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王波  蒋馨  鲜灵 《西南农业学报》2012,25(3):993-996
利用白色双孢蘑菇和棕色双孢蘑菇之间杂交,构建10个杂交菌株;对亲株和杂交菌株进行了ISSR分子标记分析,建立遗传相似系数树状聚类图。结果表明,12个菌株遗传相似系数介于0.539~0.839之间,在相似系数为0.66水平上将杂交菌株和亲株划分为3个类群;杂交菌株之间在产量上差异较大,平均产量在0.30~5.73 kg/m2之间,其中产量高于亲株的杂交菌株有3个,杂交菌株子实体颜色为棕色和浅棕色;产量高和子实体颜色浅的杂交菌株,与亲株白色双孢蘑菇之间遗传关系较近,而与2个亲株之间遗传关系较远的杂交菌株,产量低。  相似文献   

2.
蘑菇属主栽种栽培特性比较及驯化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蘑菇属(Agaricus)主栽种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大肥菇(Agaricus bitorquis)、姬松茸(Agaricus blazei)和野蘑菇(Agaricus arvensis)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特性,旨在从共性和差异性总结出蘑菇属的特性,为研究驯化开发蘑菇属其他种提供依据。并对蘑菇属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双孢菇的品种较多,有白蘑菇、棕色蘑菇、大肥菇等。目前我国主要栽培品种是白色双孢蘑菇,又称为白蘑菇。双孢蘑菇是目前世界上人工栽培最广  相似文献   

4.
对采自四川和西藏的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和蘑菇(A.campestris)9个野生菌株,以及双孢蘑菇5个栽培菌株为材料,进行了ITS-RFLP分析。结果表明,ITS-PCR条带约为750 bp,5种限制性内切酶(MspⅠ、HinfⅠ、HaeⅡ、AulⅠ、TaqⅠ)的ITS-RFLP分析结果为,只有4种限制性内切酶(HinfⅠ、HaeⅡ、AulⅠ、TaqⅠ)产生多态性条带,但完全能将双孢蘑菇和蘑菇区分的限制性内切酶为TaqⅠ;对5种限制性内切酶的ITS-RFLP分析数据进行聚类结果为,在相似系数为0.615水平以下分为2个类群,并将双孢蘑菇和蘑菇区分开;在相似系数为0.915水平上,供试的11个野生和栽培双孢蘑菇菌株分为3个亚类群。  相似文献   

5.
双环蘑菇与双孢蘑菇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测定6个双孢蘑菇菌株和4个双环蘑菇菌株子实体组织及子实体不同部位组织内的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表明,双环蘑菇子实体组织内的PPO活性明显比双孢蘑菇菌株的低。双环蘑菇菌株酶液的OD436值在0.211~0.245之间,而双孢蘑菇菌株酶液的OD436值大于0.273。由此推测,双环蘑菇抗褐变性与其子实体组织内的PPO活性低有关。双环蘑菇子实体不同部位组织内的PPO活性差异不明显。而双孢蘑菇子实体不同部位组织内的PPO活性存在差异。菌株4607,3003,2796菇表层组织及菌褶和近菌褶组织PPO活性显著高于菌肉和菌柄组织,菌株4580,176,U3菇表层组织及菌褶和近菌褶组织PPO活性略高于菌肉和菌柄组织。  相似文献   

6.
目前国内种植蘑菇的主要品种是双孢蘑菇,多属中低温型菌株,不适合南方春、夏季栽培.我所从1998年开始对属四孢蘑菇Ag-H1、Ag-H2(从野生蘑菇中分离)品种进行培养观察和栽培试验,表明这两个菌株子实体耐高温,出菇快(30~40天),产量高,平均单产7.5~10kg/m2,菇质优、耐储运,适合广西等南方省区栽培.  相似文献   

7.
秦旭 《油气储运》2011,(35):20-21
姬松茸又名小松菇,其子实体脆嫩爽口,是餐桌上的佳品。栽培方法与双孢蘑菇的栽培方法相似。一、原料配方姬松茸栽培原料较为广泛,如按25平方米的栽培面积计算,需要麦秸500千克、干牛粪250千克、饼肥40千克、过磷酸钙30千克、尿素5千克、石灰45千克、石膏15千克。  相似文献   

8.
高温蘑菇又称大肥菇高温洋菇、双环蘑菇,这在分类上有别于双孢蘑菇。高温蘑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比双孢蘑菇有更强的适应性,更为耐热,菌丝生长的湿度要比双孢蘑高出5℃。即菌丝30℃下生长要比25℃时更快,子实体在23~25℃下仍有较高的出菇率;二是高温蘑菇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它适用于粗放栽培,较耐热、耐旱、耐水、耐二氧化碳,对防御线虫、蘑菇病害,甚至对双孢蘑菇致病性病害疣孢霉、胡桃肉状菌等有较强的抵抗力;三是该菇开伞迟、受伤不易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新疆野生中国美味蘑菇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特征,为丰富和开发中国美味蘑菇种质资源及新品种选育提供基础材料和科学依据。【方法】利用生物学和ISSR标记技术对20个野生中国美味蘑菇菌株分析遗传多样性。【结果】中国美味蘑菇各菌株的菌落形态、菌丝长势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16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206条清晰的DNA条带,多态性条带176条,多态比率为83.50%。各菌株间遗传相似系数范围在 0.60~0.91,遗传相似系数为0.80时,可将20个供试菌株分为8个类群。【结论】新疆野生中国美味蘑菇菌株已开始发生遗传分化,并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具有较好的驯化育种潜力。  相似文献   

