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正一、旱床育秧技术(一)苗床选择选择土质肥沃、疏松,地势较高,水源较好,排灌方便,背风向阳的冬闲地或菜园地,其中以头年已经培过肥的菜园地为最佳,不宜用稻茬田。(二)苗床培肥头年秋收后,按苗床与本田比例要求留足苗床地,施足腐熟农家肥,翻耕空闲或种植蔬菜,育秧前浅耕细耙。(三)苗床面积要根据秧龄确定苗床面积。秧龄25~30d的,每667m2本田应准备苗床10~15m2;秧龄40d以上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堆肥过程中温度、pH、有机碳、全量养分(全氮、全磷、全钾)和C/N的动态变化。[方法]以蟹味菇菌渣作为主要堆肥原料进行高温堆肥试验,设置:纯菌渣(T_1)、菌渣∶猪粪=8∶2(T_2)、菌渣∶猪粪=6∶4(T_3)、菌渣∶猪粪=5∶5(T_4)、菌渣∶羊粪=6∶4(T_5)、菌渣∶猪粪∶水稻秸秆粉碎物=6∶2∶2(T_5),研究堆肥过程中温度、pH、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和C/N的动态变化。[结果]堆体温度在4 d后均达到50℃以上,保持高温30~40 d后开始下降,其中50℃以上持续时间T1处理高达40 d,而T_2、T_3处理仅为27 d;堆肥pH呈先快速上升后缓慢下降的趋势,由开始的偏酸性(pH 5.5~6.7)到堆制结束时呈弱碱性(pH 7.5~8.3);堆制过程中有机碳持续缓慢下降,至堆肥结束时不同处理平均下降了53.9%;堆肥全氮含量在9 d前均先快速上升,在9~45 d缓慢下降;菌渣的比例越高,堆制前后全氮增加幅度越高(T6除外),而全磷和全钾随着堆肥进程而逐渐被浓缩,至堆肥结束均表现为T_3和T_4处理较高,而T_1和T_5处理较低。[结论]综合考虑堆肥质量和堆期等因素,利用蟹味菇菌渣为主要原料大规模化生产有机肥,T2和T6处理的配方较适宜。  相似文献   

3.
赵敬川 《河南农业》2019,(25):50-50
一、前茬小麦栽培要点(-)小麦适期晚播小麦后茬若套种花生,其播种时间应比大田麦适期晚播4~8d。小麦品种尽量选用半冬性、中早熟、矮秆、紧凑型品种。(二)增施有机肥麦套夏花生前期生长主要依靠前茬地力。因此,秋收种麦前,结合整地,在麦田施肥基础上应增施优质有机肥1000kg/667m^2。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采收期及贮藏方式对瓦里短枝苹果生理变化的影响,以瓦里短枝苹果为材料,在室温(温度16~27℃,RH 28%~40%)、地窖(温度13~18℃,RH 54%~62%)和冷藏[温度(4±1)℃,RH 85%~95%]条件下进行试验。结果表明:①盛花后157 d,单果质量无明显增加;②室温贮藏10 d,采摘Ⅴ、Ⅵ期果实乙烯释放高峰出现,达到可食用状态;贮藏20 d,采摘Ⅱ、Ⅲ期果实硬度较高;③地窖贮藏下,Ⅱ~Ⅳ期果实乙烯释放高峰分别出现于25 d、20 d2、0 d,贮藏30 d时果实硬度依然保持在6.00 kg.cm-2以上,风味良好;采摘Ⅴ、Ⅵ期苹果贮藏20 d后,硬度均降到5.00 kg.cm-2左右,肉质绵;④冷藏条件下,不同采摘期果实贮藏120 d后,硬度均在6.00 kg.cm-2以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5%,贮藏特性良好。  相似文献   

