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探讨初乳饲喂时间和饲喂量对奶牛犊牛腹泻发病率的影响,随机选取48头健康新生犊牛,将其分为6组,每组8头,对照组(初乳/体重为10%,初乳饲喂时间为产后1.0h),试验组A(初乳/体重为9%,初乳饲喂时间为产后1.0h),试验组B(初乳/体重为11%,初乳饲喂时间为产后1.0h),试验组Ⅰ(初乳/体重为10%,初乳饲喂时间为产后0.5h),试验组Ⅱ(初乳/体重为10%,初乳饲喂时间为产后1.5h),试验组Ⅲ(初乳/体重为10%,初乳饲喂时间为产后2.0h)。各组的犊牛分别于出生时(0d)和断奶时(60d)空腹称重,观察并记录犊牛腹泻情况。结果表明,对照组、试验组A、试验组B、试验组Ⅰ、试验组Ⅱ和试验组Ⅲ的犊牛腹泻发病率分别为37.5%、20%、0%、0%、62.5%和50%,试验组B和试验组Ⅰ的腹泻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其他试验组。因此,初乳饲喂时间为1.0h,初乳/体重为11%;饲喂时间0.5h,初乳/体重为10%两种情况可有效降低新生犊牛腹泻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成都市石羊奶牛场的初生犊牛腹泻发病死亡率很高。在1983~1985年三年间,该场共产母犊309头,死亡69头(22.33%)。发病死亡率最高的季节是炎热潮湿的三季度。经统计,该场三年内的三季度共产母犊97头,死亡达33头(34.12%),其中绝大多数是因腹泻死亡。1985年三季度产母犊31头,发生腹泻的竟达28头(90.32%),因腹泻死亡17头(54.84%),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难办的是,这类初生犊牛的腹泻,经用抗生索类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为了减少该场初生犊牛的腹泻发病率和死亡率,我们特在1986年7~9月三个月的时间内,利用该场这段时间所产的28头母犊,作了饲喂发酵初乳预防犊牛的腹泻死亡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新生犊牛被动免疫转移失败(failure of passive transfer,FPT)会导致犊牛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增高,影响后期生长发育。本试验针对国外引进的安格斯母牛初乳产量和质量进行测定,并对其新生犊牛被动免疫效果进行评估,以期为新生犊牛初乳管理措施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选择健康安格斯初产母牛(24月龄)和经产母牛(36~48月龄)各15头,待母牛产犊后立即进行人工挤奶测定初乳产量、营养成分及免疫球蛋白浓度。选取初产和经产新生犊牛各15头,测定其初生重,分别采集犊牛出生后未食初乳(0 h)和食初乳后(24~36 h)血样,测定其血清总蛋白含量及各生理生化指标。【结果】 初产母牛平均初乳产量极显著低于经产母牛,但其初乳中乳蛋白、非脂乳固体、乳糖、灰分含量,以及密度和电导率均极显著高于经产母牛(P<0.01)。初产母牛和经产母牛初乳中免疫球蛋白浓度分别为28.72%和26.24%,合格率分别为93.33%和91.67%,差异均不显著(P>0.05);初产和经产新生犊牛被动免疫失败率分别为33.3%和25.0%;初产新生犊牛平均初生重极显著低于经产新生犊牛(P<0.01);被动免疫成功犊牛平均初生重和球蛋白含量均极显著高于被动免疫失败犊牛(P<0.01)。【结论】 新疆安格斯犊牛FPT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母牛初乳产量低导致新生犊牛初乳摄入不足,初生重较低的犊牛FPT的风险性较高。本研究为制定切实可行的新生安格斯犊牛初乳补饲计划提供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我市部分奶牛场内犊牛发病率升高,其中犊牛腹泻死亡率高达30%。合理提供营养,满足犊牛对初乳的需要,加强管理是犊牛哺乳期的关键,可有效降低腹泻发病率。1初乳及其饲喂犊牛饲料通常有3种,即初乳、代乳品和犊牛日粮。奶牛分娩后最初7天所分泌的乳汁称为初乳,初乳中的免疫物质有免疫球蛋白、免疫活性细胞干扰素、补体和溶菌酶。1.1饲喂时间新生犊牛的抗病物质主要靠初乳供给免疫球蛋  相似文献   

