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降解地膜在玉米膜下滴灌栽培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田间滴灌条件下降解地膜的降解性能和水、热效应以及对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 降解地膜在玉米生育前期降解速度明显快于中、后期, 覆盖150 d降解至5级, 质量损失率51.37%;降解地膜具有普通地膜相当的保墒增温作用, 且克服了普通地膜在玉米生育中、后期对雨水的阻碍作用, 能促进雨水入渗吸收, 0~20 cm土壤含水量比普通地膜高1.08%~3.90%, 21~40 cm土壤含水量比普通地膜高0.91%~2.13%;6月末地膜裂解后, 土壤温度低于普通地膜, 避免高温对根系的伤害, 有利于玉米根系的生长;降解地膜处理产量比普通地膜低0.34%, 差异不显著;比不覆膜(CK)增产17.37%, 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2.
覆盖方式对旱作水稻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品种P 88S/1128为材料,设置地膜覆盖和稻草覆盖2个处理,以裸地旱作为对照,研究了不同覆盖栽培方式对旱作水稻光合产物积累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覆盖方式对旱作水稻的干物质积累有显著的影响,整个生育期的干物质积累以地膜覆盖处理最高,为136.31 g/穴,稻草覆盖处理为123.69 g/穴,均显著高于对照;成熟期地膜和稻草覆盖的穗部干物质积累显著提高,分别比对照提高26.46%和14.49%;另外,覆盖有效提高了叶片叶绿素含量,其产量也显著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3.
种植行距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动态及分配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东北黑土区,以先玉335和军单8两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在70、65、60、50 cm 4种种植行距下,研究不同春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转移、分配规律及子粒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生育后期50 cm和70 cm行距下的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60 cm和65 cm行距处理;干物质在子粒中的分配比例,70 cm和50 cm行距处理显著高于65 cm和60 cm行距处理;70 cm和50 cm行距处理下玉米干物质积累总量高,能够保持较高的子粒积累量。70 cm和50 cm行距处理到生育末期保持了较高的营养器官分配比例,延缓了叶、茎、鞘等光合器官衰老,延长了功能期。其他器官向子粒的干物质转移主要来自茎和叶,但是转移量都不超过子粒总量的6%,子粒产量的主要来源是光合产物的积累和直接分配。  相似文献   

4.
为实现玉米秸秆高效利用和减少地膜污染,试验选择降解地膜覆盖、玉米秸秆覆盖和黑色全膜覆盖3个处理,以露地栽培为对照,研究降解膜的降解效果、玉米秸秆的资源化利用及对马铃薯的保墒增产技术。结果表明,黑色全膜覆盖处理具有良好的保温保墒效果,全生育期平均0~30 cm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分别是11.15%和19.78℃,较降解地膜覆盖处理高0.30个百分点和0.51℃,较玉米整秆带状覆盖处理高1.12个百分点和1.67℃,但增产效果低于玉米整秆带状覆盖;降解地膜覆盖处理的保温保墒和增产效果表现较差,也没有完全降解。各处理以玉米整秆带状覆盖处理的产量为最高,是33 538 kg/hm~2,较黑色全膜覆盖处理增产1 379 kg/hm~2,增产率为4.29%;较降解地膜覆盖处理增产6 030 kg/hm~2,增产率为21.92%;较露地种植(CK)增产8 720 kg/hm~2,增产率为35.13%。因此,在安定区应继续加大对降解膜的试验研究,积极开展秸秆覆盖技术的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5.
渗水地膜覆盖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澜  安伟  郝建平 《玉米科学》2007,15(4):119-122
试验采用渗水地膜对玉米进行覆盖研究。结果表明,渗水地膜覆盖促进了玉米个体发育,叶片净光合速率增强,群体光合作用增加,干物质积累增加;渗水地膜覆盖玉米最大单叶面积占单株总叶面积的比例大于其他处理,这种株型有利于子粒产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6.
