面积及"小麦-玉米"或"小麦-水稻"一年两熟种植制度下,可实现粮食生产潜力达7 598.61万t,与2012年实际粮食产量比较,2012年增产潜力可达1 884.92万t,增产幅度达到32.99%;从绝对增产潜力来看,粮食增产潜力空间分布大体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趋势;从相对增产比例来看,大体呈现西高东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解宗方  张伟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1,(10):1539-1542,1551
[目的]根据河南省情和生产实际,探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技术路径。[方法]对河南省粮食产量的现状与动态进行整体分析。[结果]河南省粮食总产量的变化呈现上升态势。2010年粮食总产5437万t是1978年粮食总产2097.40万t的2.5倍。粮食总产的增长越来越依赖于单产的提高。[结论]该研究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粮食增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根据河南省情和生产实际,探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技术路径。[方法]对河南省粮食产量的现状与动态进行整体分析。[结果]河南省粮食总产量的变化呈现上升态势。2010年粮食总产5437万t是1978年粮食总产2097.40万t的2.5倍。粮食总产的增长越来越依赖于单产的提高。[结论]该研究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粮食增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解宗方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2,(8):1793-1799,1810
[目的]以河南省为例探讨粮食作物的育种方向。[方法]优良品种是粮食增产的基础,而正确的育种方向对选育优良品种至关重要。根据河南省省情和粮食生产实际需要,利用粮食生产统计数据,对河南省粮食生产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总结了当前粮食作物育种的方向。[结果]在河南省粮食总产增长过程中,主要是依赖于粮食单产的增长,而且主要是由小麦和玉米产量的增长实现的。影响河南省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有:气象灾害频繁,抗灾能力不强;化肥投入过量,物质转化效率下降,并且加剧农业面源污染;耕地质量和分布不平衡;作物育种过程中重视产量性状,忽视相关性状;种质资源狭窄,导致主导品种单一;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种粮人数减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产性、高效性、适应性、抗逆性、专用性和安全性的作物育种方向。通过育种方向的调整,提高粮食作物育种水平,培育优良品种,实现粮食生产的土地集约利用,物质集约节本,劳动集约替代,环境集约减损,技术集约高效,促进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结论]该研究结果为粮食作物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河南省粮食增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提高河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战略途径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河南省是产粮大省,粮食生产对国家粮食安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战略途径研究为河南省粮食生产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对于全国粮食生产也有借鉴意义。通过对河南省粮食产量的现状与动态进行分析,显示河南省粮食总产量的变化呈现上升态势。2010年粮食总产5437万t,是1978年粮食总产2097.40万t的2.5倍。粮食总产的增长越来越依赖于单产的提高,近十年来河南粮食总产的增长主要靠小麦、玉米产量的增长实现的。在分析河南省粮食生产现状与变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保持粮食播种面积;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挖掘中低产田增产潜力;加强科技集成能力和转化能力建设,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科学种田水平;强化粮食生产政策保障,稳定持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战略途径及对策。  相似文献   

7.
阿克苏地区地处塔里木盆地北约北缘,土壤肥沃,光、热、水资源丰富,适合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生产,是新疆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为了充分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全面提高粮食生产水平。阿克苏地区在重点实施小麦复播玉米一年两熟吨粮田攻关的同时,还组织开展了小麦复播水稻、小麦套种玉米一年两熟吨粮田技术开发。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夏玉米最佳收获期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确定河南省夏玉米最适宜收获期,进一步探索玉米增产潜力,为"双晚"(玉米晚收、小麦晚播)技术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省农技人员进行了本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河南省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制度下,玉米最佳收获时期应在比常规收获期晚10天,此时收获的玉米产量较高,又不影响小麦的播种。  相似文献   

