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隐元茶趣事     
隐元茶趣事浙江省湖州市陆羽茶文化研究会寇丹陆羽在湖州生活时间最长,《茶经》又完成于湖州,作为日本文化总代表的日本茶道界,对湖州和陆羽的敬仰是很明确的。可是在日本煎茶道的研究著作中,提到福建和隐元这个人,远比湖州和陆羽多。因为日本把煎茶饮法称为隐元茶。...  相似文献   

2.
中国茶道五境福建省安市茶业局吴家阔中国茶道结缘於晋代,创立於唐代中期。“茶道”一词,最早见於陆羽好友名僧皎然《饮茶歌·诮崔石君使》诗句:“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到晚唐,封演《封氏闻见记·饮茶》记述:“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常有...  相似文献   

3.
闽中名泉记     
陈龙 《农业考古》2000,(2):82-86,91
“名茶难得,名泉尤不易寻,有茶而不瀹以名泉,无茶也。”(明·徐渤《茗谭》) 名茶与名泉是相得益彰的。茶是饮料,其色、香、味的优劣要通过水的冲泡或煮渍来品定。水质能直接影响茶汤的质量,这便如明人许次纾在《茶疏》中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我国古代茶书中在论茶的同时,往往兼而论水。除此之外,还有一批专门研究用水的著述,较有代表性的有唐代张又新的《煎茶水记》、宋代欧阳修的《大明水记》及叶青臣的《述煮茶小品》;明季则有徐献忠的《水品》、田艺蘅《煮泉小品》;清代有汤蠹仙的《泉谱》等,上列…  相似文献   

4.
古人云:“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水十分,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茶十分,茶只八分耳。”这充分说明茶与水的关系。自古以来,对于水的选择十分注意。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曰:选水以山水最佳,次江水,次井水。明代钱椿年在《茶谱》中又重述:“山水上,江水次,井水下”。清代饮茶用水更为讲究,正如梁章钜《归田琐谈·品泉》载:“品泉始于陆鸿渐(即陆羽),然不及我朝(清代)之精”。清代,以水的轻、重作为分类标准,列出泉水的品第者,为乾隆皇帝。据载,乾隆皇帝一生多次东视、南巡,塞外江南,无所不至。但是他每次出巡时,总带有一个特制的银质小方斗,命侍从“精量各地泉水”,然后再以精  相似文献   

5.
陆羽《毁茶论》散佚,后世学者因其内容无所考证,出现《毁茶论》系陆羽受辱后反对饮茶或陆羽未作此篇等不同的推测。通过梳理可以看出,在唐代饮茶风尚的普及中,常伯熊增益陆羽之法以及陆羽写作《毁茶论》对于饮茶风尚的普及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李季卿对陆羽和常伯熊的态度差异亦非源自二人的茶艺、茶道器具和程序,而是源自二人的装束,且陆羽在写作《毁茶论》后还对《茶经》进行过两次修改,并且继续从事相关的茶事活动。所以,《毁茶论》的主要内容当是反对李季卿之流重视茶人装束而忽视茶道本身的行为,而非反对饮茶。  相似文献   

6.
入口品饮的茶与酒都是液体状态,但两者的内在性格却区别极大。茶性酒性茶味甘和,酒味辛辣。有人形容白酒的性格是“水的外形,火的性格”,烈酒如水,但可着火燃烧。那么茶汤的性格怎样的呢?相对言之,可说是“水的外形,露的性格”,古人早有比喻:南北朝时宋国孝武帝的两位王子刘子尚、刘子鸾和唐代陆羽都曾说过茶的性味如同“甘露”一般。雨露滋润禾苗壮,饮茶益人。人们对茶性的认识:远古时把茶用作消炎解毒的药物。东汉名医在《食论》中说“苦茶久食,益意思”,饮茶可活跃人们的思维,文字写作时,有助于文思泉涌。唐代陈藏器《本…  相似文献   

7.
茶及茶文化都源于中国,茶文化是农耕文明的典型范例。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唐代陆羽《茶经》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据四川《华阳国志》所记,大约在武王灭纣后,我国发现和制作茶叶、利用茶叶已进入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8.
茶道散论     
马守仁 《农业考古》2004,(4):103-104,107
“茶道”一词最早见于唐代诗僧释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一饮涤昏寐 ,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 ,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 ,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 ,唯有丹丘得如此。”另据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条载 :“楚人陆鸿渐为茶论 ,说茶之功效 ,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 ,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 ,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 ,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 ,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唐末刘贞亮在《茶十德》中更指出 ,茶可以 :“利礼仁、表敬意、可雅心、可行道”等。可见早在我国唐代 ,就已经饮…  相似文献   

