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番茄大行距高效栽培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果类蔬菜与叶类蔬菜高效套种模式,大幅提高温室内土地利用率,特开展番茄大行距高效栽培模式试验。结果表明,应用番茄大行距高效栽培模式,仅起垄、铺设滴管、覆膜环节比对照每1 hm2节省劳动用工37.5%;番茄上市期提前5 d,产量增加25.14%,套种两茬叶菜,实现节本增收101 188.2元/hm2;植株间通风透光条件得到有效改善,病虫害发病率显著降低,番茄品质明显提升,番茄田间生长势及室内考种数据分析均表现不错,建议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采取随机区组排列法,在城固县开展不同栽培密度对马铃薯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城固县马铃薯最佳栽培密度为67 500穴/hm~2,商品薯产量可达27 114.0 kg/hm~2,纯收入可达24 771.0元/hm~2,栽培密度过大或过小对产量都有较大的影响。播种规格为用1 m宽的地膜种植2行,行距45 cm,穴距33 cm;2 m宽的地膜种植4~5行,等行距种植,行距45 cm,穴距30 cm。  相似文献   

3.
采用小区对比法,对玉米宽行增密、小麦精量匀播栽培模式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玉米行距70 cm、播种量为45 kg/hm~2及小麦播种量为195 kg/hm~2时,产量较高;随着播种季节推迟,行距增加,要相应增加播种量。  相似文献   

4.
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选择栽培密度、行距2个可控因子进行巨型稻丰超6号高产栽培模式研究,同时观察记载田间温光差异。经过对实际产量与因子间的数学模型分析,得出巨型稻单产达到9 000 kg/hm~2以上的2个因子水平配置为栽培密度86 064~92 880株/hm~2,行距43.94~50.78 cm。  相似文献   

5.
以农华101为指示品种,在庄浪县进行了密度梯度试验。结果表明:在旱地梯田条件下,以全膜双垄沟播模式栽培,农华101在密度为8.05万株/hm~2,宽行距70 cm,窄行距40 cm,平均行距为55 cm,最佳株距为22.6 cm时产量可达最高,为13 328.5 kg/hm~2。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春播芝麻高产的最佳栽培模式,以芝麻品种冀航芝2号和冀9014为试材,栽培模式设一穴双株宽窄行(宽行行距80 cm、窄行行距60 cm,密度16.7万株/hm~2)、一穴双株等行距(行距80 cm,密度16.7万株/hm~2)和一穴单株等行距(CK,行距60 cm,密度13.5万株/hm~2) 3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对芝麻植株生长、根系发育、病害发生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一穴双株栽培模式在株高、主茎始蒴高度、叶面积和根系发育上具有优势,病害发生种类和程度变化不大,茎粗、千粒重和单株生产力有所降低,但产量较高。在密度为16.7万株/hm~2的一穴双株栽培条件下,冀航芝2号和冀9014采用宽窄行种植的株高、叶面积、始蒴高度、根系发育、千粒重、产量等均优于等行种植,其中千粒重分别增加了8.3%和3.2%,产量分别增加了7.9%和5.6%。一穴双株宽窄行(80 cm-60 cm)栽培模式更适宜在春播芝麻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优化番茄品质,增强番茄长势,提高番茄产量,确定宁夏日光温室番茄的最佳栽培模式,为此进行了大行距高密度的试验研究。该试验栽培行距设定为120 cm,定植密度设定为2000、2500、3000株/667 m~2(对应的株距分别为28、22、19 cm);通过测定‘929粉果’的生理指标、光合指标、品质、产量来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929粉果’在2500株/667m~2定植密度下的株高、茎粗、叶片面积、光合指标、产量及经济效益,都明显高于其他定植密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优化桂糖42号甘蔗的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明确其高产综合配套栽培模式,为该品种在生产上进一步推广种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五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建立产量与下种量、氮磷钾施肥量和行距的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分析桂糖42号的高产优化方案。【结果】以设计编码和桂糖42号甘蔗产量建立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得到的回归方程拟合较好,说明该回归方程可较好地反映产量与栽培因子间的关系。试验因子效应分析结果表明,种植行距和下种量对桂糖42号产量贡献较大,其次是氮肥和钾肥水平,磷肥水平的贡献较小;在试验设计的水平范围内,甘蔗产量随种植行距的增大而降低,在低水平时随下种量和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在高水平时随下种量和施肥量的增加而降低。边际效应及栽培方案优化分析结果表明,以90.00 t/hm~2为目标产量的桂糖42号优化栽培方案为:下种量120 525~122 025芽/hm~2,施用氮肥364.0~380.0 kg/hm~2、磷肥164.0~179.0 kg/hm~2、钾肥244.0~256.0 kg/hm~2,种植行距0.8~0.9 m;获得最佳经济效益时对应的优化方案为:下种量112 500芽/hm~2,施用氮肥360.0 kg/hm~2、磷肥180.0 kg/hm~2、钾肥270.0 kg/hm~2,种植行距1.2 m。【结论】在中等土壤肥力条件下,桂糖42号在下种量112 500芽/hm~2、种植行距1.2 m及氮、磷、钾肥施用量分别为360.0、180.0和270.0 kg/hm~2时可获得较佳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菌渣基质栽培对日光温室番茄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有效地实现菌渣的循环利用,本试验以金针菇菌渣为主要原料,研究菌渣基质对设施栽培番茄的品质、产量及经济效益等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渣基质番茄栽培可以显著改善其果实的品质,早春茬番茄果实维生素C含量较对照的土壤栽培增加10.26%,秋冬茬增加16.54%,各处理间差异显著。菌渣基质栽培番茄的果实(鲜重)茄红素含量最高为165.48 mg/kg,较对照的土壤栽培提高11.04%。菌渣基质栽培早春茬番茄果实的糖酸比为8.59、秋冬茬为8.52,口感较土壤栽培更佳。此外,早春茬、秋冬茬菌渣基质栽培番茄产量分别为166 304.25 kg/hm~2、150 935.25 kg/hm~2,均显著高于对照。早春茬、秋冬茬菌渣基质栽培番茄效益较对照分别提高了182 253.90元/hm~2、151 074.75元/hm~2。本研究表明,在番茄基质栽培中菌渣的利用具有可行性,为菌渣的高效利用和番茄的优质高产栽培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明确德美亚3号在黑龙江省双鸭山农场最佳栽培模式,研究不同行距与密度配置对德美亚3号群体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行距及密度配置下A2B2处理产量最高为11452.4kg/hm~2。  相似文献   

