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甜菜杂种优势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杂种优势利用是提高作物产量及品质的有效途径。20世纪初,主要用显性和超显性两种假说解释杂种优势。随着现代生物学的发展,对杂种优势现象的研究更加深入。笔者从活性基因效应与杂种优势、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遗传连锁图谱构建与杂种优势及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TL)与杂种优势四个方面概括了国内外甜菜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的新见解。从甜菜杂种优势育种理论、雄性不育系(MS系)、自交系的选育及甜菜雄性不育品种的选育等方面综述了目前甜菜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甜菜杂种优势育种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上位性效应等水稻杂种优势理论的探讨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杂种优势遗传学机理的研究一直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其中,上位性等遗传效应在水稻等粮食作物的杂种优势形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杂种优势的重要遗传基础。此文依据显性假说和超显性假说的研究状况回顾入笔,阐述了这些观点的局限性;然后从上位性效应及杂种优势综合效应方面的研究进展展开论述,并简述了关于杂种优势理论的几种新见解,最后以杂种优势理论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提出了笔者对该领域前景的展望。笔者期望通过此文为今后开展杂种优势基础理论尤其是上位性及综合效应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杂种优势是指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产生的F1在适应性、生长势、产量、品质、抗逆性等性状上优于双亲的一种现象,在玉米、水稻等作物中广泛应用。然而对杂种优势理论的探索却远落后于实践应用,目前仅停留在三大遗传假说的争论阶段,而杂种优势位点或基因的克隆将对杂种优势的应用起到极大推动作用。本研究综述了近些年植物杂种优势位点定位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为更好地研究和利用杂种优势位点或基因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作物杂种优势预测与遗传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作物杂种优势的研究进展,主要涉及到杂种优势的预测、杂种优势遗传机理经典假说的论证以及杂种与亲本的基因表达差异。同时对杂种优势今后的研究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5.
杂种优势,又称杂种活力,是指来源于物种内不同品种或者不同物种间杂交后代在生物产量、生长势以及育性等方面均优于亲本的现象。目前对于杂种优势形成的遗传机制一直停留在假说层面。分子标记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杂种优势的遗传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在不同作物中,已证实显性、超显性和上位性效应对杂种优势的形成均有贡献。随着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等多组学技术及表观遗传学技术的兴起,为在全基因组水平研究杂种优势提供了机会,更有利于从不同角度对杂种优势形成的遗传基础进行全面解析。本研究从杂种优势位点定位,杂交种相对于亲本的转录组水平,蛋白质水平及表观调控改变等方面进行了概述,为全面深入理解杂种优势及更好地研究、利用杂种优势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植物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种优势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其遗传基础研究也取得了系列进展。显性学说,超显性学说和上位性学说这三个经典假说都找到了遗传上的新证据。随着大规模测序技术的发展,全基因关联分析、基因组结构变异、转录组、蛋白组、表观基因组的兴起为植物杂种优势的预测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综述对杂种优势遗传机理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对未来植物杂种优势研究的方向和策略进行了思考,提出了植物杂种优势分子遗传机理研究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7.
植物杂种优势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杂种优势是广泛存在的遗传学现象,并在多种动植物中得到成功的利用,但对于杂种优势产生的遗传学机理尚未十分清楚.本文对植物杂种优势机理研究进行了较为详尽地评述,在综述了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经典理论和假说的基础上,概括了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解释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的一些新见解.探讨了杂种优势群和分子标记与杂种优势的关系.最后对杂种优势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小麦群体的基因效应与杂种优势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小麦三个单交组合的 P_1、P_2、F_1、F_2,B_1和 B_2六个世代群体以及一套双列杂交材料,根据3种不同模式,估算了各类基因效应、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等遗传参数。研究对比了不同遗传模式;分析了各类基因效应,尤其是上位效应的特点。根据基因效应分析了杂种优势的遗传组成,结果认为显性效应及 aa 型上位效应对杂种优势起重要作  相似文献   