10.
双孢蘑菇生活史的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野生双孢蘑菇在形态、生态、生理、遗传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多样性。大部分野生和栽培的双孢蘑菇菌株和品种具有次级同宗配合的性特征,也有少数野生菌株属于异宗配合的类型。通过对采自英国牛津的野生双孢蘑菇菌株96.4的单孢菌株的形态、生长、交配、结实、RAPD和AFLP遗传标记等方面研究的分析,发现该菌株具有次级同宗配合和异宗配合的双重交配方式,成为独立的一群。研究表明野生双孢蘑菇在生活史方面具有丰富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采用Primer 5.0软件设计引物,共设计有效扩增SSR引物112对,经筛选,其中97对在39份双孢蘑菇基因组中扩增出明显差异条带,25对在As2796单孢分离子代群体中表现出多态性,19对引物在单孢分离子代中遵循孟德尔自由分离定律。进一步研究表明共检测到67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2.68个,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502 3。8份双孢蘑菇品种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336 3~0.864 1,平均值为0.538 5;基于Nei-s 遗传相似系数的UPGMA聚类分析,在遗传距离0.46处,8个双孢蘑菇品种(系)分为2个类群,亲缘关系的远近与其种质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这些潜在的多态性SSR 的开发为双孢蘑菇遗传多样性分析、图谱构建提供了更丰富的候选分子标记基础,为进一步进行双孢蘑菇新品种的选育和种质资源的分析评价及管理提供了遗传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不同品种对双孢蘑菇采后贮藏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供试双孢菇品种(冀168、As2796、夏秀2000、F-56、U3、176)在失水率、褐变度等方面的对比试验,探讨了品种对双孢蘑菇采后贮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温度的升高,双抱蘑菇的失水率显著增大,冀168的失水率变化幅度最小,176的失水率变化最大;在氧气浓度为4%,二氧化碳浓度为10%的条件下,冀168...  相似文献   

13.
对在家庭环境下姬松茸盆景的培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北方城市5~9月份的家庭环境适合于箱式姬松茸盆景的培养,湿度和空气调节需要按照姬松茸子实体发育的特点来进行。供试的2个姬松茸菌株在以芦笋老茎和玉米秸秆为主料的3种配方的培养料上的产量和生物学效率均达到5 kg/m2和40%以上,而且具有转潮期更短,出菇潮数更多的特点,所以姬松茸盆景作为一种新型的栽培方式完全可行。  相似文献   

14.
不同培养条件对双孢蘑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不同培养条件对双孢蘑菇菌株菌丝生长的影响,为筛选和选育适宜广西栽培的双孢蘑菇品种和确定适宜的栽培管理措施奠定基础.[方法]研究7个双孢蘑菇菌株的形态特征及不同温度、pH、光照、碳氮源对其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菌株9506的菌丝生长速度最快,褐蘑菇最慢;双孢蘑菇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30C,最适温度为25℃;菌丝生长的适宜pH为4.0~9.0,最适pH为6.0~8.0;双孢蘑菇菌丝生长对光照条件要求不高;最适合菌丝生长的碳源是葡萄糖、氮源是酵母粉.[结论]7个双孢蘑菇品种间的遗传差异性不明显,在栽培生产中,应综合协调温度、pH、光照、碳氮源等因素的作用效果,以获得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5.
采收期对不同品种双孢蘑菇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明采收期对不同主栽双孢蘑菇品种采收品质的影响,以4个双孢蘑菇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了4个采收期的双孢蘑菇子实体中维生素C(Vc)、可溶性蛋白、还原糖、总酚等内在品质指标及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以上5种指标在同一采收期的不同品种间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尤其是在采收期Ⅰ(菌盖直径2~3cm)时这种差异表现得较为明显。在采收期Ⅰ时,不同品种间Vc含量的变幅最大,即13.2~105.5μg/g,最大值是最小值的8倍;可溶性蛋白含量为15.9~21.4mg/g,还原糖为1.51%~2.14%,总酚含量为333~680μg/g,PPO活性为34.25~88.25U/(g.min)。从整体趋势分析,随着采收期的延迟,不同双孢蘑菇品种中除PPO活性呈持续增加趋势外,其Vc、可溶性蛋白、还原糖、总酚含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并在采收期Ⅱ(菌盖直径3~4cm)或Ⅲ(菌盖直径4~5cm)达到最高。从营养学、生物学产量和贮藏特性考虑,综合分析以上5种试验指标,应选取未开伞且直径在4cm左右的双孢蘑菇进行采收。  相似文献   

16.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分析了姬松茸子实体中17种氨基酸含量与重金属镉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姬松茸子实体中17种氨基酸中胱氨酸含量与重金属镉含量两者关联系数最大;脯氨酸含量与重金属镉含量两者关联系数次之;谷氨酸含量与金属镉含量两者关联系数最小。  相似文献   

17.
棕色双孢蘑菇子实体不同生长阶段抗氧化活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棕色双孢蘑菇子实体不同生长阶段抗氧化活性的差异,系统地比较了4个不同成熟度:A-幼菇期、B-正常采收期、C-刚开伞期和D-孢子成熟期的棕色双孢蘑菇子实体的甲醇提取液总酚含量和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 不同生长期的棕色双孢蘑菇子实体总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差异显著,B时期提取液具有最高的总酚含量和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8.
双孢蘑菇母种培养基筛选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双孢菇菌种进行了母种培养基的筛选,从菌丝的长势、长速和均一性三个方面系统地研究了菌丝在8种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双孢菇菌丝在玉米粉培养基Ⅱ(培养基F)上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日生长速度最快达4.12mm,菌丝生长速度较为一致,满管时间也较为整齐,可作为双孢蘑菇大规模生产时的母种培养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