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3 毫秒
1.
林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是林业生产发展的基础。如何提高林地生产率,增加林地产出,是当前林地经营关键问题。文章介绍了岑溪市林地生产率的现状,分析林地生产率低的原因,探讨提高林地生产率的途径,以期为岑溪市的林地生产率的提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黄龙山林区为研究对象,以其1986年、1997年、2006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为数据源,运用GIS空间分析模型、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对该林区三期林地面积变化及水平空间格局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运用马尔可夫(Markov)模型对2015年林地类型分布状况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研究区林地类型结构以阔叶林和针叶林为主;1986-1997年间,针叶林、阔叶林、农田等面积增加,荒地剧烈减少,反映出该区域天然更新、人工抚育和植树造林以及垦荒造田的发展过程;1997-2006年间,退耕还工程的实施,使农田和荒地减少,阔叶林和灌木林地,特别是针叶林的大幅增加,主要变化趋势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向有林地和灌木林地,土地利用类型向着更加理想的方向转移。Markov模型模拟结果表明,今后9年内阔叶林面积将会由增加转为减少,针叶林面积和针阔混交林面积有所增加,这一结果将在2015年林地变化调查中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3.
利用遥感、GIS技术和通过Landsat TM(ETM)解译获取的福建省1995,2000,2005年三期林地空间分布数据,建立时空演变模型,定量分析福建省林地变化的时空动态特征.结果表明:1995-2005年福建省林地发生了大幅度变化,时空差异明显.1995-2000年福建省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2000-2005年林地面积出现大幅增长,主要集中在南平市、宁德市、泉州市等地区,其中灌木林地面积增长幅度远大于其他几种林地类型.2000-2005年林地变化动态度无论从强度还是广度都远远大于1995-2000年林地变化,人类活动的增加是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从空间格局上看,沿海地区林地动态变化最强烈,主要表现为林地与耕地与草地的相互转换.  相似文献   

4.
张黎明  于薇 《山东林业科技》2008,38(1):16-17,22
以2000年和2006年林相图和森林小班调查簿为基础,利用GIS技术对两期数据进行空间叠加分析,进而研究地类变化动态转移及空间分布信息.研究结果表明:在未来12年内,研究区域内灌木林地、无林地、未成林地、非林业用地和疏林地呈减少趋势;有林地和林业辅助用地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5.
嘉陵江中上游林地资源丰富,研究林地资源结构、分布与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对嘉陵江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98年、2018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和DEM数据,采用最大似然分类法、DEM数据栅格表面分析、重分类处理与空间叠加进行林地资源空间演变受地形因子的影响研究。嘉陵江中上游林地资源面积以318.43 hm2·a-1的速度显著增加,林地资源类型中有林地平均增加速率最快,正向增加明显的有林地、宜林地和苗圃地与疏林地、未成林地和无林地速率大小不一;林地资源结构呈现出以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的柏木(Cupressus funebris)和巨桉(Eucalyptus grandis)为主,经济林中的橙为辅的特征;林地资源主要集中在缓坡坡度、低海拔丘陵和下坡坡位上,无坡向分布区域极少;林地资源转移速率在下坡坡位、低海拔丘陵和西南、东南坡向正、负转移速率最快和最大;各林地类型分布指数在不同地形上差异较大,总体以斜坡、下坡位为绝对优势位,平坡、无坡向为相对劣势位;偏相关分析表明,坡度、海拔、坡向、坡位与林地资源总量分别为负相关、正相关、正负交替、负相关的关系,但与有林地、灌木林地、苗圃地正相关关系较明显。基于林地资源总量、结构与地形因子之间的空间关系,可较好地了解嘉陵江中上游林地资源分布情况,为后期生态修复、生态结构调整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福建省漳州市为例,运用GIS空间分析法,在叠加林业及国土部门各地类图层的基础上,利用Arc GIS软件生成各类土地面积转移矩阵,得出经济林地(园地)是造成林业与国土部门林地面积数据差异性的主要原因。在分析造成两个部门统计数据差异性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应尽早修订和完善林业和国土两个部门的资源调查技术规程和标准,采用相对统一的技术规范来开展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对林业与国土两部门的林地界定标准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林业与国土部门在林地调查方法、调查时间、分类标准等方面均存在差异.以福建省福安市为例,运用arcGIS软件空间分析法,叠加林业及国土部门各地类基础图层,形成各类土地面积转移矩阵,得出经济林(园地)是造成林业与国土部门林地差异的主要原因.林业与国土部门在界定林地过程中,既存在林业部门认定为林地而国土部门未认定为林地的现象,也存在国土部门已认定为林地但林业部门未认定为林地的现象,两者的面积比例约为4.58∶1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针对上思县森林分布及其生长情况,选取林地土壤厚度、海拔高、坡度、坡向、坡位、石砾含量、交通区位等7项因子作为林地质量评定因子,采用数量化理论Ⅰ模型方法对林地质量进行评定。分析了林地质量各个等级的空间分布,得出了林地质量评定结果较符合实际,可以满足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要求,并为今后林地小班选择造林树种提供了依据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湖北林业科技》2017,(2):51-55
本研究基于多元遥感卫星影像数据、湖北省2010年林地落界数据和其他相关数据,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处理平台,解译出湖北省2012年林地分布图,得到2010-2012年湖北省各市州区的林地间动态转移矩阵,并结合全省各市州区的8个主要社会经济因子,对湖北省2010-2012年林地变更情况及其驱动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农村人口(X_8)是导致有林地变更(Y_1)和其他林地变更(Y_4)的主要社会驱动力,第一产业总值(X_3)是导致疏林地变更(Y_2)的主要社会驱动力,第三产业总值(X_5)是导致灌木林地变更(Y_3)的主要社会驱动力。(2)在对有林地变更进行主成分分析中,命名城市发展因子F_1(受国内生产总值X_2、第一产业总值X_3、第二产业总值X_4、第三产业总值X_5、基础建设投资X_6主要影响)及农村发展因子F_2(受年末总人口X_1、农村人均年收入X_7、农村人口X_8主要影响),得到有林地变更模型为Y_1=-0.644 F_1+0.742 F_2。从该模型可知有林地变更面积与城市发展成反比,与农村发展成正比。  相似文献   