5.
利用2010—2015年5—9月祁连山区6个国家气象站、23个区域自动站逐日降水资料以及每日2次探空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并分析了祁连山区大雨过程(以下简称大雨)的特征及其与副高的关系。结果表明:祁连山区大雨发生在每年5—9月,6年共出现42次(90站次),连续2 d大雨有6次;2个大雨中心分别位于门源盆地和刚察地区,祁连山西部为少雨区。且大雨的年、月和旬际变化均呈现双峰型。大雨与副高西脊点、北界关系密切,大雨前3 d副高偏西,前1~2 d副高东移或分为东、西2个部分,当日副高分布在70°~105°E范围内。8月除外,其他月份大雨前3 d副高偏南,前1~2 d副高北抬,5—8月当日,副高北界在35°~45°N之间,而9月在30°~40°N之间;大雨日在关键区的副高脊线平均维持3~6 d,最长5~15 d,最短为1~3 d。大雨还与副高面积有关,大雨前2 d较之前3 d副高面积扩大,即副高西伸北抬,引导低纬的西南气流沿副高西侧向北推进,为大雨区提供充沛的水汽;前0~1 d副高东移南压,面积明显减小,致使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和沿副高西侧北上的暖湿气流得以交汇并产生强降水。  相似文献   

6.
粉红女士苹果果实主要形态与理化指标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晚熟苹果品种"粉红女士"开花后40 d至成熟前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果实大小、单果重、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含酸量等指标变化进行了动态测定。结果表明,粉红女士苹果在生长前期果实大小增长较快,花后40~50 d和70~100 d为两个快速增长期,生长后期(花后100 d以后)增长较慢,果形指数呈现前期下降、后期增长的趋势;单果重的增长表现"双S型"变化特征,即在花后70~110 d和130~140 d果重有两个快速增长时期。随着果实发育,果实硬度逐渐降低;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逐渐增加,其中花后40~70 d和130~170 d增加较快;果实可滴定酸含量逐渐降低,其中花后40~70 d和180~200 d下降较快。  相似文献   

7.
<正>采用该模式麦播前每667平方米(1亩)施农家肥4000~5000千克、碳酸氢铵40~50千克、过磷酸钙45~50千克,深耕20~25厘米,耙细整平后做畦。畦面宽2米、垄宽40厘米,10月中旬在畦中间播种6行小麦。小麦出苗后冬前,中耕1次,破除板结、提高地温、促进根系生长发育,提墒增温、促苗早发,确保壮苗越冬。越冬前浇1次水,防寒防冻。翌年春季,小麦返青期追施返青肥,每667平方米施尿素10~12.5千克,追肥后浇水中耕1次,消灭杂草,春季应防治红蜘蛛。在拔节期、孕穗期、灌浆期各浇1次水,  相似文献   

8.
探索了~(89)Sr在青紫泥、小粉土和红黄壤中的吸附。结果表明,~(89)Sr进入淹水土壤中之后,将迅速地被土壤吸附而达到吸附平衡,其动态变化规律为:小粉土(?)_1=682.47(1—e~(-3.9337t),红黄壤(?)_2=554.56(1—e~(-2.9856t),青紫泥(?)_3=718.81(1—e~(-4.8244t)。可见,它们达到吸附平衡的时间,小粉土约2.0d,红黄壤约2.5d,青紫泥约1.7d。它们的吸附率皆在50%以上;同时还求出了~(89)Sr在三种土壤中的分布系数:青紫泥为3.43cm~3/g、小粉土2.53cm~3/g、红黄壤1.54cm~3/g;因此,就它们吸附~(89)Sr能力来说,青紫泥>小粉土>红黄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夏播大豆品种的高产特性。[方法]于2007~2010年,对冀豆17等6个具有高产潜力夏大豆品种以及各级区域试验的57个品种的不同生育时期的农艺性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高产夏大豆品种应具备如下生育特性:(1)植株高大(R=0.551 6*)、有效荚数多(R=0.739 7*)、荚粒数多(R=0.318 9);(2)开花量大(单株130朵以上),成荚率高(52%以上),后期落荚少(落荚率40%以下);(3)主根、侧根较长(分别达到20、15 cm以上),基部节间短(基部6节总长25 cm以下),植株重心低(40 cm以下);(4)茎秆干重较高、干物质转移较多(平均4.29 g);(5)鼓粒后期(始粒30 d以后)籽粒重持续增加,不降低。同时提出夏大豆品种生育模式:从播种到出苗5 d,从出苗到开花29~33 d,从开花到始粒29~33 d,从始粒到成熟32~36 d,全生育期95~106 d。[结论]这种生育期结构模式,既能满足当地两熟制大豆生态条件,也能满足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阶段的充分发育,有利于夏播品种的高产。  相似文献   

