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水田垄畦耕作法(下称垄畦法),又称水田半旱式耕作技术或称湿润栽培技术,是根据著名土壤学家侯光炯教授的“水田自然免耕”理论产生的一种水田耕作制度。它是把传统的淹水灌溉改为开沟作垄畦,畦面上插稻,沟中灌水,土壤保持湿润状态的一项新技术。一般将畦面宽30~60cm,插2~4行称垄式;宽60~120cm,插4~7行称畦式。我镇低产田面积比例较大,冷浸型水田约有1000多亩,加上易旱缺水型和瘠薄型水田,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稻一茵一鱼复合生态系统对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程度,采用畦作和平作两种水稻栽培方式,测定并分析了两种栽培方式下土壤温度和土壤中速效养分含量及其关联性,同时对复合生态系统下综合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复合生态系统下垄畦式立体栽培有效提高了土壤的吸热性和导热率,使土层温度有明显的提高,充分改善了稻田生态环境;土壤速效养分的感温效应表现为土层温度每提升1℃,土壤碱解氮含量增加4.0mg·kg^-1,土壤速效磷增加0.3mg·kg^-1,速效钾增加1.3mg·kg^-1,土壤温度与速效养分含量之间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垄畦作26、20和10cm分别比平作30cm×26cm、30cm×20cm及30cm×10cm增产28.13%、68.49%和67.40%,且垄畦式立体开发投入产出比比平作多13.47。  相似文献   

3.
谈冬马铃薯栽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选地 马铃薯在砂土、泥地均可栽培.但选择土质疏松、排水良好、pH值5.5~6.5的微酸性砂质土壤种植,马铃薯生长快、成熟早、结薯多、皮光滑、病害轻、便于收获、产量高、商品性好.马铃薯属茄科作物,忌与其他茄科作物连作或集中混作. 2整地 前作收获后,用旋耕机翻犁破碎土壤,再用整畦机按畦带沟宽110cm的规格起垄整畦,垄畦高30 cm、宽80 cm,两畦间沟宽20 cm.起垄机起垄后,再人工精细整畦,做到细碎、整齐.  相似文献   

4.
1玉米大垄双行高产栽培该栽培模式将原来的两条小垄(垄沟宽为60cm)改为一条畦面宽100~110cm的大垄。垄上种植两行玉米,小行距40cm、大行距60~70cm,垄间形成自然通风透光通道,有效解决了田间郁闭问题,可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5.
张荣萍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9):14070-14072
[目的] 探索有利于巨胚稻剑叶生长的合理栽培方式。[方法]以常规粳型巨胚稻品种西巨胚1号为试料,以当地推广的常规优质粳稻品种合系22-2为对照,采用淹水、旱种和垄畦3种方式进行栽培,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对粳型巨胚稻结实期剑叶一些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3种栽培方式中,垄畦栽培方式下水稻结实期剑叶的叶绿素含量较高,叶片衰老缓慢,该栽培方式有利于剑叶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的主动积累和保护性酶SOD酶活性的提高,增强细胞保水能力,维持细胞正常的代谢;旱种栽培方式下水稻剑叶叶绿素含量低,衰老快,渗透调节物质和保护性酶的变化水平对水分胁迫极为敏感。[结论]在生产上建议采用垄畦栽培方式更有利于巨胚稻的剑叶生长。  相似文献   

6.
马铃薯高垄双行栽培是指实行宽窄行种植,把宽行的土培到窄行上,使窄行形成墒,且墒高出25cm以上的种植方式。试验证实,垄畦栽培的马铃薯具有出苗早、大中薯比例高、产量高等优点,垄畦栽培比平畦栽培增产19.1%。其具体栽培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7.
水稻粉垄旱种苗期根系性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粉垄机垂直旋磨粉碎土壤、自然成垄(厢),直接播种水稻。在旱种条件下,粉垄栽培的桂旱3号和培杂桂旱1号,其苗期根系长度比传统耕作对照(拖拉机旋耕深度18~20 cm)的根系分别增加61.77%、46.17%,差异显著,植株性状也相应表现良好。提出以根为本的作物栽培新理念,建议利用粉垄技术进行水稻的旱播强根干湿交替栽培和水插(抛)秧干湿交替栽培试验,以达到节水、保土、保肥、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高垄双行栽培是指实行宽窄行种植,把宽行的土培到窄行上,使窄行形成墒,且墒高出25cm以上的种植方式。试验证实,垄畦栽培的马铃薯具有出苗早、大中薯比例高、产量高等优点,垄畦栽培比平畦栽培增产19.1%。其具体栽培技术如下:马铃薯是浅根作物,在块茎播种后出一、精细整地  相似文献   

