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植食性昆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受到季节和寄主植物的显著影响.为探明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frugiperda对寄主的适应机制,该研究系统地比较了该虫不同季节取食玉米叶和大豆叶关键生活史特性的差异.[方法]在夏初(日平均气温28.6℃)、夏中(日平均气温29.1℃)和秋中(日平均气温24.0℃)的自然条件下,分别测量了草地贪夜蛾取食玉米叶和大豆叶从卵孵化到化蛹和化蛹到成虫羽化的时间,以及蛹和成虫的体质量;在夏初(日平均气温28.2℃)、夏中(日平均气温30.9℃)和秋中(日平均气温21.4℃)的自然条件下分别观察了取食玉米叶和大豆叶的雌成虫交配成功率、产卵前期、产卵期、寿命、产卵量和卵孵化率.[结果]与取食大豆叶的草地贪夜蛾比较,取食玉米叶的草地贪夜蛾在夏初、夏中和秋中显示了显著短的幼虫发育历期,显著高的生长速率、较高的交配成功率、较短的产卵前期、较高的产卵量和显著高的卵孵化率.但以大豆叶饲养的草地贪夜蛾能顺利完成生活史.不论取食玉米叶还是大豆叶,雌性蛹期显著短于雄性,显示了雌性先熟现象;雄性蛹质量显著高于雌性,显示了性体型二型性;在夏初和夏中的高温下获得的蛹质量显著高于在秋中的中性温度下获得的蛹质量,没有遵循温度-体积大小法则;雄蛹在变态中比雌蛹丢失了更多的质量.[结论]取食玉米叶的草地贪夜蛾显示了高度的寄主适应性.取食大豆叶的草地贪夜蛾顺利完成了生活史,提示了随着草地贪夜蛾入侵时间推移和暴发频率增加,存在为害大豆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对广东省广泛种植的22个玉米品种果穗的为害情况。方法 采用“Z”字形五点取样法调查玉米果穗被害情况。记录每株玉米上部和下部果穗被害情况,包括玉米果穗中的1~3龄、4~6龄幼虫、活虫和蛹的数量,以及玉米果穗上被幼虫钻蛀的位置。结果 草地贪夜蛾在不同品种玉米上的为害均较为严重,所有品种的植株被害率均大于25%,但不同品种的被害程度存在明显差异。甜玉米受害最严重,其中,‘粤甜16号’的被害率高达99.67%。除‘粤农19号’、‘广彩糯19号’外,其他品种的玉米上、下部果穗的被害情况差异不显著(P>0.05)。绝大部分玉米果穗中存在草地贪夜蛾幼虫,含有1~2头幼虫的果穗比例为26%~85%,含有3头幼虫的果穗比例仅为2%~17%,未在同一果穗内发现3头以上的幼虫。除‘广糯9号’和‘广糯2005’外,其他品种的玉米中发现的4~6龄幼虫数量均要多于1~3龄幼虫。38%~71%草地贪夜蛾幼虫都是从玉米丝钻入玉米果穗内为害并在果穗内化蛹,平均每百株果穗的蛹为9~32个。结论 草地贪夜蛾偏爱取食甜玉米和糯玉米并在其果穗内化蛹,对饲料玉米的为害较轻。1~3龄和4~6龄幼虫在玉米乳熟期的取食行为相同,都喜爱从玉米丝钻入果穗内为害。研究结果可为选育玉米抗性品种和草地贪夜蛾的精准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旋幽夜蛾对寄主植物的选择偏好和种群适合度,为旋幽夜蛾的生态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田间罩笼试验和室内饲养试验,调查产卵选择率、幼虫取食选择率、生长发育指标和种群参数。【结果】旋幽夜蛾成虫产卵选择率为灰藜>棉花>甜菜>白菜,幼虫取食选择性由高到低依次为甜菜>白菜>灰藜>棉花。参试4种寄主植物的幼虫历期由长到短为棉花>甜菜>白菜>灰藜,蛹历期为棉花>甜菜>灰藜>白菜。饲喂白菜、棉花比饲喂灰藜、甜菜的蛹质量稍重。饲喂4种寄主植物的孵化率为81.97%~87.26%,饲喂灰藜的幼虫存活率最高,为82.93%,饲喂棉花的幼虫存活率最低,为22.50%,饲喂棉花的蛹存活率最高,为100.00%,饲喂甜菜的蛹存活率最低,为82.36%,饲喂灰藜的羽化率最高,为91.36%,饲喂甜菜的羽化率最低,为71.38%。饲喂白菜的产卵量最高,为367.30粒/雌,饲喂棉花的产卵量最低,为274.70粒/雌。【结论】棉花、白菜、甜菜、灰藜均可作为旋幽夜蛾的寄主。灰藜、白菜、甜菜均为旋幽夜蛾的适宜寄主。灰藜是旋幽夜蛾最偏好选择产卵的寄主,甜菜、白菜是幼虫最偏好取食的寄主,旋幽夜蛾对寄主的产卵选择偏好与取食选择偏好存在差异。参试4种寄主饲喂旋幽夜蛾,各寄主间对卵历期、成虫历期和繁殖力、卵孵化率无显著影响,但对其幼虫历期、蛹历期、世代历期、幼虫存活率、蛹存活率、羽化率、蛹重存在显著影响,旋幽夜蛾对参试4种寄主植物的适合度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4.