10.
<正>1病例介绍患者女,60岁,HBsAg阳性10年,尿黄1年。因腹胀40d,双下肢水肿7d,于2015-11-07日入石家庄市第五医院。入院前在当地医院检查血常规:红细胞(RBC)3.33×1012/L、血红蛋白(Hb)114g·L-1、白细胞(WBC)4.9×109/L、  相似文献   

11.
金沙江干热河谷辣木田间育苗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典型区元谋,对自然储贮保存1~5年和当年采收的辣木种子,进行田间育苗试验,统计发芽(出苗)率;观测苗木生长,进行大田移栽和探讨苗木出圃定植。结果表明:播种后第10d左右开始出苗,第13~15d为出苗高峰,20d后完全停止;当年采收种和保存1~3年的种子发芽出苗率在61.8%~85.3%,保存4年及其以上的不足40%;辣木苗生长迅速,催芽移袋育苗,移袋后第66d,平均株高49.1cm,平均地径0.89cm;营养袋种子点播育苗,播种后第64d,平均株高61.2cm,平均地径0.94cm;大田移栽选用株高60cm左右,茎粗0.6cm左右,自带复叶8~9个的苗木定植。  相似文献   

12.
秋豌豆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适宜栽培地区的选择豌豆是喜凉作物,秋豌豆夏播秋收,宜选择地势较高、海拔1 200 m以上、夏季气候温和地区的旱作地栽培。前作玉米,早、中熟玉米成熟后及时采收,种一季秋豌豆,秋豌豆生育期约90 d左右,采收结束后可休闲或种小季,不耽误前后茬生产。  相似文献   

13.
晚稻寒露风气象灾害指标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人工气候箱在晚稻抽穗初期进行低温控制试验,通过考察晚稻的抽穗进程、叶片叶绿素含量和稻谷空壳率的变化,研究了晚稻寒露风的气象灾害指标。结果表明:15~18℃处理1~3 d或19~22℃处理2~5 d对晚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无影响;遭受15~18℃1 d的冷害为轻度,15~18℃2 d以上的冷害为重度;19℃2 d以上的冷害为重度;20℃2~4 d的冷害为中度,20℃5 d以上的冷害为重度;21~22℃2~4 d的冷害为轻度,21~22℃5 d以上的冷害为重度。  相似文献   

14.
<正>一、播种及苗期管理(一)播种播种前如温度低,可用30℃的温水浇透床土,待水渗下后播种,也可提前3~5d浇透床土,覆盖塑料膜烤床土,待床土稳定在15℃以上时进行播种。播种时,先撒2/3药土,然后按种距离1cm×1cm进行播种,播后再撒1/3药土覆盖,即可盖塑料膜保温保湿。(二)苗期管理播种后出苗前白天气温控制在28~30℃,夜间保持20~22℃,一般3~5d即可出苗。出苗后揭去塑料膜,供给充足光照,白天保持气温在25℃  相似文献   

15.
一、做好播前准备工作(一)选择隔离安全的制种基地1、基地选择。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壤肥力均匀、集中连片、交通便利,当地政府支持,农户有制种积极性和经验的地方为制种基地。2、落实隔离区(1)空间隔离:直线距离必须在300m以上。(2)自然屏障隔离:利用山丘、树林、村庄、河道等作为自然隔离,个别地段达不到隔离标准的,可采用父本、高粱等高秆作物为隔离带,其种植宽度不少于50m。(3)时间隔离:制种田与其他玉米的播种错期须在40d以上。(二)精细整地、施足基肥在整地时,结合旋耕整地做到每667m2施优质腐熟的农家肥500kg以上,二铵40~50kg,锌肥1kg,氮肥10~20kg。  相似文献   