11.
采用大区直接对比法,进行棚室番茄有机肥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棚室番茄生产中,以施用有机肥60 t/hm~2、三元复合肥375 kg/hm~2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佳,分别达116 444 kg/hm~2、110 245.4元/hm~2,比较适合普通栽培销售;施用有机肥75 t/hm~2的处理番茄可溶性糖和VC含量最高,比较适合生产有机番茄。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探讨焦作市小麦高产栽培播种模式,实现农机农艺有机结合,在大田条件下,以周麦27为材料,研究了等行距条播、机械宽窄行条播、机械宽幅播种等3种不同播种模式、不同播量对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播种模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播量为180 kg/hm~2的等行距宽幅播种产量最高,同播量机械宽窄行条播次之,播量为120 kg/hm~2的等行距条播产量最低。机械宽幅播种模式下单株分蘖数和穗数最多,千粒重和穗粒数的变化趋势与有效穗数相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筛选甘肃荒漠灌区紫花苜蓿优质、高产、稳产的最佳播量和行距配置栽培模式,为苜蓿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播量12.0、16.0、20.0、24.0 kg/hm~2为主处理,行距10、15、20 cm为副处理,选育干草产量、粗蛋白含量、株高、鲜干比等4项指标在2015~2018年的平均值,综合评价不同播量和行距配置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播量、行距及二者互作对紫花苜蓿粗蛋白、株高和干草产量有显著影响.粗蛋白含量随播量和行距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干草产量和株高随播量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随行距增加呈增加趋势.4年平均粗蛋白含量、干草产量和株高在中等播量16.0 kg/hm~2,行距20 cm时最高.不同生长年限及同一生长年限的不同茬次对干草产量和株高有一定的影响.【结论】中等播量16.0 kg/hm~2和行距20 cm是甘肃荒漠灌区苜蓿草田种植的最佳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4.
2014年在宁夏平罗县通伏乡、灵武农场两地开展了水稻播后上水栽培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播后上水栽培方式下,富源四号品种水稻播种密度应以播种量300 kg/hm~2、穴距10~20 cm、行距20 cm为宜,宁粳43号品种水稻播种密度应以播种量225 kg/hm~2、穴距10~20 cm、行距15 cm为宜。  相似文献   

15.
依据田间试验提供的参数,对水稻3种不同行距栽培方式进行了生育性状、产量性状、经济效益的分析评价。结果表明:25 cm行距栽培方式表现最优,平均产量达11 792.6 kg/hm~2,分别较15、20 cm行距栽培增产11.2%和5.97%,经济产投比3.23∶1.00,较其他2个处理分别提高9.7%和12.6%。  相似文献   