9.
《农业考古》2004,(2):269-271,281
陆羽唐代著名学者,是茶学的创始人,《茶经》是其代表作。陆羽一名疾,字鸿渐,又字季疵;复州竞陵(今湖北天门)人。据称他是一个弃婴,不知所生,其姓名是长大后自己用《易经》占卜出来的,他卜得的是“蹇”之“渐”卦,其卦词有“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等语,于是他就取姓为陆以羽为名,用鸿渐作字。大约三岁的陆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有诸多茶叶的饮用方式,茶圣陆羽将茶叶磨末,采用不同水温(即“一沸”、“二沸”、“三沸”)冲泡茶叶,并添加盐来调节口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陆羽式煎茶法。通过现代科学试验以及博物院的器具,模拟陆羽式煎茶法对顾渚紫笋茶进行冲泡制备茶汤,并以现代玻璃杯泡法的茶汤为对照,分析煎茶法茶汤的品质。结果表明 “三沸”的温度分别为75 ~ 86℃、86 ~ 94℃和94℃以上。“一沸”时加盐调和,按照每600 mL水、6 g茶的煎茶法茶汤中,投入1.2 g盐可获得协调适口的茶汤滋味,该茶汤的水浸出物含量显著高于玻璃杯泡法,但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儿茶素等呈味物质含量低于玻璃杯泡法的茶汤。  相似文献   

11.
再说《毁茶论》和品水之疑浙江省湖州市罗家庆唐·封演所述李季卿到临淮,召常伯熊煮茶,常身披黄衫,头戴乌纱,以士人展艺,李极表欣赏。既至淮扬,人荐陆羽煮茶献艺,羽衣著如野人,李心鄙之,作为就居京城,不知陆羽为茶人的御史大夫,赏钱三十文,已属恩赐,此实在官...  相似文献   

12.
朱乃良 《农业考古》2003,(2):201-204
我曾写过《试析陆羽研究中几个有异议的问题》 ,讲了 5点。现再谈几点 ,以求教于诸茶友方家。一、陆羽“未提建茶”吗 ?古人曾怪陆羽“不第建安之品” ,如今又有人说陆羽“未提建茶”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北宋福建人蔡襄(10 12 - 10 6 7年 )在任福建路转运使时 ,始向朝廷进贡建安“上品龙茶” ,并在奏章中说“昔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这是所谓陆羽“不第建品”的最早记录。蔡襄的话虽然含有责怪之意 ,但他讲的是事实。因为《茶经》确实只提到建茶 ,而没有对其评定等次。2 0多年后 ,同是福建人的黄儒对陆羽为什么不第建品说了公道话。…  相似文献   

13.
为弘扬民族文化 ,纪念茶圣陆羽而取名的“陆羽茶楼” ,位于辽宁省本溪市 ,营业面积 50 0多平方米。茶内有省内外著名书法家、美术家、雕塑家的作品 ,典型作品有陆羽《茶经》、《陆书传》、《陆文学自传》和大型雕塑陆羽座像 ,并有作家易之龙先生作《陆羽茶楼记》置于大厅内。“陆羽茶楼”叶嘉、艺正、居雅 ,是一座传统民族建筑和园林风格结合的具有浓厚民族文化的精品茶楼 ,堪称世外桃源 ,北方的绿洲。开业以来 ,受到国内外广大客人的好评 ,生意兴隆并有极好的社会效益 ,带动了一方文明 ,被众多知名人士称为“圣地”。有朋友自远方来 ,不亦…  相似文献   