10.
利用RS和G IS技术分析了湛江市1996—2007年林地数量和其景观格局的变化,定量评价了其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2年中,湛江市林地景观总面积显著增加;斑块破碎程度增大,空间格局变得更为复杂;湛江林地景观的格局演变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干扰影响,林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显著增强的结果与其景观空间格局的变化有密切相关性。最后提出了湛江今后的林地保护和发展策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林地变化驱动力研究旨在揭示林地变化背后的驱动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是动态模拟、预测林地利用变化的前提工作。逻辑回归模型是研究林地变化驱动力的常见方法,但目前还没有学者对此进行系统的梳理。文中对逻辑回归模型在国内外林地变化驱动力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并提出对未来相关研究的建议; 通过文献分析法、归纳法等研究发现,相较于其他方法逻辑回归模型具有适用于因变量是分类变量的案例、重视空间机制等优势; 提出未来通过逻辑回归模型进行林地变化驱动力研究需要考虑数据的空间自相关性,选用恰当的研究单元、尺度以及变量。  相似文献   

12.
通过建立甘肃省林地落界数据库,反映全省林地资源现状及其空间分布格局,为森林资源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文中介绍了以甘肃省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结合数据统计软件,建立林地落界数据库的方法及其改进、数据库应用前景等内容。  相似文献   

13.
从国外的私有林发展看我国的林权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了国外尤其是法国的私有林经营状况, 指出私有林这种制度安排既有利也有弊; 认为林权改革的最终目的应当是提高森林经营效率; 提出了为推进全国性集体林林权改革需要抓紧时间研究回答的几个问题; 最后指出, 我国的林业发展处于一个历史岔路口, 林权改革是必要的, 但目前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建立保障林改正确开展和健康发展的政策框架体系和保障条件, 而不是急于求成。  相似文献   

14.
周奇 《河北林果研究》2012,27(2):132-134
以闽江入海口沿岸试验区林地为研究对象,对林地质量从数量结构及空间结构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3级林地数量占绝对优势,占总面积的38.14%。其次是4级林地面积,占总面积的29.15%,1级和5级面积比例都较少,分别占总面积的6.44%和5.58%。林地质量综合分布,南部要优于北部,5级林地南部占多数。南部、北部所占比例分别为55%、45%;4级林地面积绝大部分分布于南部,南部、北部所占比例分别为73%、27%;3级林地面积北部分布较多,南部、北部所占比例分别为61%、39%;林地质量为1级的林地南部也较多,但总数量很少。南部、北部所占比例分别为89%、11%,面积分别为609hm2、75hm2。  相似文献   

15.
建水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新华 《林业调查规划》2012,37(4):90-94,98
介绍建水县林地资源特点,分析林地保护利用潜力及存在的问题。基于林地保护等级划分、占用征用林地规模控制和林地使用方向控制对建水县林地保护进行规划;基于林地功能分区、山地城镇建设和林地质量评级进行林地利用规划。并对林地保护利用的风险进行分析。提出合理配置林地资源,提高林地利用效益,强化林地征占用管理等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6.
湟中县林地质量等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青海省湟中县2009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中的林地小班7 925个,选取土层厚度、土壤类型、坡度、坡向、坡位等5项因子作为林地质量等级评定划分的主要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将湟中县现有林地划分成4个等级.Ⅰ、Ⅱ、Ⅲ、Ⅳ等级的林地面积分别为9 069.9 hm2、277 221.5 hm2、81 778.4 hm2和16 576.0 hm2,分别占林地总面积的6.7%、20.2%、60.7%和12.4%.对各级林地的特点和分布作了说明,并给出了各级林地的保护、利用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
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和全国林业人才会议精神,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依法严格林地林权管理;切实搞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编制工作,稳妥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澄清了对林权证的作用,特别是林地使用权流转中确权发证的一些模糊认识,明确了必须始终坚持依法发放林权证,依法打击违法征占用林地行为,把严格林地保护管理措施落在实处。  相似文献   

18.
针对当前林地管理工作的现状与形势,根据国家"森林采伐限额"的管理模式导出"林地限额"的概念雏形,并以此为核心,提出编制"林地限额"的几点构想,以供探讨,旨在有效保护、合理利用我国宝贵的林地资源。  相似文献   

19.
区汉明 《林业调查规划》2012,37(1):30-32,61
广东省违法违规使用林地的主要问题表现在毁林采矿、重点工程项目未批先占、毁林开垦、毁林建坟等方面.文中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指出特点:突发性、复杂性、尖锐性、艰巨性、长期性.提出应对措施:提前介入重点工程项目使用林地,积极配合做好补充耕地工作,规范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加强基层林地管理人员技术培训,加大对违法违规使用林地行为的打击力度等.  相似文献   

20.
加强林地保护,提高林地利用效率,提高森林资源承载能力,已成为目前林地资源管理的重要课题。针对近年来横县林地保护利用的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分析在横县有效保护和利用林地的战略,并提出对林地保护利用进行分区域、分等级、分类别管理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