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娄彻氏链霉菌ZZ-9菌株发酵液对小麦幼苗的促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娄彻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rochei)ZZ-9菌株(专利保存号:CGMCC No.15245)是一株稳定性较强、对多种真菌病害病菌具有很好抑制效果的生防菌株。为了明确其对小麦的促生作用,通过室内盆栽试验研究不同稀释倍数的生防菌ZZ-9发酵液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测定ZZ-9菌液灌根处理后小麦体内丙二醛(MDA)、叶绿素质量浓度和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生防菌ZZ-9不同剂量的发酵液对小麦幼苗均有一定的促生作用,其中以发酵液原液促生效果最明显,第2次灌根处理10d后,小麦幼苗株高和根长增幅最大,分别为43.60%(P0.05)和49.80%(P0.05);PPO和PAL活性显著增强,增幅分别为106.67%(P0.05)和58.70%(P0.05);叶绿素质量浓度较对照增加56.53%(P0.05);MDA质量摩尔浓度较对照降低了53.62%(P0.05)。可见,娄彻氏链霉菌生防菌株ZZ-9对小麦幼苗生长具有明显的促生作用,有望为新型多功能生物制剂的开发提供优良的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细黄链霉菌诱导黄芩对黄芩根腐病菌的抑制效果,采用不同浓度细黄链霉菌发酵液、无菌水(CK)分别浸泡黄芩幼苗的根8h,幼苗移栽后在黄芩幼苗根部接种5 mL黄芩根腐病菌菌悬液,待幼苗生长至4叶期时,不同时间内测定黄芩叶片的CAT、POD和AAO活性.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细黄链霉菌发酵液对黄芩叶片中CAT、POD、AAO活性的影响比较显著,随着细黄链霉菌发酵液浓度的减小,黄芩叶片中CAT、POD、AAO活性总体的趋势先增加后减小;当细黄链霉菌发酵液稀释到50倍时,黄芩叶片中POD、AAO活性一直比其他浓度的发酵液诱导的黄芩叶片中POD、AAO活性强,而黄芩叶片中CAT活性除了在12 h和24 h外,其余时间均高于其他浓度的发酵液诱导处理.细黄链霉菌发酵液诱导黄芩,其体内的CAT、POD、AAO活性均高于CK,说明细黄链霉菌对黄芩根腐病菌的抗病性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链霉菌JD211对水稻的抗性诱导机制,采用链霉菌JD211发酵液处理叶片,测定叶片中主要防御性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动态变化,叶片表现出明显的抗稻瘟病菌作用。结果表明,不同浓度链霉菌JD211发酵液均能使水稻叶片中的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提高,MDA含量也逐渐升高,其中以20%链霉菌JD211发酵液浓度处理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细黄链霉菌诱导黄芩对黄芩根腐病菌的抑制效果,采用不同浓度细黄链霉菌发酵液、无菌水(CK)分别浸泡黄芩幼苗的根8h,幼苗移栽后在黄芩幼苗根部接种5mL黄芩根腐病菌菌悬液,待幼苗生长至4叶期时,不同时间内测定黄芩叶片的CAT、POD和AAO活性。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细黄链霉菌发酵液对黄芩叶片中CAT、POD、AAO活性的影响比较显著,随着细黄链霉菌发酵液浓度的减小,黄芩叶片中CAT、POD、AAO活性总体的趋势先增加后减小;当细黄链霉菌发酵液稀释到50倍时,黄芩叶片中POD、AAO活性一直比其他浓度的发酵液诱导的黄芩叶片中POD、AAO活性强,而黄芩叶片中CAT活性除了在12h和24h外,其余时间均高于其他浓度的发酵液诱导处理。细黄链霉菌发酵液诱导黄芩,其体内的CAT、POD、AAO活性均高于CK,说明细黄链霉菌对黄芩根腐病菌的抗病性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5.
对一株分离自海洋虾壳,已鉴定为玫瑰黄链霉菌的菌株F-1013进行抑菌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F-1013菌株的虾壳粉发酵液对香蕉内生炭疽病菌、水稻纹枯病丝核菌、香蕉枯萎病镰刀菌的抑菌率分别达到100%、96.3%、94.7%,抑菌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6.
