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4 毫秒
1.
为探明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的健康状况,采用手捡法分离大型土壤动物,根据《中国土壤动物检索图鉴》鉴定土壤动物标本。研究绵阳市撂荒地大型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季节性变化。结果表明:调查共获得大型土壤动物标本98只,隶属13个类群,其中切叶蚁亚科在各个季节均为优势类群;地蜈蚣科、泄管纲、新蛛下目及食木虻科幼虫仅在部分季节为优势类群,而在其他季节为常见类群,其余8个类群则为常见类群。撂荒地大型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和个体数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递减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表聚现象(P <0.05)。夏季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量虽高于其他季节,但差异性不显著(P >0.05);撂荒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呈多样性季节动态变化,多样性指数(H′)依次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均匀度指数(J )依次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优势度指数(C)依次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绵阳市撂荒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夏季的类群数和个体数量较丰富,但秋季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最高,群落最稳定。  相似文献   

2.
浙江天童不同林型土壤动物群落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向阳  由文辉  陈小鸟  靳亚丽  易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6835-6837,6855
[目的]探讨不同林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和差异。[方法]对浙江天童灌丛、马尾松林、木荷林、栲树林4种林型中土壤动物进行调查。[结果]4种林型土壤动物类群组成存在差异,优势类群也各异,线虫为优势类群,但弹尾目在4种林型中均为常见类群,木荷林优势类群只有线虫,蜱螨目和弹尾目为常见类群;处于传统意义上演替顶极的栲树其土壤动物群落类群数和个体数并未达到最高,而处于演替中期阶段的马尾松在群落类群数(30)和个体数(占总捕获量的44.62%)达到最高;马尾松林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都最多,因而其密度-类群指数、丰富度和优势度指数也最高;栲树林样地的均匀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最高。[结论]不同林型土壤动物群落差异明显,其总体趋势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色季拉山不同海拔、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时空分布特征。于2021年5—9月,在色季拉山阳坡,海拔3 400~4 500 m范围选择8 个不同海拔,用土钻五点法采集样地0~10 cm深土样,用Tullgren漏斗分离并手捡大型土壤动物,分析土壤动物群落结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及相似性指数的时空分布动态。结果表明: 1)色季拉山(阳坡)8 个海拔共捕获土壤动物17 522 只,隶属于11纲23目63科(群)。弹尾目(Collembola)和真螨目(Eucaridae)为优势类群。土壤动物的类群数、个体数量的时空动态具有较大差异;2)海拔3 700 m的土壤动物个体数季节差异最显著(P<0.05),海拔4 400 m的土壤动物个体数季节差异最小;3)Shannon-Wiener多样性在8个海拔样地整体表现为8 月最高,7 月最低,5、6、9 月整体变化较小。Pielou均匀度8 月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月(P<0.05);4)β多样性表明色季拉山阳坡相邻海拔土壤动物类群相似性较高,海拔差距越大相似性越低。随海拔梯度和时间变化,土壤动物的个体数、类群数、多样性均有较大差异。综上,色季拉山(阳坡)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对季节变化及海拔梯度变化敏感。  相似文献   

4.
马冬雪  高宝嘉  田永璐  侯建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8):9629-9630,9686
2008年3~5月利用手捡法对河北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研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采集动物标本1 436只,隶属于3门8纲22目(类),优势类群为鞘翅目、柄眼目、小蚓类、弹尾目及膜翅目,常见类群为大蚓类、地蜈蚣目、前鳃亚纲、石蜈蚣目、双翅目、同翅目及蜘蛛目。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存在显著的水平空间变化。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在不同植被地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由森林带向草原带过渡过程中,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和类群数呈递减趋势,即森林带〉森林草甸区、草甸草原区〉草原带,森林带个体数量和类群数显著大于草原带。  相似文献   

5.
采用Tullgren干漏斗法对韶关东郊的望城岭堆积红壤进行单一豚草植被和多年生植被进行不同月份的土壤动物季节变化的研究,目的是观察了解豚草不同生长时间段(4月是萌发期,5月是萌芽期,6月是幼苗期、,7月是生长旺盛期,8月开花初期,9月是盛花期,10月是盛果期,11月是凋落期)对地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豚草营养生长旺盛,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减少,丰富度和均匀度下降,土壤动物的表层聚集性下降导致动物分层不明显,转入繁殖生长后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和个体数增加,丰富度和均匀度回升,垂直分布明显;豚草不同生长时间段内土壤动物群落组成是不相似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差别体现在优势类群个体数和稀有类群数不同,导致豚草不同生长期下土壤动物的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差别大。说明豚草生长对土壤动物有抑制作用,对优势类群的个体数抑制明显,且是通过抑制优势类群个体数和稀有类群数来实现的,而且营养生长期的抑制作用比繁殖生长期明显。  相似文献   

