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养鱼》2012,(5):48
日前,青岛城阳区海洋与渔业局会同青岛市渔业技术推广站、黄海水产研究所从浙江引进鼠尾藻品种在胶州湾进行海上养殖试验。据了解,鼠尾藻是海参育苗和养殖环节重要的优质饲料,仅青岛市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海参养殖的现状,结合鼠尾藻的生物和生态特点,阐述了鼠尾藻是海参养殖水体理想的生物修复藻类。并对功能藻的概念及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叙述。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刺参养殖在辽宁、山东沿海地区迅速兴起,成为当地经济的一大支柱,同时也带动了刺参育苗业的快速发展。然而常规刺参育苗需要大量的单胞藻、鼠尾藻和海泥,经常面临单胞藻培养困难、鼠尾藻资源匮乏、海泥携带病菌等诸多问题,阻碍了刺参育苗和养殖业的发展。目前,市场上已有刺参专用配合饲料出售,  相似文献   

4.
许红  梁鹏 《河北渔业》2014,(7):56-56
<正>单细胞藻类与水产养殖息息相关,单细胞是鱼、虾、蟹、贝类等幼体的直接饵料,在水产养殖以及育苗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本人多年从事贝类育苗、海参育苗工作,下面对贝类育苗、海参育苗中单细胞藻类常用种类和培养方法做如下介绍。1常用种类贝类育苗中常用种类较多,有小球藻、塔胞藻、扁藻、金藻(等鞭金藻和叉变金藻)、硅藻(新月菱形藻);海参育苗中常用种类有盐藻、角毛藻和新月菱形藻。以上几种藻类对温度、盐度、光照有  相似文献   

5.
在海参繁育及养殖中,生物饵料的培养必不可少。生物饵料含有很高的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必需氨基酸,且养殖动物喜食、容易消化吸收。黄河三角洲海参的育苗一般采用常温育苗技术,培育生物饵料从4月上旬开始进行,一般需要培育小新月菱形藻、角毛藻、盐藻。  相似文献   

6.
为了完善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人工苗种培育及海上养殖技术,在大连旅顺海区及刺参池塘进行了鼠尾藻人工苗种保苗及养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鼠尾藻人工苗种在室内培养20 d左右,株高2 mm以上,假根15根以上时,下海保苗为宜。鼠尾藻幼苗保苗、人工养殖方式为表层平养。保苗海区选择风浪不大的海湾。在刺参池塘保苗要求选择水深2 m以上的池塘,养殖位置在进水口附近。保苗3个月后海上鼠尾藻平均株高4.26 cm,刺参池塘鼠尾藻平均株高1.98 cm。将6 cm以上的幼苗夹直径1.5 cm的聚乙烯绳上进行海上养殖试验。养殖8~9个月后,鼠尾藻长至平均株高61 cm。  相似文献   