草地贪夜蛾是重要农业入侵害虫,其寄主范围十分广泛,胡萝卜与萝卜为草地贪夜蛾重要的寄主植物。为了明确草地贪夜蛾取食胡萝卜与萝卜后其生长发育与繁殖情况,为进一步了解其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适应性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年龄-阶段两性生命表方法,测定和比较草地贪夜蛾在胡萝卜与萝卜上的生长发育、繁殖及种群参数。结果表明,取食胡萝卜的草地贪夜蛾各阶段发育历期和产卵量分别为2.93、2.57、1.93、2.30、2.67、2.60、5.33、1.73、9.83、5.72、3、2.33 d和128.66粒;取食萝卜的草地贪夜蛾各阶段发育历期和产卵量分别为3.00、3.47、2.17、2.30、3.36、2.77、5.10、1.77、10.68、7.05、2、1.75 d和89.70粒。其中,取食萝卜的草地贪夜蛾蛹期、成虫期、产卵前期、产卵期和总产卵量均高于取食胡萝卜的草地贪夜蛾,而存活率却低于取食胡萝卜的草地贪夜蛾;取食胡萝卜的草地贪夜蛾种群的内禀增长率、总繁殖率、周限增长率和净增值率分别为9.58 d-1、79.94%、1.10 d-1和29.9%,均显著(P&l...  相似文献   

5.
不同食料对甜菜夜蛾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观察结果表明,以青椒叶为食料,幼虫历期最长,其次为花生叶;取食常规棉与抗虫棉对幼虫发育历期影响不明显;对蛹历期的影响与幼虫历期趋势一致。取食常规棉幼虫的蛹最重;取食不同食料对甜菜夜蛾产卵量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取食外源施硅的玉米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生长发育的影响,并探究施硅玉米被草地贪夜蛾取食后其防御酶活性的变化,为外源施硅提高作物抗虫能力提供实践范本和理论参考。【方法】以采集自福建省漳州市的草地贪夜蛾为研究材料,对玉米施以不同浓度[(1)对照(CK)(0 g Si/kg土),(2)5倍施硅处理(3.85 g Si/kg土),(3)10倍施硅处理(7.70 g Si/kg土)]的硅肥,观察施硅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将初孵草地贪夜蛾幼虫分别接在不同施硅处理的玉米植株上,至3龄后以7 d为一个周期调查记录草地贪夜蛾体重、体长、发育历期、化蛹率、蛹重和羽化率;利用试剂盒测定被草地贪夜蛾取食前后的玉米植株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变化。【结果】增施硅肥短期内(21 d)有助于玉米株高和茎粗的生长,其中对玉米茎粗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0.05,下同)。取食外源施硅玉米影响了草地贪夜蛾的生长发育,在处理第21 d时取食10倍硅浓度处理玉米的草地贪夜蛾幼虫体重最轻,只有0.2023 g,显著低于CK,且较CK的发育历期显著延长26.02%,羽化率显著下降27.78%。玉米经不同硅浓度处理后,未被取食的玉米植株体内SOD、CAT和PPO活性均以10倍施硅处理最高,其中SOD和PPO活性均显著高于CK和5倍施硅处理,CAT活性在3种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被草地贪夜蛾取食后24 h时,3个硅浓度处理间玉米植株体内的SOD活性无显著差异,而CAT和PPO活性均以10倍施硅处理玉米最高,且均显著高于CK和5倍施硅处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叶片的防御酶(SOD、CAT和PPO)活性与草地贪夜蛾体重呈负相关关系,即防御酶活越高,草地贪夜蛾体重越轻。【结论】外源施硅可通过提高玉米植株体内SOD、CAT和PPO等防御酶的活性以参与玉米对草地贪夜蛾的防御响应。  相似文献   

7.