9.
陈钦 《新农村》2000,(6):15-15
草菇是食用菌中唯一的高温型速生品种,栽培料以稻、麦草为主。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一般当夏季气温稳定在28~35℃时,最适合草菇生长。而这时以蔬菜生产为主的塑料大棚已闲置,可利用栽培草菇,以补夏季蔬菜不足。现将小垄栽培草菇方法介绍如下。1.菇畦准备菇畦设在塑料大棚内,大棚上盖好薄膜和草帘以保温保湿。菇畦宽1米,长度视棚长而定,菇畦间距30厘米,既作人行道又是蓄水沟。在畦上横向挖凹陷式菇床,菇床宽30厘米,深20厘米,菇床之间留20厘米小土垄,然后喷0.2%敌敌畏和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不同密植规格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2008~2009年的马铃薯垄畦栽培不同密植规格试验结果表明:垄畦带沟宽100~110 cm,穴距20~22 cm,行距35cm,双行种植,沟底宽30 cm,种植密度67500~69000株/hm2之间,能较好地利用土地与温光资源,有效地提高马铃薯产量,是垄畦栽培的适宜密度。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军川农场土壤以暗棕壤为主,土壤有机质含量2%~3%,水解氮35~40mg/kg,速效磷35mg/kg,速效钾100~150mg/kg,适于种植大豆.多年以来,该场大豆栽培模式一直以三垄栽培为主,但从目前看,三垄栽培模式的产量水平已难于再提高.因此,探讨新的大豆高产栽培模式已成为发展该场大豆生产的一个重要方向.自1999年以来,该场采用红丰11号大豆对缩垄增行(垄距为50cm)、窄平密(行距为35cm)、大垄密(垄距为135~140cm)等栽培模式进行了大面积试种,从这几年的产量、效益看,以大豆窄平密栽培模式效果最佳.现将暗棕壤地区大豆窄平密栽培技术及效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新农村》1998,(4)
磐安是浙江中部的山区县,水田多处在山垄狭谷,常受侧渗冷水影响,地温低、日照少、产量低,全县有冷浸型低产田1400公顷。为了加快中低产田的改良,1995~1996年,我县示范推广水稻垄畦栽培技术,结果表明,该技术既能增产增效,又简单易行,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改良措施。现将该技术介绍如下;1.水稻垄畦栽培优点(1)增产明显垄畦栽培改传统的淹水栽培为湿润栽培,使之提高畦面温度,改善土壤水、肥、气、热状况,利于根系生长,并增加了边行效应,从而促进早蘖、多穗、大穗,提高了结实率和千粒重。经对比田验  相似文献   

13.
草菇是食用菌中唯一的高温型速生品种,栽培料以稻、麦草为主。其栽培新法如下:1.菇畦的准备。菇畦设在塑料大棚内,大棚上盖好薄膜及草帘。菇畦宽1米,长度不限,菇畦间距30厘米.既做人行道又做蓄水沟。在畦上横向挖凹陷式菇床,菇床宽30厘米,深20厘米,菇床之间留20厘米小土垄,菇床内喷0.2%敌敌畏和0.1%多菌灵灭菌杀虫。  相似文献   

14.
非洲菊,别名扶郎花、太阳花,为菊科扶郎花属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原产地为非洲南部德兰士瓦,其适应性强,容易栽培,花瓣有红、橙、黄、黄绿、红褐等颜色,是目前国内外最重要的鲜切花品种之一。1、土壤及定植床的准备土壤要深翻30cm,施入充足的农家肥,用蒸汽或药剂消毒后做床备用。可以做成高10~20cm,宽1m的高床,定植2行;也可采用大垄式栽培,垄宽40cm,2垄间距30cm。2、定植温室内栽培一年四季均可定  相似文献   

15.
一、选地与整地选择周围工业污染少,大气质量优、灌溉水质好,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或砂壤土。前茬作物为非伞形科蔬菜,以小麦和豆类作物为好。胡萝卜根系发达,直根入土深。为提高胡萝卜的商品性,防止肉质根发生分叉,整地时应深耕细耙,一般要求耕深20~30cm。翻耕后耙2遍,使田地土壤疏松细碎,以保证出苗和根系发育良好。采用高垄栽培,垄距40~50cm,垄高15~20cm。茬平畦栽培一般宽90~100cm,长  相似文献   

16.
垄栽胡萝卜     
孙茂明 《农家顾问》2001,(10):25-25
种植胡萝卜一般都采用平田畦条播或者平畦撒播,这种传统的种植方式严重影响了胡萝卜的品质及产量.如果改平畦播种为起垄种植,可实现胡萝卜的高产优质.起垄栽培的优点是:雨水多时利于排水降湿,避免渍害;增加土壤透性,使胡萝卜品质好、产量高.据试验,起垄种植比平畦种植增产1~2成,裂根减少6%.在这里介绍一下胡萝卜起垄栽培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7.
大豆窄行密植是指以垄作为基础的窄行密植栽培,又分为大垄窄行密植和小垄窄行密植。大垄窄行密植是指两垄合并成一垄(130~140cm)或一垄半合成一垄(97.5~105cm)的宽台窄行密植栽培。小垄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是指在45cm~50cm的小垄上的双条播,该技术起到了缩垄增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新型栽培方式是否能够提高水肥利用效率、降低根区氮磷残留污染,本试验在河北饶阳县日光温室中,以土壤栽培为对照,研究垄嵌和沟嵌栽培模式对番茄产量和收获时根区土壤容重及0~3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有效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栽培模式的番茄产量无显著差异,以垄嵌式基质栽培最高;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与土壤栽培相比,垄嵌式基质栽培和沟嵌式基质栽培的硝态氮累积残留分别降低24.82%和24.44%,有效磷累积残留分别降低46.34%和43.97%。综上,与传统土壤栽培相比,嵌膜式基质栽培是一种低环境代价的生产模式,尤以垄嵌式基质栽培更易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2003-2004年在张掖市进行的春小麦垄作试验结果表明,垄作栽培有明显的边行优势,各处理小穗数、穗粒数、穗粒重垄边均高于垄中;以75 cm垄宽处理产量最高,为7 000.0 kg/hm2.在0~120 cm土层灌三水后不同垄宽处理土壤水分均垂直分布在0~60 cm土层中,同一层次不同处理土壤含水量60 cm垄宽高于75、90 cm垄宽.在0~60 cm土层中,90 cm垄宽处理土壤含水量一直呈下降趋势,土壤水分发生侧渗,且不同垄宽处理在灌水后垄沟土壤含水量略高于垄面.  相似文献   

20.
从黑龙江省引进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在中卫稻区进行对比试验、示范.结果表明密度采用行穴距30cm×13cm,每穴插2~3苗,具有省种、省水、省工、省秧田等特点,增产效果显著,可在中卫稻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