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6 毫秒
1.
采用土壤接菌法测定了发病率、病情指数、株高、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等指标,并对60份紫花苜蓿种质材料进行了苗期抗根腐病评价。结果表明,各品种(系)之间抗病性差异显著,其中牧歌401+2、爱开夏、478572、宝鸡苜蓿等12份苜蓿材料对尖孢镰刀菌表现为耐病,病情指数范围为25.92~29.63,占鉴定材料总数的20.0%;同心、榆次和GT49R等34份苜蓿材料表现为感病,病情指数范围为40.34~57.85,占鉴定材料总数的56.67%;新疆大叶、兴平和普罗旺斯等14份苜蓿材料表现为高感,病情指数范围为60.22~82.78,占鉴定材料总数的23.33%;无表现免疫和抗病的材料。接种尖孢镰刀菌后苜蓿的株高、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均显著下降(P0.05),感病材料株高、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耐病材料。  相似文献   

2.
蔡文涌  王肖肖  方香玲 《草地学报》2020,28(5):1233-1239
利用从甘肃省3个不同地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根腐病植株分离纯化的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菌株,研究了不同菌株对苜蓿幼苗生长的影响。通过不同菌株米粒接种体接种土壤后移栽苜蓿幼苗,28 d后对植株的根部病害进行分级,对株高、根长、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对苜蓿幼苗根部病害的严重程度和生长有显著影响(P<0.05),致病力强弱存在差异。接种不同菌株后,幼苗根病情指数为46%~69%;根长和株高分别降低9%~28%和20%~52%;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分别降低17%~48%和15%~60%。其中,菌株QY3致病力最强,其次为QY2,菌株LZ3致病力最弱;菌株QY2导致根长和地上生物量的降低幅度最大;菌株LT2导致株高和地下生物量的降低幅度最大。研究结果为苜蓿根腐病的防治提供了初步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从紫花苜蓿根际土中分离出2株芽孢杆菌(Bacillus spp.)菌株CYY-6和CYY-42,并评价了其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抑制作用,及其对由尖孢镰刀菌引起的苜蓿根腐病的防治效果。经过形态观察、16S rDNA序列分析和生理生化鉴定,确定菌株CYY-6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CYY-42为短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brevis)。同时检测发现这2株芽孢杆菌均能不同程度地合成嗜铁素。在平板对峙实验中,2株菌株均能对尖孢镰刀菌产生拮抗作用,并产生抑菌带,抑菌率分别为49.3%和56.3%。且其发酵液可以致使尖孢镰刀菌菌丝及孢子生长异常,出现菌丝扭曲、断裂、破碎,孢子数量明显减少等现象。在盆栽实验中,2株菌株对由尖孢镰刀菌引起的紫花苜蓿根腐病的相对防效分别为57.55%和64.03%,在紫花苜蓿根腐病防治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4.
紫花苜蓿根腐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紫花苜蓿是全世界最重要的豆科牧草,被誉为“牧草之王”,但苜蓿根腐病成为紫花苜蓿大面积推广的一个主要的限制因素。苜蓿根腐病的病原主要是镰刀菌,其中的尖孢镰刀菌、茄镰刀菌、燕麦镰刀菌等被认为是侵染根部的真菌中的优势种。生物技术是当前植物抗根腐病育种中的一个应用热点,它具有目的性强、育种效率高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苜蓿根腐病病原菌较为复杂,因此明确不同生态环境下苜蓿根腐病病原菌的种类和优势菌株,对于苜蓿根腐病的防治非常重要。利用柯赫氏法则对采自内蒙古三个不同地点苜蓿田中疑似根腐病的病样进行了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从供试病样中共分离得到6个不同种的镰刀菌: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产黄色镰孢菌(F.thapsinum)、变红镰刀菌(F.incarnatum)、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和三线镰刀菌(F.tricinctum)。其中,木贼镰刀菌是上述三个供试地点苜蓿根腐病的优势致病菌。在室内条件下,利用优势菌株木贼镰刀菌以及三线镰刀菌对32个苜蓿品种的抗根腐病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供试的品种间对根腐病的抗性水平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其中品种康赛对两种不同的镰刀菌种表现出最高的抗性水平,其病情指数分别为26.07和26.81;按照抗性水平的划分标准,32份供试材料中对三线镰刀菌呈现中抗水平的品种18份,占供试品种的56.25%;表现为中感水平的品种14份,占43.75%,未见高感品种。对木贼镰刀菌而言,呈现中抗水平的苜蓿品种9份,占28.13%;呈现中感品种14份,占43.74%;呈现高感水平的苜蓿品种9份,占28.13%。本研究中未发现针对上述两种根腐病病原菌呈现免疫和高抗水平的苜蓿品种。  相似文献   

6.