5.
我场在多年的生产中,陆续出现多例初生犊牛发病、死亡现象,尤其是犊牛腹泻病的发病和死亡率高达30%以上,其主要原因可能与新生犊牛吸吮初乳不足有关,初牛犊牛在生长的最初几天,抵抗力较弱,血液中兔疫球蛋白含量很低,因为犊牛不能通过胎盘从母亲处获得抗体,主要依靠初乳,由消化道吸收抗体,增强抗病能力。但大部分养奶牛户在实践中不能将初乳完全的饲喂犊牛,是犊牛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为了对我国犊牛饲养管理现状进行阐述,同时鉴定我国规模化奶牛场中致犊牛腹泻的风险因素,本调查采用网络调查问卷和多元线性回归法,收集国内奶牛场产犊管理、初乳管理、犊牛日常饲养管理和腹泻犊牛治疗的相关信息并从中分析致犊牛腹泻的风险因素。结果显示,受访的57个奶牛场中,犊牛腹泻年平均发病率为22.53%(2.50%~97.50%,分位数:1.0%~80.0%);问卷所得信息经整理分析后展示了受访奶牛场在产犊管理、初乳管理、犊牛日常饲养管理和腹泻犊牛治疗方面的现状;风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寒冷季节、初乳采用60℃1 h的巴氏杀菌程序、产圈垫料更换频率低于1次/2周、奶桶消毒频率低于1次/7 d、仅采用口服补液治疗腹泻犊牛均与犊牛腹泻发病率呈正相关;出生2 h和出生12 h进行脐带消毒、产圈垫料更换频率为1周1次、使用独立的产圈、使用初乳折射仪检测初乳质量、由兽医或犊牛饲养员饲喂初乳、以抗生素为主配合口服或静脉补液和以口服补液为主配合抗生素治疗犊牛腹泻与犊牛腹泻发病率呈负相关。本调查归纳总结了当前国内奶牛场犊牛饲养管理现状,分析了导致犊牛腹泻的相应风险因素,为进一步提高国内犊牛饲养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作者针对合肥市某牧场70头犊牛的健康情况展开调查,其中有26头犊牛患有肺炎,发病率为37.14%.并结合往年统计数据.了解到犊牛肺炎的发病率与犊牛日龄和季节有关,以0~7日龄和冬末春初时为最高,分别为60%和58.57%.对26头发病犊牛进行了痞疗,其中20头犊牛痊愈,1头犊牛死亡,治愈率为76.92%,死亡率为3.85%.  相似文献   

8.
《畜牧与兽医》2014,(11):65-68
牛的初乳是新生犊牛重要的营养来源,是新生犊牛获得被动免疫的重要物质基础。研究表明母牛的品种、年龄及初乳量都会对初乳的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对西杂母牛初乳中常规营养成分和犊牛采食初乳后血清中免疫球蛋白、胰岛素含量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母牛产后212 h与2412 h与24144 h相比,初乳中总乳固体、乳蛋白含量高,且差异显著(P<0.05);乳糖含量低,差异极显著(P<0.01)。母牛产后12 h,初乳中乳蛋白含量显著高于产后24 h、72 h(P<0.05)。犊牛采食初乳后24 h,血清中IgA含量最高;采食初乳后72 h,血清中IgA含量最高。犊牛出生后2 h以内采食初乳与出生后2144 h相比,初乳中总乳固体、乳蛋白含量高,且差异显著(P<0.05);乳糖含量低,差异极显著(P<0.01)。母牛产后12 h,初乳中乳蛋白含量显著高于产后24 h、72 h(P<0.05)。犊牛采食初乳后24 h,血清中IgA含量最高;采食初乳后72 h,血清中IgA含量最高。犊牛出生后2 h以内采食初乳与出生后24 h采食初乳相比,采食初乳后24 h采食初乳相比,采食初乳后2144 h,血清中IgG含量较高。试验表明:母牛产后2144 h,血清中IgG含量较高。试验表明:母牛产后212 h的初乳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犊牛出生后212 h的初乳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犊牛出生后224 h,小肠对IgG、IgA吸收能力较高,犊牛产后2 h以内采食初乳更有利于提高自身免疫力。  相似文献   