链霉菌S417菌株发酵液的抗真菌活性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6种植物病原真菌为供试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拮抗链霉菌S417发酵液的抑菌谱;以采后香蕉炭疽病菌为指示菌,管碟法测定发酵液经不同理化园子处理后的抑菌活性.结果显示:链霉菌S417发酵液对16种植物病原真菌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其中对香蕉炭疽病菌、玉米大斑病菌等5种真菌的抑制率在82.53%~69.63%之间,显著高于其他供试菌株.120℃处理20 min,发酵液仍有较强抑菌活性;紫外线照射25 min,对发酵液抑菌活性无显著影响;阳光照射4h,抑菌活性丧失;发酵液对酸碱稳定,在pH值6.0时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源自秦岭的土壤微生物中筛选具有抗病毒活性的生防菌并进行分类鉴定,对其抗烟草花叶病毒(TMV)的作用方式进行研究并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为防治烟草花叶病毒病提供新资源。【方法】采用土壤分离法分离生防菌,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分类鉴定。采用无菌过滤法制备F01菌株发酵液,以心叶烟为材料,采用半叶枯斑法测定生防菌F01菌株抗TMV的作用方式,并采用单因素法优化F01菌株的发酵体系。【结果】从秦岭土壤中分离到1株生防放线菌株F01,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链霉菌。F01菌株发酵液对烟草花叶病毒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其抗病作用方式包括体外病毒钝化和体内诱导抗病性,对TMV的抑制率为74.2%。优化后的发酵体系为:以高氏1号为培养基,以小米粉和酪蛋白胨为碳、氮源,在28℃、pH 8.0条件下培养5 d,发酵液对TMV有显著的抑制效果,抑制率为81.7%。【结论】分离得到的链霉菌F01菌株具有良好的抗TMV活性,优化后的发酵条件简单,发酵产物对TMV有显著抑制效果,具有进一步开发为抗TMV工程菌株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土传病原真菌拮抗放线菌的抗病促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26株供试拮抗放线菌中筛选对马铃薯土传病病原真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及硫色镰刀菌(Fusarium sulphureum)有较强拮抗性的高效生防放线菌菌株。【方法】采用皿内琼脂块法和发酵液抑菌试验筛选生防放线菌菌株;采用搭片法研究6株强拮抗放线菌对病原菌菌丝的溶解作用;放线菌发酵液浸种方法研究9株强拮抗放线菌发酵液的促生作用。【结果】①供试26株拮抗放线菌中,拮抗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硫色镰刀菌(Fusarium sulphureum)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的放线菌分别为25,24和17株。②球孢链霉菌(S.globisporus)、球孢链霉菌球孢亚种(S.globisporus subsp.Globisporus)和锈赤蜡黄链霉菌(S.rubiginosohelvolus)均可溶解2株供试镰刀菌菌丝。③9株强拮抗放线菌的无菌发酵滤液均能抑制3株马铃薯病原菌的生长,其中多产色链霉菌1(S.polychromogenes 1)、球孢链霉菌球孢亚种(S.globisporus subsp.Globisporus)和锈赤蜡黄链霉菌(S.rubiginosohelvolus)的无菌发酵滤液对病原菌的抑菌率为45.1%~100.0%。④9株强拮抗放线菌无菌发酵滤液在适宜浓度下均可促进甜瓜种子胚根、胚轴的生长,其中多产色链霉菌1(S.polychromogenes 1)、球孢链霉菌球孢亚种(S.globisporus subsp.Globisporus)和锈赤蜡黄链霉菌(S.rubiginosohelvolus)无菌发酵滤液原液可使甜瓜种子胚根、胚轴长度较对照分别增加26.7%~67.0%和62.1%~104.5%。【结论】筛选出的多产色链霉菌1(S.polychromogenes 1)、球孢链霉菌球孢亚种(S.globisporus subsp.Globisporus)及锈赤蜡黄链霉菌(S.rubiginosohelvolus)兼具抗病促生作用,可作为马铃薯黑痣病及干腐病的生防放线菌,其实际的生防效果尚待进一步的盆栽及田间试验证实。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5株生姜促生菌的分类地位和促生活性,本试验通过观察其菌体及菌落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 DNA序列分析,初步确定GJ3为解淀粉芽孢杆菌,GJ130为纳什维尔链霉菌,NS87为非脱羧勒克氏菌,NS178为枯草芽孢杆菌,NS111为路德维希肠杆菌。用抑菌谱法测定了5株促生菌的拮抗特性,其中GJ3和NS178具有较广的抑菌谱,对14种病原真菌均具有拮抗效果。Salkowski比色法定量测定了5株促生菌产吲哚乙酸能力,菌株NS111产吲哚乙酸能力最强,其发酵液IAA含量为148.80 mg/L。  相似文献   