6.
黔南喀斯特不同火烧迹地土壤动物群落特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喀斯特不同火烧迹地土壤动物的多样性,2011年10月对贵州南部喀斯特地区火烧2年的废弃矿场迹地和马尾松林迹地进行了土壤动物调查。结果表明,共有土壤动物1909只,隶属3门6纲17目69科109类,废弃矿场迹地和马尾松林迹地的土壤动物群落类群数和个体密度表聚性明显,而不同火烧迹地优势类群有不同;在植被和凋落物的影响下,废弃矿场迹地和马尾松林迹地土壤动物类群数、个体密度和多样性均未表现出明显的差异(P>0.05),但群落组成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7.
武夷山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凋落叶分解样袋法,对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米槠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动物类群数在分解前期较多,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在分解中期剧增,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与类群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74,P〈0.05)。蜱螨目和弹尾目为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出现的优势类群,两者个体数量之和占总数的82.4%。优势类群蜱螨目及其中隐气亚目、中气亚目和弹尾目均与凋落物损失量呈显著正相关;常见类群中,等足目和双翅目数量与凋落物损失量正相关性不显著,其他常见类群膜翅目、蜘蛛目、同翅目、鞘翅目和鳞翅目数量与凋落物损失量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李冬梅  由文辉  方芳芳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6):12584-12588
为探讨城市系统下不同土壤背景对绿地凋落物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2007年7月至2008年4月对上海外环线(闵行段)土壤背景为农田土和客土的两种绿化带的凋落物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到土壤动物22189只,隶属3门8纲18目,优势种为蜱螨目,占总数的93.08%,常见类群为弹尾目。不同土壤背景的绿地凋落物中土壤动物群落优势类群与常见类群组成一致,类群数与密度为农田土绿地〉客土绿地;凋落物中土壤动物的密度一类群DG值、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E)与Simpson优势度指数(c)为农田土绿地〉客土绿地,Margalef丰富度指数(D)与之相反;凋落物土壤动物类群数季节变化为春季=秋季〉冬季=夏季,捕获量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土壤pH值、有机碳和总氮含量不同,对凋落物土壤动物捕获量、主要类群及类群数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东洞庭湖平原和丘岗地带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东洞庭湖平原和丘岗地带茶林、针阔混交林、棉田、稻田等4种植被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分布、垂直剖面、多样性及相似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共调查到土壤动物5门13纲25目31个类群23526个体,其中以弹尾类、螨类和线虫类为优势类群.在4种植被土壤动物群落中,个体数的大小依次是茶林、棉田、针阔混交林、稻田;类群数的大小依次为针阔混交林、棉田、茶林、稻田;多样性指数H’大小依次为针阔混交林、稻田、棉田、茶林,与群落均匀度的变化显著相关,与群落的优势度关系不密切.Jaccard指数分析结果表明,东洞庭湖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群落极其相似,其中,茶林和棉田的相似性最高,针阔混交林和稻田相似性最低;4种植被土壤动物类群及数量均具有表聚性,并随土层加深逐渐减少,且递减速率加快.  相似文献   