16.
随着市场蔬菜价格的不断上涨,番茄的价格上涨更为明显,现已经达到3.0元/kg左右。以市场为导向,郑州地区近几年日光温室冬春茬种植规模较大。如果将日光温室冬春茬种植模式转变成一年一茬番茄栽培,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一年至少可收获10棚果,按每hm~2至少40万株、每株每棚250kg来计算,一年下来每hm~2日光温室可收获番茄22.5万kg,若平均价格为2元/kg,一年一hm~2日光温室可获毛利至少45万元,此种植模式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随着种植面积的增加,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日光温室基质栽培番茄适宜的水、氮管理模式,以STP-F318番茄为试材,磷、钾肥施用量固定,在生育期内设置3个滴灌水平(W1~W3分别为4 646.25 mm/hm~2、3 097.50 mm/hm~2、1 548.75 mm/hm~2)和6个氮肥梯度(F1~F6分别为572.42 kg/hm~2、542.30 kg/hm~2、512.17 kg/hm~2、482.04 kg/hm~2、451.91 kg/hm~2、0 kg/hm~2),以常规农户土栽水、氮管理(7 650.00 mm/hm~2、600.00 kg/hm~2)为对照(CK),探讨了水肥一体化条件下水氮耦合对日光温室基质栽培番茄的光合特性、品质和产量等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水氮耦合能显著提高叶片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其中SPAD值以W1F4处理最大,为44.83; W1F2处理净光合速率最大,为16.69μmol/s~2·m。同时,各处理显著改善番茄果实品质,Vc含量以W1F3处理最高,为30.46 mg/100 g FW,较CK增加17. 61%,与其他处理间差异显著。番茄红素含量与Vc含量变化趋势一致,为5. 21~7. 80mg/100 g FW。有机酸含量较CK有降低的趋势。W3F2、W1F1和W1F3处理糖酸比分别为8.25、8.26、8.85,口感较佳。产量以W1F2处理最高,为170 985.48 kg/hm~2,较CK增产27.73%。氮肥农学利用率(NAE)与水分利用率(WUE)分别以W1F4、W3F4处理为最高,为87.34%、96.64 kg/mm·hm~2。综合分析认为,水氮耦合利于改善番茄品质,提高番茄产量和水氮利用率,生育期内滴灌4 646.25 mm/hm~2、追施氮肥542.30 kg/hm~2是基质栽培番茄较为理想的水氮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8.
承德地区谷子宽窄行种植适宜模式及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指导承德地区谷子高产高效栽培,选择当地主栽谷子品种承谷13号为试材,以40 cm等行距种植(密度45.0万株/hm~2)为对照,2015年通过研究不同宽窄行种植模式下谷子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变化,对谷子适宜的宽窄行种植模式进行了筛选;2017年在2015年筛选出的适宜宽窄行种植模式条件下,通过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下谷子农艺性状、光合速率和产量的变化,对谷子适宜的种植密度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的宽窄行种植模式均可以提高谷子产量,其中,25 cm-25 cm-25 cm-25 cm-60 cm种植模式下产量最高,增产率为8.1%,较对照差异达显著水平;在最佳宽窄行种植模式条件下,谷子适宜的留苗密度为45.0万~52.5万株/hm~2,产量较对照提高2.60%~7.11%,其中,52.5万株/hm~2密度下效果显著。谷子的最佳宽窄行种植模式为25 cm-25 cm-25 cm-25 cm-60 cm,最佳种植密度为52.5万株/hm~2,该条件下,谷子产量可达5 933.6 kg/hm~2,较40 cm等行距种植(密度45.0万株/hm~2)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19.
2011—2013年在全椒县赤镇小龙虾经济专业合作社选择面积分别为0.53、0.67、1.00 hm~2 3种规格的田块进行平行重复试验,研究稻田小龙虾养殖与水稻栽培模式搭配技术。结果表明,大垄双行栽培模式下,小龙虾平均产量为1 903.65 kg/hm~2,水稻平均产量为8 936.25 kg/hm~2,成本36 750.00元/hm~2,产值80 227.359元/hm~2,利润43 477.35元/hm~2;与常规栽插模式相比,小龙虾增产357.15 kg/hm~2,增幅23.09%;水稻增产719.85 kg/hm~2,增幅8.8%;小龙虾和水稻合计增加产值12 372.90元/hm~2,增加利润10 872.90元/hm~2。  相似文献   

20.
作者在基层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多年,亲身经历了甘谷县蔬菜从露地—塑料大棚—日光温室栽培的发展过程,也见证了许多菜农靠农业新技术不断提高收益的实例。"黄瓜(菜瓜)复种青椒(番茄、茄子)"和"番茄复种西瓜(菜豆)"这两种模式经济效益都在135 000元/hm~2以上,是值得在甘谷县和其他地区大力推广的高效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