9.
母牛产后死亡或者产后无乳,使犊牛在初生期间无法吃到其母分泌的初乳,从而使犊牛无免疫能力,死亡率较高。2006年5月,我市长寿乡一曼村一农户饲养的1头母牛,在产下双犊后,因产后瘫痪,治疗不及时死亡。刚出生的犊牛在没有母乳的情况下,通过人工配制初乳,精心喂养,2头犊牛全部成活。人工乳的配方为常乳750毫升,食盐5克,新鲜鱼肝油15克,鸡蛋2个,土霉素50毫克,搅拌均匀后,加热至35 ̄38℃喂给犊牛,每天喂4 ̄6次,连喂5天,以后土霉素喂量降至每次25毫克,每天125毫克。为提高犊牛的成活率,在犊牛10日龄前喂给易消化的精饲料。精饲料成分为麦麸15%,玉…  相似文献   

10.
为了比较分析由致犊牛腹泻大肠杆菌分离株K99-F41分别制成的二价菌毛油佐剂苗和全菌体油佐剂灭活苗不同注射剂量时的妊娠母牛、所产犊牛免疫抗体效价及抗体消长时间的差异,试验采用免疫接种方法将两种疫苗分别按照不同剂量接种怀孕母牛,收集母牛产后6个时段内的初乳及所产犊牛灌服初乳后1,3,5,7天的血清,并通过间接ELISA法检测初乳和犊牛血清中相应抗体效价。结果表明:两种疫苗在剂量为5 m L时初乳中抗体效价明显高于3 m L,初乳中抗体效价在24 h后呈下降趋势;犊牛血清中的抗体效价明显上升;两种疫苗5 m L时犊牛腹泻自然发病率分别为15.4%和7.7%。说明两种疫苗均能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及预防初生犊牛的大肠杆菌腹泻。  相似文献   

11.
<正>作者通过对灵武市散养户70头犊牛的健康情况的调查,发现有21头犊牛腹泻,发病率为30%,有13头犊牛有肺炎,发病率为18.57%。根据调查,发病的原因是散养户科学养殖水平落后,不注重初乳的饲喂时间和数量,对犊牛的饲养管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造成犊牛上呼吸道、肠胃道感染机会增多,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市部分奶牛场内犊牛发病率升高,其中犊牛腹泻死亡率高达30%。合理提供营养,满足犊牛对初乳的需要,加强管理是犊牛哺乳期的关键,可有效降低腹泻发病率。  相似文献   

13.
<正> 在以色列一家大型奶牛场,每年约产900头犊牛,新生犊几乎全部发病,冬季其死亡率高达50%,全年死亡率约10%。1~20日龄的犊牛发生腹泻,其中多数还伴发上呼吸道感染。检查发现大多数分娩奶牛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含量极低。所以称这种现象为乳生性免疫缺乏综合症(LIDS)。对两组检查初乳,病牛组的IgG平均水平分别为  相似文献   