丁布胁迫对亚洲玉米螟危害程度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异羟肟酸及其衍生物是广泛存在于玉米等禾本科作物中的一种广谱抗性物质,丁布(DIM-BOA)是玉米植株中含量最大的异羟肟酸。为了明确不同丁布含量的玉米品种对亚洲玉米螟危害和生长发育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11个玉米品种五叶期的丁布含量;室内条件下在玉米叶片上人工接虫,调查亚洲玉米螟在11个玉米品种上的危害程度;用丁布含量依次降低的登海662、浚单20、隆玉602品种(P<0.05)叶片饲喂亚洲玉米螟初孵幼虫,探讨不同含量丁布胁迫下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间丁布含量差异显著,登海662含量最高,德单5号含量最低。接种亚洲玉米螟后,丁布含量较低的德单5号、隆玉602、新单36、金骆驼335品种的花叶指数均大于40%,随着玉米品种丁布含量的增加,玉米螟的危害程度逐渐减轻。亚洲玉米螟幼虫发育历期和幼虫+蛹总历期在取食3个玉米品种处理之间具有差异,其中取食隆玉602的幼虫发育历期和总发育历期最短,取食浚单20的处理最长。取食3个玉米品种的亚洲玉米螟均不能正常交配产卵和完成世代周期,其化蛹率、蛹质量和羽化率均随玉米品种丁布含量的降低而升高。  相似文献   

8.
为评估草地贪夜蛾从玉米转移为害水稻的风险,将室内以玉米叶继代饲养10代以上的草地贪夜蛾初孵幼虫分别饲喂玉米叶和水稻叶,其后代为CnC1和CnR1;Cn R1组用水稻叶继代饲养8代后再分为2组,一组继续饲喂水稻叶并繁殖1代(CnR8R1),另一组取食玉米并繁殖1代(CnR8C1),分别观察、记录这4个种群幼虫的历期,计算其存活率、繁殖力,测定其营养效应和中肠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CnC1组的幼虫历期最短(17.46d),而CnR1幼虫历期最长(23.24d),这两者间差异显著;Cn R1组存活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CnC1组单雌产卵量最高(693粒),CnR1组的单雌产卵量最低(384粒);CnR1组和CnR8R1组幼虫的相对取食量均显著低于CnC1组和CnR8C1组的;4个处理组间幼虫食物利用率和转化率的差异不显著;寄主转换过程中幼虫中肠的胃蛋酶活性的差异显著,但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的差异不显著。由此可见,从幼虫的存活率、繁殖力、营养效应、中肠消化酶活性综合来看,取食水稻叶的种群重新转移为害玉米后不会影响其在玉米上的种群增长速率;水稻虽不是草地贪夜蛾的最适寄主,但草地贪夜蛾从玉米转移至水...  相似文献   

9.
