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坡耕地土壤侵蚀严重,由于大量的土壤养分、有机质、粘粒等伴随着表土的丧失,导致土壤退化。农林复合经营在解决农林争地、保持水土、恢复生态平衡、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满足人们对各种农林产品的需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我国黄土地区存在着各种类型的农林复合经营模式调查,研究总结了黄土区坡耕地复合经营模式,分析七种优良模式的组成种类、结构特点、种植及管理特点,为黄土区坡耕地人工植被复合系统合理结构模式建立、经营管理以及防治坡耕地退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原地区坡耕地人工植被复合经营在解决农林争地、保持水土、恢复生态平衡、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满足人们对各种农林产品的需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笔者对黄土地区坡耕地人工植被7种复合经营模式的系统结构配置、调控技术、系统功能及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植被复合经营是黄土地区坡耕地治理,农林牧综合协调发展、达到持久农业的主要途径和技术措施。坡耕地人工植被复合经营模式的多元化生产是黄土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林草覆盖率、恢复植被,进而改善生态环境及振兴经济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黑土区坡耕地的土壤侵蚀越来越严重,严重制约了该区农业生产.本文对黑土区坡耕地的土壤侵蚀类型作了简要概述,系统总结了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的防治措施,并指出人工植被复合经营模式在未来治理黑土区坡耕地水土流失中的重要地位,为今后该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研究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槟榔复合经营对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影响,通过实地调查,以6种槟榔复合经营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抽样的方法,对其林下植被组成和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槟榔园复合经营模式的林下物种多样性均呈现较大差异,在人工不断干扰的经营过程中,草本层是各复合经营模式林下群落的优势层,菊科、禾本科等耐逆性较强的草本植物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和明显的竞争性。各模式槟榔园在林下植被Patrick丰富度指数(D)、Margalef丰富度指数(M)、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w)、物种组成的相似指数和多样性阈值等指标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综合来看,槟榔园复合经营各模式林下植被的物种构成表现为数量较多的优势物种所属科类较少,而数量较少的弱势种则所属科类较多的特征。可为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中槟榔退出转产、发挥灌草多样性的生态效益、维持和促进槟榔林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坡耕地地表糙度的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黄土区(淳化径流小区)为研究对象,通过人为管理措施界定不同的地表糙度,选定地表糙度测定方法及求算指标,分析管理措施对糙度的影响,并提出了黄土区坡耕地地表糙度的定义,结合黄土区地表起伏的数量特征,得出了该区坡耕地地表糙度的界限,为土壤侵蚀预报的建立提供了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6.
根据黄土区刺槐人工林群落生物量实测资料,比较了不同立地条件下各个径级的林分密度变化状况,分析了 生物量在刺槐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的分配特征。结果表明:30 年撂荒地、35 年坡耕地和30 年荒坡 地林分密度分别为1 050、950 和1 410 株/ hm2 ,在不同的径级分配上各样地均以 20 cm 为主,分别占总株数的 77.62%、85.79%和81.70%。撂荒地、坡耕地和荒坡地的造林,刺槐群落总生物量分别为146.58、165.76 和160.97 t/ hm2 ;乔木层生物量占群落总生物量的比例的变化趋势为:撂荒地(78.94%) 坡耕地(79.57%) 荒坡地 (83.47%);林下灌草和枯落物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16.53 ~21.07%。3 个研究区刺槐人工林林分生长高度、胸径 和生物量等综合指标的排序为:坡耕地 撂荒地 荒坡地。根据刺槐林植被生长的变化特征,可以判断在黄土区 30 年左右人工刺槐林群落生长基本达到数量稳定和林分成熟阶段,在该区应进行合理的间伐利用,可获得较高的 生物产量,促进林木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宁南山区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方法]对宁南山区典型区域3种不同恢复方式(自然恢复、人工+自然恢复、坡耕地)不同土壤剖面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封禁自然恢复植物群落的土壤含水量、土壤总孔隙度及有机质、全氮、全钾含量相对较高,分别为11.39%、55.84%、15.90、1.03、20.6 g/kg,而人工+自然恢复植物群落、坡耕地的养分含量相对偏低。[结论]综合分析,封禁条件下的自然恢复是宁南山区植被恢复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基于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试验,比较了安太堡露天煤矿排土场复垦初期15种配置模式人工植被的存活和生长差异,并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法分析了影响人工植被存活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复垦5 a后,油松纯林、刺槐×油松和油松×沙棘混交林模式的存活率显著高于其他配置模式;4个试验树种的存活率间存在显著差异,其大小表现为油松刺槐柠条沙棘;各树种的径级结构和高度结构主要呈正态分布,不同配置模式各树种的平均胸径(或基径)和平均高度之间差异普遍不显著;配置模式和表层土壤养分含量对75%的树种存活无显著影响。黄土区露天煤矿排土场复垦初期可考虑将油松和刺槐作为植被恢复的优选树种。  相似文献   

9.