14.
作为贮存方法实行初乳发酵早有报道,以防治疾病为目的,给犊牛喂发酵初乳,尚少介绍。本场自1974年暴发犊牛副伤寒以来,每年都有发生。仅就1980年10—12月统计,发病86头死亡11头,死亡率达12.79%,未愈淘汰1头。对病犊进行药物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探讨了牛野生型蓝舌病毒血清8型(BTV-8)的垂直传播能力。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例经胎盘传播感染了BTV-8的牛及另一例经口腔感染BTV-8的牛。对15头经产奶牛中的7头在怀孕8月龄时经试验感染BTV-8后,每头新生犊牛在初乳前均通过反转录实时定量PCR检测有无经胎盘传播的BTV。对未经胎盘传播感染该病的犊牛,喂给感染母牛或虽未感染却曾输入含BTV-8病毒血液母牛的初乳。其中1头感染母牛所产犊牛经反转录实时定量PCR检测为阳性,BTV特异性抗体检测为阴性,并在其血液中分离到BTV病毒。该牛出生后便伴有典型的蓝舌病症状,且仅存活2 d。尸检组织悬液经反转录实时定量PCR检测也为阳性。喂给感染母牛初乳的7头犊牛,无1头发生感染。喂给虽未感染却曾输入含BTV病毒血液母牛初乳的6头犊牛中,其中1头在产后第8天的检测中呈现PCR结果阳性,27 d后发生血清转换,PCR检测和抗体检测在整个试验期(即产后70 d内)始终为阳性。该研究结果表明,在牛怀孕后期胎盘传播以及新生牛通过口腔感染BTV-8在试验条件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我场自1988年以来,犊母牛发生一种以腹泻为主征的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1990年经实验室诊断确认为犊牛大肠杆菌病,经试用喹乙醇治疗,取得满意效果。 (一)发病情况该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1—10日龄的犊牛发病最多,有的出生后数小时就发病。1月龄以上犊牛很少发病。1988年发病113头,发病率61.75%,死亡23头,死亡率20.35%。1989年发病110头,发病率59.5%,死亡12头,死亡率10.9%。1990年1—10月份发病率高达65.9%,经用喹乙醇治疗,死亡率降为4.12%。  相似文献   

17.
哺乳期犊牛的疾病很多,其中下痢的发病率极高。笔者过去曾对周龄前后患病的犊牛80头做过病因调查。结果血清r—G浓度(血清r球蛋白)在0.5g/dl的“低r—G牛”占32%,从而认为这种“低r—G血症”和关疾病发生有着密切系。而这些犊牛的初乳给与时间,平均为生后8.7小时,初乳给与方法,亦存在问题。为此,在奶牛中,我们调查了新生犊牛吸收初乳而获得的先天性被动免疫各因素,特别是喂给初乳的时间。探讨了血清r—G浓度与生后1个月内下痢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有所体会,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84年8月—10月山丹军马总场二场三队的四个牦牛群中有两个毗邻牛群发生都柏林沙门氏杆菌病。两群共有成年牛300头,犊牛130头,发病35头,发病率为8.1%(其中成年牛占0.72%),死亡15头(成年牛100%死亡,犊牛死亡率37.5%),致死率为42.86%,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预防仔猪黄、白痢双价工程菌苗MM-3的免疫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了用遗传工程技术构建、能合成粘附素K88与无毒肠毒素LT-B两种抗原的菌苗MM-3进行免疫试验的结果。菌苗无毒安全,超量使用亦未见到副作用。免疾后能引起机体的应答反应,母猪血及初乳中均可测得抗体,初乳中抗体效价较血中高。在用强毒的肠毒素性大肠杆菌人工攻击仔猪的试验中,对照组死亡率为74.2%,口服免疫组与注射免疫组死亡率分别为1.0%与6.5%。三年内在多个猪场、对上万头仔猪进行菌苗效果观察,未免疾对照组腹泻发病率为55—80%,免疫后降至10—25%,未免疫对照组腹泻死亡率为7—40%,免疫后仅为1—3%。试验观察至仔猪生后30日,菌苗不仅可预防黄痢、亦能预防白痢发生。  相似文献   

20.
作者通过对灵武市散养户70头犊牛的健康情况的调查,发现有21头犊牛腹泻,发病率为30%,有13头犊牛有肺炎,发病率为18.57%。根据调查,发病的原因是散养户科学养殖水平落后,不注重初乳的饲喂时间和数量,对犊牛的饲养管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造成犊牛上呼吸道、肠胃道感染机会增多,从而导致犊牛发育不良、死亡,淘汰率比较升高。针对以上情况,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为养殖户今后对犊牛的成活率的提高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