14.
李广德 《农业考古》2015,(2):132-136
陆羽不仅是一位茶圣,而且是一位大文学家。《唐国史补》:"羽有文学,多意思,耻一物不尽其妙,茶术尤著"把陆羽茶术如《茶经》也列入"文学"之中。《全唐诗》、《全唐文》和《唐才子传》等载有陆羽大量作品。对欧阳修《集古录跋》和明·徐同气《茶经》序论陆羽之文应予高度重视。研究陆羽著作应该既研究高山之峰巅的《茶经》也须研究其山体山基的所有作品。陆羽研究热持续升温,"陆学"、"陆羽学"、"茶经学"已提出并受到重视。在纪念陆羽诞辰1280周年之际应进行学科研讨,开始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15.
《尔雅·释木》“·苦茶”。郭注云:“树小如桅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蜀人名之苦茶。”(按茶读为茶。下同。)这段注文历来被征引作为茶的释义,但是关于“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则有不同意见。陆玑《毛诗疏》说“蜀人作荼,吴人作茗。”陆德明《经典释文》认为“、荼(读为茶)、茗,其实一也。”并引张楫《杂字》云:“,茗之别名。”魏王《花木志》说“其老叶谓之,嫩叶谓之茗。”顾野王《玉篇》也说“,茶叶老者。”“茗,茶芽也。”面对众说纷纭,有必要澄清事实,还其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6.
茶诗七首     
茶与人 初春茶叶最清香, 加意珍藏冬亦芳。 世上青春诚可贵, 老来余热也称强。 初访妙峰山 久慕名山有妙峰, 今春初访兴匆匆。 未登“三癸”情难已① 改日重游霜叶红。 注:①妙峰山上陆羽茶文化史还有陆羽墓、皎然塔、慕羽坊等,三癸亭稍远,不及观赏。 “慕羽坊”揭幕 和熙春风冉冉来, 中韩茶友乐开怀。 墓前村畔人头仰, 共剪彩云友谊栽。 陆羽墓 不羡乌纱不羡财, 《茶经》为伴最和谐。① 年年岁岁松茶茂, 明月清风不染埃。 注:①陆羽墓道石碑上刻有《茶经》全文。《茶经》提倡“精行俭德”精神” 皎然灵塔 形似灯台紫气佳, 诗题…  相似文献   

17.
云南少数民族茶文化与旅游开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世界茶叶的故乡在中国”。早在唐代我国就有了较具规模的茶文化,并开始向国外传播(1)。云南少数民族茶文化历史悠久,在“中华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弘扬和发展茶文化,对加快云南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价值。一、云南少数民族茶文化溯源茶,古字为”、“茶”、“”。关于茶的起源,史载甚少,历来是众多学者争论不休的公案。先秦药书《神农本草》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唐代陆羽《茶经》也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同于鲁周公。”由此,许多学者推断荣的发现和利用…  相似文献   

18.
天下第一泉     
缓酌中冷水,曾传第一泉。 如能作霖雨,沾洒遍山川。 清爱新觉罗·玄烨(康熙皇帝) 据有关资料记载,天下第一泉有几处。如镇江金山“中泠泉”。唐代张又新《煎茶水记》中载,品泉家刘佰刍对一些名泉进行品评,水之宜茶者有七等,中持泉被评为第一(又名扬子江南零水)。故有“天下第一泉”之美誉,自唐迄今,其盛名不衰。文天样有咏泉诗云: 扬子江心第一泉,南金来北铸文渊, 男儿斩却楼兰首,闲品茶经拜羽仙。 诗人陆游游览此泉时,也曾留下诗句: “铜瓶愁没中濡水,不见茶山九十翁”。 诗人为什么发愁呢?因为汲取扬子江中“中拎泉”…  相似文献   

19.
许乐江 《农业考古》2002,(2):196-197
读关于茶的文赋诗词 ,神游其中 ,使人悠然忘世 ,心归于静 ,真有一种“杯水如名淡”的意境。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史上 ,茶文化犹如一朵芳越椒兰的奇葩 ,其德操所蕴 ,不同流俗。茶与文赋诗词 ,在中国都是源远流长 ,而又密切相连。从写《赋》的杜育 ,写《封氏闻见记》的封演 ,写《茶经》的陆羽 ,直到写茶诗的皎然、卢仝、苏轼、王世贞等 ,可以列出一长串名单来。在茶与文赋诗词的密切关系中 ,古人有许多妙论。汉代大医学家华佗著《食论》说 :“苦荼久食 ,益意思。”《神农本草经》云 :“荼叶苦 ,饮之使人益思。”诗仙李白得族侄僧所赠玉泉仙人…  相似文献   

20.
《农业考古》2021,(2):89-89
《茶之基本:陆羽茶经启示》,由云南茶文化学者周重林撰著,岳麓书社2021年2月出版。此著共30余篇,细致讲解了唐代陆羽《茶经》,好读又严谨,全方位说透了茶圣陆羽的饮茶智慧:唐代好茶的标准有哪些?不要随便"约吃茶"?"精行俭德"便是君子之茶?喝茶的好处是什么?茶祖是谁?茶不如奶吗?等等。茶,从喝到品,始于陆羽《茶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