10.
采用野外定点试验方法,分析除草剂乙草胺、2,4滴丁酯、噻吩磺隆对农田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3次取样共获得中小型土壤动物2 748只,隶属于2门,4纲,10目,其中占优势的类群有甲螨亚目、中气门亚目,分别占总个体数量的51.16%和26.82%,常见类群包括前气门亚目、弹尾目、膜翅目和鞘翅目,占总个体数量的20.27%,稀有类群占总个体数量的1.75%。喷施除草剂使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明显减少,尤其是使优势类群个体数量减少最大,使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增高,优势度指数降低,但没有使土壤动物类群数发生明显变化;3种除草剂影响下的土壤动物个体数量、类群数量、群落特征指数没有很大的差异,在不同层次的表现也没有明显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1.
吴玉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7):9270-9273,9313
[目的]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方法]于2006年冬季(12月)和2007年春季(5月),对四川紫色土丘陵区农田边界、农田、果园和退耕林地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结果]共获得土壤动物8 589只,分别隶属于3门9纲31类。在个体数量上,果园、退耕林地和农田边界显著高于农田;在类群数量上,农田边界显著高于农田和退耕林地,果园也显著高于农田;对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性指数(J)、Simpson优势度指数(C)、Margalef丰富度指数(M)和密度-类群指数(DG)5个多样性指标进行分析表明,与H'相比,DG表征的土壤动物多样性更能客观地反映土壤动物分布的真实情况;土壤动物群落主成分分析表明,农田边界、果园和退耕林地的土壤动物群落与农田之间有显著差异。[结论]该研究认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有明显影响,农田边界的存在对土壤动物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利用样带法对河北北部,内蒙古东部林牧过渡带不同生境中大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进行调查,研究过渡带大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变化。共获得大型土壤节肢动物2 134只,隶属6纲18目,其中优势类群为膜翅目和蜘蛛目,常见类群为同翅目、鳞翅目、鞘翅目成虫、鞘翅目幼虫、双翅目幼虫、石蜈蚣目和地蜈蚣目,其余类群为稀有类群。大型土壤节肢动物在3个地带中的森林带的种类最高(17类),且对土壤环境响应敏感的稀有类群数最多的出现在植被丰富、土壤疏松和枯枝落叶层厚度最高的森林带(8类),初步认为这些稀有类群对指示土壤肥力质量变化具有巨大潜力。在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研究中,DG指数比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更能体现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群落聚类及排序结果显示,9种不同生境的大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可以分为3大类:森林类、森林-草甸类和草甸-草原类,同时土壤pH值对土壤节肢动物的类群数影响较大,而土壤温度对土壤节肢动物的个体数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三江平原湿地岛状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壤动物是陆地生态系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营养物质循环具有重要的作用。湿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可为揭示湿地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提供基础资料。2005年生长季对三江平原湿地岛状林土壤动物进行了野外调查和室内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岛状林土壤动物隶属4门9纲24目,优势类群为线虫和膜翅目2类,常见类群7类,稀有类群15类;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都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变化。多样性分析表明,土壤动物的个体总数、类群数和丰富度指数最大值都出现在7月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5月份最小,10月份最大,而优势度指数5月份最大,10月份最小。土壤动物垂直分布格局,除5月份外,其他各月都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5月份的逆向分布格局是由土壤动物的栖息特征和表层土壤温度特征共同决定的。土壤动物分布影响因素分析认为,在局域尺度内,土壤营养物质含量、容重和湿度是主要的影响因子。土壤动物功能类群可划分为腐食性、捕食性和植食性土壤动物,其数量比例关系整体上表现为腐食性土壤动物捕食性土壤动物植食性土壤动物。   相似文献   

14.
该研究通过对落叶松人工林皆伐区与对照区土壤动物进行抽样调查,分析比较皆伐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共获得土壤动物4 740头,4纲15目32个类群,通过分析皆伐与未皆伐林分土壤动物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蜱螨目、弹尾纲为皆伐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共占物种总数的88.36%,且皆伐区土壤动物群落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度指数有所提高,而优势集中度指数C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汶川地震灾区典型区域不同受损阶段群落特征,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北川县苏保河和魏家沟流域4种植被类型(灾后恢复草地、受损林地、裸地、未受损林地)群落种类组成、垂直结构、多样性等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受损阶段群落在物种组成、物种数量、群落分层等方面差异显著;灾后恢复草地草本层Simpson指数和Shannon Wienner指数最大,Pielou均匀度指数则以裸地最大;灌木层及乔木层多样性指数均以未受损林地最大;总体多样性指数则表现为未受损林地受损林地灾后恢复草地裸地。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本文得出地震灾区植物生长条件严重衰退,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应采用人工辅助方式,增大其物种多样性及恢复潜力。   相似文献   