10.
从西安市北郊污灌区采集土样,用添加K2Cr2O75 μg·mL-1和青霉素2 μg·mL-1的高氏1号、HV和SC固体培养基分离到120株具有链霉菌特征的放线菌.采用浓度梯度法,用含Pb2+培养基对分离菌株进行筛选,得到50株抗铅链霉菌.在抗铅能力实验结果的基础上,选取14株抗性较强链霉菌代表菌株进行形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和16S rDNA基因序列相似性等分析.结果表明,14株代表菌株可归为6个不同的颜色类群,其表型特征与生理生化性质和链霉菌相符合,在系统发育树上处于8个不同的进化分支.菌株HQ0031与已知链霉菌相似性差异较大,可能为链霉菌属内1个潜在新种.研究表明西安市北郊污灌区土壤中抗铅链霉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可为重金属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提供有益的微生物资源.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分离自海洋虾壳的一株放线菌F-1013对几丁质的利用及其发酵液的优化。结果表明:该菌具有较高的几丁酶活力。通过对该菌发酵液的筛选和优化,认为该菌在pH8-9、5%的虾壳粉培养液中发酵5-7d,甲壳低聚糖含量达到0.3mg.mL-1,产菌量优于其他基质的培养基。  相似文献   

12.
对分离自海洋虾壳的一株拮抗链霉菌菌株F-1013进行了形态学、培养特征及生理生化分析,鉴定结果表明,链霉菌F-1013的上述特征与玫瑰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roseoflavus)的高度一致.聚类分析表明,二者的16S rDNA序列的相似性达到了99.93%,且二者于该序列中的120 bp-γ可变区序列完全相同.因此,可将链霉菌F-1013定名为玫瑰黄链霉菌F-1013(Streptomyces roseoflavusF-1013).  相似文献   

13.
PVC-壳聚糖絮凝作用延缓膜污染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PAC-壳聚糖为絮凝剂,通过絮凝试验考察了壳聚糖投加浓度分别为1,3,5,7,10mg·L-1及PAC为5mg·L-1时,对膜生物反应器中污泥混合液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壳聚糖能明显降低污泥混合液SUV254及SMP的浓度;对污泥混合液的粘度和污泥脱氢酶活性的影响也较小;壳聚糖投加量7mg·L-1的MBR处理人工废水的试验结果表明,添加PAC-壳聚糖的MBR的跨膜压力增大的同时,处理系统的膜通量也保持稳定,膜通量衰减速度及出水浊度等参数均低于对照组,说明PAC-壳聚糖絮凝作用对延缓膜污染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壳聚糖包衣对提高花生抗性的作用机理,本实验用壳聚糖溶液(Chitosan Solution,CS)对不同品种花生种子包衣,测定在萌发阶段花生种子内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等主要防御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壳聚糖可明显提高花生种子PAL、PPO、POD的活性,并且不同浓度的壳聚糖溶液包衣促进效果不同,各品种最适合的壳聚糖浓度也不同。表明外源壳聚糖处理可使花生种子防御酶活性增加,增强花生抗病性。  相似文献   

15.
一株植物乳杆菌的分离鉴定及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泡菜中富集培养分离到12株乳酸菌,经测定发酵液pH值筛选到一株产酸性能较好的菌株PS-9,结合菌落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菌株特异性序列分析等手段,确定其分类归属,并对其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S-9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菌株PS-9在pH值2.0环境中的存活率为85.2%,0.4%胆盐浓度环境中存活率为37.2%,对鸡大肠杆菌O78和金黄色葡萄球菌C56011的抑菌圈直径均超过18 mm。  相似文献   

16.
红茶菌发酵液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红茶菌发酵液是否具有抑菌活性的蛋白质。[方法]研究不同培养时间对发酵液菌体浓度、pH、总蛋白浓度和抑菌圈大小的影响;调节第6天的红茶菌发酵液至不同的pH,利用蛋白酶、热处理作用红茶菌发酵液,并用青霉素、糖茶水、胰蛋白酶和蛋白酶K作参比,分别抑制供试菌,测量抑菌圈大小。[结果]发酵液总蛋白浓度与抑菌效果呈正相关;抑菌圈大小随着pH升高而逐渐降低,pH为7时最小,而后随着pH升高又逐渐增大;蛋白酶处理过的第6天发酵液抑菌效果明显降低。[结论]红茶菌发酵液中具有抑菌蛋白。  相似文献   

17.
通过均匀设计试验优选出最佳酿造工艺条件:复合糖化发酵剂接菌总量1.5%,固态糖化发酵温度31℃,糯米添加量40%(质量分数).此外,固态糖化发酵时,薏米饭含水率60%-65%;糖化发酵剂包含糖化酶(180 U.g-1)、Q303纯种根霉曲+仙游酒曲(两者质量比为2∶1).在此工艺条件下酿造的产品的酒精度为6.3%(体积分数),产酒率660%左右,产品具有良好的营养和保健价值.  相似文献   

18.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 L.)发酵液中总糖、黄酮、蛋白质的含量,分析了发酵液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效果,通过测定发酵液对B16细胞中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效果评价发酵液的美白功效。结果表明,马齿苋发酵液中总糖、黄酮含量分别为3.90、0.59 mg/m L;蛋白质含量为55.72±0.83μg/m L。发酵液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效果良好,对B16细胞中酪氨酸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李光富  路华方  李雪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784-13786
[目的]分离和鉴定鱼腥草中的内生真菌,并检测其发酵液抑菌活性。[方法]用组织块法分离内生真菌,通过形态分类学方法进行鉴定,并用滤纸片法对4种指示菌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从鱼腥草各器官中共分离得到13株内生真菌。其中,根中1株,茎中10株,叶中2株;经形态鉴定,其分别属于子囊菌纲的毛壳菌属和半知菌亚门的曲霉属、镰孢属、茎点霉属及丝核菌属;12株内生真菌发酵液对至少1种指示菌有抑菌活性,而2株内生真菌的发酵液具有强抑菌活性。[结论]鱼腥草中存在具抑菌活性的内生真菌,可作为筛选抑菌活性物质的新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