张瑜  孙武  刘树堂  姜雯 《玉米科学》2018,26(2):96-101
在旱棚盆栽滴灌条件下研究探索滴灌水肥一体化下种植铺管模式对夏玉米氮素积累分配、土壤硝态氮含量和产量的影响。对照一管一行(65 cm等行距模式),试验设3种一管两行模式(40+90 cm、45+85 cm、50+80 cm),滴灌管铺在窄行中间。结果表明,玉米成熟期45+85 cm模式下,子粒和地上部氮积累量显著高于对照和50+80 cm模式,40+90 cm与45+85 cm模式间各器官和地上部氮积累量差异均不显著。从地表至40 cm各土层硝态氮含量均为对照模式最高,其他模式间差异不显著。50+80 cm、45+85 cm和40+90 cm模式子粒产量分别比对照高42.31%、28.00%、14.56%;与对照相比,50+80 cm、45+85 cm模式地上部干物重差异显著,分别比对照高28.52%、26.40%。综合考虑,45+85 cm和40+90 cm模式可推荐为华北区域夏玉米滴灌水肥一体化绿色增产种植铺管模式。  相似文献   

7.
全生物降解地膜对南疆花生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对南疆花生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采用PBAT(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型聚酯全生物降解地膜(简称:降解膜)覆盖为处理、普通聚乙烯PE地膜覆盖为对照(CK),分析降解膜覆盖对花生试验区土壤温度、水分、养分及产量等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 显示:①降解膜的破损率随花生生育进程表现为6-8月较小(3%~14%),到10月收获期显著增大(29%).②降解膜处理的花生产量与CK无显著差异.③花生生育期内,降解膜覆盖0~30 cm平均土壤温度较CK高0.35℃,其中,膜下5cm、15cm和25cm分别较CK高0.38℃、0.39℃和0.27℃,但两处理间的平均土壤温度差异均不显著.降解膜覆盖0~30 cm平均土壤含水率较CK高2.08%,其中,膜下5 cm和25 cm分别较CK高3.39%和4.74%(p<0.05),而膜下15 cm的较CK低1.89%(p<0.05).④降解膜覆盖对花生不同生育时期(6月和10月)、不同土层(0~20 cm和20~40cm)的土壤速效氮磷钾养分、盐分、土壤容重以及土壤pH均无显著影响.因此,本研究认为,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普通PE地膜应用于南疆花生栽培生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不同肥料滴灌配施夏玉米产量与氮磷钾吸收利用特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郑单958为材料,在滴灌施肥条件下设不施氮(N0)、不施磷(P0)、不施钾(K0)和氮磷钾均施(NPK)4个处理,以传统灌溉施肥方式(施用量同NPK处理)为对照,研究滴灌水肥一体不同肥料配施夏玉米产量与氮磷钾吸收、分配及利用特性。结果表明,滴灌条件下,相较于磷钾肥,玉米对氮肥更敏感。N0处理的产量、干物质积累量、整株氮磷吸收量均显著降低,其叶片钾含量、茎鞘磷含量极显著增加,导致叶片钾积累量、茎鞘磷积累量显著增加。P0和K0处理玉米产量、干物质积累量、植株氮素吸收量均与NPK处理无显著差异,分别导致磷素和钾素吸收量显著降低。不施磷钾肥处理氮素从秸秆向子粒的转运受到限制,子粒含氮量下降,氮素收获指数显著降低。滴灌条件下,氮磷钾肥平衡施用玉米养分吸收均衡、分配合理,物质生产和产量显著高于传统灌溉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9.