在黑龙江省大庆市采集具有典型苜蓿根腐病症状的发病植株进行病原分离、纯化,根据形态学和rDNA-ITS序列分析进行鉴定,确定分离获得的苜蓿根腐病病原菌为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对来自国内外具有较强抗寒性的16个紫花苜蓿品种芽期接种病原菌菌株,于接种后第14d测定紫花苜蓿幼芽的相对根长、相对苗长和病情指数,利用隶属函数值对不同品种苜蓿进行抗病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层出镰刀菌接种后,各紫花苜蓿品种幼芽的相对根长、相对苗长及病情指数差异显著(P0.05);根据隶属函数值评价结果,品种WL168HQ、TG4、斯贝德和肇东的综合抗病性表现较强,DS310FY、北极星、皇后、WL319HQ和巨能-CR的综合抗病性较弱。  相似文献   

7.
沙打旺根腐病发生及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周洪友  杨合同  唐文华 《草地学报》2004,12(4):285-288,297
调查内蒙古赤峰沙打旺根腐病发生情况,结果表明沙打旺株龄越高,根腐病发病率和严重度越高,3~5株龄发病率达100%,而病情指数则在85以上;4株龄和5株龄沙打旺的返青率较低,分别为68.8%和54.8%;分枝返青率不到30%和20%.依据柯赫氏法则自典型病株分离病原菌,经鉴定,致病菌株为茄病镰刀菌和尖孢镰刀菌.对19种植物进行温室接种实验,结果表明两菌株均对沙打旺、鹰嘴紫云英、蒙古黄芪、达呼里黄芪、草木樨状黄芪等黄芪属植物有致病性.寄主范围试验表明,病原菌初步定为沙打旺茄病镰刀菌黄芪专化型(Fusarium solani f.sp astragali Sad 1)和尖孢镰刀菌黄芪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 astragali Sad 2).  相似文献   

8.
为了验证从紫花苜蓿根际土壤中分离出的1株对根腐病致病菌——镰刀菌(Fusarium spp.)具有抑制作用的菌株T2,试验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试验、16S rDNA基因鉴定确定菌株种属,通过平板对峙试验及孢子萌发试验验证菌株T2对镰刀菌的抑菌能力,通过盆栽试验验证菌株T2对紫花苜蓿根腐病的防效。结果表明: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菌株T2为田无链霉菌(Streptomyces tanashiensis)。在平板对峙试验中田无链霉菌T2对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F.solani)、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F.oxysporum)、轮枝镰刀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F.verticillioides)的抑制率分别为37.33%、53.33%和37.00%。田无链霉菌T2无菌发酵液对腐皮镰刀菌、尖孢镰刀菌及轮枝镰刀菌孢子萌发抑制率分别为42.11%、43.94%和44.96%。盆栽试验中,田无链霉菌T2对苗期紫花苜蓿根腐病的防效为50.21%。说明单独接种田无链霉菌T2可以促进紫花苜...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明不同水分、镰刀菌对苜蓿品种的致病性,本研究选择紫花苜蓿品种阿尔冈金(Algonguin)、丰宝(Powerplant)与苜蓿王(Alfaking)接种半裸镰孢(Fusarium semitectum)和腐皮镰孢(F.solani),测定不同水分苜蓿幼苗的病情指数、最终存活数、根重、苗重、根长和苗长,评价其抗病性和两种病菌侵染适宜发病的水分条件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病菌和水分均对病情指数有显著影响(P0.05),品种和水分间存在显著的互作关系(P0.05),品种间病情指数无显著差异,接菌后供试苜蓿品种病情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接种腐皮镰孢后显著降低了植株存活数,品种、菌种和水分之间对根重互作效应显著(P0.05);三者对苗重也有显著影响(P0.05),且各因素之间也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腐皮镰孢对3个苜蓿品种的苗重均有显著抑制(P0.05),菌种对根长的影响显著(P0.05);半裸镰孢对丰宝和苜蓿王品种的根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品种、菌种和水分对苗长均有显著的影响(P0.05),而且菌种和水分间存在互作,但品种和菌种、品种和水分、品种、菌种和水分之间互作不显著。