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随着水稻栽培技术的改进和品种的更换,水稻恶苗病在通州市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成为水稻上的主要病害,特别是1996 年~2004 年全市恶苗病暴发成灾,发生面积在50%以上,尤其是粳稻9516等系列高产品种的推广应用,恶苗病的发生更为严重,重病田的病株率高达20%~30%,产量损失2~3 成,已  相似文献   

2.
农业部现登记用于防治水稻恶苗病的农药品种有86个,其中以咪鲜胺为主要成分的药剂74个,占恶苗病防治登记药剂的86%。长期单一采用咪鲜胺类药剂浸种防治水稻恶苗病,造成咪鲜胺对水稻恶苗病病菌的选择压力大大增强,致病菌对咪鲜胺的抗药性不断增加,防效逐年下降。近年,江苏省多个水稻品种恶苗病发生严重,与水稻恶苗病病菌对咪鲜胺抗  相似文献   

3.
水稻恶苗病属真菌类病害,以种子带菌传播为主,近年来有逐年加重的趋势.1998年以前只有少数田块零星发生,1999年平均发病率为0.31%,2000年全县60万亩水稻,平均发病率达0.72%,部分严重田块病株率高达20%以上,损失约2600t.  相似文献   

4.
<正>水稻苗期常发性病害主要有水稻恶苗病、水稻立枯病和水稻青枯病,其中水稻恶苗病不仅能在苗期侵染,水稻插秧后,本田也有发生。一、水稻恶苗病1、发病规律水稻恶苗病俗称公稻子,从苗期至水稻抽穗期都能发生。恶苗病的病原菌主要是附着在水稻种子的表皮内越冬,因此,种子带菌是恶苗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恶苗病发生的严重度与品种、温度以及栽培管理关系比较密切。水稻不同的品种对恶苗病的抗性不同,但没有绝对免疫的品种;苗床土  相似文献   

5.
水稻药剂浸种防治恶苗病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粳稻面积的扩大和肥床旱育技术的推广,水稻恶苗病发生逐年加重,已成为水稻上发生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尤其是一些对恶苗病较为感病的品种,如种子未经处理或技术不当,减产达二成以上。为此,我们对水稻恶苗病的浸种防治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  相似文献   

6.
药剂浸种是控制水稻恶苗病发生最有效途径,我镇在1998、1999年进行了不同药剂种子处理防治水稻恶苗病的试验.2000年全面推广应用25%施保克乳油进行水稻种子处理,推广面积达98%以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水稻恶苗病属真菌类病害,由于各种原因,豫南稻区近几年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对水稻恶苗病的发生规律及其病害的防治进行研究,对减少病害的危害和水稻产量损失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水稻恶苗病是水稻苗期的主要病害,有逐年加重的迹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科技的进步,水稻育秧和种植形式也逐渐发生了改变,这样的改变也影响着水稻苗期恶苗病的发生发展。以药剂浸种和不同育秧方式为变量,分析其对水稻苗期恶苗病的影响。结果表明,药剂浸种能有效防治水稻恶苗病,自然状态下大田旱育秧最有利于恶苗病的发生,其次是育秧工厂硬盘育秧,传统水育秧最不利于苗期恶苗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恶苗病在六安市原先主要以双季晚稻发病较重,因为双季晚稻整个生长期都处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而高温高湿是水稻恶苗病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近年来,随着该病侵染源的逐年增加,加之六安市杂交中稻薄膜育秧面积的逐年扩大,中稻秧田恶苗病的发生有加重之势,且一旦发病,病情发展快,程度重,病株率一般都在70%~80%,严重的甚至达100%,造成整块秧田报废.  相似文献   

10.
随着粳稻种植面积的扩大,水稻恶苗病已上升为主要病害,近年来水稻恶苗病在我市稻区乡镇均有发生,特别是未浸种及浸种效果差的田块,平均病穴率为6.4%、病株率为1.3%,严重田病穴率达40%~45%、病株率达9%~10.6%,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水稻品种间抗恶苗病差异很大,一般是粳稻抗病优于籼稻,但粳稻品种间差异也较大.据大田调查,抗病的粳稻品种有盐粳538,病株率为0.1%;9516,病株率为0.3%.易感病品种有024,病株率为10.6%;早丰9号病株率为9.2%.  相似文献   