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典型区域-彭阳中庄示范区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的土壤水分、土壤容重和土壤养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自然恢复方式下的土壤含水量大于自然+人工恢复方式下的土壤含水量,并且两者都小于对照坡耕地的土壤含水量;0~100 cm土层,自然恢复的土壤容重明显小于人工+自然和坡耕地的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也是自然恢复最大,人工+自然恢复的相对较小,坡耕地最小;0~60 cm土层,土壤养分平均含量变化全氮和碱解氮含量自然>坡耕地>人工+自然;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坡耕地>自然>人工+自然,全钾和速效钾含量自然>坡耕地>人工+自然,且差异不显著,有机质含量自然>坡耕地>人工+自然,且差异很显著.  相似文献   

10.
黄土区农林复合系统分类体系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该文在回顾总结国内外有关农林复合系统分类体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我国黄土区的自然、社会经济、农林复合系统发展现状等具体情况,以及黄土区农林复合系统科研、生产实践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出了黄土区农林复合系统分类原则,以及适宜于该区的农林复合系统分类体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黄土丘陵区坡耕地退耕后不同植被根际土壤微团聚体及颗粒的分形特征,为该地区植被恢复中土壤质量评价和生态恢复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室内分析,运用分形理论,研究黄土丘陵区墩山小流域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和人工灌木等6种植被根际土壤微团聚体以及颗粒组成的分形特征。【结果】黄土丘陵区坡耕地退耕后,不同植被对土壤微团聚体以及颗粒组成影响不同。无论是根际还是非根际,天然草地0.25—0.05 mm、0.05—0.01 mm微团聚体含量以及土壤团聚状况、团聚度均高于人工灌木和人工草地,而0.25—0.05 mm、0.05—0.01 mm土壤颗粒含量以及分散系数、分散率低于人工灌木和人工草地,根际微团聚体分形维数和颗粒分形维数高于人工灌木和人工草地。除柳枝稷外,根际土壤团聚状况和团聚度高于非根际,分散系数和分散率低于非根际;不同植被根际微团聚体分形维数和颗粒分形维数均低于非根际土。相关性分析表明,与非根际相比,根际土壤微团聚体及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相关性更显著。【结论】黄土丘陵区坡耕地退耕后,天然草地对于土壤微团聚体的改善作用优于人工灌木和人工草地。与非根际相比,根际土壤具有更好团聚结构,而且根际土壤分形特征能更好反映土壤性质的变化规律,因此可作为该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评价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太行山石灰岩山区次生植被自然恢复技术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太行山石灰岩中山区天然次生植被分布特征、天然次生植被自然恢复的效果进行了详细论述。通过分析认为,该区次生植被资源丰富,天然次生植被能依据自身修复能力进行自然演替,并形成稳定的群落。针对人工恢复植被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未来次生植被恢复的策略与措施。包括:调整绿化工程规划,保护现有成果,增加自然恢复和自我修复比例,封山禁牧,加强管护力度;充分利用次生植被,营造天然——人工复合植被;加大次生植被恢复科研投资,培育次生植被恢复方面的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高效杨树人工林复合经营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简述林农复合经营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高效杨树人工林复合经营体系建立的设计原理;总结了现有主要杨树人工林复合经营模式的三维空间配置、潜在生产力、资源利用率、稳定性和经济效益;对人工林复合经营中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为构建和推广优化的杨树人工林复合经营模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贵州省石漠化综合治理人工种草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效益评价提供参考依据,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贵州省盘县哮天龙小流域和晴隆县孟寨小流域坡耕地、人工草地和天然草地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化学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在坡耕地实施人工种草可有效提高土壤全氮、碱解氮、全磷含量和有机质含量,但有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降低;2)土壤肥力综合指数值依次为天然草地(4.126)人工草地(3.895)坡耕地(3.691),人工草地土壤肥力综合指数值(FI)是坡耕地的1.06倍。坡耕地实施人工种草后,可有效改善土壤的综合肥力状况。  相似文献   

15.
