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全国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的背景下,如何协调森林旅游开发与森林资源保护的关系是各个景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中以福建省泰宁县为例,分析了泰宁县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的条件和优势,提出优化森林旅游项目,建设人才队伍,加强宣传、提高游客保护森林、亲近森林的意识3条建议,以实现森林生态旅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以绿道建构城乡绿地生态网络是一种构筑完整连续的生态系统的重要方法,其于结构、功能及系统层面建立起人类与自然保护之间的连接,是生态向着城乡演进的一种空间战略、发展模式与生态策略。文中侧重从生态视角解析绿道由本体、边缘区、影响辐射区3个要素构成,提出绿道在生态网络建构过程中体现出的统领性、生态性、系统性3大特性,并分别从其与城乡的空间形态演进、系统耦合关系及价值驱动机制3个方面分析绿道及绿网对于城乡发展的意义与价值,为探知、建构合理高效的城乡绿地生态空间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岳麓山风景名胜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麓山位于长沙市湘江西岸,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4A级全国文明旅游风景示范区,总面积36km2,主要由麓山景区和橘子洲景区组成。俗称:山水洲城绿色明珠,景区森林茂密,古树名木翠拥,沉积了森林、历史、教育、宗教等丰富的文化底蕴,成为古城长沙山水洲城的绿色明珠、森林旅游的胜地、湖湘文化的展示窗口和革命传统的教育基地。    相似文献   

4.
同传统植物景观相比,现代植物景观具有总体规划性、功能多样性和形式多元化等特点,因地制宜,依据不同的公共空间选择合适的植物景观形式是增强公共空间标识性和归属感,提升其魅力的有效处理方式。无锡惠山惠智广场景观设计体现了在城市公共空间创造现代植物景观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中山陵风景区(紫金山)森林景观建设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根据现代化都市建设、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对中山陵风景区(紫金山)森林景观的生态需求和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产业的需要,按现代城市森林建设的理念,分析了景区森林景观资源的现状,论述了森林生态景观建设的思路和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回顾风水理论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历史渊源的基础上,以浙江金华黄大仙景区详细规划设计为例,通过"勘察地理形势"与景区原有的风水格局、"天人合一"与景区养生园布局、"风水林"营造与宗教文化区整治、"阴阳平衡"与风水小品、"形藏于势"与景区建筑、"观水法"与水系规划等六个方面,探讨了在尊重景区原有风水格局的基础上,如何运用传统风水理论进行现代景区规划设计,使之更好的"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7.
绿道是一种线形的绿色开敞空间,在规划低碳交通、构建低碳环境、实践低碳建筑、带活低碳旅游、引领低碳生活等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文中主要针对重庆市北部滨江路景观绿道的地理特点以及绿道中的建筑与景观的结合特点,进一步阐述绿道在城市建设中的景观性和功能性特点。    相似文献   

8.
合肥市居住区居民户外活动与绿地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调查合肥市3个居住区组团绿地空间中居民的活动和期望,分析居民活动与绿地空间的密切关系,探索提出与居民活动相适应的人性化绿地模式。结果表明:人们有很强烈的休闲期望,其中以休息、活动身体和呼吸新鲜空气为最主要。绿地空间的活动也较为多样,以休息与散步为主,且居民活动与空间的性质、功能和设施有关。功能越多样,活动越丰富,满意度越高。同时,结合合肥市居住区居民户外活动与绿地环境的关系具体调查结果对绿地空间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出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3个相应的绿地空间设计模式。    相似文献   

9.
城市滨河空间景观设计——以琼海万泉河为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黎平  刘伟 《中国城市林业》2012,10(2):40-42,45
文章以海南琼海万泉河滨河绿带嘉积区域为研究对象,分析城市滨河生态交错带景观生态基本特点,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文化及景观空间形态等各层面的需求,结合滨河城区的周边环境特征,通过区域性空间分析提出以河流和水为中心的空间布局结构;指出应在充分理解水岸空间、节点与视线的基础上,根据相关水文资料和现场施工特点,选用相对合理的设计方法,最终实现万泉河滨河带"建设全新的滨水居住与旅游度假地产"的整体开发构思。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北京城区3种类型居住区树木数量结构、径级结构和立木层次结构的分析发现:毛白杨、国槐、泡桐、侧柏、臭椿、白蜡等6个树种是居住区中的主要树种,其累计数量占到了居住区树木总株的48.5%,相对覆盖度累计达到0.651;居住区树木平均胸径23.88 cm,平均株高11.74 m,树木水平胸径等级结构分布相对合理,而在垂直高度空间小乔木植株比例过大;从3类不同类型居住区的比较来看,专属单位附属居住区的绿化效果较好,其树木平均胸径和平均株高水平都要明显高于胡同居住区和普通居住区。    相似文献   

11.
回顾森林游憩发展的历史,探讨现代森林游憩建设中存在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开发利用不合理、景观管理薄弱等问题,认为应该通过景观生态规划使之不断完善,并从森林景观生态学基础研究、森林风景区景观生态评价、森林风景区景观生态规划模型和森林风景区景观管理4个方面综述国内外景观生态规划研究的成果,指出森林风景区景观生态规划研究发展的趋势,认为单纯的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已经不能适应景观生态规划研究多学科的需要,森林风景区景观生态规划的研究应该大力加强与其他学科,诸如经济学、社会学和公共管理学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未来森林风景区景观生态规划研究中,需要在理论研究、方法探讨和技术支撑方面进行全面的革新.  相似文献   