7.
《水产养殖》2012,(8):31-31
"天津市海洋牧场(海藻移植)示范项目"2012年7月通过专家验收。在鱼礁投放区成功进行羊栖菜、鼠尾藻和龙须菜的筏式养殖,在渤海湾地区尚属首次。据了解,为提高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构建现代渔业新格局,天津市从2009年开始实施海洋牧场工程建设,计划用10年左右的时间在近海水域建设3处人工鱼礁群,总面积将达13.7km2。此次通过验收的"天津市海洋牧场(海藻移植)示范项目",是在人工鱼礁投放区进行羊栖菜、鼠尾藻和龙须菜的筏式养殖,面积达到31.12亩。经过40天的养殖,羊栖菜呈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鼠尾藻和龙须菜也获得了良好的生长。三种藻类既有药用价值,又是海参、鲍鱼等海珍品的优良饵料。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在一定养殖空间内刺参–鼠尾藻适宜的养殖容量和养殖密度。将不同密度的平均体重为(16.7±0.95)g的刺参和鼠尾藻混养在1 m3水体的塑料桶内,实验分为12组,每组设3个重复,对刺参、鼠尾藻的生长及养殖水环境因子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显示,1)刺参、鼠尾藻平均日增重率(Mdwg)和特定生长率(SGR)受刺参密度和鼠尾藻密度影响显著(P<0.05)。作为对照,无鼠尾藻、刺参密度为750、500、250 g/m3时,其生长均相对较差;刺参密度为250 g/m3、鼠尾藻密度为1000、1500 g/m3时,刺参生长相对最好。刺参密度为750 g/m3、鼠尾藻密度为500 g/m3时,鼠尾藻特定生长率(SGR)最大;刺参密度为250 g/m3、鼠尾藻密度为1500 g/m3时,鼠尾藻特定生长率(SGR)最小;2)NH4+-N、NO2–-N、NO3–-N和PO4–-P含量变化受刺参和鼠尾藻养殖量的影响显著(P<0.05)。无鼠尾藻,刺参密度为750、500、250 g/m3时,实验组NH4+-N、NO2–-N、NO3–-N和PO4–-P含量相对较高,其中,刺参为750 g/m3实验组含量最高;刺参密度为250 g/m3、鼠尾藻密度为1000、1500 g/m3时,实验组NH4+-N、NO2–-N、NO3–-N和PO4–-P含量相对较低。研究结果显示,鼠尾藻密度的大小对促进刺参的生长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同时对养殖水体中的营养因子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本研究条件下,刺参密度为250 g/m3、鼠尾藻密度为1000、1500 g/m3模式参藻搭配比例较合适,其生态互利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在一定养殖空间内刺参–鼠尾藻适宜的养殖容量和养殖密度。将不同密度的平均体重为(16.7±0.95)g的刺参和鼠尾藻混养在1 m3水体的塑料桶内,实验分为12组,每组设3个重复,对刺参、鼠尾藻的生长及养殖水环境因子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显示,1)刺参、鼠尾藻平均日增重率(Mdwg)和特定生长率(SGR)受刺参密度和鼠尾藻密度影响显著(P0.05)。作为对照,无鼠尾藻、刺参密度为750、500、250 g/m3时,其生长均相对较差;刺参密度为250 g/m3、鼠尾藻密度为1000、1500 g/m3时,刺参生长相对最好。刺参密度为750 g/m3、鼠尾藻密度为500 g/m3时,鼠尾藻特定生长率(SGR)最大;刺参密度为250 g/m3、鼠尾藻密度为1500 g/m3时,鼠尾藻特定生长率(SGR)最小;2)NH4+-N、NO2–-N、NO3–-N和PO4–-P含量变化受刺参和鼠尾藻养殖量的影响显著(P0.05)。无鼠尾藻,刺参密度为750、500、250 g/m3时,实验组NH4+-N、NO2–-N、NO3–-N和PO4–-P含量相对较高,其中,刺参为750 g/m3实验组含量最高;刺参密度为250 g/m3、鼠尾藻密度为1000、1500 g/m3时,实验组NH4+-N、NO2–-N、NO3–-N和PO4–-P含量相对较低。研究结果显示,鼠尾藻密度的大小对促进刺参的生长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同时对养殖水体中的营养因子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本研究条件下,刺参密度为250 g/m3、鼠尾藻密度为1000、1500 g/m3模式参藻搭配比例较合适,其生态互利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海参饲料与健康养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参养殖业发展迅猛,养殖模式由粗放养殖转向集约化养殖和半粗放养殖,海参饲养由单一藻粉向全人工饵料发展。为更好地服务海参养殖业,就海参营养疾病的预防对策和健康养殖作简单分析与介绍。  相似文献   

11.
利用鼠尾藻(Sargassun thumbergii)、菱形藻(Nitzschia)、石莼(Ulue pertusa)和绢丝藻(Callithamnion corymbosum)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白光、蓝光、红光照射,1%硝酸铵、1%柠檬酸、3%硫酸铵处理不同时间,淡水浸泡不同时间3种杂藻清除方法,系统研究光质、药物和淡水处理对鼠尾藻及杂藻光合生理的影响。结果显示,对于相对生长速率(RGR)、表观光合速率(Pn)及表观光合速率与呼吸耗氧速率(R)的比(Pn/R),鼠尾藻幼孢子体在蓝光下均明显大于在白光和红光下,而菱形藻则在红光下较大,且鼠尾藻幼孢子体与菱形藻在蓝光下的Pn比明显大于其在白光和红光下的Pn比。结果显示,鼠尾藻幼孢子体若与菱形藻进行竞争,在蓝光下相对于在白光和红光下更有优势。硝酸铵、硫酸铵、柠檬酸药物处理对鼠尾藻幼孢子体的生理状态有一定的影响,且这种伤害具有不可逆性;对鼠尾藻嫩芽的伤害较小,且可恢复正常;对石莼的清除效果不明显,对绢丝藻有伤害。淡水处理对鼠尾藻幼孢子体有伤害,对鼠尾藻嫩芽伤害较小,对石莼影响不大,对绢丝藻有伤害。研究表明,在鼠尾藻幼苗早期培育过程中,可增大蓝光的照射或减少红光的照射,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鼠尾藻的生长且抑制菱形藻的生长;在鼠尾藻早期幼苗的杂藻清除中,应避免使用1%硝酸铵、1%柠檬酸和3%硫酸铵处理,会对鼠尾藻幼孢子体产生伤害;鼠尾藻育苗早期不宜使用淡水浸泡除去杂藻,鼠尾藻嫩芽每次淡水浸泡30 min,可清除杂藻,且对藻体无伤害。  相似文献   