贵州困难立地植被恢复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贵州喀斯特地区石漠化严重,且呈加剧趋势,前人研究论证植被恢复是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根本,但由于贵州自然地理属性的复杂性、生境的异质性及经济落后等原因,植被的恢复存在很多困难与问题.针对贵州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的实际提出具体对策及方法,包括自然恢复、人工恢复与复合农林经营等综合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不同经营模式下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种类和生物量.[方法]选择福建农林大学莘口教学林场杉木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设计近自然经营模式Ⅰ、近自然经营模式Ⅱ、常规经营和封育对照4个不同经营模式处理,对不同经营模式杉木林林下植被种类和生物量进行了2年的定位观测.[结果]近自然经营方式相比常规经营方式在增加林地植被丰富度和生物量上有较大的优势.在近自然经营9个月后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以及Pielou均匀度均较之前有所增加,而常规经营9个月后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分别降低了0.06和0.02.[结论]在杉木人工林实施近自然经营是更贴近自然规律且优于常规经营的营林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结合“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建设,探索复合地埂措施在黑土侵蚀山区坡耕地治理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根据单位长度复合地埂拦蓄量与单位面积坡面来水量确定不同坡度复合地埂定型参数;根据调查研究确定施工方法;采用小区及实测对比的方法确定效益.[结果]选择穆棱市跃进北沟项目区进行复合地埂为主的坡耕地治理典型模式建设,项目区保水率和保土率分别达到96.14%和99.73%,实施治理坡耕地平均每年产粮797×104kg,比当地平均水平提高12.38%,取得了较好的治理效果.[结论]复合地埂是低山坡耕地中的一项有效水土保持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黄土丘陵沟壑区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立体经营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立体经营现状的调查分析,总结出该区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立体经营的结构、类型和模式,并确定适合该区发展的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经营模式,为该区复合农林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面源污染物负荷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在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水土流失及土壤面源污染的防治效果.【方法】在3个坡级、4种退耕还林草土地利用方式下(乔木林、灌木林、人工草地和坡耕地)布设12个径流小区,对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污染物输入量、地表径流、主要面源污染物负荷和林草地拦蓄效率进行研究.【结果】年径流系数坡耕地(3.23%)、人工草地(2.91%)明显地高于油松林(2.74%)和沙棘林(0.91%);坡耕地N、P、K投入量分别是需要量的282%、115%、369%;坡耕地、油松林地、沙棘林地和人工草地CODMn、BOD5、NH3-N、TN、F-、NO2-N、TP含量超标,污染物负荷分别为3.05、3.37、1.07、0.26kg/hm2.【结论】林草植被有效地减少了地表径流的产生数量,整地工程极大地提高了对地表径流的拦截效率.与坡耕地相比,油松林地、沙棘林地面源污染物输出数量减少了64.85%和88.80%,人工草地减少了16.02%.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中国森林生态网络系统工程建设的理论为依据,从“京九”商丘段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出发,设计实施了果农复合经营模式,并对复合系统的影响效应及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在注重景观效果的同时,利用合适的复合模式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