接种腐皮镰孢在3个水分梯度条件下对3个品种的苗长均有显著的降低作用。两种镰刀菌在土壤高水分条件下可导致苜蓿发生病害并对苜蓿生产构成危害,腐皮镰孢对苜蓿根部病害的致病性较强。菌种和水分对不同品种的苜蓿病情指数存在显著的影响,而且多因素之间也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P0.05)。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对西南大学后山实习草场种植3年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植株根腐病进行了研究。实验按照柯赫氏法则对所取样本根部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研究发现,该草场人工栽培紫花苜蓿根部带菌率平均为49%。该草场苜蓿根部真菌主要有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ium)、镰刀菌1(Fusarium sp1.)、镰刀菌2(Fusarium sp2.)、粉红胶帚霉(Gliocladiumroseum)和无孢菌丝体6种。此外还自样本根部分离到黑根霉(Rhizopusstolonifer)、青霉(Penicilliumsp.)两种腐生真菌。未产孢真菌,有待进一步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11.
试验采用两次反复干旱法在三叶期对77份紫花苜蓿及蓝花苜蓿材料进行干旱胁迫,以正常浇水为对照,于第二次胁迫后调查植株存活率、株高、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根长及根冠比等6项形态指标。对各指标抗旱系数进行方差、相关性、主成分及聚类分析,以揭示紫花苜蓿及蓝花苜蓿材料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及抗旱性差异。结果表明,在紫花苜蓿与蓝花苜蓿材料中,地下生物量均为抗旱系数差异最大的指标,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异分别为4.07倍(紫花苜蓿)和2.11倍(蓝花苜蓿)。株高的抗旱系数在不同亚种及种质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且与存活率、地上生物量及根冠比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表明株高在鉴定苜蓿抗旱性的6个有效指标中效果最明显。主成分分析可将6个形态指标分别归类为地上部性状和地下部性状,且可根据前两个主成分因子将紫花苜蓿和蓝花苜蓿清晰地划分为两个抗旱性不同的独立类群。聚类结果将77份材料划分为抗旱特征不同的5个亚组,可根据不同研究目的进行选择利用。综上,依据6个形态指标对紫花苜蓿及蓝花苜蓿进行抗旱性评价的结果为四倍体紫花苜蓿的抗旱性要强于二倍体蓝花苜蓿,试验结果对多倍体逆境胁迫研究和紫花苜蓿抗旱育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根腐病是苜蓿(Medicago sativa)生产中的重要限制性病害,应用生物技术对其进行防治对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农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不同地区苜蓿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的95株真菌中筛选出了2株对根腐病病原菌抑菌率较高的菌株,经鉴定,2株拮抗真菌ZY56和GY37分别为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和康宁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i)。对2株菌株的拮抗能力及盆栽防效的测定结果表明:2株菌株对4种镰刀菌(Fusarium spp.)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其7 d抑菌率在54.9%~75.3%之间,其中ZY56对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和半裸镰刀菌(F.semitectum)的抑菌率较高,而GY37对燕麦镰刀菌(F.avenaceum)和腐皮镰刀菌(F.solani)的抑菌效果更好;ZY56对盆栽苜蓿根腐病的防效显著高于多菌灵,达到66.4%,且促进生根效果明显,GY37也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防效为55.1%。  相似文献   

13.