16.
在河北北部的森林-草原交错区,对人工林和次生林的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蜱螨目和弹尾目在所调查的样地中为常年的优势类群;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随夏秋春季节的变化逐渐减少,个体数秋季最多,春季最少,夏季次之;大型和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在不同林地中的变化规律不同。不同地带次生林中的土壤节肢动物数量大于人工林,而且多样性也高于人工林;交错区不同生态环境土壤节肢动物的类群数和个体数的垂直分布都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且表聚性非常明显。但有的样地土壤节肢动物的个别层次有逆层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银北盐碱地土壤动物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利用方式的改良盐碱地土壤动物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于2010-06-08调查银北改良盐碱地的玉米田、枸杞田、油葵田和未改良盐碱地的土壤动物,并测定土壤水分含量、pH、土壤碱化度和全盐量。采用干漏斗法分离土壤0~20cm的土壤动物。共获得土壤动物7纲12目28类。分析表明,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为弹尾目(56.58%),蜱螨类(18.04%),蜘蛛类(8.03%)和膜翅目蚁科(6.01%)。土壤动物多样性因土地不同利用方式以及受干扰程度而表现出差异。改良的玉米地具有最高的多样性H′和丰富度D。群落相似性分析显示,改良玉米地和改良枸杞地有较高的相似性。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土壤动物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高达100%,说明盐碱地土壤因子变化影响土壤动物的分布,土壤全盐量和土壤含水量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分布影响最大,不同类群对环境因子响应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茶园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特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荒地植茶后土壤质量变化趋势及科学评价其生态效益,以四川省名山县生态茶园为例,采用手捡法和干、湿漏斗法,并以相邻人工林地为对照,研究茶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共获取土壤动物11 720只,隶属于5门15纲32目36类;蜱螨目、线虫纲和弹尾目为2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动物共有的优势类群;茶园土壤动物群落类群数、Shannon-Wiener指数、均匀度、密度-类群指数和群落复杂性指数均小于人工林,而群落个体数和优势度大于人工林;茶园土壤动物群落的季节波动大于人工林;土壤动物密度、类群数、群落多样性及均匀性在土层中分布均呈现一定的表聚性;茶园土壤动物群落仅类群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表现出层次间的显著差异,而人工林群落的类群数、密度、多样性和均匀度均表现出层次间的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茶园土壤有机质、自然含水量、速效氮和全氮与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偏相关关系,而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pH、阳离子交换量、速效钾和速效磷与群落特征无显著偏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城市不同绿地类型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调查了上海市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混交林和落叶针叶林等4种不同绿地类型的16个样地中节肢动物的群落,共采集到节肢动物3纲11目40科,其中摇蚊科数量最多。不同绿地类型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排序为:常绿阔叶林(2.09)落叶阔叶林(1.83)混交林(1.78)落叶针叶林(1.76)。害虫亚群落的多样性普遍低于天敌亚群落,说明节肢动物群落中害虫所占的比例较低。因此,建议在城市绿地有害生物防控的过程中,注意对天敌和中性昆虫的保护。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土壤捕食性螨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特征,为开发利用及保护乌鲁木齐地区农林害虫捕食性天敌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塔氏( Tullgren)分离法和群落多样性分析方法对该区不同生境土壤捕食性螨类资源的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季节动态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乌鲁木齐市不同生境土壤农林害虫捕食性螨类3643只,分别隶属于2目21科38属.其中前气门目螨类有5科11属,中气门目螨类有16科27属,其中优势类群为美绥螨属Ameroseius、囊螨属Asca、真长须螨属Eustigmaeus和表刻螨属Epicrius 等四类,占总捕获量的61.57;.常见类群为背刻螨属Epicriopsis、毛绥螨属Lasioseius、吸螨属Bdella、肉食螨属Cheyletus、寄螨属Parasitus、真派盾螨属Euparholaspulus、尾足螨属Uropoda、维螨属Veigaia、厉螨属Hypoaspis、土厉螨Ololaelaps等10类,占总捕获量的30.47;,其余14类为稀有类群,仅占总捕获量的7.96;.在不同生境土壤捕食性螨类个体数和类群数之间差异均为显著(P<0.05),其中自然榆林最高,菜地最低,个体数顺序为自然榆林>植物园>菜地>防护林>居民点>草地.群落类群数及个体数的垂直分布均具有表聚性,不同生境及不同土层间差异均为极显著(P<0.01),个体数和类群数在不同季节之间差异显著(P<0.05),其顺序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群落相似性系数在不同生境样地之间基本上属于中等不相似(0.25≤q<0.50).群落多样性指标在不同生境间差异显著(P<0.05),其中Shannon - Wiener多样性指数(H)顺序为自然榆林>植物园>草地>菜地>居民点>防护林.Margalef丰富度指数(M)顺序为自然榆林>草地>植物园>防护林>居民点>菜地.[结论]乌鲁木齐地区土壤捕食性螨类资源相当丰富,因此,为了加强农林害虫的生物控制、提高绿色农产品产量,亟待进一步加强此类资源的保护利用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