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5 毫秒
1.
森林认证助推世界私有林及我国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世界上绝大部分森林是私有林, 而随着我国集体林权改革的深入和国家政策的支持, 我国非公有制林业发展迅速。森林认证对促进世界私有林和我国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和可持续经营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分析世界私有林和我国非公有制林业认证发展现状、模式和作用的基础上, 对如何推动我国非公有制林业认证提出了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德国、瑞典、芬兰及东欧各国私有林政策的回顾表明:小规模林业曾经给过渡期的国家带来了多重利益,但同时小规模林业的发展面临着种种挑战,因此在私有林政策进程中有促进联合经营的趋势。介绍了世界主要林业发达国家森林合作经营的历程,认为不同类型的合作组织既是私有林经营的主体力量,也是国家扶持和管理私有林的主要途径。从经济学角度、农户角度及林业管理部门角度并基于森林可持续经营、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的不同经营目的,评价了各自对经营规模的取向。在借鉴各国私有林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中国集体林地规模化经营模式可能呈现多元化特征,相应集体林经营模式相关政策的制定也要充分考虑区域的各种差异以及林业发展目标的多样性,政策需要有一定的弹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3.
我国南方集体林区林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集体林区林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南方集体林区林权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能否通过林权改革促进南方集体林区林业快速发展,不仅取决于能否建立明晰的产权体系,而且也在于能否建立科学的技术服务体系、林农技能培训体系、适合集体林区的林农组织形式、政府的扶持措施机制和严格的林业执法体系。瑞典、挪威和芬兰在发展私有林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三国均属小国,虽然森林面积有限,但大部分森林为私有林,且私有林主多,每个私有林主平均经营的森林面积小。瑞典私有林主多达35万个…  相似文献   

4.
对现行森林采伐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森林资源采伐制度对于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保障经营者利益,以及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具有重要作用。中国以森林限额采伐管理为核心的木材采伐许可证制度,尽管对于有效保护森林资源曾经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森林采伐管理在目标、手段不一致,采伐管理政策单一等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与制约中国林业发展的重要政策因素。为此,以森林分类经营、分类管理为基础,提出对于公益林和商品林、人工林和天然林、国有林和私有林等,必须实施森林分类采伐管理政策。  相似文献   

5.
从国外的私有林发展看我国的林权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了国外尤其是法国的私有林经营状况, 指出私有林这种制度安排既有利也有弊; 认为林权改革的最终目的应当是提高森林经营效率; 提出了为推进全国性集体林林权改革需要抓紧时间研究回答的几个问题; 最后指出, 我国的林业发展处于一个历史岔路口, 林权改革是必要的, 但目前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建立保障林改正确开展和健康发展的政策框架体系和保障条件, 而不是急于求成。  相似文献   

6.
浅论我国集体林产权法律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法制的角度分析了我国集体林产权问题,介绍了林业发达国家发展集体林、私有林产权制度的基本经验,结合我国集体林的具体林情,阐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完善我国集体林产权法律制度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7.
国家林业局近日决定,在北京、河北、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广西、湖南等地开展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工作。试点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坚持限额采伐和凭证采伐制度;要求依法管理,生态优先,保障生态安全,坚持林学规律和市场经济相结合;促进科学经营,提高森林总体效益;尊重所有者权益,提高森林经营者的积极性;坚持对国有林严格规范,放宽集体林和非公有林,强化对天然林的保护,对人工林适度放活。我国开展森林采伐改革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8.
一,我国集体林权制度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森林面积中集体所有的约占58%,其森林蓄积占总蓄积的约30%,无论是林地利用率、还是森林经营水平和森林质量总体上讲与国有林地和国有林以及私有林(特别是大户承包规模经营的部分)都还有一定的差距,林业生产力水平在集体所有经济成分中总体上比较低下,促进生产力水平提高的资本、劳动和科技等要素对集体林(林地)的注入都远远不够,资源配置的效率不高。造成当前集体林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身经济实力薄弱、国家林业投资政策更倾向国有林,但更主要的是由于集体林权制度及其经营机制中存在的弊端。  相似文献   

9.
美国的公共政策和计划对美国私有林经营具有悠久而深远的历史影响。公共利益对私有林的关注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是鼓励私有林的持续投资,以便获得私有林所提供的广泛利益。由于森林经营周期长,以及许多林产品缺乏市场,妨碍了私有林主对其森林进行投资;第二是通过公共政策的实施来减轻森林经营和木材采伐活动的负面影响,如野生动物生境的损失、水质量下降、土壤侵蚀以及景观质量下降等。  相似文献   

10.
西德对私有林制定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本文是以巴伐利亚州为例,介绍西德对私有林扶持的作法。一、巴伐利亚州私有林概况巴伐利亚州是西德11个州中最大的州。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30%,人口大约占20%,森林面积占全国森林面积的1/3。现有私有林者35万人,经营森林125万公顷,占全州森林面积的53%。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国外在公益林和商品林采伐管理中的现状和特点,并结合我国森林采伐管理制度的改革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完善我国森林采伐管理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新西兰森林采伐管理制度与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采伐管理是森林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制定的中国森林采伐管理制度对于森林资源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入, 这种管理制度已经不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 亟待完善。分析了新西兰在森林采伐方面实施的分类采伐管理、森林可持续经营计划、森林可持续经营许可证、年度采伐计划等管理措施, 期望能为完善中国森林采伐管理制度提供参考模式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3.
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简要分析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历程,对林权改革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调整林木采伐管理政策及取消商品林的限额采伐管理制度与林业规费等方面提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配套改革措施与建议.最后提出重新认识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14.
我国集体林区林业规模经营的现实分析与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业规模经营是我国实现林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必要过程。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既为发展林业规模经营带来了挑战,但同时也为其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文中通过对规模经营相关理论的分析,对我国集体林区发展林业规模经营的现实必要性以及阻碍其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探讨,并就其实现路径提出如下建议:创新林地流转机制、培育新型林业规模经营主体、逐步建立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把握好林业规模经营的"度",以期为我国林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我国集体林区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介绍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背景下的家庭单户经营、集体统一经营、合作经营3种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模式; 然后对这3种经营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 并对林业合作经营模式进行了理论分析; 最后提出合作经营模式是我国集体林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6.
林改后永安市森林采伐管理制度的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为探索完善森林资源采伐限额管理新机制,永安市开展商品林按面积控制采伐试点。通过对改革试点中存在问题的研究与分析,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森林采伐管理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福建永安市林权制度改革前后林木采伐情况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福建永安市是我国南方重点集体林区,2003年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通过林改前后林木采伐总出材量、平均每份采伐证面积、单位面积采伐出材量、出材树种和材种等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以期为永安市等南方集体林区林改后林木采伐管理和资源培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是解放林业生产力,增强林业活力的重要措施;是调整林业生产关系,进一步明晰林业产权,落实林业经营权,确保农民处置权的有效途径。通过改革集体林权制度,能充分调动各社会主体投资发展林业积极性,是我国林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9.
瑞典为林业发达国家, 森林产权制度健全完整, 对于优化我国集体林权制度具有一定启示价值。文中基于英文文献, 分析了瑞典森林、林地等土地私有制形成的动因及制度, 木材需求变化时期由于林主、林业产业、林业工会等不同利益方的博弈而引起的森林产权制度演变, 以及环境保护运动兴起后森林产权制度再次发生的演变。瑞典森林产权制度演变的历程表明, 森林产权制度作为一项对森林资源利益关系进行调整的基本经济规则, 其演变具有可持续性和动态性, 完善与健全法律和法规制度是固化产权制度改革成效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