为草地贪夜蛾的预警及防治提供参考,采用田间定点监测、调查和室内饲养相结合的方法,对草地贪夜蛾的形态特征、危害症状和发生规律进行观察研究,并提出绿色防控措施。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产卵量大,繁殖力强;幼虫具假死性、残食性;主要危害玉米、高粱等,1年繁衍7代幼虫,迁入代发生时间为5月上旬至下旬,第2代为6月中旬至7月上旬,第3代7月中下旬,第4代8月上中旬,第5代8月下旬至9月上旬,第6代9月中下旬,第7代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日均温16℃,卵历期6.5~7d,5龄以下幼虫不能正常发育,老熟幼虫能化蛹,蛹历期21~24d;日均温20℃、25℃和31℃,卵历期分别为4.5~5d、3~3.5d和2~2.5d,幼虫历期分别为20~21d、15~16d和12~13d,蛹历期分别为13~15.5d、10.5~12d和8~9d;在铜仁市碧江区草地贪夜蛾不能安全过冬,成虫10月中旬开始外迁,11月上旬完成;幼虫11月下旬开始受冻,12月下旬全部冻死,蛹12月中下旬开始受冻,翌年2月上旬全部冻死。  相似文献   

10.
《山东农业科学》2019,(8):97-99
双委夜蛾是近年来新发玉米害虫,研发人工饲料是研究其生物学、生态学的基础。因此,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选用人工饲料和灰菜分别饲喂双委夜蛾,比较了不同食料对双委夜蛾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工饲料饲喂的双委夜蛾卵孵化率(95.00%)高于灰菜(86.81%);取食灰菜的幼虫历期极显著延长;蛹历期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人工饲料饲养的双委夜蛾蛹重极显著高于灰菜。取食人工饲料的双委夜蛾成虫产卵前期短,产卵量多,且寿命更长,其中雄蛾寿命、产卵量差异显著,雌蛾寿命和产卵前期差异不显著。因此,本研究认为人工饲料可以提供双委夜蛾正常生长的营养物质,保证其大量繁殖。  相似文献   

11.
文章调查了自然感虫条件下德宏州生产上常用的玉米品种对草地贪夜蛾的田间抗虫性。结果显示,苗期和小喇叭口期玉米受害最严重,大喇叭口期玉米次之,开花抽丝期、抽雄期草地贪夜蛾危害指数较低。不同玉米生育期各个玉米品种上草地贪夜蛾的虫口数量与玉米受害程度存在一定差异,草地贪夜蛾成虫产卵偏好于宣宏18号和桥单6号。在危害高峰期,滇玉888、宣宏18号危害最重,危害指数分别为48.67、48;垦玉1505危害较轻,抗虫性较好。本试验通过评测不同玉米品种对草地贪夜蛾的抗性以确定潜在的抗性玉米品种,为后续培育抗虫品种与开发环境友好型生物农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幼虫体内消化酶、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的影响,为进一步探究草地贪夜蛾的寄主选择及适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室内用玉米、小麦、马铃薯和烟草4种寄主植物叶片饲喂草地贪夜蛾初孵幼虫至5龄,测定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后草地贪夜蛾体内消化酶(脂肪酶、胃蛋白酶和α-淀粉酶)、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和解毒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羧酸酯酶(CarE)、多功能氧化酶(MFO)和细胞色素P450(CYP450)]的活性变化,并比较4种寄主植物叶片次生代谢物(总酚、单宁和类黄酮)及营养物质(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分析草地贪夜蛾幼虫体内酶活变化与寄主植物次生代谢物及营养物质含量的相关性.[结果]取食马铃薯叶片的草地贪夜蛾幼虫体内脂肪酶和胃蛋白酶活性均高于或显著高于取食其余3种寄主植物叶片的草地贪夜蛾幼虫(P<0.05,下同),而取食烟草叶片的草地贪夜蛾幼虫体内α-淀粉酶活性(0.48±0.08 U/mg)最高,显著高于取食其他3种寄主植物叶片的草地贪夜蛾幼虫.