16.
用细胞流式、台盼蓝染色、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研究单一高温(40 ℃1 h)或连续高温(40 ℃1 h&#183;d-1)3~7 d对乳腺上皮细胞细胞周期、凋亡及热休克蛋白(HSP70)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40 ℃1 h单一高温处理乳腺上皮细胞后24 h,G2比例极显著高于对照组(37 ℃)(P<0.01),细胞死亡率在热处理后6 h达到最大值,并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高温(40 ℃1 h)诱导细胞HSP70的表达,HSP70阳性细胞比率在热处理后3 h达到最大值.连续的40 ℃1 h&#183;d-1诱导细胞产生G2期阻滞;连续4 d以上的40 ℃1 h热处理显著地抑制了细胞的增殖(P<0.05).结果提示:高温诱导乳腺细胞周期阻滞,促进细胞凋亡,并诱导乳腺细胞HSP70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正>一、西瓜成熟鉴别方法(一)以标志识别果实发育至成熟需要一定的积温,一般中早熟品种从开花至成熟需700℃的积温(积温:即某时期内每天平均温度之和),中熟品种需800~900℃的积温,晚熟品种需要1 000℃以上的积温。因此,雌花开花授粉后至成熟,在天气正常的情况下,其所需天数基本固定。一般早熟品种需28~30d,中熟品种需31~35d,晚熟品种需36d以上。所以在生产中可  相似文献   

18.
我校2004年教职工健康体检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我校教职工的健康状况。方法:将本校792名参加体检的教职工,分40岁以下、40~60岁和60岁以上3个年龄组,检查不同的项目,40岁以上者检查腹部B超、血脂、空腹血糖、肝功能、乙肝两对半、A-FP、胸透、心电图等。40岁以下者不做B超(肝、胆、肾等疾患可疑者除外),其他项目同40岁以上。结果:792人中检出异常者404人,检出率为51.0%;检出疾患55种,前3位为前列腺肥大、血脂异常和子宫附件疾病。异常者男性218人,患病率44.8%(218/487),其中有109例患有2种以上疾病;女性186人,患病率为61.0%(186/305),其中有53人同时患2种以上疾病。40岁以下组的患病率为37.7%(61/162),40~60岁组的患病率为59.0%(242/410),60岁以上组的患病率为45.9%(101/220),40~60岁组与40岁以下组和60岁以上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04例体检异常者中,不同性别间的血脂、心电图、肝功能异常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高校要重视教职工的医疗预防保健工作,提高教职工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9.
<正>手机尾号为3095的用户问:春季苹果树应该怎么施肥比较好?专家解答:春季苹果追肥一般在萌芽前:以氮肥为主,磷肥次之,全年氮的50%(即尿素35~50千克)、全年磷的30%(即过磷酸钙40~60千克)、钾的40%(即硫酸钾30~40千克),或每667平方米追施果树配方肥150~200千克。  相似文献   

20.
利用黑龙江省气象台1981~2015年的观测资料,通过二维时域模型与小波函数模型等统计方法对哈尔滨地区年雷暴日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哈尔滨地区1981~2015年的年雷暴日的总体变化呈现波动中减小,35年统计表明年雷暴日的变化每10年减少1.7d,其月变化时域主要发生于每年的5~10月,即春末秋中,冬季雷暴几乎没有;(2)35年的年雷暴日在显著性区95%区间范围以上的突变年存在于1995年,年雷暴日在强显著性突变后年雷暴日均值与突变前相比减少了5.6d。(3)35年的年雷暴日小波函数周期有分别为4、8年两个准高频周期以及30年的低频准周期,三者均具有较好的全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