11.
水稻恶苗病俗称徒长病、公稻子,属真菌中子囊菌亚门的病原物引起的病害。恶苗病在我省各稻区均有发生。据我所调查,我县现有的当家水稻品种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恶苗病发生,其中以粳稻品种较为严重,部分田块病株率达20%以上,给水稻生产带来很大损失。我所从1981年开始进行恶苗病的综合防治研究,其防治方法在大面积生产上应用效果显著。 一、恶苗病的识别 水稻恶苗病主要发生在秧田期到抽穗期,谷粒也可受害,其典型症状为徒长型。秧田期病秧  相似文献   

12.
应用种衣剂、浸种剂对水稻恶苗病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水稻恶苗病又称徒长病,是水稻感染赤霉菌后出现的病变,主要表现为植株疯长、结实率降低,明显影响水稻产量,严重者可降低50%以上。引起恶苗病的主要原因有品种抗性、种子药剂处理和秧田肥水管理等因素。对种子进行药剂处理是防治水稻恶苗病的关键~([1])。近几年来水稻恶苗病有逐年加重趋势,为探究有效控制该病的多种方式,验证种衣剂、浸种剂对水稻恶苗病预防及促进生长的效果,以期为大田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2,3])。  相似文献   

13.
水稻恶苗病产量损失率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9-2000年度,用2个水稻品种研究了移栽时水稻恶苗病不同发病株率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移栽时恶苗病病株率的上升,水稻的基本苗数,最高苗数,有效穗数明显下降,其产量也随之下降,水稻恶苗病对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有效穗数下降,研究还表明,移栽时的恶苗病病株率与成熟期恶苗病病株率呈显著的正相关,移栽时和成熟期的恶苗病病株率与水稻产量损失率均呈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水稻恶苗病属真菌类病害,由于各种原因,豫南稻区近几年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对水稻恶苗病的发生规律及其病害的防治进行研究,对减少病害的危害和水稻产量损失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水稻恶苗病又称为水稻徒长病,俗称"标茅"、"禾公",是常见的水稻病害,水稻的恶苗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水稻病害,在苗期和成株期都会发病,造成大田死苗,对水稻危害极其严重,为了摸清恶苗病的发生规律,有效加以防治,现就恶苗病的发生情况,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水稻恶苗病病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旱育秧技术的推广促进了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大,也使水稻恶苗病的发生日趋严重,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对水稻稳产、高产构成威胁。水稻恶苗病是水稻苗期至穗期主要病害之一,主要表现为植株徒长、枯死苗、枯白穗等症状,致使水稻成穗率大大降低,可导致水稻减产10%~20%,发病严重时可减产50%以上,应引起广大种植户及科技人员足够的重视并加强防治。1水稻恶苗病的主要症状水稻恶苗病又名徒长病、白秆病,属于真菌性病害,在水稻  相似文献   

17.
正水稻恶苗病属种传病害,每年在水稻育秧浸种时,都要加入施保克药剂或种衣剂包衣浸种,防治水稻恶苗病和其它种传病害。但近几年水稻恶苗病有逐年加重趋势,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本试验就是进一步探讨防治恶苗病的最佳配方,为水稻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水稻品种布局的改变,粳稻面积的大力推广,特别是农业轻型栽培技术的大面积实施,肥床旱育稀植技术的全面推广,水稻恶苗病、线虫病的发生日趋严重,极大地限制了水稻的产量及品质的提高.为筛选经济有效的药剂品种,进行了18%辉丰咪丹悬浮剂浸种比较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控制恶苗病、线虫病等种传病害的效果,产生了理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9.
机插水稻恶苗病发生的原因及控制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控制机插水稻恶苗病的发生,本试验以早熟晚粳南粳46为供试品种,以浸种药剂浓度、浸种时间及暗室处理时间为试验因素,研究机插水稻恶苗病发生的原因和控制恶苗病发生的方法。最终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浸种浓度高、浸种时间长的恶苗病发生几率低;本试验最适宜的浸种浓度是1∶200,最适宜的浸种时间是75 h,最适宜的暗化处理时间0 d。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2.5%咪鲜·吡虫啉悬浮种衣剂防治水稻苗期病害的适宜剂量,以水稻品种龙粳26为试材,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法,进行了2.5%咪鲜.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对水稻立枯病和恶苗病防治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2.5%咪鲜.吡虫啉悬浮种衣剂20~25g.kg-1能有效防治恶苗病的发生,苗床和本田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了100%和99.3%,对水稻立枯病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病情指数防效分别达到了72.1%和79.4%,对水稻出苗及正常生长安全,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防治水稻苗期病害药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