为探求不同地膜类型对陕北春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通过布设田间试验,研究了完全降解渗水地膜(T1)、半降解渗水地膜(T2)、普通地膜(T3)、裸地不覆膜(T4)对不同大豆品种生育期内农艺性状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个大豆品种中,T1、T2、T3处理较T4处理生育期内平均株高增加了4. 42%、6. 74%、6. 47%,平均根长增加了9. 76%、20. 13%、18. 78%,根冠比增加了17. 64%、17. 39%、3. 94%,地膜覆盖在大豆生长发育前期效果显著,覆盖半降解渗水地膜与裸地不覆膜处理间差异显著;地膜覆盖能显著提高大豆的产量,其中以半降解渗水地膜处理下的干物质积累最多,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较对照增加了73. 57%~95. 32%,并且籽粒产量最高达到了3 961. 4~4 486. 5 kg·hm~(-2),较T1、T3、T4处理产量分别提高了9. 17%~9. 24%、9. 17%~9. 24%、11. 56%~53. 01%。覆盖半降解渗水地膜效益高于其它类型地膜,达到10 933. 44元·hm~(-2),较裸地对照增加了25. 4%。覆盖地膜能有效缓解陕北地区大豆生产中土壤水热因子的制约,提升大豆产量和经济收益,尤其是覆盖半降解渗水地膜的效果更好,可作为本区域未来大豆地膜覆盖栽培的首要选择。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渗水降解地膜覆盖对耕层土壤保水升温效果及其对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在年降雨量为582 mm且常年气候以春旱年份居多的吉林省长春市郊区进行了田间试验。以普通地膜和露地为对照,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在大豆出苗期、苗期、花期、结荚期分别测定各土壤耕层含水量和温度、植株农艺性状、渗水降解地膜和普通地膜的力学指标,收获后测定经济性状。结果表明:渗水降解地膜在保持土壤水分的同时可以更有效接纳雨水,土壤耕层含水量显著高于普通地膜;渗水降解地膜和普通地膜都具有提高土壤耕层温度作用,而且在大豆生长发育前期,温度较低时,渗水降解地膜的升温效果更优于普通地膜,在温度较高时,渗水降解地膜的调温作用通过膜孔开张进行调节膜内的温度,使渗水降解地膜的温度低于普通地膜,更好地保护大豆根系;渗水降解地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明显小于普通地膜,且随着时间推进,渗水降解地膜下降幅度显著大于普通地膜,表明渗水降解地膜随着时间在土壤中逐渐降解;渗水降解地膜和普通地膜都具有促进大豆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的作用,渗水降解地膜覆盖的大豆长势更优于普通地膜,与露地相比,渗水降解地膜的单株增产为21.56%,普通地膜的株增产为10.98%,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不同耕层构造对土壤硬度和含水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吉林省中部黑土区通过构造不同类型耕层,探讨不同耕层构造对土壤硬度和含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硬度0~20 cm波动较大,21~45 cm趋于平缓。各处理平均值比较,垄作苗紧行紧土壤最紧实,其次是平作苗紧行紧和传统耕作方式(P<0.05)。土壤含水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0~30 cm呈增加趋势变化,31~60 cm呈降低趋势。苗紧行松处理含水量在土壤各深度均高于传统耕法,处理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苗紧行松耕作有效降低土壤硬度,提高土壤含水量,土壤结构改善,耕层土壤水气协调。  相似文献   

12.
大豆应用土壤磷素活化剂显效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崔正忠  韩芳  单德鑫 《大豆科学》2001,20(2):125-127
根据土壤磷素活化剂对大豆显效性的试验结果表明,施用土壤磷素活化剂,可提高土壤无机磷总量,减少磷肥用量,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提高作物产量、增加经济效益,是目前开发活化土壤固定磷素资源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生物炭在农业废弃物的有效利用、土壤改良、环境修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日益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众多研究结果表明:生物炭可以通过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养分有效性,提高土壤酶活性,调控土壤微生物环境,进而改良土壤,促进作物生长。本文从生物炭对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土壤养分、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等方面,综述生物炭改良土壤的机理。同时结合我国热带亚热带农业生产现状,从原材料供应和土壤环境条件等方面,分析生物炭在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应用前景,为生物炭的广泛利用及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改良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刘淑梅  孙武  张瑜  刘树堂  姜雯 《玉米科学》2018,26(1):103-107
在山东省砂姜黑土田小麦、玉米轮作双季秸秆还田下,以传统小麦季旋耕为对照(CK),开展定位耕作试验探讨小麦季不同耕作措施对夏玉米灌浆期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免耕模式下能显著增加0~20 cm土层真菌数量(+48.4%)、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84.3%)和SMBC/SMBN比值(+100%;土壤蔗糖酶活性显著降低(-43.1%)。深耕和深松模式下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与CK差异均不显著,微生物生物量氮(SMBN)显著降低,分别比对照下降33.0%和37.9%。深松模式下SMBC/SMBN比对照增加138%,深耕和深松下土壤脲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其它模式。本区域砂姜黑土农田在小麦季传统旋耕基础上,可适当结合免耕和深松进行轮耕以促进玉米季土壤碳氮转化,提升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15.