9.
<正>沧州地区粮食生产的主体与种植制度主要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由于本区水资源匮乏,两熟制水浇地在小麦春季一般只能浇1~3水。而夏玉米生长期光温雨同步,增产潜力大。充分挖掘夏玉米生产潜力,是实现全年粮食增产的突破口。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着实现小麦、夏玉米双增产的目标,针对本区特定的生态条件,对小麦夏玉米一体化农艺管理系统进行了统筹研究,组装配套了冬小麦晚播夏玉米晚收一体化栽培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0.
1996~1998年不同带距对旱地麦玉薯三熟产量效应联合分析表明,4米是旱三熟高产稳产的种植带距,与1.67米比较,夏玉米区小麦增产3.6%,玉米减产4.4%,甘薯增产38.3%,间作大麦增34.5%,周年粮食增长4.3%;春玉米区小麦减产4.0%,玉米增产5.9%,甘薯增产17.5%,秋季增种黄豆增产23.1%,周年粮食增长7.3%。建立了带距与各作物产量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劳动力非农就业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方法]对劳动力非农就业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方式进行剖析,并采用路径分析方法对山东省和河南省200个县市数据进行检验计算。[结果]劳动力非农就业通过农地利用方式影响粮食生产,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于粮食生产的变化;劳动力非农就业通过复种指数变化对粮食生产产生负向影响,通过粮食播种面积比例变化对粮食生产产生正向影响,近期以正向影响为主。[结论]劳动力非农就业对粮食生产正向影响的前提是平原农区机械化发展和粮食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对劳动力减少替代作用的结果,应促进农地有序流转和规模经营,防止劳动力就业过度非农化带来的农地利用主体缺失。  相似文献   

12.
牛斌  冯莎莎  张俊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429-17430
[目的]研究小麦玉米玉米间套作(麦玉玉间套作)模式下小麦和玉米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变化,为构建较为理想的光合群体结构和运筹肥水措施提供重要依据。[方法]以小麦玉米平作(麦玉平作)为对照,研究北京地区麦玉玉间套作模式下小麦、玉米的光合变化。[结果]麦玉玉间套作模式增产的主要机制是构建了较为理想的光合群体结构,其中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平均为3.764mg/g,较对照提高了8.88%,光合速率平均为30.62mg CO2/(dm^2·h),较对照提高30.29%;夏玉米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平均值为51.1,较对照提高了4.07%,光合速率平均为58.05mgCO2/(dm^2·h),较对照提高14.54%。[结论]麦玉玉间套作模式提高了作物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  相似文献   

13.
黄璐  刘京宝  夏来坤 《安徽农业科学》2012,(7):4245-4246,4265
[目的]探讨河南省改造中低产田的对策,挖掘现有耕地的生产潜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方法]通过对河南省中低产田的现状调查,分析改造中低产田的增产潜力,并提出改造的技术对策。[结果]针对河南省中低产田的限制因素,采取兴修水利、合理施肥,改、用、养相结合,综合治理等措施,提高中低产田改造的成效。[结论]合理地开发利用中低产田,将会对我国粮食安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山西东南部复播玉米高产模式。[方法]开展玉米品种试验、密度试验和播期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主要农艺性状表现进行比较。[结果]泉玉2号、德美亚1号、Kxw116、科早玉3号增产潜力大,丰产性好,较适合采用小麦套种玉米的栽培形式。最适宜的种植密度为8.25万株/hm2,单产达7 670.5 kg/hm2。随播种期的推迟,玉米籽粒重和产量呈减少趋势,最佳播期为5月25日—6月5日。[结论]该研究为玉米生产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促进玉米生产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播种结构和单位面积产量变化趋势3个方面分析了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变化趋势。依据比较优势理论,以改进后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利用2000~2006年的相关数据,测定了河南省各地市主要粮食作物(包括小麦、谷子、玉米、大豆、稻谷和薯类)的规模比较优势、效率比较优势、综合比较优势。结果表明,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中,只有小麦和玉米具有比较优势,稻谷、谷子、大豆和薯类都不具有规模优势;小麦、谷子、薯类具有明显效率优势,稻谷、玉米、大豆具有较弱效率优势;小麦、玉米具有综合优势,稻谷、谷子、大豆、薯类不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结合当前河南省具体实际情况,具体分析了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所面临的形式,并提出了调整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结构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