12.
鼠尾藻(Satgassumthunbergii)系大型褐藻,属墨角藻目、马尾藻科,是我国沿海常见的野生种。近年来,鼠尾藻的人工繁育正逐步开展。笔者针对鼠尾藻幼苗中间培育过程中的敌害及去除方法进行了总结,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刚毛藻对海参养殖的危害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宗岩 《中国水产》2010,(12):53-53
<正>目前海参养殖已成为山东、辽宁两省沿海水产业的主打品牌,养殖产量逐年增加,养殖效益不断增长,然而,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养殖时间的延续,海参病害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特别是近几年来刚毛藻的大量繁殖,在某些养殖区域的泛滥成灾不但给海参养殖户的管理带来诸多麻烦和不便,而且还引发出许多海参病害和中毒死亡事件,严重地影响了海参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初步摸清了刚毛藻的规律并总结出刚毛藻对海参养殖的危害及防治措施,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相似文献   

14.
2007-2010年,通过4年研究试验鼠尾藻有性生殖与人工育苗技术,由年采附苗30.4m^2提高到1392m^2。鼠尾藻自然生长株高一般10-50cm,少数可达120cm,采用有性生殖人工培育苗养殖,株高可达到315cm,养殖产量(干品)达到481kg/1000m苗绳。鲜干比4.6~5:1。  相似文献   

15.
近日,由河口区海洋与渔业局渔技站与当地海参养殖龙头企业共同承担的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海参育苗及池塘筑礁养殖试验荣获东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为提高海参养殖科技水平奠定了基础。该项目立足黄河三角洲地区广阔的滩涂资源优势,通过引进海参进行池塘养殖的研究和推广,在参池的建造、筑礁、底栖藻等养殖技术和模式的应用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提高了池塘利用率及产品的质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16.
2014年4-6月在桑沟湾海区进行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海上筏式养殖实验,分析了鼠尾藻在桑沟湾的生长特性,调查了藻体上的附着生物.结果显示,(1)鼠尾藻在桑沟湾海域生长迅速,水温为10-17℃时特定生长率最高,可达6.10%/d;根据特定生长率与水温的关系,获得了鼠尾藻的最佳生长温度为14.9℃;(2)5月10日开始有生殖托形成,水温达到20.4℃时,鼠尾藻生殖托大量成熟,并有放散;(3)养殖期间,鼠尾藻最大长度达187.05 cm,均长可达112.31 cm;干湿比由0.147(4月)上升至0.189(6月);每公顷产量可达43.95 t(湿重),相当于干重为8.25 t;(4)藻体上有大型附着生物16种,主要优势种为尖嘴扁颌针鱼鱼卵、玻璃海鞘和海绵;附着生物的生物量随着水温升高而增加.研究表明,海区的附着生物对鼠尾藻的生长影响不大,在桑沟湾大规模养殖鼠尾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2014年4–6月在桑沟湾海区进行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海上筏式养殖实验,分析了鼠尾藻在桑沟湾的生长特性,调查了藻体上的附着生物。结果显示,(1)鼠尾藻在桑沟湾海域生长迅速,水温为10–17℃时特定生长率最高,可达6.10%/d;根据特定生长率与水温的关系,获得了鼠尾藻的最佳生长温度为14.9℃;(2)5月10日开始有生殖托形成,水温达到20.4℃时,鼠尾藻生殖托大量成熟,并有放散;(3)养殖期间,鼠尾藻最大长度达187.05 cm,均长可达112.31 cm;干湿比由0.147(4月)上升至0.189(6月);每公顷产量可达43.95 t(湿重),相当于干重为8.25 t;(4)藻体上有大型附着生物16种,主要优势种为尖嘴扁颌针鱼鱼卵、玻璃海鞘和海绵;附着生物的生物量随着水温升高而增加。研究表明,海区的附着生物对鼠尾藻的生长影响不大,在桑沟湾大规模养殖鼠尾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盐藻(Dunaliellasp.)是一种嗜盐性较强的海产单细胞藻类,是海参幼体(耳状幼体、樽形幼体)的优良饵料。因此,在海参人工育苗过程中,盐藻培养的好坏及其生长繁殖的快慢,将直接影响海参幼体的生长发育和育苗的成败。  相似文献   

19.
正通过利用海水养殖闲置车间,使用菌相养殖模式来进行南美白对虾的无公害工厂化养殖,对其关键控制点进行研究探索。现阶段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多以藻相养殖为主,但藻相养殖不易控制,藻类死亡容易产生藻毒素,易对南美白对虾形成危害,从而造成死亡,而且在养殖过程中需要投放大量的药物来控制病害,而菌相养殖模式全程不需要使用药物,主要依靠活菌来控制水体环境以及病害。1基础设施以对虾育苗池或者海参、扇贝等育苗车间作  相似文献   

20.
几种常用饵料对稚幼参生长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鼠尾藻干粉、鲜海带磨碎液、鲜石莼磨碎液和两种海参专用饲料对体长2.90±0.04cm,体重0.49±0.02g的稚幼参进行了为期40d的喂养试验。实验结束时,投喂鲜石莼磨碎液的海参体长为5.15±0.25cm,体重为2.76±0.39g,其体长和体重的增长都显著高于投喂鼠尾藻干粉、鲜海带磨碎液和其中一种配合饵料组,但与另外一种配合饵料差异不显著。投喂鲜石莼组海参的成活率达到85%,高于其他各组,但与其中大部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