耕作方式对玉米秸秆腐解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对翻耕、旋耕、免耕3种不同耕作方式下玉米秸秆腐解特征进行研究,综合评价不同耕作措施对玉米秸秆腐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华北地区至小麦收获为止,玉米秸秆在翻耕、旋耕、免耕方式下的腐解率分别为42.28%、43.56%、33.78%。3种耕作方式下玉米秸秆腐解与相应层次的土壤水分含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与温度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玉米秸秆腐解率与腐解天数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回归分析表明二者之间符合三次模型。由于耕作方式改变了农田土壤的水分状况,进而对麦田秸秆腐解具有显著影响,冬小麦生育期间玉米秸秆腐解率依次为翻耕处理>旋耕处理>免耕处理。  相似文献   

16.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部分物理特性及大豆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了免耕和少耕对松嫩平原地区农田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土壤紧实性等物理特性和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春季大豆播种期,免耕处理(NT)土壤含水量高于少耕(RT)和传统耕作(CT)。在大豆生长前期,免耕条件下的土壤平均温度低于传统耕作和少耕,传统耕作和少耕接近,免耕模式的土壤温度日较差低于少耕和传统耕作。5~20 cm深度内,免耕条件下的土壤容重高于传统耕作,在10~20 cm深度内,免耕和少耕接近。不同模式间的土壤机械阻力表现出差异,在0~20 cm深度内,免耕高于少耕和传统耕作。不同耕作模式间的大豆产量差异不显著。短期保护性耕作试验结果表明:在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下应用少免耕模式,能够减少春季播种期间土壤水分损失和沙尘暴侵袭造成的危害,同时对大豆产量并没有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玉米秸秆覆盖对春小麦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生物覆盖对塔里木盆地绿洲区土壤性能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玉米秸秆不同覆盖处理方式对土壤容重、温度及含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处理、立秆处理都较常规处理降低了土壤容重。在春小麦播种期和分蘖期,覆盖处理的5cm土层温度最低,较常规处理的分别低2.13℃和1.79℃;15cm土层温度较常规处理的分别低2.36℃和1.90℃;土层加深10cm土壤温度的最高点和最低点都延迟3h出现。土壤含水量表现为0~10cm土层立秆、覆盖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均较常规处理的高,而10~20cm土层则表现为立秆、覆盖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均较常规处理的低。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田间与盆栽试验结合的方法探讨在未施肥条件下大豆生育过程中土壤肥力的变化。结果表明,种植大豆能明显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收获期大豆根区土壤全氮基本保持平衡,增加有机质含量,减少速效氮的消耗,提高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改善土壤结构。  相似文献   

19.
为了从土壤呼吸、水热特征探讨河西灌区耕作方式对春小麦的影响,以连续12年(2005-2016)的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比较分析了垄作固定道(PRB)、平作固定道(ZT)、传统耕作(CT) 3种耕作方式下河西灌区春小麦田土壤水热物理特征、土壤呼吸强度及小麦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播前与收获后,在0~90 cm土层,PRB处理平均土壤含水量较CT处理分别增加15.06%和18.75%,ZT处理较CT处理平均土壤含水量分别增加7.26%和5.98%;不同耕作方式下,春小麦整个生育期的土壤温度总体表现为先增后降,土壤温度响应气温的变化趋势;秸秆覆盖(PRB与ZT)在春小麦苗期表现出降温效应,而在春小麦苗期至成熟期,PRB处理的0~30 cm土层平均土壤温度较ZT、CT处理分别提高0.56~4.39℃和0.05~2.6℃;小麦生育期土壤呼吸强度先增后降,且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弱,不同耕作方式下呼吸强度表现为CT>PRB>ZT;土壤呼吸强度与温度呈显著的指数关系,Q10(温度每增加10℃土壤呼吸所增加的倍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且不同耕作方式下表现为Z...  相似文献   

20.
针对海南文昌滨海台地3种森林类型(人促更新次生林、次生林、椰子林)林下枯落物现存量及土壤活性有机碳性状(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及轻组有机碳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如下:3种林型凋落物层现存量及总碳储量分别为:椰子林4.53、1.51 t/hm2;次生林1.76、0.65 t/hm2;人促更新次生林1.53、0.60 t/hm2;均为分解层(包括半分解层和全分解层)未分解层。1 m深土层深度内,3种林型土壤SOC、EOC及LFOC含量变化规律一致,均呈下降趋势,且不同林型不同土层间各组分含量差异显著(p0.05)。经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SOC、EOC及LFOC相互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说明在土壤母质、土壤类型、气候条件基本一致条件下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碳库组分比例及变化规律相似,但土壤各组分含量大小各异,从土层分布情况来看,林下凋落物质量和人为因素是碳储量关键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