取食马铃薯叶片的草地贪夜蛾幼虫体内SOD和POD活性均显著高于取食其他3种寄主植物叶片的草地贪夜蛾幼虫,而取食烟草叶片的草地贪夜蛾幼虫体内CAT活性最高(225.54±51.56 U/mg),是取食玉米叶片草地贪夜蛾幼虫的2.71倍.取食马铃薯和烟草叶片的草地贪夜蛾幼虫体内GST、CYP450和MFO活性均高于取食玉米和小麦叶片的草地贪夜蛾幼虫,其中取食马铃薯和烟草叶片的草地贪夜蛾幼虫体内GST活性(100.50±4.71和98.69±6.21 U/mg)显著高于取食玉米和小麦叶片的草地贪夜蛾幼虫GST活性(54.85±1.94和70.62±4.04 U/mg);而CarE活性在取食烟草叶片的草地贪夜蛾幼虫体内最高,为184.79±9.05 U/g.4种寄主植物叶片中总酚、单宁和类黄酮含量均表现为马铃薯>玉米>小麦>烟草,而可溶性糖含量在小麦叶片最高(18.65±1.08 mg/g),可溶性蛋白含量以马铃薯叶片最高(306.30±29.07 mg/g),烟草叶片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最低.皮尔森线性相关系数分析结果表明,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叶片的草地贪夜蛾幼虫体内部分消化酶和保护酶活性与寄主植物营养物质和次生代谢物含量显著相关.[结论]草地贪夜蛾在不同寄主植物上表现出较强的生理可塑性,其幼虫可通过调节体内消化酶活性,最大限度地利用营养物质含量不同的寄主植物,并通过调节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增强对寄主植物次生代谢物或有毒物质的适应性,从而实现其寄主谱的扩张.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粘虫的生长发育、寄主选择性与不同玉米品种生化物质含量的关系,在室温24±1℃,RH70%~80%和光周期14L∶10D条件下,观察了粘虫实验种群在22个玉米品种上的生长发育、取食和产卵选择性,测定了22个品种中4种生化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粘虫在不同玉米品种上的发育历期和蛹重具有显著差异,但羽化率无显著差异。其中,幼虫至成虫发育历期最短的品种是黔单16,为26.14 d,最长的是8017,达29.36 d;取食安单3号的蛹最重,达346.84 mg,而取食品种7079的蛹最轻,仅298.71 mg。从化蛹率来看,取食黔单16的化蛹率最高,为93.33%,取食8021的最低,仅有66.87%。粘虫在不同玉米品种上的产卵和取食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尤为喜好在黔单16上产卵(5.67块·株~(-1))和取食(9.00头·株~(-1))。不同品种间总酚、类黄酮和总蛋白含量差异显著,但总糖含量差异不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粘虫生长发育相关指标与4种生化物质含量无明显相关性,说明粘虫的生长发育与这4种物质含量无关。粘虫在22个玉米品种上的生长发育历期、存活及寄主选择性具有显著差异,但这种差异与不同品种间4种生化物质含量无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明确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对甘蔗和筒轴茅的取食偏好及生长适应性。方法 通过取食选择性试验和构建试验种群生命表,以2个糖蔗品种(‘桂糖42号’和‘台糖22号’)、2个果蔗品种(‘桂果蔗1号’和‘黄皮果蔗’)及蔗田常见杂草筒轴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草地贪夜蛾对不同品种甘蔗及筒轴茅的取食选择及生长适应性。结果 草地贪夜蛾各龄幼虫在糖蔗和果蔗间更趋向取食果蔗,其中在‘桂果蔗1号’上的取食选择率大多显著高于其他供试品种;在‘桂果蔗1号’和筒轴茅上选择取食时,对筒轴茅有显著的趋向性。草地贪夜蛾幼虫期存活率在筒轴茅上最高,为66%;其次为‘桂果蔗1号’,存活率为12%;在其余品种甘蔗上,低龄幼虫时就已全部死亡。草地贪夜蛾在筒轴茅上能够完成生活史,试验种群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分别为1.16和1.52。结论 相对于甘蔗,草地贪夜蛾更嗜好取食筒轴茅,并且对筒轴茅有更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5.