12.
回顾森林游憩发展的历史,探讨现代森林游憩建设中存在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开发利用不合理、景观管理薄弱等问题,认为应该通过景观生态规划使之不断完善,并从森林景观生态学基础研究、森林风景区景观生态评价、森林风景区景观生态规划模型和森林风景区景观管理4个方面综述国内外景观生态规划研究的成果,指出森林风景区景观生态规划研究发展的趋势,认为单纯的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已经不能适应景观生态规划研究多学科的需要,森林风景区景观生态规划的研究应该大力加强与其他学科,诸如经济学、社会学和公共管理学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未来森林风景区景观生态规划研究中,需要在理论研究、方法探讨和技术支撑方面进行全面的革新。  相似文献   

13.
以问卷调查为基础,对丹霞山近20年旅游业发展的村民认知情况进行调研.结果表明,丹霞山成熟开发区3个村庄村民的经济收入和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村里的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促进了古建筑和文物保护,旅游发展尚处于村民可承受范围之内.从村民、村庄、景区和政府4个层面提出提高村民综合素质、建立公共管理机构、加大"三Z"投入、促进景区与旅游村庄和谐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浅谈景区旅游解说系统的策划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景区旅游解说系统的重要性已引起学者及管理者的关注。笔者从景区旅游解说系统的概念出发,分析了旅游解说系统的策划原则及要素,并提出了一套策划程序。  相似文献   

15.
为了加快建设国家旅游示范区、锻造三大旅游板块,以临汾市和运城市为研究对象,对两市2002~2018年旅游收入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采用地理探测器,对影响两市旅游总收入的11个因素进行了探究,定量对比了两市的旅游发展情况,结果表明:在2002~2018年间临汾市和运城市的旅游总收入持续增长,旅游业整体发展良好,但两市的入境旅游发展较为薄弱;接待国内旅游人次、A级景区数量、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旅客客运量是对两市旅游总收入影响力最大的因素。据此,从增加旅游人次数、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增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加快和完善交通运输体系及加快入境旅游发展5个方面,提出了促进两市旅游业发展的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旅游干扰下风景区生态系统作用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分析风景区的游憩活动和土地利用方式对风景区生态系统格局、过程和功能的影响,归纳风景区生态系统作用机制,提出应用耗散结构理论调控风景区内的环境与人的相互关系,以保证风景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性,实现风景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7.
丹霞山生态旅游区可持续发展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游客、当地居民和景区工作人员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丹霞山生态旅游区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5个方面探讨其可持续发展对策。认为应该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力争通过生态旅游产品认证;完善基础设施,加强丹霞山生态旅游区环境建设;加大“三Z”投入,奠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发展社区参与生态旅游(CBE),重视当地居民的利益;建立旅游解说系统,加强对游客的生态环境教育和管理。  相似文献   

18.
基于人群感知和行为视角,以福建农林大学观音湖为研究对象,通过拍照试验、访谈问卷、扫描观察收集数据,采用词频分析、照片分析、GIS技术分析,分析景观元素、景观感知以及驻留点、观景点、景点、视线廊道的空间特征,以获得游览者对滨水景观偏好特征,采用核密度分析,得到游客景观点的热点分布。结果表明,词频分析预测出游客关注湖区丰富的景观元素,以静态观赏和行进式观赏方式游览观音湖,舒适的湖区环境让游客感到心情愉悦、平静;空间角度,游览者的驻留点分布与观景点分布具有显著的一致性,表明优美的空间环境和良好的观景位置有利于游客驻留行为的产生;游览者对滨水景观的偏好是由“丰富性—功能性—特色性”三大属性特征相互协调、影响而形成的三维耦合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19.
森林景观计量评价与福建森林景观的开发应用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兰思仁 《华东森林经理》2001,15(4):53-57,42
归纳总结出对现实森林景观进行计量化评价的实用方法,该方法由森林景观的三个评价内容加权求和而成,即森林景观美景度(SB)、视觉吸收力(VAC)和风景敏感水平(SL)三部分。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实例,运用该方法对公园的各种森林景观类型(专类园)进行计量评价,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一致。在此方法基础上,探讨了森林景观资产评估方法,阐述了福建省森林景观的地理概述和不同森林景观类型的分布格局,进行福建省森林旅游区划和游览路线的组织和开发,为福建省森林生态旅游的深化发展提供理论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基于AVC理论,据景区村庄相关界定及相关领域研究,提出景区村庄"三力"重要评价影响因素,吸引力:村庄特色资源、旅游环境设施要素、区位条件;生命力:社会经济、居民生活、产业结构、综合管理运营能力;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旅游资源空间承载力、经济承载力、心理承载力,并构建AVC景区村庄景观综合评价研究体系,为景区村庄今后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建设指导依据。并将此体系运用于实际案例中,对案例"三力"发展现状进行评价分析,以三力提升为目标进行一系列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