苜蓿根腐病对苜蓿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为了解引起根腐病病原真菌的种类,本文对从陕西省定边县牧草草场紫花苜蓿根部分离得到的根腐病病原菌进行形态学观察、EF-1α序列分析鉴定及接种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对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中的分离、纯化得到的单菌落形态学观察及显微镜下菌丝、孢子的观察,该病原菌属于引起苜蓿根腐病的镰刀菌属(Fusarium);用CTAB法提取病原菌基因组DNA,并对EF-1α序列进行PCR扩增、回收纯化、克隆测序,将测序结果进行Blast比对,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与Genbank已知近缘种属亲缘关系,结果显示与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亲缘关系最近,可信度达99%;最后通过根部接种试验,接种苜蓿根部发病症状与田间根腐病发病症状一致,鉴定结果显示本试验研究的引起紫花苜蓿根腐病的病原菌为镰刀菌属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  相似文献   

14.
从紫花苜蓿中分离出一株内生菌Y23,评价其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抑制作用。经过16S r DNA序列分析,结合菌落形态,鉴定Y23属于不动杆菌。在平板对峙实验中,该菌株对尖孢镰刀菌有抑制作用,其抑菌率为27.70%。该菌株发酵液对尖孢镰刀菌菌丝及孢子的生长也有抑制作用,可以使尖孢镰刀菌菌丝和孢子的数量明显减少,菌丝体断裂、扭曲,菌丝顶端膨大。对该菌株嗜铁素合成量进行检测,其值为0.725。结果表明,该菌株对尖孢镰刀菌有一定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15.
方香玲  张彩霞  南志标 《草业学报》2019,28(12):169-183
紫花苜蓿(简称苜蓿)是我国和世界种植面积最大最重要的豆科牧草。由镰刀菌引起的根腐病(称为镰刀菌根腐病)是苜蓿生产上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严重影响该牧草的产量和品质,导致草地衰败和利用年限缩短。镰刀菌作为一类重要的土传病原真菌,一直是苜蓿根腐病研究的热点。由于镰刀菌能在土壤中长期存活,且苜蓿为多年生牧草,导致苜蓿根腐病的防治尤为困难。从苜蓿镰刀菌根腐病的分布与危害、病原种类与生物学特性、侵染源及发病规律、镰刀菌对苜蓿的致病性及致病机理、苜蓿品种对镰刀菌的抗病性以及防治方法等方面阐述苜蓿镰刀菌根腐病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苜蓿镰刀菌根腐病后续研究及其防治新方法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紫花苜蓿(简称苜蓿)是我国和世界种植面积最大最重要的豆科牧草。由镰刀菌引起的根腐病(称为镰刀菌根腐病)是苜蓿生产上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严重影响该牧草的产量和品质,导致草地衰败和利用年限缩短。镰刀菌作为一类重要的土传病原真菌,一直是苜蓿根腐病研究的热点。由于镰刀菌能在土壤中长期存活,且苜蓿为多年生牧草,导致苜蓿根腐病的防治尤为困难。从苜蓿镰刀菌根腐病的分布与危害、病原种类与生物学特性、侵染源及发病规律、镰刀菌对苜蓿的致病性及致病机理、苜蓿品种对镰刀菌的抗病性以及防治方法等方面阐述苜蓿镰刀菌根腐病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苜蓿镰刀菌根腐病后续研究及其防治新方法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苜蓿根腐病病原菌种类。【方法】采集 38 株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示范区的苜蓿根腐病病株,经组织分离法分离致病菌,通过科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并结合形态学和 rDNA-ITS 序列分析鉴定病原菌。【结果】从患有苜蓿根腐病的病根分离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 5 株真菌 KY1、J1、S1、SA1、C1,分别被鉴定为腐皮镰孢(Fusarium solani)、尖镰孢(F. oxyspo- rum)、水稻恶苗病菌(F. fujikuroi)、三线镰孢(F. tricinctum)和层出镰孢(Fusariumproliferatum)。致病性测定表明 5 株真菌均为苜蓿根腐病致病菌。【结论】腐皮镰孢不仅分离率最高,为 57. 45%,且致病性也较强,病情指数为 61. 00,是优势病原菌。  相似文献   

18.