探索以黄粉虫蛹为食物繁育蠋蝽的可行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索以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蛹为食物进行人工扩繁蠋蝽(Arma chinensis)的可行性,在室内测定比较了蠋蝽分别取食黄粉虫蛹、黏虫(Mythimna separata)蛹和幼虫3种不同食物后的发育历期、死亡率、成虫体重及产卵量等生物学参数。结果表明,蠋蝽取食黄粉虫蛹能正常完成世代发育,其中,取食3种食物的蠋蝽成虫体重无显著性差异。蠋蝽取食黄粉虫蛹,若虫历期为27.97 d,显著低于黏虫蛹组的25.30 d,与黏虫幼虫组31.27 d之间差异显著;若虫期死亡率为26.67%,明显低于取食黏虫蛹和黏虫幼虫的33.33%、83.33%,与黏虫幼虫组之间差异显著;世代单雌平均产卵量为266.67粒,与黏虫蛹组413.00粒之间差异显著,而与黏虫幼虫组292.3粒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玉米黄尾球跳甲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尾球跳甲(SphaerodemaapicalyBaly)是万县市玉米的叶甲科新害虫,1年发生不完全2代,以成虫在草丛或石缝中越冬。第2年初夏,当气温达到20℃左右时,成虫迁入玉米田交尾产卵繁殖。第1代卵历期8.1天,幼虫历期20.1天,蛹历期10天;第2代卵历期7.4天,幼虫历期18.4天,蛹历期9天。成虫寿命较长,在有水及食物时,最长寿命可达10个月,在水和食物缺乏时可存活38天。该虫主要以幼虫取食玉米叶肉而造成减产。  相似文献   

17.
6种寄主植物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鲍晓莉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5):3736-3736
研究斜纹夜蛾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斜纹夜蛾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其发育历期、蛹重和蛹羽化率均差异显著,取食铁苋菜、青菜和甘薯的幼虫发育历期短,蛹较重,蛹羽化率较高;取食大豆和棉花的幼虫历期较长,蛹较小,蛹羽化率偏低。  相似文献   

18.
二化螟取食茭白和水稻后生物学特征表现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茭白果肉和水稻茎作为食科,研究了二化螟茭白种群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情况。结果表明,茭白上的二化螟幼虫总历期、卵历期显著短于水稻上的二化螟,其成虫寿命、幼虫存活率、化蛹率均显著高于水稻上二化螟,而高龄幼虫历期、蛹历期、成虫羽化率,产卵量和卵孵化率在两种食料上无显著差异。茭白或水稻二化螟蛹和成虫的大小均以雌性个体显著大于雄性个体,取食茭白的二化螟蛹和成虫显著大于取食水稻的个体。茭白上二化螟雌、雄性比为1:0.8636,水稻上为1:0.9375。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J. E. Smith)]种群动态及发生规律、筛选具有抗虫性的玉米种质资源,有助于对其进行有效防控。【方法】通过5点取样法对30个玉米品种进行了定期、定点、定株的田间系统调查,记录草地贪夜蛾幼虫种群数量、为害部位和龄期,明确幼虫种群数量动态、垂直分布动态、空间分布型及不同玉米品种对草地贪夜蛾种群的抗性。【结果】草地贪夜蛾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均能造成危害,抽雄期种群数量达到最高,随着果穗成熟种群数量逐渐减少;不同玉米品种上草地贪夜蛾幼虫种群数量消长趋势大体一致,但发生数量存在差异。不同玉米生育期,幼虫种群在玉米上的垂直分布情况不同,喇叭口期为害上部心叶,抽雄期及以后为害雌穗及其苞叶。草地贪夜蛾种群在玉米抽雄期呈聚集分布,聚集原因为自然因子引起,其他生育期呈均匀分布,总体上呈聚集-扩散-聚集的趋势。受害最轻的品种瑞白6号与受害最重的品种TR151之间的虫情指数相差3.5倍以上。【结论】草地贪夜蛾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均能造成危害,发生高峰期为8月上旬玉米抽雄期;不同玉米品种草地贪夜蛾种群数量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可为石林县草地贪夜...  相似文献   

20.
南靖县草地贪夜蛾发生动态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明确南靖县草地贪夜蛾种群发生情况和规律,2019年10—12月南靖县进行了草地贪夜蛾发生情况监测,其中对靖城镇、金山镇、和溪镇、船场镇、梅林镇的草地贪夜蛾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出现2个发生高峰,最高诱蛾量出现在11月11日,以玉米上草地贪夜蛾成虫发生数量最多,茄子和辣椒上草地贪夜蛾成虫发生数量次之;草地贪夜蛾幼虫只危害玉米,在10月21日左右出现高峰,其他作物上没有发现草地贪夜蛾幼虫危害,其中玉米苗期、小喇叭口期和大喇叭口期危害较重,抽雄后危害较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