9.
作物雄性不育细胞质遗传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细胞质雄性不育,即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是细胞质与细胞核相互作用产生的,是作物三系法杂种优势利用的基础。自本世纪初,随着多种作物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发现以及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开展,人们对于雄性不育细胞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近年来,我国科技工作者在这个方面的工作也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主要综述水稻和小麦雄性不育细胞质遗传效应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杂种优势是指两个遗传基础不同的亲本,如不同品系、不同品种甚至不同种属间杂交所得的杂种一代在生长势、生产力、抗逆性、生理生化特性和生长发育状况等方面优于双亲的现象,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杂种优势的成功利用是种子产业得以诞生和发展的技术基础,对作物育种和农业生产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有很高的商业应用价值。杂种优势群是指遗传基础广泛、遗传变异丰富、具有较多的有利基因、较高的一般配合力、农艺性状优良的育种基础群体,是在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作用下经过反复重组,种质互渗而形成的活基因库,从中可以不断地分离筛选出高配合力的优良自交系。杂种优势模式是指两个不同的杂种优势群之间具有较高的基因互补效应,具有较高的特殊配合力,相互杂交后产生强杂种优势的模式。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杂种优势理论无法充分解释育种实践上的杂种优势的现象及原因。认为局部优势并不一定导致整体的杂种优势,已有的理论可以解释局部性状优势,但无法解释做为整体的杂种优势。对局部优势与整体优势的关系做初步分析,提出局部性状优势主要通过乘数关系组织为整体杂种优势的观点,认为乘数关系和乘数效应是整体杂种优势形成的重要基础。作者还就此观点做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利用5个具有不同纤维品质性状的品种(系)配制完全双列杂交组合20个,通过亲本和F1的2年随机区组试验发现产量性状的铃重和衣分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小,不存在母体效应,并以加性遗传效应为主,分别占表型方差的51.2%和65.4%;显性遗传效应所占的比率也较高,分别为32.6%和16.8%.铃重和衣分的群体平均优势较大,分别为13.3%和3.5%,达到了  相似文献   

13.
分子标记预测作物杂种优势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杂种优势育种是蔬菜作物的一种重要育种技术。国内外利用RFLP、RAPD、AFLP、SSR、ISSR等分子标记技术开展了作物杂种优势预测的方法研究,取得了富有启示性的研究结果。本文分析和述评了国内外作物杂种优势分子预测的遗传距离法、杂种优势类群法、QTL法认为基于QTL的杂种优势类群和遗传距离相结合的方法将是作物杂种优势预测研究今后的研究重点和热点,并最有可能在育种实践中得以应用。  相似文献   

14.
棉花杂种优势表达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邢朝柱  喻树迅 《棉花学报》2004,16(6):379-382
从棉花杂种优势性状表现、配合力分析、生理生化研究、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关系等方面分析了棉花杂种优势机理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从基因水平研究棉花杂种优势,更能确切地反映杂种优势表达机理。  相似文献   

15.
大豆杂交种异地鉴定及选育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研究大豆杂交种杂种优势大小及其稳定性,进一步探讨杂交大豆选育方法,通过对2006—2010年异地鉴定试验初次测产及二次测产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豆杂交种同常规对照品种比较,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增产效果显著。大豆杂交种各产量性状间差异明显,这是由杂交种的遗传基础决定的,与杂交种的亲本的遗传基础及配合力有关。杂交种产量优势主要来自于三粒荚数、四粒荚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产量、分枝数等产量性状,为杂交大豆新品种选育提供了依据。同时指出了大豆杂交种异地鉴定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6.
红麻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与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红麻产量与品质性状的各项遗传效应、关联性及其杂种优势表现是杂种优势利用的基础,采用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分析了7个杂交红麻亲本和21个F1 代组合的12个产量与品质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1)株高、鲜皮厚、单株干皮重、千粒重、纤维支数同时受到加性和显性效应的控制;而茎粗、单株干茎重、皮骨比、出麻率、单株纤维重、精  相似文献   

17.
C. H. Shi    J. Zhu    J. G. Wu    X. E. Yang  Y. G. Yu 《Plant Breeding》1999,118(6):574-576
The heterosis controlled by genetic main effects and genotype × environment (GE) interaction effects for protein content and lysine content traits of indica hybrid rice, Oryza sativa L., was studied by using a genetic model for quantitative traits of triploid endosperm. Th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over 2 years in a factorial design that included nine cytoplasmic male-sterile lines as females and five restorer lines as males. It was revealed that heterosis of protein content and lysine content were simultaneously controlled by genetic main effects and GE interaction effects. Maternal general heterosis and maternal interaction heterosis were observed. Embryo heterosis or cytoplasm heterosis for lysine content and endosperm heterosis for protein content were more important in general heterosis. Embryo interaction heterosis and cytoplasm interaction heterosis were more important for protein content, but endosperm heterosis was only important for lysine content in GE interaction heterosis. It was shown that some indica hybrid crosses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heterosis for protein content. Negative heterosis for lysine content was observed in most hybrid cros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