苜蓿根腐病对苜蓿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为了解引起根腐病病原真菌的种类,本文对从陕西省定边县牧草草场紫花苜蓿根部分离得到的根腐病病原菌进行形态学观察、EF-1α序列分析鉴定及接种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对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中的分离、纯化得到的单菌落形态学观察及显微镜下菌丝、孢子的观察,该病原菌属于引起苜蓿根腐病的镰刀菌属(Fusarium);用CTAB法提取病原菌基因组DNA,并对EF-1α序列进行PCR扩增、回收纯化、克隆测序,将测序结果进行Blast比对,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与Genbank已知近缘种属亲缘关系,结果显示与锐顶镰刀菌(F. acuminatum)亲缘关系最近,可信度达99%;最后通过根部接种试验,接种苜蓿根部发病症状与田间根腐病发病症状一致,鉴定结果显示本试验研究的引起紫花苜蓿根腐病的病原菌为镰刀菌属锐顶镰刀菌(F. acuminatum)。  相似文献   

19.
3种镰刀菌对小扁豆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扁豆(Lens culinaris)是甘肃中部地区普遍栽培的小杂粮之一,既是经济作物,又是轮作倒茬和肥地作物。会宁县种植的小扁豆近年来死亡严重,为查明其死亡原因,开展了田间调查与病原物研究。2012年,当地小扁豆根腐病的发病率为58.4%,死亡率为43.2%,从发病植株的根部分离出的真菌从形态学上鉴定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和木贼镰刀菌(F.equiseti),分离率分别为55%、18%和9%,以ITS为引物扩展真菌的DNA,测序后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支持以上形态学鉴定结果。接种试验结果显示,此3种镰刀菌均能显著(P0.05)降低植株的根长和干重,其中尖孢镰刀菌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木贼镰刀菌,此2种镰刀菌还显著降低植株的鲜重和株高,但3种镰刀菌均未对出苗率和死亡率产生影响(P0.05)。在发病田间采集的土壤中播种小扁豆,与灭菌土壤中栽培的植株相比,未灭菌土壤中植株的根长和根干重显著降低。3种镰刀菌对小扁豆菌有致病性,但致病性均不强,干旱可能是导致镰刀菌在田间危害程度加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AM真菌与根瘤菌对紫花苜蓿镰刀菌萎蔫和根腐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探究了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摩西管柄囊霉与苜蓿中华根瘤菌对紫花苜蓿尖孢镰刀菌萎蔫和根腐病的影响,以期为合理利用两类共生菌,提高苜蓿抗病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共8个处理,分别为接种或不接种AM真菌、根瘤菌和病原菌以及两两组合。与对照相比,AM真菌降低紫花苜蓿萎蔫和根腐病发病率80.13%(P<0.05)。AM真菌和根瘤菌互作促进苜蓿养分吸收、叶绿素合成,互作处理较对照叶绿素含量(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 value,SPAD值)提高61.85%,茎叶N含量提高26.5倍、P含量提高54.3倍,紫花苜蓿茎叶干重提高23.4倍(P<0.05)。AM真菌促进了紫花苜蓿根瘤的形成,较对照根瘤数多111.73%;AM真菌与根瘤菌二者互作,进一步促进了紫花苜蓿生长、养分吸收,降低了紫花苜蓿发病率,同时显著影响紫花苜蓿根系相关生化指标。互作处理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41.05%,β-1,3-葡聚糖酶(β-1,3-glucanase)活性33.9%,茉莉酸(jasmonic acid,JA)浓度23.32%,木质素(lignin)16.92%,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和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 2O 2)浓度分别降低26.68%,9.63%和25.26%,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降低24.57%。综上所述,摩西管柄囊霉与苜蓿中华根瘤菌互作,可有效减轻紫花苜蓿镰刀菌萎蔫和根腐病的发生,二者具有良好的生防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